第三节 林业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6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林业技术
分类号: S7
页数: 5
页码: 237-24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科学技术的农业科技的林业技术的森林资源、良种选育与栽培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林产化工技术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农业科技 林业技术

内容

一 森林资源
  (一)种源普查
  1984年,根据省林业厅有关文件和《湖南省林木种源普查实施方案》的要求,市林业局成立种源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从全市抽调王功祥、胡寿元、李维国等31名科技人员组成专业队,从1984年6月开始至1985年初完成。普查结果:全市有乔、灌木树种106个科.296属.884个种;共选出杉木优良林分36块,面积3934.3亩;马尾松12块,面积1438亩,优良单株14株;檫树12块,面积1029亩;楠木2块,面积80亩。还基本查清珍、稀树种数量和分布情况,发现一批有推广价值的优良乡土树种和高山树种。1987年获省林业厅科技进步3等奖。
  (二)湖南枣树品种调查研究
  枣树是湖南5大果树之一,产量居全国第5位。中南林学院胡芳名、谢碧霞在1960年对湖南枣树品种和栽培经验进行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1981年起,再次进行湖南枣树品种资源考察,对茶陵县等10多个县进行为期3年的调查研究。将湖南枣树划分为鸡蛋枣、蜜蜂枣、糖枣、珍珠枣、长枣、牛奶枣、木枣、观音枣、算盘枣、猪笼枣、圆枣、泡枣、沙枣、网枣、秤砣枣、薄皮枣、岩枣、米枣、药枣、糖头枣等20个品种。经反复评比和长期观察鉴定,选出7个优良品种。其中,生食种2个:鸡蛋枣和蜜蜂枣;干制良种2个:糖枣和珍珠枣;蜜枣良种2个:长枣和牛奶枣;兼用良种1个:木枣。同时对发展枣树生产提出建议,为生产、科研、教学提供了依据。该成果1986年获林业部科技进步3等奖、省科技进步3等奖、省林业厅科技进步2等奖。
  二 良种选育与栽培技术
  (一)良种选育与栽培
  1.油茶良种——攸县油茶
  1960年,在攸县上云桥公社江南大队发现一个油茶新种,经中国林科院胡先啸教授鉴定,命名为“攸县油茶”。其特点是:株型紧凑,适应性强,植株矮小,采摘方便,宜于密植;果皮薄,出籽率高,每百斤鲜果出籽70斤,比普通油茶高1倍左右;干仁含油率达45~55%;全籽出油率为28~36%,比普通油茶高8~10%,春花秋实.2月左右开花,10月下旬成熟;抗炭疽病能力强。为此,攸县油料所选择优良单株,建立采穗圃;以攸县油茶为砧木,优良普通油茶为接穗嫁接12.9亩,培育抗性强的新品种;开展有性杂交试验和培育新种等3项科研活动。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
  2.优良油桐品种——泸溪葡萄桐栽培与推广
  泸溪葡萄桐是泸溪县一个农家品种。从1964年起,中南林学院吴楚材、吴章文等开始对这个品种进行系统考察研究,发现是优良品种,并于1965年10月正式定名为“泸溪葡萄桐”。70年代初进行部分引种试验,1976年开始大量引种,1981年通过鉴定。到1984年,全国先后有广东、广西、湖南等16个省、市引种栽培,面积达200多万亩。一般比当地品种增产0.3~1倍,每亩增产桐油1~5公斤,增加收入4~20元。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
  3.南方丘陵栽杉的研究
  1972年,株洲县黄龙公社林科站开展丘陵区栽杉试验,总结深挖整地、深埋栽植、深挖抚育栽杉造林(即“三深法”)的技术与经验,采用“三深法”栽杉造林.4年生幼树高356厘米,比一般方法造林快2倍。1976年11月,农林部在株洲县召开南方13省(区)用材林基地造林现场会,肯定了这一技术。该项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赞扬。
  三 森林病虫害防治研究
  (一)油茶炭疽病的防治 1975~1977年,茶陵县林科所国营二仙林场、湘潭地区林科所开展对油茶炭疽病的防治试验。经反复对照试验,证明大蒜液、石灰、柴灰混合粉对油茶炭疽病都有较明显的防治效果。在8月上旬发病盛期,用10%的大蒜液防治严重病株平均比对照株降低24.18%,感病指数相应降低7.3%。经试验后认为,以5%的浓度为宜。1978年获省科技大会奖。
  (二)电点火压烟灭蚁 1976~1979年,株洲县钱新武等开展对土栖白蚁防治研究,在利用分群孔挖窝灭蚁和土法压烟灭蚁的基础上,对人工点火压烟灭蚁枪进行多次改进,试制成电点火压烟灭蚁器。引火药由60%的硝酸钾,20%的杉木炭粉和20%的硫磺配制而成。烟剂由40%的硝酸铵、40%的木屑和20%的沥青配制,8~10分钟可压烟完毕,施用效果良好。1980年获省林业厅科技成果4等奖。
  (三)波纹杂毛虫核型多角病毒的研究
  波纹杂毛虫严重危害油茶、马尾松和阔叶林木。1981年6月~1985年9月,中南林学院黄健屏、唐炜臻、杨婵君等在华南农业大学、武汉病毒所等单位协作下,完成对波纹杂毛虫核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该项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已在溆浦县波纹杂毛虫发生地做应用实验,结果虫口下降80%,且病毒体生产简便,每10~20条死虫,可防治1亩。成本低,潜伏期长,对人畜无害,不杀伤昆虫天敌,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获1986年省科技进步4等奖和省林业厅科技进步3等奖。
  四 林产化工技术
  (一)氢化松香及其连续化生产工艺的研究
  1976~1980年,中国林科院南京林化研究所赵守谱、陈原勋、宗湛谦在取得小试成果后,与株洲林化厂杨国雄等合作,采用固定床连续工艺路线,参照国内外的油脂加氢经验,选用固定床连续氢化工艺路线,在该厂开展年产100吨产量中试试验。经多次试验后,确定最佳工艺条件:压力110公斤/平方厘米,温度230摄氏度,进料量18公斤/小时。按此工艺生产的产品,各项指标达到美国赫格莱公司同类产品水平,深受国内用户欢迎。1980年6月通过鉴定,批量生产,并出口创汇。1983年获省和林业部科技成果2等奖。国家经委优秀新产品金龙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2等奖。
  (二)利用重松节油制取异长叶酮的研究
  1979年下半年,中南林学院黄克瀛、王介孚、王美其等利用重松节油研制异长叶酮。他们采用重铬酸盐氧化制备异长叶酮的工艺研究,并通过小试。1981年,经林业部批准,以有偿合同形式与邵阳林化厂合作进行中试,并于次年初完成,共生产试验产品异长叶酮约1吨,盐基性硫酸铬10吨,产品售价可比原料提高10多倍,产品在上海、北京、天津、沈阳等多家日用化工厂和香精厂使用。该成果获1983年省科技成果3等奖、林业部科技成果2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3等奖。
  (三)松脂渣炼油中间试验
  1983年起,中南林学院张昌荣在常德市有机化工厂的协作下,用1年零3个月时间,经过小试和中试,使每吨松脂渣再加工后,得到松脂渣汽油6.25%、松脂渣油40.65%、松脂渣机械油53.10%,产品价值612.09元、纯利431.60元,各种油技术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同类石油产品的标准或部颁标准,除替代石油产品使用外,还可作为松节油溶剂和橡胶增塑剂。松脂渣炼油实现了变废为宝,获省教委“六五”计划期间科研成果3等奖、1987年林业部科技进步2等奖。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