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四节 师资素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35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师资素质
分类号:
G451.2
页数:
6
页码:
134-13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政治结构、学历结构、教龄结构、职称结构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教育
师资素质
内容
一 政治结构
共和国成立前夕,境内教师队伍中有一批先进分子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开展包括武装斗争在内的各种革命斗争。中共醴陵地下县工委设于进步人士开办的湘东中学,并在湘东中学、开明中学等6所学校建立中共地下支部,全县有269名中小学教师加入地下党。中共酃县地下区工委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酃县地下区工委,派出16名党、团员到县立中学和模柄等10所小学任教,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各级党组织重视教育战线党、团组织建设。1953年后,逐步在县属中学和乡镇学区建立党支部,教育战线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级党委重视解决优秀知识分子入党难的问题,一大批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优秀教职工加入党组织。醴陵市1986年底统计,全市教育系统有党员914人,其中共和国建国前入党仍留在教育战线工作的老党员27人,建国后至“文革”前入党的178人,占总数的19.5%;“文革”中入党的265人,占29%;“文革”后入党的444人,占48.5%。1990年,株洲市教育战线中共党员数由1983年的3620人增加到5844人,在教职工总数中所占的比重由11.3%增大到16.4%。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60年代前称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于共和国初期,即在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建立基层组织。到1990年,全市教职工中有共青团员6779人,占教职工总数的19%;共青团员和中共党员占教职工总数的35.4%,形成了一支政治素质较好的骨干队伍。
1983年后,民主党派逐步在城区和醴陵市教育系统发展成员,建立基层组织。到1990年,全市教职工队伍中有民主党派成员416人,其中中国民主同盟成员230人、中国民主促进会73人、九三学社33人、中国致公党29人、中国农工民主党23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0人、中国民主建国会8人。
二 学历结构
民国时期,对教师的学历要求明确,但由于新式教育尚在初创阶段,实际难以达到要求。民国29年,醴陵县进行资格登记的695名小学教员中,检定为合格教员的109人,只占总数的15.8%,而代用教员205人,暂代教员381人,不合格率达到84.2%;攸县小学教员登记检定不合格率为78.7%,茶陵为79.7%,酃县高达88.9%。中学师资的学历合格率,各县均高于小学师资。
共和国初期,师资队伍新旧交替,学历合格率仍然偏低。1951年,城区216名小学教师,其中具有中师、高中毕业以上学历的89人,合格率为41.2%。1955年,城区454名小学教师,其中具有合格学历的只有182人,合格率为40%。
60年代初,随着师范教育的恢复和发展,逐步输送了一批新型师资,合格率才明显提高。1960年,攸县1390名小学教师中,达到规定学历的1015人,合格率达73%。1963年,酃县28名初中教师中,学历合格的25人,合格率达89.3%。
“文革”期间,中学教育畸型发展,中小学教师层层拔高任教,同时补充大量民办教师,使师资合格率又走回头路。1975年,攸县1233名小学教师中达到规定学历的只有680人,合格率降为55%。1980年,攸县1315名初中教师具有规定学历的107人,合格率仅为8.1%。1981年,酃县293名初中教师具有规定学历的86人,合格率降为29.4%;67名高中教师具有规定学历的13人,合格率仅19.4%。同年,醴陵县1687名初中教师具有规定学历的261人,合格率仅15.4%。
80年代,境内普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调整、补充、培训等有效措施,各级各类学校的师资队伍得到稳定和优化。1990年,全市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由1983年的61.6%上升到78.8%,另有7.8%取得“专业合格证书”;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由34.4%上升到58.3%;普通高中由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部分教师转到职业高中任教,学历合格率由52.5%降至48.1%;职业高中创办历程不长,师资薄弱,学历合格率只有21.5%;中等专业学校由于能从部门所属的专业技术人员中选拔师资,学历合格率上升较快,由1983年的51.4%提高到70.5%。
三 教龄结构
1951年,城区有小学教师216人,其中教龄在5年以下的136人占63%,5~20年76人占35.2%,20年以上4人只占1.8%。
80年代,教龄结构渐趋合理。1984年,全市24273名中小学教师中,教龄在5年以下4620人占19%,5~9年6667人占27.5%,10~14年5202人占21.4%,15~19年2870人占11.8%,20年以上4914人占20.3%。5个教龄段之比,约为2:3:2:1:2。15~19年这一教龄段所占比例比较小.是因这一教龄段适逢“文革”期间,其时师范院校普遍停办,师资来源一度中断。
1990年,全市24879名中小学教师中,“老、中、青”年龄梯度结构也较合理,30岁以下8417人占33.8%,31~40岁8839人占35.6%,41岁以上7623人占30.6%。3个年龄组,约各占1/3。
四 职称结构
1962年底,根据省教育厅的统一标准,全市对2154名中小学教师进行了考核。其中,能胜任教学303人占14%,基本胜任1615人占75%,不能胜任236人占11%。根据考核结果,对小学师资及时调整,完全不能胜任本岗位教学工作的,或由高一级学校调至低一级学校任教,或辞退,或转行,共精简下放306名。
1981年,根据教育部的统一标准,境内中小学教师全部进行了考核。考核结果大致相似。城区8765名中小学中,能胜任教学1573人占17.9%,基本胜任4039人占46.1%,教学有困难2602人占29.7%,不能胜任教学551人占6.3%。这一结果表明,骨干教师不足1/5,而不合格或基本不合格的教师占到1/3以上。根据考核结果,次年调整中小学教师1045人,其中辞退民办教师657人,转行111人,降级任教277人。株洲县4490名考核对象,能胜任教学的占13%,基本胜任占45.9%,教学有困难占34.7%,不能胜任占6.4%。醴陵县1214名乡镇初中教师,能胜任教学1.3%,基本胜任33.6%,教学有困难56.5%,不能胜任占8.6%。其他各县乡镇初中师资水平都普遍偏低,问题比较突出。
同年,境内中等专业学校首次开展教师职称评定工作。8所中等专业学校580名专任教师,评出副教授1人,讲师146人,教员325人,实习教员108人,具有高级职称(副教授)和中级职称(讲师)的约占1/4。
经过几年调整和培训,全市中小学师资队伍素质普遍有提高。1985年,株洲县结合普级初等教育验收,对全县2768名小学教师考查的结果,能胜任教学占29.4%,基本胜任占56.9%,教学有困难下降到13.3%,不能胜任只占0.4%。1986年,醴陵市考查教师的结果,教学有困难的初中教师由1981年56.5%降到43%。
1987年,全市进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教育战线分为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中学和小学4个教师系列,开展首轮教师职务评审聘任工作,于1988年基本结束。高等院校参加职务评审的1007人,评出教授17人,副教授200人,讲师429人,助教361人。中等专业学校参加职务评审的747人,评出高级讲师102人,讲师262人,助理讲师236人,教员147人。教育部门所属中学(含职业中学)参加职务评审的6396人,评出高级教师401人,一级教师2092人,二级教师2743人,三级教师1160人。教育部门所属小学参加职务评审的14328人,评出中学高级教师21人,小学高级教师1771人,小学一级教师6440人,二级教师5360人,三级教师736人。
1990年,全市中专、中学和小学,在职教师高、中、初级职务比例与1988年大致相似,只是高、中层次略增1~4个百分点。中专教师已评定职务的762人,其中高级讲师112人,讲师288人,助理讲师244人,教员118人,高、中级职务占总数的52.5%。中学教师已评定职务(包括非教育部门中学师资)的6802人,其中高级教师431人,一级教师2322人,二级教师2838人,三级教师1211人,高、中级职务占总数的40.5%。小学教师已评定职务(包括非教育部门小学师资)13908人,评出中学高级教师19人,小学高级教师1868人,小学一级教师6269人、二级教师4990人、三级教师762人,高、中级职务占总数的13.5%。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