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农民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3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农民教育
分类号:
G725
页数:
6
页码:
106-111
摘要:
本机记述了株洲市的教育的成人教育的农民教育的农民扫盲业余教育、农民文化技术教育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成人教育
农民教育
内容
一 农民扫盲业余教育
1951年11月,郊区及其下属各乡成立以区、乡长为主任委员的文教委员会,举办冬学师资班,培训群师66名。次年春,市郊18个乡办有冬学20所,入学525人。每晚学习2小时,以识字为主,结合进行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和新婚姻法教育。
1952年冬至1953年春,全市在6个乡开展速成识字法教学试点工作,共办班15个,有学员634人,配专职教师5名,结合培训群师75名,此后速成识字法在扫盲中广泛推广。
1953年始,一些基础较好的冬学逐步转为常年民校,使冬学与民校同为农村扫盲业余教育的主要形式。1954年5月,市郊18个乡(不含新从湘潭地区划入的4个乡)共办民校4所,入学141人;冬学31所,入学841人。为方便农民入学,一般以大屋场为一个教学点.吸收邻近农民参加,20人左右编一个班;对不便于集中学习的人,则采取小组形式教学。入学对象主要是基层干部、互助组长、党团员、劳动模范及青壮年积极分子,以初小以下文化水平为限。学员按识500字以内、500~900字、900~1400字3个层次,分别编64个班(组)。教材采用省编《农民识字课本》(1~4册)、《农民政治课本》、《简易珠算》等。除专任教师外,有群师53名,并从郊东区、郊北区挑选23名干部担任政治教员。上课时间,冬学自定;常年民校以不违农时为原则,闲时多学,小忙少学,大忙放假。是年底,市政府、团市委、市妇联又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区乡政府、团组织、妇代会、民兵中队,大力协助乡文教主任办好冬学和民校,其骨干分子要带头参加学习。由于措施得当,到课率和巩固率均达80%。
1956年,郊区6万多人口中,14~50岁青壮年农民文盲半文盲26200人,文盲率为43.6%。由于扫盲与农业合作化结合,互相促进,农民学习热情空前高潮。是年,郊区22个乡共办民校57所,参加扫盲的学员由上年的1538人增至3085人,至1957年上升到12120人。1951~1957年,郊区农民累计脱盲11160人,升入高小班学习的321人。同一时期,醴陵县累计脱盲39589人,升入高小班学习的12904人;攸县累计脱盲29120人,升入高小班学习的1647人。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高潮兴起,郊区农村再次掀起扫盲高潮,除办民校外,还推广包教保学、看物识字等方法。1960年,扫盲入学30739人,脱盲17868人,当年脱盲率达58%;应入高小的青壮年30407人,入学19964人,入学率为65%。
1961~1962年,由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农民教育停顿。1963年,贯彻省委文教工作会议精神,农民教育开始恢复,郊区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开办扫盲班55个,入学616人;高小班181个,入学1200人。
1964年,人口普查资料表明,郊区农村青壮年中仍有文盲半文盲6万人,文盲率接近50%。为继续扫盲,郊区全日制学校及共青团、妇女会通力合作,配合每个大队办好1~2所重点民校,并以回乡学生、在乡知识青年为主体,培训骨干群师349名,其中11名后来成为省青年积极分子代表。因当时国民经济形势全面好转,农民学习文化的热情重又焕发。民谣云:“放下锄头吃罢饭,识字班里又见面,人人生产忙,处处书声朗;手是笔,地是纸,识字多的是老师;亲包亲,邻包邻,孩子包教父母亲;民校教室人满坐,读罢报纸又上课。”1966年3月,株洲县有11000名青壮年农民和基层干部参加扫盲业余学习。
“文革”初期,农村扫盲工作因机构瘫痪而停顿,导致返盲和新文盲的产生。1972年调查,全市农村13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为47.6%,基层干部中的文盲半文盲为54%。1973年,全市农村办政治夜校541所,扫盲入学14320人。1975年,株洲县办扫盲班693个,入学16951人。
1977年,贯彻省桃江会议精神,株洲县制定出1979年以前基本实现青壮年无盲县规划。1978年,国务院《关于扫除文盲的指示》下达后,该县采取多种形式加快扫盲步伐,至1979年全县33个公社8172名校外青少年文盲半文盲中,脱盲6705人,非文盲率达98.1%;壮年文盲半文盲39039人,脱盲32813人,非文盲率为83.4%。年底,经省、市扫盲工作组验收,被省授予“青少年无盲县”称号,成为全省最早基本完成扫盲任务的19个县之一。1980年,为巩固扫盲成果,该县要求大队办好业余小学,做到上课时间、教室、学员、兼职教师“四固定”。年底,全县办农民业余小学136所,学员2850人。1982年后,该县开展“百日万字练习”、“百日记工记事”、“百日造千句写百篇”等活动,共有9035名脱盲学员参加。1984年,县妇联又组织妇女开展“百日学千字造百句写十篇”活动,举办扫盲班328个,使18200人脱盲。
同期,攸县于1980年、酃县于1981年、醴陵县于1983年经湘潭地区验收合格,基本达到青少年无盲县标准,其中攸县被省授予“基本上实现青少年无盲县”锦旗。
1984年后,全市农村扫盲业余教育同农民学习文化技术与脱贫致富相结合。1989年,株洲县先后有58000多名脱盲学员参加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学习,学会一门至多门专业技术,其中有8人获技术职称,128人任乡村干部,320人成为乡镇企业骨干,4430人成为专业户。全县15~45岁青壮年无盲率达96%以上,被省授予“扫除文盲先进县”称号,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等先后到该县视察,对其扫盲业余教育工作给予肯定。
1989年,市政府为迎接1990年国际扫盲年,将农村扫盲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目标管理,实行扫盲责任制。行政干部包宣传发动,包组织学员入学,包筹措经费,包扫盲合同兑现;教育部门包文盲注册登记,包教包学,包入学人员脱盲。醴陵市发动600多名中小学教师,对689个村15~40岁的文盲半文盲进行全面摸底,建立学校向学区、村民委员会向乡政府,签订扫盲合同双轨承包责任制,是扫盲责任制落实得较好的县(市)。
1990年,全市青壮年文盲半文盲入学42979人,脱盲39325人,当年脱盲率达91.5%。年底统计,在全市15岁以上人口中,文盲半文盲270648人,占总人口数的7.79%;15~40周岁青壮年中,文盲半文盲29036人,占青壮年数的1.75%,基本完成扫盲任务。
二 农民文化技术教育
1956年下半年,郊区开始举办农民业余初中,入学45人,其中乡村主要干部7人,主要学语文、数学和一部分农业科学技术知识;1960年上半年农民业余初中入学人数一度上升到5451人,1963年农民业余学校在举办初中班的同时,还设有初级技术班,吸收在乡知识青年和有一定文化的基层干部参加,结合生产需要,讲授应用农业科学知识。
1980年5月,为使大多数青壮年农民具有中等以上文化技术水平,全市举办农民技术学校311所,入学33651人,其中脱产和半脱产的4所176人;短期业余技术培训班307期,参加学习的33475人。1984年,全市农村已初步形成县、乡、村3级办学网络,到1990年有农民中专1所,农业广播电视学校7所,乡(镇)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51所。这些学校在农民文化技术教育中,发挥着主渠道作用。其中,办得较好的有攸县农民中专和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攸县农民中专,是1980年由原攸县“五七”大学农业分校改建而成。1986年4月,该校经省教育厅批准备案,纳入成人教育序列,面向全市招生。学校先后开设农学、果林、农业经济、家庭经济管理、畜牧兽医、农业机械等专业。招生对象主要是具有初中以上程度的乡村管理干部、技术员及有一定生产经验的农村知识青年,脱产学习2年。至1990年,学校占地143亩,建筑面积5395平方米;在校学生202人;教职员工32人,其中专职教师21人;累计办班37个,招生1198人,毕业637人。
境内各县(市)郊省农业广播学校分校于1981年相继成立。各校根据当地情况,先后开设农学、林学、果树、蔬菜、畜牧、畜牧兽医、淡水养鱼、农业经济管理、乡镇工业会计、乡镇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贮藏加工、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业余学习3年。学员通过收听收看电视广播、录音录像、上辅导课与实验课等方式进行学习,修完规定的全部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由省校统一颁发中专文凭。市、县农广分校办学10年间,累计招生5989人,已毕业1347人,其中录为国家干部187人,担任乡镇(科)长以上职务36人,担任村干部208人,被乡镇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聘用的323人,获技术职称的58人(中级1人),成为专业户的31人,科技户的12人。各分校还因地制宜,开展短期实用技术培训、科学实验、技术承包与技术咨询服务等活动,并获省级科技成果奖1项。至1990年,市、县农广分校总共有放像机6台、电视机5台、教学用车1台、教学场地1250平方米,并租借部分水田、鱼塘、果林,为教学、实验、实习之用;在籍学员2898人,教学班68个,专职干部和教师18人,兼职教师108人,兼职班主任68人。
除市、县办的中专性质的农民技术学校外,遍布乡村的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对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带领农民奔小康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1981年,乡镇农民技术学校(简称“乡农校”)兴起。1984年,全市各县农委、科委、教育局联合,协助乡镇共举办农、科、教三结合的乡农校79所,参加学习的9370人。1986年,为适应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乡农校增至130所,办学面为85%;1987年上升到142所,办学面达94%;1989年有101所验收合格,居全省前列。1990年,全市100%乡镇办有农校。乡镇农民技术学校教学内容,视当地自然资源和农民需要而定。株洲县洲坪乡农校利用湘江水资源,举办网箱养鱼实用新技术班,并在空洲获得推广,1989年空洲成鱼箱最高年产鲜鱼1300公斤,吨鱼箱占107口箱的60%。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