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普通高等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23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普通高等教育
分类号: G64
页数: 6
页码: 82-87
摘要: 本章记述了株洲市的教育的普通高等教育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教育 高等教育

内容

1958年,境内高等教育开始起步。株洲工业专科学校成立,铁道部属株洲铁路运输机械学校升格为株洲铁道学院,分设大专部、中专部和技工部。醴陵县在泗汾国营农场创办醴陵农学院,从县一中高二、高三家住农村的学生中选拔110名入学,实行半耕半读,次年下期迁往湘潭,改为湘潭农业专科学校。1960年,因陋就简,借助中专学校的校舍、师资和设备,创办株洲医学专科学校、株洲师范专科学校,株洲航空工业学校升格为株洲航空工业专科学校。1961~1963年,湖南对教育采取“积极慎重,缩短战线,提高质量”的整顿方针,对高等院校进行整顿,株洲工业专科学校、株洲医学专科学校、株洲师范专科学校停办,株洲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和株洲铁道学院恢复为中专。
  1964年10月,贯彻“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方针,创办株洲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址设北区清水塘大华园艺场,次年改名为湖南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株洲市分校。1964~1965年招大专班3个72人、中专班4个133人,1968年学生下放到大通湖农场劳动,1975年收回安排工作。1975年,全省学“共大”(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学“朝农”(辽宁朝阳农学院),醴陵县、攸县、茶陵县、酃县均创办“五·七”大学,其性质相当于农业职业学校。同年8月,湖南中医学院在醴陵泗汾设湘潭分院。
  1978年11月,创办株洲基础大学,同年株洲师范附设大专班。1981年,中南林学院从溆浦县迁入株洲市;湖南中医学院湘潭分院(址设醴陵泗汾镇)停办,学生转郴州地区卫校大专班继续学习。1985年,株洲基础大学改名株洲大学。1987年4月,省政府批准株洲市教师进修学院可招收部分普通师专班。1989年,株洲大学改名株洲工学院。至1990年,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2所,中专及成人高校开办普通大专班4处,在校学生共4399余人,累计培养大专毕业生1216人(不含株洲工学院和中南林学院两院毕业生)。
  第一节 专业与学制
  1958~1960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株洲工业专科学校设冶金、化工、机械3个专业,株洲医学专科学校设医学专业,株洲师范专科学校设中文、数学2个专业,株洲铁道学院设铁道机车、铁道车辆、机械制造3个专业,株洲航空工业专科学校设航空发动机装备与制造、工具设计与制造2个专业。专科学制2~3年,本科4~5年。1964年开办的株洲市共产主义劳动大学设林业、经济作物、果树栽培3个专业,学制3年。
  1978年,株洲基础大学设1个专业,株洲师范大专班设中文、数学2个专业,学制3年。80年代,中南林学院和株洲大学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增设一批短线专业和新兴学科,拓宽部分专业知识面和服务方向,以增强办学适应性。株洲大学,1985年除设有工业与民用建筑、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工业企业管理、工业电气化外,增设包装设计、包装印刷2个新兴专业;1986年后又增设印刷技术、城市建设、文秘等3个短缺专业,形成以包装为主体的综合性工业高等学校;1989~1990年印刷技术和电气化专业开始招本科生,学制4年,其他专科学制3年。中南林学院,至1990年共开设26个专业,其中有植物学、生态学、造林学、森林经济学、森林保护学、木材学、经济林、森林采伐运输工程、林业与木工机械、木材与人造板工艺10个硕士学科专业,林学、经济林、园林、森林保护、森林采运工程、林业机械、木材加工、林产化工、家具设计与制造9个本科专业,还有普通专科班、林区师范专科班及干部专修科的室内设计、林业经济管理、财会、林业教育和师范性质的数学、物理、化学等7个专科专业。经济林、家具设计与制造、室内设计3个专业,为全国7所林业高等院校中所首创。学制,硕士生3年,本科生4年,专科生2年。
  第二节 教学与学制
  一 教学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株洲工业专科学校、株洲医学专科学校、株洲师范专科学校、株洲航空工业专科学校和株洲铁道学院,开展以劳动为主的教育,皆实行勤工俭学,劳动建校。
  60年代中期,株洲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实行半农半读,师生每年参加农业生产劳动7个月,教学5个月;课时分配为政治课30%,文化课20%,专业课50%,实则上专业课时间仅2个月左右。
  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株洲基础大学及株洲冶金工业学校、株洲铁路机械学校、株洲铁路电机学校、省财会学校、省化学工业学校等中等专业学校附设的大专班,都注重以教学为主,突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三基”训练。
  80年代,中南林学院、株洲工学院和各中等专业学校附设大专班,为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才,普遍采取加强实验课、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措施,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南林学院不仅有院内教学实习、实验场所,还与省内5家工厂、7个林场和园艺场协作,建立了定点实验和实习基地;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除参加院内有关教研室的教学和科研活动外,还组织参加必要的校际学术讨论会、报告会、评议会等,以拓宽知识面,掌握科技新信息。株洲工学院建有10个实验室和4个校办工厂供学生实验和实习,并采取“厂校挂钩”、“院校协作”、“社会调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这两所高校为使教材反映国内外现代化科技水平和专业实际,在使用统编教材的同时,还组织教师自编教材和讲义。至1990年,中南林学院公开出版发行教材20多种,院内出版并应用于各专业教学的有114种;株洲工学院编写教材讲义53种,其中公开出版的有8种。
  二 科研
  1978年后,中南林学院、株洲工学院相继设置科研机构.购进国内外先进仪器设备,从应用技术和基础理论两个方面开展科学研究。科研课题由国家科委、中央和省属各部委下达及教师自选。至1990年,中南林学院设有科研处,拥有2个研究所、1个设计所、15个研究室,为省内设立研究所、室较多的高校之一。该院共开展科研项目325个,发表论文1600篇。科研项目中,通过技术鉴定的有144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获省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102项。1984年,学院承担中南地区林业生产设计任务,协助湘、鄂、黔、桂、赣、闽等省开展林业资源调查和造林规划设计,促进了林业生产的发展。刘松龄教授等出版的专著《银杉木材构造与性质》一书,填补了世界木材学上一项空白。株洲工学院已出版专著5种,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220篇,获应用性科研成果专利权5项。其中,有4篇论文分获全国包装经济研究会优秀奖和湖南省教学成果奖,“计算机辅助工程曲面裂变设计系统”专利,先后有9家国内外公司、企业要求技术转让或进行技术开发合作。
  高校选介
  中南林学院
  中南林学院系林业部直属高等学校,创建于1959年,其前身为湖南林学院和华南农学院林学系。1964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广州市白云山下成立中南林学院。1970年与华南农学院合并,改称广东农林学院。1975年又分出,迁湖南省溆浦县,复称湖南林学院。1978年7月,恢复中南林学院校名,并被列为湖南省首批获准招收研究生的7所高校之一。1981年,迁入株洲市郊区龙头铺新址。
  经过几十年的变迁与发展,至1990年学院已成为全国很有影响的林业高等学府之一。校区占地60公顷,校舍建筑面积11万多平方米。馆藏图书42万多册,订阅中外期刊1800余种。设有林学系、经济林系、林产工业系、机械工程系。10个学科专业,有硕士学位授予权。招生范围除主要面向中南7省(区)外,部分专业扩大到全国。在校学生达2982人,有教职员工1073人,其中教学人员541人(教授21人,副教授130人,讲师326人)。已累计为国内外培养高级林业技术人才9126人,其中本、专科生8947人,硕士生153人,外国留学生26人;培训县级以上林业领导干部454人,工程师126人,技术人员968人。
  学院师资队伍素质比较高,先后有17名教师获国家级、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或全国扶贫积极分子称号,25名学者被收入《中国林业名人词典》。其中,李凤荪、孙章鼎、沈鲁生、肖家庚、刘松龄教授被收入《中国名人大词典》,潘维俦教授被澳大利亚收入《世界名人录》,胡芳名教授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学院为不断捕捉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加强国际学术合作与交流,还派遣出国深造教学人员30人次,聘请外籍教师15名,接待过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澳大利亚等国46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或访问,沟通了国际学术交流的渠道。
  株洲工学院
  株洲工学院创建于1978年11月,前身为株洲基础大学,由市政府主管。校址先设市南区高家坳,并租用市十中部分房子,最后迁市郊果木园。1985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改名株洲大学,由省教委主管。1986年9月,由市政府移交给中国包装总公司筹建中国包装工程学院。1989年4月,经国家教委验收,定名株洲工学院。
  学院自开办至1990年,已初具规模。校区占地330亩,校舍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馆藏图书7万余册,订阅中外期刊949种。有教职工529人,在校学生1417人。开设包装、机电、建筑、管理4个系及计算机应用中心,成为以包装为主体的工科学院,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生,本、专科兼收,已为国家培养专科毕业生1694人。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