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中等师范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2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中等师范学校
分类号: G718.3
页数: 5
页码: 74-7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中等师范学校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教育 中等师范学校

内容

清光绪三十二年,醴陵县开设速成师范学堂于明伦堂,为当年全省16所初级师范学堂之一,招生1班,办学1年。次年,攸县籍绅士龙璋在其私立明德学堂分校经正学堂(址长沙泰安里),附设攸县速成师范班,招生两届计165人,宣统元年(1909)停办。
  民国元年政制革新,加之谭延闿督湘热心教育,醴陵县、攸县、茶陵县、酃县同时开办教员养成所,以应急需。醴陵县教员养成所借县城各祠庙为校舍,从全县塾师及在乡知识分子中考选600人入所学习,学制1年。攸县师范养成所以兴贤堂为校址,学制半年,共办4期。茶陵县教员养成所、酃县初等小学教员养成所均招生1班,学制1年。至民国3年,因北洋军阀督湘摧残教育,4县教员养成所被迫停办,其中攸县改养成所为公立小学教员讲习所,延至民国7年告停。
  民国10年后,湖南教育事业因北洋军阀在湘统治的结束而转盛。醴陵等4县又相继开办师范讲习所,招收高小及同等学历的生员,授以初等小学各科教学法,甲种师范学制3年,乙种师范学制1~2年。醴陵县于12年,借文庙开设甲种师范讲习所,毕业2届。攸县于10年.择址万寿宫开办乙种师范讲习所,毕业2届;13年借县立高小附设私立甲种师范班,毕业1届;14年借县女子高小开设私立女子甲种师范班,毕业2届。茶陵县于10年,利用原州署考棚开办私立甲种师范讲习所,毕业2届。酃县于15年,在私立农门学校附设师范班,毕业2届。16年政局剧变,各县师范讲习所全部停办。
  民国18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方针,规定师范学校应以省立、县立为原则独立设置,以促进义务教育的推行。当年,醴陵县选址西山书院、茶陵县选址洣江书院、酃县选址南门口陈家祠堂,创办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攸县先于17年选址东山书院开设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旋于19年组建县女子学校,内设师范部。据19年省教育厅统计,株洲现境内设有师范学校5所,占当年全省62所师范学校的8.1%;在校学生470人,占当年全省4800名师范生的9.8%。23年春,国民党第28军军长刘建绪率部驻守茶陵,先授意茶陵县当局开办一所简易师范学校,接着在其“防区”组建“茶攸安酃联立乡村师范学校”,址设茶陵县洣江书院;茶陵、攸县、安仁3所县立师范在校学生随同并入,并新招1班,学生228人,教职员26人,办学规模仅次于省立第一师范;校长先由刘建绪兼任,稍后由军部上校参议彭晋云以茶陵县长身份兼任。联立乡村师范学校教师阵容整齐,考试制度严格,课外文体活动活跃,社会声誉较高。30年,联立乡村师范学校归并于设在茶陵的省立二中(今茶陵一中),一期后因学制有别,复并入设在常宁的省立二师(今衡阳三师)。
  醴陵县立乡村师范学校于民国18年初创时,招收男女师范生各2班,次年附设初中部;21年下期因校舍不足,将女生部迁至城东朱文公祠(亦称醴陵县立女子乡村师范学校);24年遵照《修正师范学校规程》,统一更名为醴陵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修业期限由3年增至4年,初中部奉令停办;28年春女生部迁回西山校本部,在校学生长年维持在8个班300余人;38年上期始招中师新生1班,停招简师班,学校更名醴陵县立师范学校。
  攸县县立女子学校(今攸县师范学校前身),系于民国19年8月,由县立女子高等小学、县立女子职业学校和私立女子甲种师范班组建而成,内设师范部;24年其师范部独立建制,奉令统一更名为攸县县立女子简易乡村师范学校;30年校址由原教会学校励德中学旧址迁往原教会医院攸宜医院;32年男女兼收,改称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次年日军攻陷攸县城,学校解散;34年归并到县立临时中学,内设简师部;35年恢复师范建制.改名攸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37年下期学校于原励德中学旧址新建校舍,次年上期迁入新址(今攸县师范学校所在地)。
  共和国初期,境内留有醴陵县、攸县2所师范学校。1950年,醴陵县立师范学校改为醴陵县立中学。1951年,攸县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改为县立第二初级中学,1953年4月恢复为攸县初级师范学校,招生范围扩及到醴陵县、攸县、茶陵县及浏阳县、平江县、湘阴县等地;1956年6月升格为中等师范,定名湖南攸县师范学校,隶属湘潭行署管辖,招生范围为醴陵县、攸县、茶陵县。
  1959年上期,株洲城区开办株洲师范学校,首届招中师生2个班75人,寄设于市一中。此后校址及办学规格多次变迁,1960年上期迁到市八中(今市四中),下期迁回市一中,增设大专部;1962年下期再迁至市四中,1964年停办大专部,中师部改制为半耕半读,择址东区芙蓉冲建校,次年校舍落成迁入新址;1968年底中师学生全部毕业离校,学校停止招收新生,开展在职教师培训;1973年恢复中师招生,1978年恢复大专招生(1988年停办大专班);1983年行政区划异动后,招生范围扩大到醴陵市。
  共和国成立后,醴陵县、茶陵县、酃县师范学校均数起数落。醴陵县师范学校于1960年下期复办,校址始设大障,旋迁孙家湾,再迁西山原址;1962年7月调整下马,1971年3月再度复办,寄址醴陵一中;1976年10月改办为醴陵县五七大学师范分校,址移醴陵二中;1979年1月恢复师范建制并迁回西山,1980年2月改为醴陵县教师进修学校。该校自1929年建校,历时半个世纪,累计培养师资2000余人。茶陵师范学校1960年下期址设茶陵县二中,1962年上期停办,1964年上期复办半耕半读师范学校,址设下东公社二铺大队;1965年经批准改为湖南省茶陵师范学校,隶属湘潭地区教育局管辖;1969年停办,1970年复办,1975年迁茶陵一中,1976年再迁茶陵二中,1978年迁回下东公社原址.1982年再度停办。酃县师范学校于1958年下期开办,1959年1月撤并到茶陵县,1963年复设县函授师范学校,1968年10月自行解散,1970年9月改设县五七师范学校,1974年2月停办,1975年9月再设县五七大学师范分校(址酃县三中),1978年8月撤销。株洲县自1965年建县迄今未设立普通师范学校,但后来办有培训在职教师的“五七”师范学校。
  1990年,全市设有中等师范学校2所,在校学生36个班1516人,教职工190人,其中专任教师95人;校区面积共136亩,校舍建筑面积4.14万平方米。株洲师范学校办学30年,累计培养中师毕业生2464人,大专毕业生746人,培训在职教师1844人。攸县师范学校办学60年,累计培养初师毕业生927人,中师毕业生5010人,大专毕业生165人,培训师资6301人。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