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职业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职业学校
分类号: G718.3
页数: 8
页码: 58-6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教育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学校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教育 职业学校

内容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四月,朝廷农工商部议员熊希龄(湘人)与醴陵维新派著名士绅文俊铎上书湖南巡抚,建议于本省物产相宜之区设置实业学堂获准后,省拨库银12万两,在醴陵城北姜湾创办醴陵瓷业学堂,为省内继湖南农务工艺学堂、湖南中等农业学堂之后的第三所实业学堂。文俊铎出任学堂监督(校长),聘任日本安田乙吉为技师,马场梅吉等5人为术科教员。当年9月,首届招收专科1班,艺徒3班,每班各30人,学制半年或一年。次年校舍落成,改名湖南瓷业学堂,直隶于省学务公所,按照中等实业学堂章程招收4年制新生一班,计60名,分制陶、模型、陶画、辘轳、窑务5科。办学经费每年由厘金、督销两局补助白银1.2万两,后由农工商部奏明饬将补助官款作为常年经费。瓷业学堂设立醴陵瓷业制造公司,作为实习工场,熊希龄出任总经理。该工场制作的细瓷器质量精良,宣统二年(1910)参赛南洋劝业会获金牌奖,列名在景德镇之上,醴陵瓷器自此名闻中外。宣统三年,瓷业学堂并入湖南省高等实业学堂,设窑业科。
  光绪三十二年,醴陵相继开设县立女子学堂和私立女子实业学堂。县立女子学堂由醴陵女界维新人士、湖南女子同盟会创始人张汉英创设,学生初仅10余人,渐增至40多人,分文、实2科。该校历时20年,校址数度搬迁于西山史家老屋、南华宫、先农坛、朱文公祠,在湘东地区开女子求学之先河。私立女子实业学堂,由醴陵士绅王昌国创设于西林王氏公祠。
  宣统元年(1909),攸县籍举人侯补道龙璋在长沙创办南云中等商业学堂(址设长沙高舆巷5号),招收攸县籍学生旅省就读,学制4年。
  民国6年,攸县私立湖厂女子职业学校创立,为攸县境内第一所职业学校。校长陈步逸典卖家产和妻室奁租兴学,聘请湘潭女教习传授染织及缝纫技艺,兼授文化知识。10年,攸县择址南华宫创办县立女子职业学校,茶陵县于关帝庙创立私立女子学校,酃县在七都黄板桥创办第三区公立船山职业学校。攸县县立女子职业学校历时23年,先后易名为县立女子学校职业部、县立女子简易职业学校、县立女子初级职业学校,开创了攸县女子自谋职业走向社会的新风气。
  民国12~16年,在北伐战争和农民运动的推动下,境内职业学校,尤其是女子职校发展迅速。醴陵县15个区均设有女子学校,并相继开办含英、培源、城西、芬兰、兴中、攸坞、黄田境7所女子职校。攸县除设有官田女职等3所县属乡村女职外,还相继开办宏文、培源、步西、夏泉4所私立女职。茶陵县在中共茶陵县特别支部领导下,共产党员谭道英创办了茶陵县女子学校,开设政治课、文化课和专业课,为农民运动培养妇女干部。酃县设有县立职业学校和私立塘田女子职业班。现株洲城区及株洲县境当时属湘潭县辖的5个区,设有区立女子职校。女子职校一般传授缝纫、染织、刺绣等技艺,兼授国文、算术。16年“马日事变”后,茶陵县女子学校被查封,其他各县区立女职多被解散,于是私立女职校数锐减,唯攸县赖教育界人士极力维持,县立、私立职业学校得以保存,并新设华粹、华明、维新、清华等职业学校。据19年省教育厅统计,当时攸县有职校12所,占当年全省119所职校的10%;在校学生393人,占全省职校学生总数7913人的5%,成为省内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一个县。
  民国22年,行政院颁发《职业学校法》,规定高级、初级、简易三类职业学校应分别等于高中、初中、高小程度,而醴陵县、攸县原有女子职校多为初小程度,整顿后被裁撤或改办为小学,按照章程新设初级职业学校。当年,茶陵县私立裕民女子职校择址二总街创立。25年春,茶陵县私立正本缝纫科职业学校于段家祠创立,次年秋私立汇文初级农业职校于七总街创立(民国31年改名私立力行初级农校,址移紫云仙)。31年省教育厅统计,全省14所私立初级职业学校中,株洲现辖境内设有攸县清华、茶陵县裕民与汇文3所。32年,醴陵县在原瓷业公司旧址开办渌江陶瓷初级职业学校。34年.攸县私立清华初级职业学校改为初级中学。
  1949年下期,境内仅有醴陵县渌江、茶陵县裕民与汇文3所初级职业学校,全部由人民政府接管。1950年,渌江职校停办。1954年,茶陵裕民职校撤销,汇文农校并入安江农校。
  1958年,郊区开设农中5所,在校学生369人。次年,郊区行政区域扩大,农业中学增加到29所,在校学生3280人,教职工96人。规模最大的石亭农中(后改称洲坪农中)设有工业班、农业班、师范班,在校学生978人,教职工32人。1961年开始国民经济调整.农业中学一再压缩,到1962年仅保留淦田农中1所,在校学生65人。1964年,贯彻中央关于“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精神,郊区开办半耕半读农业中学3所,在校学生250人。次年,全市半耕半读农中14所(株洲县8个区每区1所,其中白关、渌口、淦田、三门4个区各增设1所,另市农科所、市畜牧场各设1所)。1966年上期,全市半耕半读农中发展到36所,在校学生2101人。“文革”开始后,农业中学或自行解散,或名存实亡,至1973年保留下来的农中均改办为社队普通中学。
  同一时期,境内其他各县农业中学也是两起两落。攸县,1958年开办农中33所,在校学生3478人;1959年开始收缩,至1961年仅保留城关镇南泥湾中学1所;1964年复开办半耕半读农中37所,“文革”开始后,除保留网岭公社里旺农业中学外,其余改为社队普通中学。里旺农中坚持半耕半读,既是教育单位,又是经济实体.1975年省委和省政府曾以里旺为现场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会后有来自黑龙江、内蒙古等全国许多省区的1300个参观团计7万人次到里旺参观。里旺农中作为农业中学的先进典型可资借鉴,但将其办学体制作为一个固定模式,套到全省中小学去,违背了教育规律,教训甚为深刻。酃县,1958年开办农中18所,1961年在调整中下马;1964年复开办半耕半读农中5所,次年达10所,在校学生484名;“文革”开始后,因该县地处大山区,农中仍保持发展势头,至1969年增加到20所,在校学生878人;1970年农中全部转为普通中学。“大跃进”中,醴陵等县在大办农业中学的同时,曾开办一批工交、农林、医卫初级技术学校,先后设有醴陵县工业学校、卫生学校;攸县机电学校、农业学校、林业学校、卫生学校;茶陵农业学校和酃县林业学校。这些学校在随后的国民经济调整中全部下马。
  1964年,贯彻全国城市职业教育座谈会精神,开始兴办半工半读职业学校。当年,全市兴办的半工半读职业学校,有湘江机器厂开办的湘江机器厂职业学校、株洲日报印刷厂开办的株洲市印刷工业中等学校、市郊区开办的株洲市农业职业学校和市畜牧场开办的株洲市畜牧职业学校(招收市区尚未到就业或上山下乡年龄的高小、初中毕业生),共有在校学生620人,教职工48人。1965年,除保留市农业职业学校和市印刷工业中等学校外,新设市焊接器材厂开办的市焊接中级技术学校,原民办群力一中、群力二中、群力三中,分别改为市轻化工局半工半读专业学校、市东风工读学校和市重工业工读学校,共有在校学生1768人。市农业职业学校先在株洲县均坝公社子规大队茶园洲征地建校,开设水稻、畜牧、农机、农医等专业;旋在曲尺公社湾塘大队新建分校,开设果树、水利两个专业;在白关公社百井大队设1个初级农技班;全校共设有9个初技班,2个中技班,在校学生519人。“文革”开始后,职业学校停止招生,待在校学生毕业后于1968年底全部解散。鉴于这些职业学校部分届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与全日制中专一样,在1984年前后落实政策中,其毕业生被认定为全日制中专同等学历。
  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下发后.境内职业中学(中专)获得较快发展。1981年.市七中招收工艺美术、服装两个班,学生69人,在全省率先办起职业高中班。1982年底,市政府召开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工作会议,次年城区13家工厂、5个业务局和5所市属中学共开办职业高中班32个,招生1173人,在校学生达1228人,使当年城区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招生比达到3.9:10,在校学生比为1.7:10。1984年市七中正式改为市第一职业学校,1986年市六中改为市幼儿教育职业学校,市九中改为市财会职业学校,1987年南方公司职业高中部改为独立建制的职业中学,1988年市建委开办市中等城乡建设职业技术学校。1989年,经省教委批准,市第一职业中学改为市轻工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市财会职业学校改为市环境保护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南方公司职业中学改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1990年,城区5所职业中学连同普通中学附设职业高中班,共设班61个,招生1103人,在校学生2584人,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招生比提高到5.2:10,在校学生比增大到5:10。
  依托株洲市中心城市的优势,市辖5县的职业教育在80年代发展迅速。1983年,各县着手改办1~2所普通中学为职业中学,连同附设职业高中班,全市共办职高班46个,招生1765人,在校学生1959人,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为2.3:10,在校学生比为0.9:10。1984年,株洲县二中改为株洲县第一职业中学。1985年,株洲县设立渌口职业中学;醴陵永胜瓷厂、陶瓷机械厂联办中学高中部改为醴陵市第一职业中学;攸县七中改为攸县第一职业中学。1986年,醴陵市六中改为醴陵市第二职业中学;攸县卫生学校改为攸县中等卫生职业技术学校。1987年,醴陵市开办渌江职业中学;酃县开办酃县林业职业中学。1988年,株洲县开办株洲县中等中医职业技术学校;醴陵市三中改为醴陵市第三职业中学;茶陵县开办茶陵农业职业中学。1989年,醴陵市第一职业中学经省教委批准改为醴陵市陶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醴陵市第二职业中学(原醴陵市六中)恢复为普通中学,醴陵市十二中改招职业高中班。株洲市轻工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和攸县第一职业中学,被国家教委批准为湖南省重点职业中学。
  1990年,全市设有职业中学16所,其中职业中专4所,职业高中班141个,招生2390人,在校学生5023人;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招生比为2.5:10,在校学生比为2.3:10;从事职业教育的教职工693人,其中专任教师437人;开设的25个专业主要面向第一、第三产业,累计培养毕业生5620人。但是职业中学的发展尚不平衡,农村职业中学规模偏小,在校学生只占全市职业中学学生总数的18%;农林专业只招生703人,比例偏小,仅占全市职业中学招生总数的12%;社会办学的比重偏小,只有3个厂矿4个业务局设有职业中学。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