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三节 文化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15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化教育
分类号:
G40-055
页数:
4
页码:
43-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教育的普通中学教育的文化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中学教育
文化教育
内容
一 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癸卯学制”规定中学修业年限为5年。民国2年,“壬子癸丑学制”规定中学教育4年,不分段,男女分校。11年,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规定中学6年,初、高中“三、三”分段。此学制基本上沿用至今。
1960年5月,市委召开教学改革工作会议,提出对学制、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彻底改革,以实现中央提出的在全日制中小学教育中“适当缩短年限、适当提高程度、适当控制学时、适当增加劳动”的要求,确定以市二中为试点,实行五年一贯制,初、高中“三、二”分段。1961年秋,根据中央调整缩小试验面的指示精神,暂停五年一贯制试验。醴陵县于1960年秋至1961年夏,也曾一度试行中学五年一贯制。
“文革”中,境内学制缩短。1968年始,中小学普遍实行九年一贯制,即小学5年,中学4年。中学初、高中“二、二”分段。但由于学制太短,难以完成教学任务,1975年秋季新生始,中学增加1年,实行初、高中“三、二”分段的十年制。次年,又将小学改为6年,中学仍为4年,初、高中“二、二”分段。1978年,按照教育部《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初中2年改3年,至1980年秋所有中学均为5年制,初、高中“三、二”分段。1981年下期始,根据教育部新规定中学逐步恢复“三、三”制,但由于师资、设备等方面的原因,改制工作到1985年方全部完成,过渡期内两种学制并存。1990年,市政府批准将市五中改为实验中学,配合市实验小学,进行“五、四”学制(小学5年、初中4年)试验。
二 课程
清末,中学堂设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12门课。
民国21年,按教育部课程修正标准,初中设公民、国文、英语、历史、地理、算术、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生理卫生、体育、音乐、图画、劳作15门课。29年,根据《修正中学规程》,每星期一第一节定为“纪念周”,初中增设“童子军”,国文改称“国语”,算学易名“数学”;高中设国语、数学、物理、化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音乐、美术、体育、军事训练12门课。
共和国成立后,中学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均有重大改革。课程设置注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废弃旧教材,取消“公民”、“军训”、“童子军”等课。
1958~1959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教学计划》,规定中学开设生产劳动课,学生每年要参加14~28天生产劳动,但实际上劳动时间大大超过部颁规定。1964~1965年,醴陵县全日制初中曾实施两类教学计划:第一类设政治、语文、外语、代数、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生产知识、音乐、美术、体育;第二类在第一类基础上增设平面几何、珠算、农业簿记、会计选修课,停开外语,改生产知识为农业基础,改历史、地理为史地常识。
“文革”前期,根据省里统一安排,废弃国家制订的统一课程设置和统编教材,采用省编教材。省编教材与“文革”前国家统编教材相比,削减了内容,降低了程度,增设“毛泽东著作天天读”,将物理化学合称“工业基础知识”,体育改为“军体”,音乐改为“革命文艺”,历史、地理、生物一度停开。
“文革”后,逐渐恢复1965年的课程设置,设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生理卫生、农业基础知识、体育、音乐、美术14门课。1977年,初中增开社会发展简史和科学社会主义常识,高中增开辩证唯物主义常识、政治经济学常识。1978年下期始,停用省编教材,采用全国通用课本。
1980年下期,按省教育厅要求,高中二年级增开“人口教育讲座”,初中改设青少年修养、政治常识和社会发展简史。1981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5年制中学和6年制重点中学两个教学计划,规定各年级增设劳动技术课,高二、高三开选修课。1984年上期,市二中开设“计算机程序设计”选修班,是全市开设该课程的第一所中学。1988年,调整政治课设置,初中设公民、社会发展简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高中设共产主义人生观、经济常识、政治常识。
三 教学方法
清末至民国时期,中学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注入式为主。
1952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行规程(草案)》,推行苏联凯洛夫、普希金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狠抓5个原则和5个环节,注重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形成以教学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秩序。
1958~1960年,贯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开展所谓教育革命,不适当地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师生停课参加政治运动和生产劳动的时间较多,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常常被打乱。
1961~1962年,学校以教学为主的正常教学秩序逐渐得到恢复,师生绝大部分时间能用于教学和文化学习。在“狠抓教学,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其中推广“启发式”教学,贯彻“少而精”、“精讲多练”、“讲练结合”的原则较有成效,教学质量稳步提高。但同时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开始抬头,学生课外作业增多,考试也频繁起来。
“文革”前期,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遭到破坏。1971~1973年,教学管理逐步上轨.教学质量引起重视,普遍恢复了考试制度,学业成绩被重新确定为评选三好学生的重要指标。1974年,由于极“左”路线的干扰,抓教学质量受到责难,被视为“修正主义教育路线回潮”,刚走上正轨的教学秩序再度被打乱。
1978年,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教育战线的极“左”路线得到清算,学校教学秩序再度逐步走上正轨,教学又成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重新得到重视。为努力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各中学相继开展教学改革。茶陵一中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主题的“二级自学辅导站”取得满意效果,被评为省教学改革先进单位。
1980年前后,一些学校开展自制幻灯投影机和幻灯片,开展电化教学。稍后,市、县相继成立电教站、仪器站,各中学陆续购置电影放映机、录音机、录像机、微电脑等电教设备,以增强直观教学。从此,电化教学开始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
1986年,市教育局组织全市优秀教改实验课评选活动,历时半年。参加这一活动的中学教师共1478人,上课1600余节,筛选出一批优秀教改实验课,推动了教改的普遍开展。到1987年,致力于教学研究的市物理学会、化学学会、生物学会,市中学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地理、体育和电教实验等教学研究会相继成立,随后各县(市)、区亦成立相应的学会,至此全市教研组织形成网络。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