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文化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1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文化教育
分类号: G40-055
页数: 4
页码: 25-2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教育的文化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教育 文化教育

内容

一 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朝廷颁发《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学制,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
  民国元年,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小4年(义务教育),高小3年。12年,实施小学“四·二”分段6年制,即初小4年,高小2年。24年,湖南省推行短期义务教育,醴陵县、茶陵县、攸县、酃县等,均办过一年制短期小学。至民国30年,短期小学改为保国民小学。
  共和国初期,沿袭民国“四·二”分段制。1951年,贯彻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精神,推行五年一贯制。由于当时条件尚不成熟,从1953年下期起,停止执行,仍沿用“四·二”分段制。
  1969年春,根据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全面推行五年一贯制,历时12年。1981年春,城区恢复6年制,农村向6年制过渡。到1985年秋,全市除市实验小学保持5年制外,其余小学均实行6年制。
  二 课程
  清末,小学主要课程有讲经、读经、中国文学(宣统二年易名“国文”)、算术、格致(含动物、植物、矿物、物理、化学、卫生等基础知识)、健身、唱歌、图画、体操等9门课程。
  民国元年,教育部规定初小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科,高小增设本国历史、地理、理化、农业、商业、英语。每期授课均为21周。12年,初小增设社会(含公民、卫生、历史、地理等)、自然、工用艺术(即手工)等课,高小增设园艺、工用艺术课,高、初小将图画课改称形象艺术课,唱歌课改称音乐课。25年,教育部颁行《修正小学课程》,将原初小社会课、自然课并为常识课,1~2年级音乐课、体育课并为唱游课,美术课与劳作课并为工作课。从4年级起,算术课加教珠算,高小取消卫生课。37年1月,教育部又颁行《小学课程第二次修订标准》,将团体训练课改称公民训练课,国语课包括说话、读书、写字、作文4项,图画课改称美术课。初小1~2年级音乐课与体育课改称唱游课。
  共和国初期,境内小学除取消公民、童子军、纪念周活动等课程外,其余课程仍沿旧制,即为国语、算术、珠算、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唱游、体育、美术、劳作等12门课程。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统一的小学教学计划,将国语课改称语文课(含阅读、作文、写字),唱歌课改称音乐课,珠算课从4年级起每周增加一节,取消美术课、劳作课、唱游课,课程设置减为9个科目。
  1955~1957年,每学年授课时间由38周减少到34周。每周各年级增加一节生产劳动课,5~6年级减少一节历史课。1957年下期起,各年级设周会课,5~6年级手工劳动课改为农业常识课。
  1958年7月,省教育厅发出《关于1958~1959年度公立小学教学计划的通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规定小学各年级每周增加写字课教学,1~2年级各3节并结合阅读课的知识教学进行,3~4年级各2节,5~6年级各1节;1~2年级课堂练习要加强填字、造句、口述等说话和作文的基本训练,3~4年级课堂练习进行造句、答问、口述、笔述和简易作文,5~6年级每周作文1次、语文教学总时数可安排10课时。
  1963年下期,执行教育部《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设置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生产常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劳动等10门课程。
  “文革”期间,课程设置无统一规定。1973年,全市小学开设社会主义文化课及学工、学农、学军课,其中社会主义文化课(包括“毛泽东著作天天读”),占每周28节总课时的57%以上。
  1977年下期,中小学课程设置全市统一。小学1~3年级设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4年级起增开政治、自然常识课。每天排课5节,上午3节,下午2节。
  1981年,5~6年级恢复历史、地理课。1982年,政治课改称思想品德课,3年级起开设自然课。1990年秋季始,全市执行湖南省1989年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各年级均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外,1~2年级增开手工劳动课,3~6年级增开劳动课,4~6年级增开自然课,其中5年级还增开地理课,6年级增开历史课。
  三 教学方法
  清末,学部规定小学教授法“以讲解为最重要”,运用“循循善诱之法”进行教学,但多数小学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
  民国初年,境内小学仍多采用注入式。9年,许多学校推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设计教学法”,效果良好。12年,攸县私立清华高小采用自学辅导法,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提高自学积极性。19年,醴陵县知难小学试行以“做”为中心的“做”、“学”、“教”三位一体教学法,效果也不错,曾荣获省教育厅长朱经农赠予的上镌“湖南教育一点早曦”的一个大银盾。
  1952~1957年,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采用苏联凯洛夫“五性”(系统性、直观性、量力性、自觉性、巩固性)和普希金“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知识、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教学法,评定成绩用五级分制,传授基本知识循序渐进,课堂教学质量比较高。
  1958年,开展“教育革命”,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凯洛夫、普希金教育学受到批判。
  1959~1960年,推广“双高”课(高速度、高质量),把以往需要几课时或几十课时才能教完的教材,用1个或几个课时教完。作文课,提倡低年级写百字文,中年级写千字文,高年级写万字文;数学课“画龙点睛”,茶陵县马江公社小学的一个教师,在1节课时间内教了24节课的算术内容。未几,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跃进”式的“双高课”被否定。1963年,《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公布后,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教学上的“精雕细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重新得到肯定。
  “文革”中,科学的教改教研活动基本中断。1977年后,学习赞可夫、布鲁诺教学法,摒弃注入式,推广启发式。1981~1983年,注重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智能,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由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的“三个转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84年,全省小学毕业生会考,南区和北区语文、数学两科及格率均为100%,名列全省榜首。
  1985~1990年,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全市有33所小学、82个班级列为改革实验,实验内容由单科、单项向整体结构过渡。酃县鲁坑小学特级教师马安健创导的“动”、“静”搭配,增加课堂直接教学密度的复式教学“短动”教学法,被列为湖南省1990年7大教育科研成果之一。市实验小学进行的“以美促学,全面发展”整体结构改革实验成效显著,省教委、省教科所于1990年7月来校考察后,称赞这是“一项很有特色,很有前途和生命力的实验”。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