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第一节 办学体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0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办学体制
分类号:
G527.64
页数:
7
页码:
16-22
摘要:
办学体制介绍了对公办小学、私立小学、民办(耕读)小学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小学教育
办学体制
内容
一 公办小学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朝廷谕令各州县的书院改设小学堂。次年,湘潭县朱亭镇(今属株洲县)龙潭书院、茶陵县洣江书院、攸县东山书院相继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攸县还创办南云学堂和明达小学堂。三十年,醴陵县渌江书院改为渌江高等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全境有初、高等公立小学8所。
民国元年,改学堂为学校。次年,醴陵县15个自治区皆设立高等小学校。3年,湖南省行政公署通令各县知事,限期规划推广小学教育。次年12月,又规定“儿童限8岁一律入学,过期当罚其父兄,并处罚学董”。嗣后,都(区)、乡镇办小学渐次发展,到13年,境内公立小学增加到823所。其中,醴陵县468所,攸县208所,茶陵县123所,酃县24所。这一时期,公立小学的发展还得力于社会贤达和宗族的资助。攸县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就是由前江西都昌县攸县籍知事尹华庵捐银元600圆兴建的。该县30个都办小学的办学经费,大多由宗族捐献。
民国15年,湘潭县在株洲镇旧建宁县衙内(今樟树坪小学所在地)创办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堂,抗日战争初迁河西藕花乡,后改为藕花乡中心国民小学。24年,教育部颁发《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境内开始实施短期国民义务教育,创办简易小学和一年制、两年制短期小学班,至29年共有短期小学213所。
民国29年4月,国民政府颁发《国民教育实施纲领》,将高等小学、简易小学、短期小学班融为一体,于乡镇设中心学校,保设国民学校。31年,醴、攸、茶、酃4县1087个保,设保国民学校915所、乡镇中心小学57所.基本实现1乡1校,1保1校。38年上期,境内有公办小学1411所,在校学生69897人,专任教师4139人。
1951年,株洲市有市属完小6所,其中城区2所(今樟树坪小学和南湖塘小学),郊区4所(今宋家桥小学、白关铺小学、罗塘小学、黄栗塘小学),另有街学一所(今栗树山小学),村校70所,在校学生6648人(城区932人,郊区5716人)。1952年,市人民政府改造联立完小为市七完小、白石港小学为市八完小、井龙小学为市九完小、大京小学为市十完小,在校学生增加到7885人,工农子弟入学率达80%。
“一五”期间(1953~1957),中央和省属一批企业在株洲兴建,城区人口剧增,为解决入学难问题,政府扩建栗树山小学、白石港小学,兴建学堂冲小学、贺家土小学、荷塘铺小学、清水塘小学。
1959年,原属长沙、湘潭、醴陵等县的28个公社划入株洲市辖后,公办小学由于行政区域扩大增加到335所,为1957年的5倍。1961~1962年,经压缩办学规模,下放超龄学生,部分公办改民办,调整为310所,在校学生(含民办)由1960年的97405人减至73302人。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见成效,又上升到318所(完小72所,初小246所),在校学生58509人,为1962年的2.5倍。
“文革”期间,盲目拔高中小学办学层次,小学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到1976年,全市公办小学只剩下163所,约为“文革”前的半数。1977~1980年,经过调整充实,上升到345所,在校学生118872人。
1983年市管县后,全市公办小学因行政区域再次成倍扩大而猛增到2523所。1984年,政府为大面积提高广大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狠抓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和乡镇标准化中心小学的建设,并拟定《株洲市“十无两有”中心小学验收标准》,1985年又颁布《株洲市标准中心小学条例》,经短短几年努力,到1987年中心小学建设初见成效。全市155个乡(镇)有151个建有中心小学,其中70所经验收合格,较好地发挥了中心小学的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1990年,全市公办小学发展到2432所,在校学生368470人,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生人均校园面积20.2平方米,校舍面积5.5平方米,超过《湖南省县市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所规定的先进标准。
二 私立小学
清光绪二十四年,醴陵县刘巨丞创办醴陵兰谊小学堂,是境内私立小学之始,也是湖南省最先创办的一所新式小学。二十九年,酃县绅士尹瀛臣创办新民高等小学堂。三十二年,醴陵县美国基督教遵道会创办遵道小学,同盟会醴陵籍女会员张汉英创办醴陵县女子学堂,攸县绅士余德晸创办庆都小学堂。
宣统年间(1909~1911),族办学校兴起。现株洲境内有红花山黄氏蔆谿高等小学堂,油圳易氏当务高等小学堂,高塘罗氏明德高等小学堂,梢岗铺游氏立雪、罗家湾罗氏光裕、双牌铺张氏幼吾、关王庙唐氏伦序、梅冲刘氏绍坦、迴龙庵咸崇联校等高初等9所小学堂。醴陵县有西林王氏槐荫、枫塘张氏选青、王仙群治、大佛寺化成等小学。攸县有城西余氏族学、西乡睦田、长岭龙氏、麒麟山廖氏等10余所初等小学堂。
民国期间,私人办学之风仍盛,但发展不平衡。13年,攸县有私立小学124所,醴陵县112所,酃县34所,茶陵县3所。私立小学教员一般生活安定,教学认真,故以族办为主的私立小学十分兴旺。至32年,醴陵县有私立小学462所,比公办小学多5所;攸县有私立小学262所,比公办小学多54所;现株洲市区及株洲县域内有私立小学195所,与公办小学大致持平;而茶陵县、酃县等地私立小学的数量则远低于公办。35年,酃县只有私立小学12所.仅占全县151所小学的7.9%。36年,根据湖南省政府“裁缩乡保”训令,原乡镇中心学校按新划乡域改名,部分私立高小改为代用中心国民学校,部分私立初小改为代用保国民学校,私立小学数量相对减少。38年,境内有私立小学456所,为1411所公办小学的32.3%。
共和国成立后,私立小学或撤或并或改为公办,至1952年境内已无私立小学。80年代,改革开放,广开学路,私立小学又零星兴起。
三 民办(耕读)小学
1953年,国家在发展全民公办小学的同时,提倡人民群众创办集体性质的民办小学,境内群众积极响应号召。至1957年,株洲市民办小学由1952年的1所增加到9所,在校学生由192人增加到1056人。1956年,酃县有民办小学6所。1958年,国家正式提出国家办学和人民群众集体办学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境内民办小学迅速发展。醴陵县增加民办小学400多所,攸县增加215所,茶陵县增加116所,酃县增加54所,株洲市增加民办高小30所、初小256所。1959年,对师资奇缺,教学设施严重不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民办小学进行整顿,或撤并或停办。
1962年,为减轻国家负担,全市调整民办小学布点,将73个公办初小班转为民办,并新增民办小学8所。是年底,全市有民办小学289所,在校学生26783人,占小学生数的36.5%。1962~1966年,境内民办小学稳步增长,其中攸县发展最快,到1966年上学期民办小学由1962年的215所发展到416所,占当时全县1346所小学的30.9%。
1964年,贯彻国家主席刘少奇倡导的“双轨制”(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办学方针,大办农村集体性质的耕读小学。耕读小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形式多样,有全日制、隔日制、半日制、早晚班,或在公办小学内附设耕读班,学生可以半天读书,半天负担家务。这一办学形式,使众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获得上学机会,因而发展很快。到1966年,株洲市有农村耕读小学204所,2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00余人;攸县有耕读小学390所,在校学生11727人。1967年,酃县耕读小学增加到109所,为1964年的4.74倍,在校学生达3122人,占全县在校小学生总数的19.8%。
1969年,学习推广山东经验,将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管理,公办小学、民办小学、耕读小学三者合一。从此,境内民办小学、耕读小学及其独立的班级消失,但教师仍有公办、民办之分。
四 厂矿企事业子弟小学
民国31年,交通部在钟鼓岭创办扶轮小学,为城区创办最早的企业子弟小学。35年,交通部铁路总机厂株洲机厂筹备处开办员工子女临时小学,招生55人,分6个年级,采用复式教学。次年,学校更名交通部铁路总机厂株洲机厂筹备处员工子女小学。
1951年,国营331厂利用工棚创办子弟小学1所,设5个班,有教师6人,学生180人。同年,扶轮小学更名衡阳铁路局株洲铁路第一小学。1957~1962年,企业小学获得长足发展。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冶炼厂、株洲玻璃厂、株洲钢厂、株洲化工厂、株洲桥梁厂、株洲车辆厂、株洲苎麻纺织厂等一批厂矿企业先后办起小学。到1962年底,城区有企业小学21所,2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989人,教职员工459人。1963~1970年,城区又新增331厂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田心机车车辆厂第二小学,株洲铁路地区第二小学,中国有色金属冶金建筑第二公司子弟小学,株洲锻压机床厂子弟小学等7所企业小学。
1972年3月,湖南省群众办学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株洲市召开,对株洲市厂矿企业办学经验予以肯定。会后,市革委会提出“大厂单独办学、小厂联合办学”的要求,企业小学又获新的发展。到1975年,城区已有企业小学33所,在校学生36165人,占城区小学生总数的62.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思想指导下,株洲市企事业单位逐年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株洲硬质合金厂原有1栋4层28间的教学大楼,因教室采光不合要求,1982年又新建1栋3层12间的教学大楼和1栋400平方米的健身房,学校占地面积达11822平方米,拥有校舍面积4962平方米,教室52间。
1981年,331厂在原有3所子弟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7733平方米的基础上,又在第三小学校园内兴建1栋使用面积3084.8平方米的教学楼,并相继配给电视机、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1990年,全市有厂矿企事业子弟小学61所,在校学生23969人,教职员工1483人。其中,城区企事业小学34所,在校学生18294人,教职员工1374人,其学校数、学生数和教职员工数,分别为城区教育部门办小学的64.2%、57.3%和66%,成为株洲城区小学教育中的一大优势。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