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小学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0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小学教育
分类号: G62
页数: 19
页码: 16-3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株洲市的教育的小学教育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教育 小学教育

内容

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898),醴陵县刘巨丞设兰谊小学堂,为株洲境内创办小学之始。光绪三十三年省学务处统计,株洲境内有小学23所,在校学生860人。宣统三年(1911),境内有小学30余所,但多数设在城镇,农村仍以私塾为主。
  民国元年(1912),开始实施小学4年义务教育,至民国4年小学发展到265所,在校学生8951人。18年,增加到1095所,在校学生53568人。当年,攸县小学教育普及率在全省76县中排名第3,醴陵县第6。38年上期,境内小学达1872所,但其中多数规模小,设备简单,师资不齐,学龄儿童入学率不足50%。
  共和国成立后,全市小学教育全面发展,到1988年已实现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990年,全市小学达2432所,在校学生368470人,教职工17193人,分别为1949年的1.46、5.27、3.67倍;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儿童入学普及率以及小学毕业生合格率分别达到99.5%、99.1%、98.1%和89.97%,其中毕业生合格率超过省定先进标准4.97个百分点。
  第一节 办学体制
  一 公办小学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朝廷谕令各州县的书院改设小学堂。次年,湘潭县朱亭镇(今属株洲县)龙潭书院、茶陵县洣江书院、攸县东山书院相继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攸县还创办南云学堂和明达小学堂。三十年,醴陵县渌江书院改为渌江高等小学堂。至宣统三年(1911),全境有初、高等公立小学8所。
  民国元年,改学堂为学校。次年,醴陵县15个自治区皆设立高等小学校。3年,湖南省行政公署通令各县知事,限期规划推广小学教育。次年12月,又规定“儿童限8岁一律入学,过期当罚其父兄,并处罚学董”。嗣后,都(区)、乡镇办小学渐次发展,到13年,境内公立小学增加到823所。其中,醴陵县468所,攸县208所,茶陵县123所,酃县24所。这一时期,公立小学的发展还得力于社会贤达和宗族的资助。攸县县立第三高等小学,就是由前江西都昌县攸县籍知事尹华庵捐银元600圆兴建的。该县30个都办小学的办学经费,大多由宗族捐献。
  民国15年,湘潭县在株洲镇旧建宁县衙内(今樟树坪小学所在地)创办县立第五高等小学堂,抗日战争初迁河西藕花乡,后改为藕花乡中心国民小学。24年,教育部颁发《实施义务教育暂行办法大纲》,境内开始实施短期国民义务教育,创办简易小学和一年制、两年制短期小学班,至29年共有短期小学213所。
  民国29年4月,国民政府颁发《国民教育实施纲领》,将高等小学、简易小学、短期小学班融为一体,于乡镇设中心学校,保设国民学校。31年,醴、攸、茶、酃4县1087个保,设保国民学校915所、乡镇中心小学57所.基本实现1乡1校,1保1校。38年上期,境内有公办小学1411所,在校学生69897人,专任教师4139人。
  1951年,株洲市有市属完小6所,其中城区2所(今樟树坪小学和南湖塘小学),郊区4所(今宋家桥小学、白关铺小学、罗塘小学、黄栗塘小学),另有街学一所(今栗树山小学),村校70所,在校学生6648人(城区932人,郊区5716人)。1952年,市人民政府改造联立完小为市七完小、白石港小学为市八完小、井龙小学为市九完小、大京小学为市十完小,在校学生增加到7885人,工农子弟入学率达80%。
  “一五”期间(1953~1957),中央和省属一批企业在株洲兴建,城区人口剧增,为解决入学难问题,政府扩建栗树山小学、白石港小学,兴建学堂冲小学、贺家土小学、荷塘铺小学、清水塘小学。
  1959年,原属长沙、湘潭、醴陵等县的28个公社划入株洲市辖后,公办小学由于行政区域扩大增加到335所,为1957年的5倍。1961~1962年,经压缩办学规模,下放超龄学生,部分公办改民办,调整为310所,在校学生(含民办)由1960年的97405人减至73302人。1963~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见成效,又上升到318所(完小72所,初小246所),在校学生58509人,为1962年的2.5倍。
  “文革”期间,盲目拔高中小学办学层次,小学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到1976年,全市公办小学只剩下163所,约为“文革”前的半数。1977~1980年,经过调整充实,上升到345所,在校学生118872人。
  1983年市管县后,全市公办小学因行政区域再次成倍扩大而猛增到2523所。1984年,政府为大面积提高广大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多种渠道筹集资金,狠抓农村办学条件的改善和乡镇标准化中心小学的建设,并拟定《株洲市“十无两有”中心小学验收标准》,1985年又颁布《株洲市标准中心小学条例》,经短短几年努力,到1987年中心小学建设初见成效。全市155个乡(镇)有151个建有中心小学,其中70所经验收合格,较好地发挥了中心小学的教育管理、教学研究、师资培训的示范作用和指导作用。1990年,全市公办小学发展到2432所,在校学生368470人,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学生人均校园面积20.2平方米,校舍面积5.5平方米,超过《湖南省县市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所规定的先进标准。
  二 私立小学
  清光绪二十四年,醴陵县刘巨丞创办醴陵兰谊小学堂,是境内私立小学之始,也是湖南省最先创办的一所新式小学。二十九年,酃县绅士尹瀛臣创办新民高等小学堂。三十二年,醴陵县美国基督教遵道会创办遵道小学,同盟会醴陵籍女会员张汉英创办醴陵县女子学堂,攸县绅士余德晸创办庆都小学堂。
  宣统年间(1909~1911),族办学校兴起。现株洲境内有红花山黄氏蔆谿高等小学堂,油圳易氏当务高等小学堂,高塘罗氏明德高等小学堂,梢岗铺游氏立雪、罗家湾罗氏光裕、双牌铺张氏幼吾、关王庙唐氏伦序、梅冲刘氏绍坦、迴龙庵咸崇联校等高初等9所小学堂。醴陵县有西林王氏槐荫、枫塘张氏选青、王仙群治、大佛寺化成等小学。攸县有城西余氏族学、西乡睦田、长岭龙氏、麒麟山廖氏等10余所初等小学堂。
  民国期间,私人办学之风仍盛,但发展不平衡。13年,攸县有私立小学124所,醴陵县112所,酃县34所,茶陵县3所。私立小学教员一般生活安定,教学认真,故以族办为主的私立小学十分兴旺。至32年,醴陵县有私立小学462所,比公办小学多5所;攸县有私立小学262所,比公办小学多54所;现株洲市区及株洲县域内有私立小学195所,与公办小学大致持平;而茶陵县、酃县等地私立小学的数量则远低于公办。35年,酃县只有私立小学12所.仅占全县151所小学的7.9%。36年,根据湖南省政府“裁缩乡保”训令,原乡镇中心学校按新划乡域改名,部分私立高小改为代用中心国民学校,部分私立初小改为代用保国民学校,私立小学数量相对减少。38年,境内有私立小学456所,为1411所公办小学的32.3%。
  共和国成立后,私立小学或撤或并或改为公办,至1952年境内已无私立小学。80年代,改革开放,广开学路,私立小学又零星兴起。
  三 民办(耕读)小学
  1953年,国家在发展全民公办小学的同时,提倡人民群众创办集体性质的民办小学,境内群众积极响应号召。至1957年,株洲市民办小学由1952年的1所增加到9所,在校学生由192人增加到1056人。1956年,酃县有民办小学6所。1958年,国家正式提出国家办学和人民群众集体办学并举的“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境内民办小学迅速发展。醴陵县增加民办小学400多所,攸县增加215所,茶陵县增加116所,酃县增加54所,株洲市增加民办高小30所、初小256所。1959年,对师资奇缺,教学设施严重不足,不具备办学条件的民办小学进行整顿,或撤并或停办。
  1962年,为减轻国家负担,全市调整民办小学布点,将73个公办初小班转为民办,并新增民办小学8所。是年底,全市有民办小学289所,在校学生26783人,占小学生数的36.5%。1962~1966年,境内民办小学稳步增长,其中攸县发展最快,到1966年上学期民办小学由1962年的215所发展到416所,占当时全县1346所小学的30.9%。
  1964年,贯彻国家主席刘少奇倡导的“双轨制”(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办学方针,大办农村集体性质的耕读小学。耕读小学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形式多样,有全日制、隔日制、半日制、早晚班,或在公办小学内附设耕读班,学生可以半天读书,半天负担家务。这一办学形式,使众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儿童获得上学机会,因而发展很快。到1966年,株洲市有农村耕读小学204所,23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9000余人;攸县有耕读小学390所,在校学生11727人。1967年,酃县耕读小学增加到109所,为1964年的4.74倍,在校学生达3122人,占全县在校小学生总数的19.8%。
  1969年,学习推广山东经验,将农村公办小学下放到大队管理,公办小学、民办小学、耕读小学三者合一。从此,境内民办小学、耕读小学及其独立的班级消失,但教师仍有公办、民办之分。
  四 厂矿企事业子弟小学
  民国31年,交通部在钟鼓岭创办扶轮小学,为城区创办最早的企业子弟小学。35年,交通部铁路总机厂株洲机厂筹备处开办员工子女临时小学,招生55人,分6个年级,采用复式教学。次年,学校更名交通部铁路总机厂株洲机厂筹备处员工子女小学。
  1951年,国营331厂利用工棚创办子弟小学1所,设5个班,有教师6人,学生180人。同年,扶轮小学更名衡阳铁路局株洲铁路第一小学。1957~1962年,企业小学获得长足发展。株洲硬质合金厂、株洲冶炼厂、株洲玻璃厂、株洲钢厂、株洲化工厂、株洲桥梁厂、株洲车辆厂、株洲苎麻纺织厂等一批厂矿企业先后办起小学。到1962年底,城区有企业小学21所,263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1989人,教职员工459人。1963~1970年,城区又新增331厂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田心机车车辆厂第二小学,株洲铁路地区第二小学,中国有色金属冶金建筑第二公司子弟小学,株洲锻压机床厂子弟小学等7所企业小学。
  1972年3月,湖南省群众办学经验交流现场会在株洲市召开,对株洲市厂矿企业办学经验予以肯定。会后,市革委会提出“大厂单独办学、小厂联合办学”的要求,企业小学又获新的发展。到1975年,城区已有企业小学33所,在校学生36165人,占城区小学生总数的62.2%。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的思想指导下,株洲市企事业单位逐年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株洲硬质合金厂原有1栋4层28间的教学大楼,因教室采光不合要求,1982年又新建1栋3层12间的教学大楼和1栋400平方米的健身房,学校占地面积达11822平方米,拥有校舍面积4962平方米,教室52间。
  1981年,331厂在原有3所子弟小学、校舍总建筑面积7733平方米的基础上,又在第三小学校园内兴建1栋使用面积3084.8平方米的教学楼,并相继配给电视机、录音机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1990年,全市有厂矿企事业子弟小学61所,在校学生23969人,教职员工1483人。其中,城区企事业小学34所,在校学生18294人,教职员工1374人,其学校数、学生数和教职员工数,分别为城区教育部门办小学的64.2%、57.3%和66%,成为株洲城区小学教育中的一大优势。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
  清末,小学设修身课,根据《论语》、《孝经》的基本思想,授以人伦道德要领,进行“上报君恩,下立人品”教育。政府规定每级设主任教员1人,负“指导儿童生活,领导儿童思想,改进本校风纪,实施人格熏陶”之责;要求教职员对待学生做到心术宜正、品行宜端、辞气宜和平、纪律宜严明,用志宜专、用情宜恕、度量宜大、告诫宜勤、赏罚宜出之以至公、气谊宜联之以慈爱。但其时小学教育尚在初创阶段,多数教员仍崇奉“学以畏而威”的打骂教育,常用戒尺、竹板管教学童。
  民国前期,主要进行尊孔读经的封建伦理道德教育,但部分学校感于内忧外患,国运衰微,而倡导爱国主义教育。民国4年,醴陵县中小学为抗议袁世凯签订的“二十一条”卖国条约,开展声势浩大的“国耻讲演”比赛。8年,醴陵县开元小学师生到集市演戏,宣传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攸县第一高等小学100多名师生上街游行示威,高喊“废除二十一条”、“惩办卖国贼”、“打倒列强”、“抵制日货”等爱国口号,并到商店清查、烧毁日货。
  北洋军阀政府被推翻后,国民政府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及其遗嘱为基本内容,开设“党义课”和“公民训练课”,向学生灌输“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党化教育。学校设训导处主管德育教育,级任负责实施,“童子军”组织配合。训导分基本训导和普通训导。基本训导由级任教员依照学校要求或训导要目,教育学生养成良好日常生活习惯;普通训导多通过仪式、集会、检查、评比、奖励、惩罚等方式进行。但不少教员及家长持“棍棒底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材”观点,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相当普遍。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进行“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教育。醴陵县行易小学印发《行易周刊》,宣传抗日形势。株洲镇小学生上街高唱抗日救亡歌曲,开展募捐活动,慰问前方将士。渌口镇小学一个10岁的家境贫寒学生,抽出晨读时间,挑卖蔬菜,将赚来的小钱作慰问捐款。
  共和国成立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以“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核心,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代新人。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侧重点。
  1951年,许多学校结合土地改革,演出《白毛女》、《柴山恨》等剧目,向学生进行“阶级苦、血泪仇”教育。1952年,各校师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热情空前高涨,普遍开展为支援抗美援朝战争“捐献一分钱”和学习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邱少云等英雄人物活动。
  1954~1955年,针对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农业生产没有前途”等轻视农业劳动思想,开展正确对待升学与就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通过贯彻教育部颁发的《小学生守则》,进行遵守校规校纪,争当“三好学生”(身体好、功课好、品德好)的教育活动。
  1963年,响应中共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一个时期里学习雷锋,助人为乐,做好人好事,拾金不昧蔚为风气。
  1964年,为提高学生阶级觉悟,普遍进行查“四史”(家史、村史、厂史、个人成长史),访“五老”(老干部、老红军、老工人、老贫农、老党员),续“红色家谱”的忆苦思甜活动,结果导致出现“唯成份论”等“左”的偏向。
  “文革”期间,推行极“左”路线,大搞个人崇拜,思想品德教育以忠于毛泽东为核心的所谓“三忠于”(忠于中国共产党,忠于毛泽东思想,忠于人民)活动为主要内容,以开展“革命大批判”为主要形式,向儿童少年灌输极“左”思想。但由于党的教育方针的正确指引,广大教育工作者采取不同形式同极“左”路线进行不同程度的斗争,持续不断地开展学习毛泽东思想和学习雷锋、王杰、欧阳海等英雄人物活动,对培养儿童少年助人为乐、舍已救人的思想品德起到了积极作用。1969年9月24日,株洲铁路职工子弟小学4年级学生戴碧蓉(11岁),面对快速溜来的列车,奋力扑向路轨,救出3个正在轨道上玩耍的小孩,而她自己的左臂左腿却被碾断,成为严重残废。《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全国性大报,均及时报道了她舍已救人的英雄事迹。当年10月,她还被接到中南海,受到毛泽东主席3次接见,周恩来总理6次接见。
  1977年后,以邓小平提出的“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核心,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各科教学、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1988年,贯彻国家教委颁发的《小学德育纲要(试行草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和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全市37万余名小学生,掀起一个“遵守行为规范,争做四有新人”的热潮。1990年,全市小学又开展学雷锋、学赖宁活动,南区何家坳小学、樟树坪小学,东区红旗路小学,被评为全国学雷锋敬老助残活动先进单位。
  第三节 文化教育
  一 学制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十一月,朝廷颁发《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和《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规定小学学制,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
  民国元年,政府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小4年(义务教育),高小3年。12年,实施小学“四·二”分段6年制,即初小4年,高小2年。24年,湖南省推行短期义务教育,醴陵县、茶陵县、攸县、酃县等,均办过一年制短期小学。至民国30年,短期小学改为保国民小学。
  共和国初期,沿袭民国“四·二”分段制。1951年,贯彻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精神,推行五年一贯制。由于当时条件尚不成熟,从1953年下期起,停止执行,仍沿用“四·二”分段制。
  1969年春,根据毛泽东主席“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的指示,全面推行五年一贯制,历时12年。1981年春,城区恢复6年制,农村向6年制过渡。到1985年秋,全市除市实验小学保持5年制外,其余小学均实行6年制。
  二 课程
  清末,小学主要课程有讲经、读经、中国文学(宣统二年易名“国文”)、算术、格致(含动物、植物、矿物、物理、化学、卫生等基础知识)、健身、唱歌、图画、体操等9门课程。
  民国元年,教育部规定初小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等科,高小增设本国历史、地理、理化、农业、商业、英语。每期授课均为21周。12年,初小增设社会(含公民、卫生、历史、地理等)、自然、工用艺术(即手工)等课,高小增设园艺、工用艺术课,高、初小将图画课改称形象艺术课,唱歌课改称音乐课。25年,教育部颁行《修正小学课程》,将原初小社会课、自然课并为常识课,1~2年级音乐课、体育课并为唱游课,美术课与劳作课并为工作课。从4年级起,算术课加教珠算,高小取消卫生课。37年1月,教育部又颁行《小学课程第二次修订标准》,将团体训练课改称公民训练课,国语课包括说话、读书、写字、作文4项,图画课改称美术课。初小1~2年级音乐课与体育课改称唱游课。
  共和国初期,境内小学除取消公民、童子军、纪念周活动等课程外,其余课程仍沿旧制,即为国语、算术、珠算、政治常识、历史、地理、自然、唱游、体育、美术、劳作等12门课程。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发统一的小学教学计划,将国语课改称语文课(含阅读、作文、写字),唱歌课改称音乐课,珠算课从4年级起每周增加一节,取消美术课、劳作课、唱游课,课程设置减为9个科目。
  1955~1957年,每学年授课时间由38周减少到34周。每周各年级增加一节生产劳动课,5~6年级减少一节历史课。1957年下期起,各年级设周会课,5~6年级手工劳动课改为农业常识课。
  1958年7月,省教育厅发出《关于1958~1959年度公立小学教学计划的通知》,强调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规定小学各年级每周增加写字课教学,1~2年级各3节并结合阅读课的知识教学进行,3~4年级各2节,5~6年级各1节;1~2年级课堂练习要加强填字、造句、口述等说话和作文的基本训练,3~4年级课堂练习进行造句、答问、口述、笔述和简易作文,5~6年级每周作文1次、语文教学总时数可安排10课时。
  1963年下期,执行教育部《全日制小学教学计划(草案)》,设置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生产常识、体育、音乐、图画、手工劳动等10门课程。
  “文革”期间,课程设置无统一规定。1973年,全市小学开设社会主义文化课及学工、学农、学军课,其中社会主义文化课(包括“毛泽东著作天天读”),占每周28节总课时的57%以上。
  1977年下期,中小学课程设置全市统一。小学1~3年级设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4年级起增开政治、自然常识课。每天排课5节,上午3节,下午2节。
  1981年,5~6年级恢复历史、地理课。1982年,政治课改称思想品德课,3年级起开设自然课。1990年秋季始,全市执行湖南省1989年颁发的《全日制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学计划》,各年级均开设思想品德、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外,1~2年级增开手工劳动课,3~6年级增开劳动课,4~6年级增开自然课,其中5年级还增开地理课,6年级增开历史课。
  三 教学方法
  清末,学部规定小学教授法“以讲解为最重要”,运用“循循善诱之法”进行教学,但多数小学仍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
  民国初年,境内小学仍多采用注入式。9年,许多学校推行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设计教学法”,效果良好。12年,攸县私立清华高小采用自学辅导法,要求学生动手动脑,提高自学积极性。19年,醴陵县知难小学试行以“做”为中心的“做”、“学”、“教”三位一体教学法,效果也不错,曾荣获省教育厅长朱经农赠予的上镌“湖南教育一点早曦”的一个大银盾。
  1952~1957年,以课堂、书本、教师为中心,采用苏联凯洛夫“五性”(系统性、直观性、量力性、自觉性、巩固性)和普希金“五个环节”(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知识、复习巩固、布置作业)教学法,评定成绩用五级分制,传授基本知识循序渐进,课堂教学质量比较高。
  1958年,开展“教育革命”,强调“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与劳动生产相结合”的工作方针,凯洛夫、普希金教育学受到批判。
  1959~1960年,推广“双高”课(高速度、高质量),把以往需要几课时或几十课时才能教完的教材,用1个或几个课时教完。作文课,提倡低年级写百字文,中年级写千字文,高年级写万字文;数学课“画龙点睛”,茶陵县马江公社小学的一个教师,在1节课时间内教了24节课的算术内容。未几,这种违背教学规律的“跃进”式的“双高课”被否定。1963年,《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公布后,注重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教学上的“精雕细刻”,“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重新得到肯定。
  “文革”中,科学的教改教研活动基本中断。1977年后,学习赞可夫、布鲁诺教学法,摒弃注入式,推广启发式。1981~1983年,注重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向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儿童的智能,由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由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的“三个转变”,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984年,全省小学毕业生会考,南区和北区语文、数学两科及格率均为100%,名列全省榜首。
  1985~1990年,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全市有33所小学、82个班级列为改革实验,实验内容由单科、单项向整体结构过渡。酃县鲁坑小学特级教师马安健创导的“动”、“静”搭配,增加课堂直接教学密度的复式教学“短动”教学法,被列为湖南省1990年7大教育科研成果之一。市实验小学进行的“以美促学,全面发展”整体结构改革实验成效显著,省教委、省教科所于1990年7月来校考察后,称赞这是“一项很有特色,很有前途和生命力的实验”。
  小学选介
  株洲市实验小学
  市实验小学位于东区野鸭冲,是全市唯一进行小学整体改革实验的5年制小学。其前身是共和国成立前的1所普通保国民小学,始建于1946年,1964年迁现址更名月塘小学,1985年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改为实验小学。至1990年,学校有教学班23个,在校学生1100多人,教职员工47人;校园占地1.1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教学楼、小田径场、影视室、阶梯教室、练功房、勤工俭学养殖场、校办工厂等设施一应俱全。
  1985年以来,在华中师范大学指导下,该校与市五中联手,在部分班级开展整体结构改革实验。学校通过学制(小学5年,初中4年)与课程设置调整、学生发展过渡期衔接、“高效教育场”建设等10个项目的实验,构建“学校管理改革”、“环境建设优化”和“学生全面发展”三大序列,实现了教育教学质量高、学校管理科学化程度高和环境舒适优美的实验目标。1990年7月,首轮实验结束,经华中师大等5所大学的教授、专家和市教育部门领导组成的联合验收组鉴定,实验班学生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比班。他们用5年时间顺利地完成了6年的学习任务,德、智、体、美、劳都得到正常发展。毕业学生合格率连年100%,体育达标率超过90%,三好学生由1985年的16.5%上升到38%。实验结果,荣获1991年湖南省优秀教研成果二等奖。现该校实验班发展到19个,参加实验的教师增加到30多人,实验班的学生增加到900多人。
  酃县鲁坑小学
  鲁坑小学位于酃县塘田乡澎溪村鲁坑芭蕉垄,创办于1949年,原为私塾。1950年改为公办小学,1962年下期转为民办小学,1979年下期又恢复为公办小学。
  鲁小是多级复式小学。学校针对复式班直接教学时间少、自动作业时间长、教学过程复杂、互相干扰大等问题,摸索出“动”、“静”搭配,增加课堂直接教学密度的“短动”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复式单教法,有效地促进了多级复式教学质量的提高。自1978年以来,学校统考成绩连年名列学区前茅;1981年上期参加原湘潭地区统考获地区第1名;学校招生范围内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在校学生巩固率、毕业生合格率一直保持3个100%。学校还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及北京师大、天津师大、湖南师大等高等院校建立了教研联系,5次应邀参加全国性复式教学研讨会。1988年9月,又应国家教委邀请,荣获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中国河北省召开的“中国农村复式教学研讨会”的殊誉。
  1960~1990年,学校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开辟了小果园、小鱼塘、小麻园、小粉丝加工厂等,共生产粮食2143.5公斤,采集树种58.5公斤,培植树苗5万多株,养鱼8.7万尾,出成鱼1990公斤,打山苍子4143公斤,榨山苍子油283.5公斤,榨茶油1970公斤,挖金刚蔸10095公斤。勤工俭学收入除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外,还减免学生学费,补助特困学生衣帽、书包、笔墨等学习生活用品。1963~1965年,学生半免费入学,1965年后全免费入学。
  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学校多次被评为省、市、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教学实验改革先进单位、自制教具先进单位和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9年获株洲市教学改革一等奖和湖南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称号。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