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保健与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0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保健与教育
分类号: G61
页数: 4
页码: 12-1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教育的幼儿教育的保健与教育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幼儿教育 保健

内容

清末、民国时期,境内幼稚园一般以保健为主,间有少量唱歌、跳舞、数数、识字等教学活动。共和国成立后,实行保教合一。
  1952~1957年,厂矿企事业单位幼儿园按幼儿年龄分大班(6岁左右)、中班(5岁左右)、小班(3~4岁)和混合班4个层次上课,开设语言、算术、唱歌、游戏、体育等5门课程,但限于设备、师资,多数偏重以“保安全”为主。农村季节性农忙托儿所一般无教学活动。1960年,市干部幼儿园受小学教学改革影响,增设拼音课,利用图片、儿歌配合教学,其中大班每节课识字20~30个,当时被作为“成功经验”在全市推广。
  1962年11月,市教育局制定《株洲市幼儿园暂行工作条例》,对幼儿园教育任务和培育目标作出明确规定,要求贯彻“以保健为基础,保教合一”的原则。教学方面,以课堂教学为主,每班每日上课5节,内容为认识环境及发展语言、计算、音乐、美工、体育等项。保健方面,培训保育员提高其素质,增添必要医疗设施,确保幼儿健康成长。到1963年,湘江机器厂、田心机车车辆厂、株洲冶炼厂、株洲化工厂等大型企业幼儿园,开始配备专职或兼职保健医生,建立婴幼儿定期健康检查制度。
  “文革”期间,保教规程被打乱,教学内容政治化,教学方式成人化。上课单调地讲阶级斗争故事,背诵毛泽东语录,教唱现代京剧《红灯记》等8部“样板戏”选曲。1975年,市幼儿园(原市干幼儿园)还组织过幼儿评《水浒》,到街头宣传“毛主席最新指示”等严重脱离幼儿实际的政治活动。
  1979年,贯彻《全国托幼工作会议纪要》精神,开始全面纠正“文革”中“左”的作法。1981年10月,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是对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其健康活泼的成长。根据《纲要》精神,境内幼儿园一般开设有生活卫生、体育、思想品德、语言、常识、计算、音乐、美术等课程。市幼儿园,采取上午上课,下午做游戏及自制玩具和教具的作法,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株洲硬质合金厂幼儿园,采用木偶教学、情境教学、电化教学等多种形式施教,收到良好效果。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教育部门和办园单位都十分重视幼儿师资的培训,到1990年全市1200余名专职幼师,大多数已经过专业培训达到合格学历。
  1980年,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发布《托儿所、幼儿园保健制度(草案)》,全市幼儿园(所)卫生保健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城区成建制幼儿园配有专职医务人员,对体弱、病儿进行矫治。对幼儿早操、晨检、早饭、作业、午饭、午睡、游戏、户外活动、晚餐一日生活活动,进行科学安排,培养幼儿良好生活学习习惯。到1990年,全市在册100名以上幼儿的正规化幼儿园,均按部颁标准建立了卫生保健制度。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