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私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101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私塾
分类号: G629.299
页数: 2
页码: 4-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的教育的私塾书院县学里的私塾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株洲 教育 私塾

内容

清末,境内私塾遍及城乡,尤以宗族兴办的家塾较多。据《酃县志》载,时县城西街罗姓、枧田洲段姓、西台张姓、浆村孟姓、龙潭何姓、水口朱姓、十都万姓等都办有家塾。家塾之外,还有官宦富户延师进屋的“坐馆”,塾师自行设馆的“私塾”。私塾按教学程度划分,有蒙馆和经馆两类。蒙馆招收启蒙学生,以点读、识字、写字为主。经馆招收已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学生入学,以讲授儒家经典为主。按办学途径划分,有家塾、学馆、义塾三类。一户或几户联合聘请塾师来家教育子弟的为家塾或称坐馆;塾师出面邀集学生设馆授课的为学馆,这类私塾为数较多;官府或宗族出钱聘请塾师,在祠堂、庙宇等处设馆,免收学费的为义塾。私塾以单个讲授为主。蒙馆一般以《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为必读课本,女生另加《女儿经》;经馆以《四书》、《五经》为主.诗词为辅。民国后,有的私塾也讲授文化科学知识,将普通小学的语文、算术、珠算课本列为教材。
  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取缔私塾兴办小学的命令,但因财力拮据,政府兴办的小学不能满足生源需求,私塾仍遍布城乡。民国18年,酃县有私塾117所,在馆学生1272人,塾师117人;政府办的小学有29所,在校学生1156人,教师111人。私塾馆数、学生数和塾师数,分别是小学的4倍、1.1倍和1.05倍。民国26年,醴陵县人口教育程度统计:上私塾的57029人,占全县总人口477359人的11.95%。
  塾师工资一般按年计算,工资多少取决于学生人数。蒙馆生一般每年交银元2~3圆,或大米3~5斗;经馆生则数倍于蒙馆生,高者达银元20~30圆,贫寒子弟皆难以入馆。茶陵县、酃县等地每年春插时,由学东为首邀请当地豪绅和学生家长共商学费问题,叫议学。家长则根据子弟学习成绩优劣、家庭经济状况,自报公议确定交费数额,少则银元2~5圆,多则10圆左右。塾师除工资外,尚有少量外酬,但各地不一。茶陵县八团的梯垄、东黄、石鼓等村的私塾,规定端午、中秋两节,每个学生馈赠塾师“恭敬米”一桶、蛋7~9个,洣江乡五龙坪塾师可得菜钱一串(1000文),大米一斗。塾师生活虽清苦,但一般教学认真。民初,醴陵县胡敬斋(清末拔贡)、攸县符磊度创办的私塾,重言传身教,深为时人称道。醴陵县周澍芬、汤雨岩主办的王仙永庵经馆(民国10~37年),教学严谨,人才辈出。红二十五军军长蔡升熙、国民党爱国将领陈明仁等醴陵籍军政要员,均曾就读于该馆。民国19年秋,易家湾人王占魁因患眼疾行乞至今株洲县平山乡白鱼滩,乡人见其知书达理,能写会算,便腾屋凑桌,办起私塾,请王执教。王教学尽心,只求衣食,不收学费,学生由开馆时的10多人很快增至几十人。王执教16年,使十年九涝,无钱办学,多数人家几代人不识字的白鱼滩数百人脱盲,乡民至今仍感其德。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株洲市志(第十三册·教科文)》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出版地:1996.11

本志下限止于1990年。记述了株洲市的科教文发展与现状,由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共6卷组成。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