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机构队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08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机构队伍
分类号: C2
页数: 9
页码: 271-279
摘要: 本章记述了计划生育的机构、队伍的成立及规模。
关键词: 机构队伍 计划生育 株洲市

内容

第一节 机构
  一 职能机构
  1957年11月,株洲市设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由市卫生局领导兼办公室主任。1963年8月。改为株洲市节制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仍由市卫生局领导兼办公室主任。1964年9月,改为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为市属独立机构,配备专职正副主任和干部。1968年11月,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中止。1971年8月,株洲市革命委会设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卫生局代管,对内为市卫生局的一个科室,对外为独立机构,由市卫生局1名领导兼任主任,配备专职副主任和专职干部。1980年12月,成立株洲市计划生育办公室,升格为市属局级独立机构,定编12人,设秘书科、业务科、宣传3个科。1983年12月,更名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秘书科改办公室,编制16人。
  1982年7月,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党组。1989年1月撤销,1990年1月恢复。
  各县于60年代中,城区于70年代末先后设立计划生育职能机构,其名称与市计划生育职能机构基本相同,1983年统一改为计划生育委员会,为县(市)区人民政府科(局)级独立机构。
  市和县(市)、区计划生育职能机构负责管理本行政区计划生育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参与编制人口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工作;组织计划生育应用科学的研究和推广;协同有关部门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节育手术后遗症的鉴定和优生优育工作;监督检查节育措施的落实,做好避孕药具的计划、管理、发放工作;接待、处理计划生育方面的群众来信来访;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城市县以上工矿企事业单位最早于50年代中期,一般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先后建立计划生育办公室。1956年,株洲机车车辆工厂就建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
  农村各乡、镇,城市各街道办事处于80年代中期先后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1985年,攸县、株洲市郊区普遍建立了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由县、区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领导。茶陵县于1985年作出了建立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的决定,明确规定由1名乡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长兼办公室主任。
  1990年,贯彻《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各工矿企事业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办公室进一步充实和加强。株洲化工厂将计划生育办公室单列,划归厂党委直接管辖,任命一名处级干部任办公室主任。
  工矿企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因人制宜地落实各种节育措施;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干部培训、奖励处罚、药具发放、财务管理和受理来信来访工作;落实人口计划和生育指标。
  各级计划生育职能机构认真履行自已的职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向党和政府请示汇报工作。坚决贯彻党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规,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以经常工作为主,以避孕为主的方针,深入持久地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抓紧人口计划和各项节育措施的落实,为控制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一些好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在宣传教育方面,创造了有株洲特色的经验: 一是农村集市墟场宣传。根据农村逢墟赶集,人群集中,宣传教育面广的特点,1984年3月,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同攸县计划生育委员会选择该县皇图岭这个全省较大的墟场为试点,同攸县皇图岭镇一道,组成墟场计划生育宣传领导小组,采用标语、横幅、宣传画、墙报、黑板报、宣传窗、图片展览、广播、幻灯、咨询等宣传形式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株洲市计生委在该墟场召开了现场会,推动了全市墟场宣传。湖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在《计划生育简报》上介绍了该墟场经验,全省有18个地、市、县计划生育部门前来参观。
  二是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采取城乡挂勾的办法,帮助农村搞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1985年,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城区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城市工厂、企业、机关单位与农村乡镇结成“对子”,帮助乡村开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宣传咨询和服务,并帮助做好计划生育基础工作,还从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援。深受农村欢迎,所到之处,群众普遍要求“大蓬车”再来。全市共有70多家工厂单位与株洲市郊区、株洲县、醴陵市共50多个乡、镇定点挂钩、几年中,共出动宣传车400多辆次,展出板报等900多块,散发宣传资料40多万份,深入600多个村开展进村入户宣传,帮助建立270多个计划生育宣传活动室,;办起300多个宣传栏,推动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密切了城乡关系。有的乡镇领导逢年过节象走亲戚一样到挂勾的厂矿走访。这一经验,《健康报计划生育版》、《湖南日报》等报刊以头版作了报道。1989年10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计生委召开的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发言材料编入《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经验选编》一书。
  三是计划生育法制宣传。1987年5月,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编写了《关于推行计划生育有关法律问题的问答》(以下简称《问答》),经株洲市普法领导小组负责人审阅,以市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刷1万份,发到全市城、乡各基层单位。后又以布告形式,印刷1万份,广为张帖,在全市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广大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这是为他们抓计划生育撑腰,壮胆。该《问答》报送湖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省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湖南人口报》加了按语全文刊登。省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加了按语全文转发全省各地、市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全省各地、市普遍全文印发,在全省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87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株洲市召开了全省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会议,株洲市介绍了开展计划生育法制宣传的经验。1987年10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信访简报》报道了株洲市计划生育法制宣传。
  全市计划生育信访工作也取得好的经验,特别是株洲县帮助计划生育信访户脱贫致富取得显著效果。主要作法:一是从资金上给予扶持,帮助发展家庭经济,全县共筹措低息和贴息贷款12万元,从乡、镇集体提留中提出13.5万元,帮助办起了24个养猪场、37个养鸡场、139个小果园、29个小商店、饮食店、理发店、小工场,帮助这些信访户脱贫致富;二是照顾本人或成年子女进乡、镇企业就业,使他们有固定工资收入,保证有基本生活来源;三是减免税收,减少摊派,少征上交,尽量减轻他们的社会负担。株洲县的经验得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肯定。1987年4月和1989年9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湖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分别在株洲县召开了全国和全省计划生育信访工作会议。1990年7月株洲县还在全国计划生育信访工作联系县课题总结会上发了言。
  二 技术服务机构
  1983年,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为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0人。1988年5月,株洲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设康复床20张,聘请市内有名望的妇产科医师和中医师为顾问,开展妇科疑难病症、不孕症治疗、计划生育手术、优生优育咨询和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并发症、病残儿童鉴定治疗等项服务。到1990年底,共门诊2376人次,共做四种手术1450多例,病残儿童鉴定和手术后遗症鉴定275例,使82名不育症患者生下渴求已久的小天使。喜出外望,有的不孕症患者生下孩子后,公公婆婆陪着儿媳、抱着婴儿专程前来致谢。广大群众盛赞计划生育部门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
  1985年,株洲县宣传技术服务指导站艰苦创业,因陋就简,创建全市第1所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利用2间办公用房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此后,自筹部分资金,扩展技术服务用房,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到1990年底,共做四种手术30784例,末发生任何事故,深得群众和基层干部的信赖,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共创收28万多元,并节省手术费用32万元。1988年10月,被评为全国69个先进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之一,出席全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经验交流会,获国家计生委奖金3万无。1989年10月,被评为湖南省先进技术服务站,获省计生委奖金1万元。先后有省内外19个市、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技术服务站的领导和技术服务人员前来观摩。其它各县(市)和郊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也从1986年起,新建技术服务楼。1990年底,全市5个县(市)和郊区技术服务楼全部建成开业,共有床位130多张,开展了计划生育手术,并开展手术后遗症、并发症、病残儿童鉴定、优生优育咨询、妇幼保健、避孕药具管理发放、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培训等服务,方便了群众。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在创建县级技术服务站时,积极扶持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的建设。1988年株洲市郊区清水乡建立全市第一所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做到结扎、上环、中止妊娠不出乡,并开展妇科普查、儿童保健等服务,受到乡、村干部和广大育龄夫妇的热烈欢迎。1984年4月,醴陵市东富乡建立了技术服务所。1990年,攸县30个乡、镇就有29个乡、镇建立了技术服务所。其它各县也有一些乡、镇建立了技术服务所。是年底,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全市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按“六有”(即有技术服务用房,有专业技术人员,有必要的节育手术器械,有管理机构及各项制度,有必要的药品,有开展节育技术、宣传、药具等项服务的原始记录)标准检查验收,全市共有42个乡、镇技术服务所符合标准。
  第二节 队伍
  一 专职干部队
  伍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株洲市和各县(市)、区计划生育职能部门、各县以上工矿企业单位相继配备了专职计划生育干部。
  1979年,各县和郊区每个乡、镇,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各配备计划生育专职干部1名,并纳入国家干部编制。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专职干部队伍不断充实和加强。1990年底,市和各县(市)、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共有干部职工99人,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30人,中专和高中学历的58人。全市共有乡、镇、街道办事处专干176人,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16人,中专和高中学历的129人,共有工矿企事业单位专干200多人。
  各级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忠于职守,积极工作,任劳任怨。为控制人口增长付出辛勤劳动。1986年,株洲市东区计生委主任吕玉屏,南区计生委主任马映琪,攸县计生委副主任文巧娥、银坑乡专干何娇娥,茶陵县浣溪乡专干唐千香,郊区清水乡专干汪淑斌,株洲玻璃厂专干黄孟辉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个人。攸县计生委主任刘东山,自1983年任职以来,苦干实干,积极为县领导出主意,当参谋,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多次评为全省、全市先进单位和红旗单位,1986年评为全国先进单位。1990年在贯彻《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治理生育环境。整顿生育秩序,成绩显著。是年11月,刘东山被评为全国优秀计划生育工作者,受到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表彰大会的表彰。
  二 常年工作队 1983年,株洲县均坝、攸县新市、醴陵市白兔潭等乡镇指定几名乡镇干部,聘请几名热爱计划生育工作、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常年专抓计划生育工作,称之为常年工作队。1984年,醴陵、攸县每个乡都建立常年工作队,其它县和郊区也有一些乡建立常年工作队。是年底,全市共有常年工作队员389人。此后逐步发展。1990年贯彻《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常年工作队进一步巩固、充实和发展,并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是年底,全市108个乡建立常年工作队,有常年工作队员869人。常年工作队员来源:一是乡、镇人民政府指派得力干部;二是实行招聘,有的乡、镇还从外乡聘请。每个乡常年工作队员人数几人、十几人不等。队员报酬一般采取基本工资加奖励等形式。经费来源一般由乡、镇筹集。建立常年工作队后,计划生育工作常年有专人抓,使计划生育工作向经常化方向发展。
  三 兼职人员
  70年代末,全市大部分基层单位直至农村生产队、城市居民委员会、工矿企事业单位车间、班组设立计划生育兼职人员。80年代进一步完善、巩固和发展。1983年,醴陵市682个生产大队、18个居民委员会、104个机关和工矿企事业单位都设立计划生育兼职干部。1984年,攸县504个村民委员会就有472个设立计划生育兼职干部,7000多个村民小组就有4000多个设立了计划生育宣传员。1985年7月,茶陵县人民政府发出文件,规定每个村新增1名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抓计划生育工作,村民小组确定1名计划生育宣传员,县直公司以上单位、县属中学、学区、街道办事处确定1名干部负责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1986年,酃县200个村民委员会全部设立了计划生育干部,县财政每年拨款1.6万元解决他们的报酬。1990年《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中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确定1名组成人员具体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配备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据此,全市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车间班组,层层设立计划生育兼职人员,形成了完整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
  四 技术服务人员
  80年代初,株洲市技术服务站和各县(市)、郊区技术服务站先后调入卫生技术人员。1990年底,共有技术人员64人,其中主治医师9人,医师26人,医士16人,其它卫生技术人员13人。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株洲县技术服务站站长侯贻招,放弃县二医院院长不当,来到条件较差、风险较大、工作任务重的县技术服务站艰苦创业。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一次在抢救一例羊水栓塞患者的过程中,连续工作2个通宵,由于劳累过度,昏倒在手术室,醒来后稍稍休息,又继续工作,终于使患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1987年以来,他连续3年立功,受到晋升1级工资奖励,1988年10月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个人。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记载株洲市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再现株洲市人民建设株洲市的光辉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