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人口普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066
颗粒名称: 第二篇 人口普查
分类号: C921.2
页数: 15
页码: 230-244
摘要: 本篇记述了通过198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反映出株洲市人口数量的变化。
关键词: 株洲市 人口 调查

内容

第一章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由市民政、公安、统计部门组成人口普查登记办公室。为了年满18岁以上公民都能依法参加选举,做好选民的登记工作。选民登记,以人口登记为依据。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标准时间。调查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和民族4项。人口调查和选民登记相结合。农村按土地登记册及1953年秋征时人口名册,城镇按户口底册,核实人口出生,死亡,婚嫁和迁移变动。经逐户核对,登记结果,株洲市区和郊区总人口为112319人,其中18岁以上人口68322人。
  第二章 第二次人口普查
  第二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为1964年6月30日24时。5月19日株洲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由领导小组组长朱远明主持,副组长曲钦甲传达省人普会议精神。参加会议的除领导小组成员外,还有中共株洲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室和公安、统计、民政、粮食、劳动、财政、教育等有关局负责人。会议抽调市公安局5人、市统计局2人,粮食、劳动、商业、服务、民政、教育、供销社、计委等各1人作为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干。5月22日,人口普查办领导小组发出关于迅速作好人口普查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从6月25日~7月10日,除保证生产任务完成外,其他各项工作暂时让路,保证全市人口普查如质如量完成。
  人口普查城市以派出所,农村以公社、镇为1级统计单位,各派出所、人民公社和镇辖区内所有机关、企业、工厂、学校及人口普查登记统计资料,一律由派出所、人民公社、集镇归口汇总。城郊各区普查办公室领导督促派出所、人民公社普查办公室的工作,抓组织、训练、进度、质量,加强领导。各派出所、人民公社镇人口普查办将辖区内公共户口单位,大队(场)、生产队、户数、人口数,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自由流动人口和多少携带有迁移证明未落上户口的人口等情况,摸个底子,于6月10日前报市人口普查办。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于6月15日作好市郊人口普查试点。城市以解放街派出所为试点,城市各派出所长参加,于5月26日来市公安局报到。农村以明照公社为试点,各公社、镇、场人口普查办副主任参加。
  6月20日召开市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各区、社、所人口普查办主任、各大单位行政和党委负责人参加。会议结束后,各区、社、所于6月25日前开完本单位人口普查会议。专职登记人员每组配备2人。农村各个大队一般有2~3个组;城市各单位集体户100人以下的有1个组,每增加100人增设1个组;居民以户籍警为核心,每组配街道干部2名。经过1个多月的普查,到7月末结束。这次普查实有人数是587742人,比应有人数差842人,占总人数的4.13〓。城市人口190740人,占总人数的34.05%,比上年末增加5430人。
  第三章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7月1日全国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株洲市从1981年5月开始准备到1984年6月资料编印成册。分准备,普查登记与手工汇总,编码,机器汇总,资料分析等5个阶段,历时3年零1个月。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982年7月1日零时。当时株洲市人口普查范围是南区、东区、北区、郊区和株洲县,共计211749户903993人。1983年醴陵、攸县、茶陵和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这4个县的人口普查在原湘潭地区完成的,共计456187户,211999人。株洲市总计667936户,3023983人。
  1981年5月,中共株洲市委、市政府建立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小辉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王雨海、中共株洲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帅伯髦、市公安局局长刘辉、市统计局副局长吕宝琪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市计委、市劳动局、市民政局、市粮食局、市计划生育办公室等单位的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同年7月设立办事机构——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从市公安局、统计局、民政局、勘测队、标准处等有关单位抽调18人到办公室工作。1982年4月1日,中共株洲市委决定进一步加强和充实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增补了中共株洲市委常委,副市长马金琢、市计委副主任蒋锡畴、市公安局副局长王占廷为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12人增到23人。工作人员由18人增到32人。下设秘书、宣传、普查和编码4个组。
  1981年9月各区和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相继建立。1982年4月城市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各区社,镇都建立了人口普查办公室,居委会和大队建立人口普查组。据城郊4区和株洲县统计,各级普查机构共配备工作人员2901人。
  市、区、县人口普查办公室成立后,分两路进行工作,一路抓地址编码,一路抓整顿户口。地址编码工作从1981年10月开始的。当时,农村正在推行联产计酬的经济责任制、部分生产队建制有所变动,城市由于新建住宅较多,居民小组也变动大,加之地址码要求“不重、不漏、不错”,给地址码增加了困难。首先,在株洲县龙头铺公社和南区建设办事处搞了2个试点,然后在城乡全面开展行政区划调查。如株洲县1980年底原有4748个生产队,经调查核实有5709个生产队,为编好地址码走了扎实一步,于1981年11月上旬完成地址编码第一稿。接着所有地址号码人员参加全市人口普查试点,通过试点,对第一稿进行逐级核实,纠正差错200多处,于1981年底拿出地址编码第2稿。1982年1月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召开了全省第三次地址编码会议,会上讨论制订了《县、市2、3级地址编码问题解答》和《兰天公社编码样本》,株洲市各区和县按照“问题”口径和“样本”格式,再行审查、修改,又纠正几十项差错,于1982年2月底拿出《地址代码手册》第三稿。是否达到省规定区“三不”要求,市人口普查办还没把握。市人口普查办与郊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的人一起,都到市园艺场进行地址编码检查,下到工区,生产队逐个验收。该场共有2级码14个,3级码149个,通过抽查发现3级码错报2个,漏报5个,差错率为4.7%。接着组织各区领导和普查专干27人,分3个大组抽查郊区建宁公社,株洲县南阳桥公社、东区田心办事处、南区建设办事处,和北区贺家土办事处等5个1级码单位(这些单位有91个2级码,1273个3级码)发现2级码有错别字2个,3级码漏7个;漏字、错别字共21处,差错率为2.2%。
  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召开会议,强调在第三稿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查核实,把差错率消灭在印刷之前。各县、区人口普查办公室人员全部出动,进行全面检查验收。1982年4月,城郊4区和株洲县铅印《地址代码手册》5本,共52个1级码,711个2级码,9285个3级码。经县、区试点,普查登记,资料编码实践检验,没有发现重、漏差错。株洲市“虽经3稿也复查”的地址编码经验,被刊登在省《人口普查简报》第29期上。
  中共株洲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整顿户口,在时间上抓紧,工作上过细,质量上保证。并从全市抽调1100多名专干协助此项工作。户口整顿从1981年9月开始,经过试点,逐户逐人逐项核对户口和换发户口簿、质量验收等3个阶段,到1982年5月结束。据城郊4区查出1981年漏报人口16人,多报7人,漏报死亡人口111人,纠正户口项目登记差错30448项,处理人户分离605户、1737人。市郊和株洲县统计,换发新户口簿77847户,建立农村户口簿135664户。
  1981年11月12~24日,全市在南区建设办事处、钟鼓岭居委会进行人口普查试点。参加试点的工作人员71人,该居委会有40个居民小组,家庭户958户,集体户13户,共计3745人。试点分准备,普查登记、编码和总结4个阶段,采用边讲课,边实践的方法。训练一支骨干队伍。1982年5月各区、县进行试点。
  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翻印《人口普查宣传提纲》2万份,印发《人口普查宣传资料》28.9万份,报纸刊登广播稿件2227件,人口普查文艺演出110场,横幅和标语31.8万张,宣传窗栏墙报和黑板报7795期,出动宣传车29辆,放映人口普查科教片和幻灯片2057场,学校上人口普查课7881堂。开人口普查宣讲会14969次。
  按照《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选调和训练细则》规定,分级负责选调和培训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市、县、区负责选调和培训普查指导员。街道办事处、镇公社负责选调和培训普查员。各县和区选调普查指导员参加县、区人口普查试点,以便掌握人口普查全过程。株洲县还单独举办了1期普查指导员训练班,培训600多名。选调普查员得到各单位的支持。株洲冶炼厂,分配选调60名,主动选调107名。
  普查员配备每1~2个居民组或生产队配1名,集体户单位不足200人配1名,城郊4区和株洲县共配普查员4757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项目19个,比上次增加10个。通过手工汇总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汇总出138种汇总表,编印《第三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1984年又编印《第三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选编》,共撰写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预测文章44篇。
  按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阶段工作质量验收标准》,经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抽样检查,市区、茶陵、株洲县7项质量指标差错率均为零。即,人口数净差率,人口数的工作质量差错率、1981年出生人口差错率,1981年死亡人口差错率,总记录项目差错率,性别项差错率和年龄项差错率均为零。质量达到全优。醴陵县、攸县、酃县的差错率也都低于国家规定的质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 第四次人口普查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是1990年7月1日。1989年9月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市长周伯华、副市长刘迪恺为正、副组长,市直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计25人组成的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并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业务指导、户口整顿、宣传、行政秘书、数据处理5个组,选配专职人员74人。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办事处也先后于组建人口普查领导机构及其工作班子。9个县、市、区的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均由2个县级领导任正、副组长,政府办公室主任任人口普查办主任。选配专职人员560人;17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公安、司法直属单位则由1名行政副职担任人口普查办主任。共配专职人员1949人;2583个村(居)委会选调普查工作人员5690人,还加上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质量检查员以及基层积极分子,全市有31000余名党政干部、工人、教师、离退休人员直接参加人口普查工作。
  普查人员选调后,抓地址编码,划分普查范围。1989年10月31日在市政府召开的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布置,各县、市、区开展地址编码工作,要遵循不重复、不遗漏、不错原则;1990年2~5月,先后3次召开城郊结合部联席会议,反复协商普查区和调查小组的划分问题,经过半年努力,编排核准一级地址码174个,二级地址码2582个,三级地址码10551个。
  范围地址码核准后,抓在业人口行业、职业调查。1989年12月,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市统计局、市劳动局联合,召开250多人参加的会议,布置各县、市、区人普办反复审核查对,将全市近万个独立核算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等,按照国家分类标准,分门别类归入相应行业。
  1990年3月初开始,由各级人普办和公安机关共同组织、动员万余名工作人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城乡户口整顿工作。5月底全部结束。整顿后,增加2649户,常住人口增加29162人,更正户口项目343760项,其中,年龄不符20760项,姓名不符8568项,性别不符1284项,人户分离的79779人;登记各类暂住人口64305人。
  全市出动人口普查宣传车753辆,挂横幅2462条,张贴横幅标语27万多条,各影院放幻灯15900多次,出动学生宣传26万多人次。
  同时,抓普查员的选调和培训。全市选调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20045人,其中干部占11.9%,教师占5.8%,高中以上学生占8.1%,村委会基层干部占5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2%。组织讲师团,并于1990年4月召开各县、市、区业务骨干110人参加的培训工作会议。紧密联系普查表的实际11项工作细则;分8课讲解,历时10天,经过闭卷考试,平均成绩89分。以骨干为“种子”,县、市、区层层培训。并明确规定,考试不及格的68人,不准上岗。
  培训及格以后,进行试点试填。市人口普查办组织130多人在渌口镇进行普查方案的试点和对正式普查表进行试填。在试填中,还进行登记复查、质量抽查,预编专项编码,手工汇总,等于把人口普查的全过程演习一次。紧接着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又都选择1~2个村进行了试点,使全市试填普查表的工作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全市县、乡3级共试填171村,102601户,395013人的普查表。
  在试填工作的同时,入户摸底熟悉普查区域范围。市人口普查办统一规定于1990年6月26~31日进行摸底工作,每两天电话调度一次进展情况。
  清查流动人口,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对有固定位所或工作单位及流动人员于1990年5月份在户口整顿期间即发出免登通知单。株洲市一级发了此类通知单8万余份,其中外县市3万余份,免登电报300余份,其次是突击清理盲流人员,1990年6月30日晚零时出动车辆220余辆,组织公安干警普查人员工商干部1800余人设立堵卡,对露宿街头、临时窝棚、涵洞、车站码头的盲流人员,以及旅社的有关人员进行突击清理登记,4个小时检查清理3100余人,正式登记231人,并发给《登记证明卡》。
  建立人口普查工作责任制,中共株洲市委、市政府1990年2月召开全市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各县市、区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主任、市统计局长、公安局长、计生委主任、教育局长、民政局长、宣传部长、市直各委、办、局主要领导、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厂长(经理)和宣传部长共250余人参加会议,中共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吉太,常务副市长周伯华、副市长刘迪恺都强调各级建立责任制,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当即向周伯华副市长递交了人口普查责任书。
  通过自查,互查,复查,议查和组织会审检查,全市发现重登136人,漏登253人,查出1989年1月1日到1990年3月30日少报出生人数2438人,少报死亡人数2901人,纠正错误项目168000余笔。
  市人口普查办根据《人口普查登记质量抽样检查细则》规定,随机抽取10%的调查小区,抽查总人数642636人,发现总人数重登率0.01‰,漏登率0.02‰,重漏相抵人口数净差率为0.01‰,质量高于1‰的国家标准。
  出生人口差错率为0.18%。质量高于2‰的国家标准。死亡人口差错率为0.45‰质量高于2‰的国家标准。性别误差率0.03‰质量高于4‰的国家标准。年龄误差率2.2‰质量高于10‰的国家标准。总记录项目差错率0.57‰质量高于3‰的国家标准。
  90%的普查资料抽查采取组织抽查组赴县、市、区实地抽查的形式,市人口普查办抽调100名业务尖子,组成9个抽查组,按照25页普查表抽一员的原则计算抽查质量,历时10天,汇总抽查结果全市项目差错率仅为0.41‰,优于国家规定标准。
  组织搞好普查表的验收交接工作。全市普查表的验收交接工作,认真学习《人口普查资料装订包装运送和管理细则》,编排了验收交接流程,组织一个由25人组成的验收交接班子,对照地址代码本和交接清单,一箱箱,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地进行验收。从10月10日~11月10日验收中发现重大差错1处(郊区把2个小区的表合装1本),漏编一处、重编页码28处,斢换、贴补已污损的普查表380处。
  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实行三班制,每班开10台微机录入,外加3个技术员,1个跟班答疑员,人多机房场地小,按工作流程制定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现场管理目标和考核制度,全体录入人员录入速度平均每班达到1951条人记录,平均每小时击键次数达到14600次,平均误差率仅为0.19‰。1991年7月中旬,数据定案,7月25日报省人口普查办,以无一笔差错的优良质量通过省级验收。
  3万多名普查工作人员2年多的辛勤劳动完成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数净差率仅为0.01‰,总项目差错率仅为0.57‰。分别低于国家规定不超过1‰和3‰的质量标准。荣获全省第四次人口普查“芙蓉杯”金奖,并被推荐国家级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记载株洲市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再现株洲市人民建设株洲市的光辉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