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口卡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06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人口卡片
分类号: G203
页数: 2
页码: 216-21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株洲市1956年至1986年使用人口卡片的时长和规定制度等信息。
关键词: 信息管理 株洲市 人口卡片

内容

1956年3月10日,全国户口工作会议作出了在省直辖市以上的城市建立人口卡片的规定。1957年1月,株洲市公安局建立人口卡片。
  凡居住在城市年满17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均建立人口卡片;但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副市长、书记和相当于上述各级的党政干部、重要科学家、高级民主人士以及在押犯人不建立人口卡。
  人口卡分为“登记卡”和“注销卡”2种,各包括姓名、出生时间、出生地、籍贯、现在住址、迁来本市时间、迁来地址、职业、文化程度、公民证代号等12个项目。
  1957年2月,市公安局抽调22名干警在解放街派出所辖区范围内进行建卡试点,由户籍科组织培训。在户口查对时,以居民小组为单位,对17周岁以上常住人口,按人口卡登记项目,逐户、逐人核查。对重点人口、刑满释放、被管制对象、反革命分子4种对象,分别在户口底册和人口卡上用①②③④作出标记。历时32天,核查12116人,纠正各种差错2127项,建卡10796份。5月,全市组织160多名有文化的社会青年协助派出所投入建卡工作,对30081户,168605人的户口进行查对,纠正差错5427项,清理“空挂户”1894人,将城市《公共户口簿》更换为活页户口卡片,农村《户口簿》全部更换为《农村户口登记簿》,改变了以往公共户口和农村户口无专人管理的现象。在整顿清查中,对1536份“查无此人”的积存材料核准982份。6月中旬,全市完成建卡任务,共填写人口卡108861份,由市公安局集中编排,以汉语普通话为标准,将同音姓名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放置。8月中旬完成编排任务,配备3名管理干部,负责收发、排装、查询口卡工作。依据工作性质,对各项工作分别制定了检查、统计、销毁、保密、查卡5种制度。单位查询人口卡出示公安保卫部门、人事组织部门的介绍信,个人查卡凭人口卡接待室专用介绍信。1957~1959年,共接待查卡4940次,配合肃反运动和侦察部门查证犯罪下落及提供线索3385次;协助邮电、银行部门查卡1196次;为群众查寻住址359次。
  1963年,重新更换人口登记卡片,分姓名、别名、户主姓名及与户主关系、性别、民族、文化、家庭出身、本人成份、出生时间、政治面貌、工作单位、现在住址、迁来时间等14个项目。充实了登记内容,销毁了1957年所建口卡。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安机关瘫痪,人口卡迫于停止使用。
  1972年恢复建卡,并扩大建卡范围。对1962年前出生的年满15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以及郊区清水乡、荷塘铺乡、果木园共173572人填制了人口卡。同时建立了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常住、暂住、变更更正7项异动登记制度,步入经常化管理。
  1980~1986年,全市共管理人口卡232261份。共办理人口卡异动290608人次,接待群众来访、来信、电话查询13005次,查准率为73.5%。1982年12月28日,为四川农村妇女寻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刘香。1985年10月,从一把布伞上英文字母确认无名死者冯德林,并为其找到了死者的亲属。
  1987年,株洲市开发微机管理人口基本信息系统,取代人口卡查询。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记载株洲市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再现株洲市人民建设株洲市的光辉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