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3 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048
颗粒名称: 卷3 人口
分类号: C921.2
页数: 81
页码: 201-279
摘要: 本卷记述了株洲市根据国家人口管理、统计人口普查、计划生育相关的信息。
关键词: 株洲市 人口 调查

内容

第一篇 人口管理
  第一章 人口数量
  民国初期,湖南省会警察厅规定,每警每周查户口3次。民国36年,《湖南省会警察厅抽查辖区户口实施办法》规定:乡(镇)公所正副户籍主任、户籍干事每月到各保抽查户口,保户籍事务员每10日必巡各甲查询一次户口,如有异动人员应依法填写户籍登记申请书,每半月专报乡、(镇)公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统计工作列入国家统计调查的重要内容。1950年始,国家每年12月底进行年度人口统计。1950~1954年,人口统计工作由民政部门担负。1955年由公安机关组织实施。统计内容包括户数、总人口数、男女数、出生、死亡、迁入、迁出、非农业人口数等。各级在自查、互查、抽查的基础上,按级层层验收汇审,确保人口数据的准确可靠性。
  第二章 人口来源
  民国35年株洲镇1291户,总人口5960人。民国38年1月保甲户口统计,株洲乡有15687户,计108783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增长较快。1951年,株洲市有91493人,1990年全市3495714人。人口增长的来源是:一是行政区划变动,区域扩大;二是城市的扩建、新建;三是自然增长和外迁入人口增加。40年净增3404221人。
  第三章 人口分布
  1951年,株洲市每方公里350人。1964年每平方公里312人。其中市区、农村每平方公里分别为1024人和232人。1983年,每平方公里268人,其中市区每平方公里908人(其中南区每平方公里9886人)。1989年,每平方公里306人(其中南区每平方公里11584人),比1984年每平方公里增加38人。其中市区每平方公里1312人,较1984年每平方公里增加人口170人。
  人口分布在城镇、铁路沿线及主要公路两侧。处于山区的酃县1989年176284人,每平方公里87人,其密度是南区的一百三十三分之一,为郊区的五分之一。
  1990年,全市总人口3495714人,平均每平方公里人数为311人,最多的市区每平方公里人数为1342人,最少的酃县每平方公里人数为88人。
  第四章 人口构成
  第一节 性别构成
  民国21年,湘潭县东一区(即株洲所辖行政区)男女分别为56754人和45498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5.50%和44.50%,性比例(以女子人数为100计算,男子与女子的比例,下同)124.74。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抓夫、逃难,瘟疫战亡,男少女多性逆转。民国30年,株洲镇男性3822人,女性4010人,性比例为95.31。民国36年,株洲镇男性42332人,女性43075人,性比例为98.28。
  1950年,株洲市男女分别占总人口的50.25%和49.75%,性比例101。1964年,男女分别占总人口的53.54%和46.46%,性比例115。1983年,男女分别占总人口的51.87%和48.13%,性比例107.8。
  性别结构的特点是:年龄越大,女性所占比例越高;城市男性比例比农村高,农村女性比例比城市高。1982年,63岁以上男性81312人,女性96192人,性比例84.5。1989年,城市与农村性比例分别为111.4和106.45。城区男女分别占总人口的54.28%和45.72%,性比例118.71;郊区男女分别占总人口的49.16%和50.84%,性比例为96.69。
  第二节 年龄构成
  依据人口学和国际划分人口年龄标准规定,少年组0~14岁,成年组15~65岁,老年组65岁以上。1964年,全市少年组和老年组分别比1958年上升21.26%和1.42%,成年组比1958年下降16.69%。1975年,城市少年组、老年组分别为72049人和5435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9.52%和2.23%,分别比1964年下降10.54%和0.29%;成年组166508人,占总人口的68.24%,比1964年上升10.82%。1982年,全市少年组比1964年下降24.33%,成年、老年组分别比1964年上升16.63%和1.7%。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逐步提高,医疗保健事业不断改善,人口的平均寿命随之延长,老年组稳定上升。1982年,全市人口平均年龄27.41岁,比1964年的23.95岁提高3.46岁,年龄中位数为23.31岁,比1964年的20.9岁增加2.41岁。1990年,老年组比1982年增加1.42%。百岁老人7人,比1982年增长75%。
  第三节 民族构成
  1959年,全市汉族612409万人,占总人口的99.76%,少数民族1500人,占总人口0.24%。1964年,全市少数民族有回、苗、满、侗、瑶、蒙古、彝、维吾尔、土家、朝鲜、傣、纳西、白、高山、水族15个共1138人,占总人口的0.19%。外国人加入中国籍3人,占总人口的万分之五。比1959年增多11个民族,计181人,增加0.05%。1982年,全市增加壮、仫佬、哈尼、藏、布依、黎、羌、土、锡伯少数民族,比1964年增加9个,共2620人,占总人口的0.29%,未识别民族1人,外国人加入中国籍2人。少数民族中回、苗、满、壮族1619人,占少数民族人数的61.79%。1990年,全市有32个民族,比1982年新增佤、畲、拉祜、达翰、布朗、京、独龙7个少数民族共7427人,占0.21%。未识别民族18人,占0.005%,外国人加入中国籍4人。少数民族中土家族、苗族、壮族、瑶族、满族、侗族共6720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90.48%。
  第四节 文化构成
  民国37年,株洲乡有文化的人口占总人口的40.76%,其中受高、中、初等教育的分别占总人口的0.11%、1.98%和38.67%,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59.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口的文化结构迅速增长。1958年,城市小学以上比民国36年增长31.34%。其中受高、中、初等教育的分别比民国36年增加1.95%、16.89%和12.4%,文盲、半文盲比民国36年减少37.8%。1964年,城市具有小学文化程度以上的较1958年增长2.27%,文盲、半文盲比1958年增加7.42%。1982年,国家致力于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小学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比1964年增长5.28%,高等、中等教育分别比1964年增长0.83%和24.68%,初等教育和文盲、半文盲分别比1964年下降5.93%和6.72%。
  1990年,受高等教育的比1982年增长13.43%。在业人口中,受过高等、中等、初等教育的分别为10861人、248170人和216776人,分别占在业人口的2.15%、49.23%和43%。文盲、半文盲28313人,占在业人口5.62%。
  第五节 职业构成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在业人口504120人,占总人口的55.44%。在业人口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7.73%;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技术人员占2.49%;办事人员占2.37%;商业工作人员占2.5%;服务性工作人员占3.5%;农、林、牧、渔业劳动者占48.19%;生产、运输工人占32.94%;其他劳动者占0.19%。在业人口中,男性289938人,占在业人口的57.51%,女性214182人,占在业人口的42.49%。
  第五章 流动人口
  第一节 暂(寄)住人口
  1951年,实行临时留客申报制度。1956年,在城镇居民《户口登记簿》内设立暂住人口登记项。1958年,以居委会设立暂住户口申请登记站,由街道治安调处委员会(小组)负责办理1月以内暂住户口登记、注销工作。1~3月以内须由户管区民警批准;超过3个月的应向户口登记机关申请延长时间或办理迁移手续。1963年,建立居民组长、居委会、派出所3级暂住人口登记制度。暂住3日以内由居民组长登记,3~7日由居委会登记,7日以上由派出所登记,对正常投亲、访友、旅游、就医等暂住超过3个月的16周岁以上的人,登记为暂住人口,颁发《暂住证》:对到城镇开店、办厂、从事建筑安装、联营运输、服务行业的暂住3个月以上的,登记为寄住户口,发给《寄住证》。1988年,市公安局制订《株洲市城镇暂住人口管理(试行)办法》,设立暂住人口申报站,实行定点挂牌服务。暂住3日以上,14周岁以上的外来人员,对投亲、出差、务工经商等情况者,须履行暂住人口登记,对运输队、建筑队、包工队“三队”人员,用工单位保卫人事部门登记造册或本人直接到所在地申报站,核发《暂住证》;从事经营性和市内设立各种形式办事机构工作人员,由单位登记造册。或店主或本人到所在地申报站,核发《暂住证》。全市选聘811名专、兼职人口管理员,办理核发暂住证29677人,签发店铺户口簿620个。1989年,全市建立911名专兼职户管队伍,申报站114个,申报网点1604个,制定了申报、治安承包、清查、奖罚等制度。同年8月10日,湖南省公安厅在株洲市召开了全省暂住人口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肯定、推广了株洲市管理暂住人口的作法。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户口整顿中,登记各类暂住人口64305人,登记率和发征率分别为95.6%和99.4%。
  第二节 自理口粮户口
  1984年,按照国务院《关于允许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建立自理口粮户口。凡要求办理自理口粮到集镇落户的人员,持原住地乡镇人民政府或村民委员会的证明和工商部门营业执照或用工单位证明,向集镇公安派出所申请入户,经审批同意办理户口迁移手续,凭证或自理口粮《准予迁入证明》,发给《自理口粮户口簿》,纳入街道居民小组管理。1989年,全市登记自理口粮78户181人。
  第六章 人口信息管理
  第一节 人口卡片
  1956年3月10日,全国户口工作会议作出了在省直辖市以上的城市建立人口卡片的规定。1957年1月,株洲市公安局建立人口卡片。
  凡居住在城市年满17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均建立人口卡片;但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副市长、书记和相当于上述各级的党政干部、重要科学家、高级民主人士以及在押犯人不建立人口卡。
  人口卡分为“登记卡”和“注销卡”2种,各包括姓名、出生时间、出生地、籍贯、现在住址、迁来本市时间、迁来地址、职业、文化程度、公民证代号等12个项目。
  1957年2月,市公安局抽调22名干警在解放街派出所辖区范围内进行建卡试点,由户籍科组织培训。在户口查对时,以居民小组为单位,对17周岁以上常住人口,按人口卡登记项目,逐户、逐人核查。对重点人口、刑满释放、被管制对象、反革命分子4种对象,分别在户口底册和人口卡上用①②③④作出标记。历时32天,核查12116人,纠正各种差错2127项,建卡10796份。5月,全市组织160多名有文化的社会青年协助派出所投入建卡工作,对30081户,168605人的户口进行查对,纠正差错5427项,清理“空挂户”1894人,将城市《公共户口簿》更换为活页户口卡片,农村《户口簿》全部更换为《农村户口登记簿》,改变了以往公共户口和农村户口无专人管理的现象。在整顿清查中,对1536份“查无此人”的积存材料核准982份。6月中旬,全市完成建卡任务,共填写人口卡108861份,由市公安局集中编排,以汉语普通话为标准,将同音姓名按汉语拼音音序排列放置。8月中旬完成编排任务,配备3名管理干部,负责收发、排装、查询口卡工作。依据工作性质,对各项工作分别制定了检查、统计、销毁、保密、查卡5种制度。单位查询人口卡出示公安保卫部门、人事组织部门的介绍信,个人查卡凭人口卡接待室专用介绍信。1957~1959年,共接待查卡4940次,配合肃反运动和侦察部门查证犯罪下落及提供线索3385次;协助邮电、银行部门查卡1196次;为群众查寻住址359次。
  1963年,重新更换人口登记卡片,分姓名、别名、户主姓名及与户主关系、性别、民族、文化、家庭出身、本人成份、出生时间、政治面貌、工作单位、现在住址、迁来时间等14个项目。充实了登记内容,销毁了1957年所建口卡。
  “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安机关瘫痪,人口卡迫于停止使用。
  1972年恢复建卡,并扩大建卡范围。对1962年前出生的年满15周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以及郊区清水乡、荷塘铺乡、果木园共173572人填制了人口卡。同时建立了出生、死亡、迁出、迁入、常住、暂住、变更更正7项异动登记制度,步入经常化管理。
  1980~1986年,全市共管理人口卡232261份。共办理人口卡异动290608人次,接待群众来访、来信、电话查询13005次,查准率为73.5%。1982年12月28日,为四川农村妇女寻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妹妹刘香。1985年10月,从一把布伞上英文字母确认无名死者冯德林,并为其找到了死者的亲属。
  1987年,株洲市开发微机管理人口基本信息系统,取代人口卡查询。
  第二节 微机管理
  1987年,全市在完成颁发居民身份证的基础上,于1988年4月制定了《关于开展使用微机管理人口基本信息实施方案》,建立人口基本信息微机管理系统,对反映社会居民的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出生地、住址、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工作单位、职业、家庭情况、迁移情况等,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实行计算机一体化管理。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 组织准备
  编制住址代码本。人口信息为便于数据压缩、还原和进行有效性检验,加快数据录入,采用了全编码方式进行信息存贮。根据系统规范要求,1988年6月市政府城镇科、市公安局、城建局、规划办、邮电局、房产局组成株洲市地址门牌整顿办公室,对市区26条主支干道,1500个临街门牌及10万户居民住址门牌进行了整顿。根据“统一、规范”的原则,据实缴销原临门牌62个,异动229个,新编828个,制发新门牌1484块,更改居民住址2018个,制发、更换居民住址门牌7.46万块,收集住址信息2034条。按区、派出所、居委会、村、路、街、巷行政区划和地域划分,对居民住址(村、组以上)进行代码分配和集中汇总,编印出《株洲市住址代码本》。
  编制《服务处所代码本》。在派出所收集、填制《居民住址调查卡》的同时,对城郊4区的服务处所进行了调查摸底,以第三次人口普查行业分类为标准,收集3685个服务处所统一汇总、校对。按行业、隶属关系、所有制类型、规模大小、所在地域及属性进行代码分配,编制出《株洲市服务处所代码本》。
  组建机构。1988年9月,成立株洲市人口基本信息开发应用领导小组。各公安分局、派出所于10月10日前相应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按700:1的比例抽调800名工作人员,进行户口登记项目核对、信息采集、编码等业务培训。为此,市公安局增设了IBM—PC/XT型、AST—386C/390型微机各1台,IBM—PS/Ⅱ—60型微机2台,为业务开展作好物质准备。
  二 信息采集 编码 录入
  根据《湖南省人口基本信息数据项标准》和业务管理的需要,市人口基本信息系统对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地、出生日期、住址、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服务处所、职业、居民身份证号、发证日期、有效期限、户号、户口性质、与户主关系、迁移变动原因、时间、地址、身份证申领、缴销21个项目予以采集、编码、录入。为保证所采集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1988年10月16~1989年3月底,城郊24个派出所对151100居民(集体)户、544780人户口登记项目内容进行核对,将常住人口登记表上的有关项目抄录到“人口基本信息过录编码表”上。同年12月,市公安局抽调300人以派出所为单位,对人口基本信息中的项目,依照有关码本,按规则翻译成代码。编码原则:①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地、迁移地址、婚姻状况、与户主关系、文化程度8个项目依照国家标准和系统自行规定的代码进行编码;②居民身份证号、身份证有效期限、户口性质、迁移变动原因4个项目依照公安部颁标准代码编码;③职业项依照第三次人口普查职业分类代码编码;④服务处所、住址2项按市公安局制定的《服务处所代码本》和《住址代码本》代码编码。
  人口基本信息录入借助中南林学院、南方航空动力机械公司计算机中心、市工商银行清水塘分理处、株洲车辆厂、苎麻纺织印染厂等10多个单位的43台微机,组织64名技术人员、146名工作人员,对城郊四区544780人,9806000项人口基本信息进行录入,打印出信息清单,通过核对,发现漏录入9768人,重录入2540人,纠正差错10340项,对重录入、漏录入人口信息进行了纠正处理。
  三 管理应用 1989年5~11月底,市公安局组织2台微机、30名工作人员对城市东、南、北3区103928户、372737人已录入数据进行了集中验收。按派出所、居委会逐人逐项进行数据值域和有效性检验,共调整录入23057人次,删除30054人次,修改差错15078项次,查出1988年人口年报中重统21人,漏统69人。验收后性别、户口关系、户口性质等项目数据准确率达93%,人数准确率达100%。1990年6月开始,集中对郊区已录入数据进行检查验收,结合处理1989年、1990年上半年异动。1990年11月,采用集中管理方式对城市东、南、北3区已验收数据进行整理,运用户号生成程序按户生成户号,并打印出户号、户主姓名对照表,运用系统排序、归并程序,对原以每户成员顺序排列的零散文件进行排序、归并整理,形成以姓名、性别、出生年月3项组合编码大小顺序排列的人口基本信息数据文件。按照检索、管理的需要,分别建立了居民身份证、户号、姓名索引。印制了《出生、市外迁入本市异动信息表》、《死亡、注销户口异动信息表》、《市内迁移异动信息表》和《所内移动(项目变更)异动信息表》。各种信息异动统一由派出所户籍内勤在办理户口异动时采集填写,如发生居民住址名称变更,行政区划隶属关系变更或服务处所增减等情况应及时报户籍科微机室。
  人口基本信息系统的后期管理和维护是靠处理各项人口异动信息、维护更新各字典、追加制造姓名用字中冷僻字等工作来完成。其人口异动信息的处理,采用系统提供的《出生迁入》、《死亡注销》、《市内迁入》、《变更更正》等模块进行适时联机处理,亦可采用“批处理录入”和“批处理模块”进行批量脱机处理。“服务处所”、“住址”、“复姓”等字典用《字典维护》模块进行增减维护,冷僻字的增加,用“24点阵造字”和“16点阵造字”程序处理。
  人口基本信息系统应用于社会服务、人口统计和公安业务3个方面。
  人口基本信息数据查询 根据用户掌握的情况,可分成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居民证号、户号三种情况快速查询,当用户提供姓名或居民身份证号或户号时,微机1/10秒内即查出满足条件人员信息。当用户提供出某项在人口信息中包含的信息或几项任意组合的模糊信息时,微机5秒(平均速度)内查出符合条件的所有人员信息。
  人口信息统计 系统统计模块具有三大功能:对出生、市外迁入、注销户口、市内迁移等变动信息,分别统计出总人数、男女数,并分类统计出各种变动原因、变动时间、变动地址人员数量。同时将结果存入相应的统计文件中,完成以上内容统计每10万人需时1分钟。户统计功能,可分别进行户数统计,对户规模为一人户、二人户、三人户等;户性质如家庭户、集体户等情况进行分析。个人情况统计,可分别对每个人的性别、出生日期、职业、行业、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民族等进行统计,并对市区人口年龄结构、年龄分段情况、婚姻状况、文化结构、行业、职业、民族分布状况,户性质、户规模、个人户口性质,分区人口、分所人口、居民身份证发证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存入统计分析文件。系统完成市区54万人口信息统计分析需时5~6分钟。姓名用字字频统计,可对全部信息中姓名用字情况进行统计,得出每一字的使用次数,并存入字频统计文件中,显示各种统计、分析图表。系统可对统计分析结果采用表格和图形显示出来,如人口金字塔,婚姻、职业、行业、民族分布状况,颁发居民身份证等。打印输出统计结果,如公安部人口年报报表,姓名用字字频统计表等。
  对年满16周岁人员进行排序,并自动生成居民身份证号,打印出身份证底卡。
  系统还具有定义数据、查询变动信息系统测试、数据录入、检查数据错误等功能。
  第七章 颁发居民身份证
  1986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株洲市开始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至1990年分期实施。在完成城市发证的基础上,1987年至1988年,相继在株洲县、攸县、茶陵县、酃县、醴陵县实施。
  申领对象 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年满16周岁的中国公民都应申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
  不发范围 年龄未满16周岁;正在服役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人民武装警察;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和被劳动教养以及被羁押、正在服刑、劳动教养羁押期的人;居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的人不发居民身份证。
  缓发对象 已出国、出境、失踪、外流下落不明及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精神病患者和痴呆病人缓发居民身份证。
  登记项目 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
  有效期限 根据16至25岁;26至45岁和46周岁以上三个年龄层次,分别发给10年、20年和长期有效的居民身份证。按照居民身份证制作的工艺流程,具体步骤方法是: 一是组织准备 1986年6月18日,株洲市成立了以副市长刘迪恺为组长的颁发居民身份证领导小组,下设居民身份证办公室,工作人员17名。是年7月5日,市长办公会议召开了第一次颁证会议,对全市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作了安排部署。会后,城市四区及所属10个街道办事处、11个乡场,按照400:1的比例,选调了2256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身体素质好,工作认真负责,书写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投入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同时,做好了颁证准备工作:一是筹措了经费。省财政拔款25.5万元,市财政拔款20万元。二是印制颁证资料。根据颁证需要,印刷《常住人口登记表》、《居民身份证编号登记表》、《居民身份证过录底卡》、《居民身份证年龄索引卡》、《居民身份证照相袋》等资料24种计431万份。三是购置设备。为适应居民身份证制证和管理,购买打字机17台,添制居民身份证资料柜60个,发至城市派出所。四是制定颁发居民身份证工作方案和编制工作流程图、进度表。
  二是试点培训 1986年7月21日,市颁证领导小组和颁证办公室在东区茨菇塘办事处试点,省、市颁证领导小组负责人到会作动员报告,全省13个地、州、市选派骨干参加。株洲市四区五县各选派1至2名同志,边培训边实践,培训内容是:①核对户口方法;②《常住人口登记表》说明及政策规定;③照相规格及要求;④编码及使用方法;⑤打印填写底卡。试点培训后,接着进行区域性小范围训练,全市共培训业务骨干1518名,工作人员受训率91.88%。颁证工作按计划程序全面铺开。
  三是宣传发动 1986年8月2日,副市长刘迪恺发表电视讲话,将3月份定为颁证宣传月。中共株洲市委宣传部发出通知,宣传居民身份证的目的、意义、发证范围、方法、注意事项等。采取开好“四个会”,(单位开好职工会,劳动服务公司开好待业青年会,学校开好教师、学生会,居委会、居民小组开好居民会),四个结合(面上宣传发动和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会议宣传和上门宣传相结合,颁证小组宣传和单位宣传相结合,集中宣传与阶段宣传相结合)的办法,全市召开各种宣传会议3546场次,上门宣传50488户。利用有线广播、闭路电视、录音录像、幻灯宣传2320场次;报刊、墙报、黑板报、宣传窗宣传2556期;书写横幅、标语2.76万条;印刷各种宣传资料25.79万份,群众知晓面达98%以上。
  四是核对户口 1986年8月份,市区各办事处组织2503名颁证临时工作人员对134042户、499059人的户口进行了核对。深入到各村、组和单位,逐户上门,逐人核对《常住人口登记表》中的24个项目,将其中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出生地、籍贯、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兵役状况、服务处所、职业、申请居民身份证原因13个项目为标准,根据《户口簿》和《户口底册》及本人进行“三对照”,做到严、细、准,“严”就是严格训练;严格工作程序。“细”就是逐户逐人逐项问清问细。“准”就是坚持质量标准,核实登记的人头、项目及文字不重不漏,准确、齐全、标准规范。经核实,城市应发证371834人,不发证1634人,缓发8433人,分别占16周岁以上人口数的96.5%、0.33%和1.41%。补充户口登记项目34396项,纠正人头差错2208人,解决人户分离3025人。9月份,将371834人全部重新填写一人一张《常住户口登记表》,为居民身份证编码工作提供了依据。
  五是组织照相居民身份证的标准相片为一寸正面、免冠半身、中间调谐背景为浅色光面纸,规格为32×22毫米,照片中的头像比例为相片的三分之二,衣着为三分之一。8月中旬,录用117名专职、临时摄影人员,组织试拍培训,分成23个照相机组,签订合同,包干负责,定点、定时、定人分期分批进行,限期完成把好照相技术、冲洗、上光裁剪、相片出馆四关。城市参加照相居民364377人,占应照相人数的98%。
  六是编码过录 1986年9月中旬开始,以办事处、乡、场为单位,对应发证人口进行编码。具体完成五道工序:①按公民出生的年、月、日,性别排列并填入《过录卡》。②编同年、同月、同日出生顺序码。③编居民身份证号码。④填写居民身份证《年龄索引卡》。⑤造《居民身份证签发登记表》。
  编号采用行政区划码、出生日期码、分配顺序码三结合的办法,由15位阿拉伯数字组成。1~6位为行政区划码,其中1~2位代表省(湖南省代码43),2~4位代表市(株洲市代码02),5~6位为区、县(市)代码,7~12位代表出生日期,13~15位为分配顺序码。分配顺序码是在辖区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而编定的,奇数为男性公民,偶数为女性公民。996、997、998、999四个号码为百岁老人特定编号。(株洲市区及农村五县(市)代码和顺序编号分配码附表一) 七是打印、填写底卡、粘贴相片 1986年9月19~10月15日,从各办事处、乡、场抽调打字、书写人员90人在茨菇塘办事处进行培训。按照居民身份证底卡上的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住址、签发日期、有效期限和编号八个项目的标准进行试打和书写。做到内容准确、齐全,字迹标准、清晰,卡面整洁、美观,相片粘贴牢固位置适中。至10月中旬,全市组织打字机105台,书写人员350名进行填写打印居民身份证底卡。11月上旬,完成了376855人的基础制证任务,占应发证人数的93.9%。
  八是组织验收 1986年11月,市、区、办事处分别建立了质量检查验收小组,对户口核对、《常位人口登记表》、《过登卡》、《索引卡》、编码、打印、填写底卡、相片质量、粘贴等工序进行检查督促,对不合格的及时予以返工。经验收,《常住人口登记表》13个项目的准确率、编码准确率、照相率、相片合格率分别为99.9%、99.9%、98%、99%。11月下旬,将居民身份证底卡全部交公安部第一研究所进行技术制证。12月29日,市颁证领导小组召开了株洲市首批颁发居民身份证总结表彰大会暨颁发居民身份证仪式,表彰先进集体、先进单位各10个,先进个人291名;65000个居民群众颁发了具有法律效力的居民身份证件。至1987年3月,市区387059个居民身份证分3批发给了居民群众,受到群众的喜爱。
  1986年,在完成城市集中发证后,市公安局制定了《居民身份证管理暂行规定》,加强了居民身份证的日常管理工作。1988年以来,市、县、区公安(分)局相继设立了户政股,配备了专干。派出所配备了居民身份证内勤,厂矿企事业单位和居、村委会设置了户口管理员,并制定了具体职责。1989年9月9日,株洲市人民政府颁布了《株洲市居民身份证管理规定》。市公安局是全市居民身份证管理的领导机构,各县(市)区公安(分)局系居民身份证的签发机关,负责身份证的质量验收和证件使用、管理、查验的业务指导。公安派出所负责办理公民申领、换领、补领居民身份证的日常管理。建立健全了居民身份证的申领、换领、补领、缴销和日常制证制度;定点、定人、定责的照相制度;居民身份证经费管理制度;工作报告、统计总结评比制度。从而使居民身份证管理工作走上了经常化、制度化。
  1987年4月,株洲市公安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实施细则》,制定了《户口管理和居民身份证管理暂行规定》,从4月1日起实行居民身份证使用制度。实施居民身份证后,《常住人口登记表》取代《户口登记簿》,居民身份证《底卡》取代《口卡》。城市以派出所为单位将30多万居民身份证《底卡》集中由市公安局户籍科保管使用。各县根据农村特点,采取以乡、镇设柜或按姓氏将居民身份证底卡排列入柜,为查找工作提供了方便。在对劳动、人事、邮电、银行、民航等部门调查中,使用247次,起作用的225次,作用率为91%。
  1988年3月,株洲市公安局颁发《关于查验居民身份证制度的通告》,决定从5月1日起实行查验制度。制定了《查验居民身份证实施细则》。凡已领取居民身份证的公民必须随身携带居民身份证,以便查验,外地来株洲暂住或做工、经商必须持有当地身份证,市区各旅店、招待所、宾馆、租赁房屋等必须凭居民证登记住宿,公民在办理户口、婚姻登记、入学、就业、参加诉讼、社会保险、前往边境、申请出境、办理机动车、船驾驶证,非机动车执照,个体营业执照,个人贷款,搭乘民航飞机等,都要查验居民身份证。为使查验工作有效进行,采取多种形式向全市居民群众进行宣传。印刷张贴《查验居民身份证通告》1.7万份,并在报纸、电台、电视台连续进行了刊播;召开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和居民群众专门会议3000多场,通过宣传,全市452名公民主动投报刊登“遗失居民身份证启事”,2万多居民群众要求补办居民身份证。在查验中,采取领导亲自查,公安机关带头查,有关部门共同查,组织行动集中查,配合中心结合查,突出部位重点查,发动群众协助查的办法,至1989年,全市共组织清查活动48次,清查力量6492人,清查单位32119个,被查11万多人,起作用的3173次。为公安部门发现案件线索1526条,查破各类案件766起,查获违法犯罪人员901名,提供打击处理对象536名,摧毁犯罪团伙29个,查获流窜负案、通辑在逃犯罪47名。查明冒领钱物92起,为邮电部门查明疑难邮件263件,为社会和群众提供各种服务59500多人次。1987年3月21日15时,株洲市郊区清水乡莲子冲11岁女学生陈×,与弟弟陈×、同学刘×三人到莲子冲山上采花时,被一青年强奸,在破案过程中,办案人员利用居民身份证资料,辨认照片,将犯罪彭光强抓获归案。1988年8月6日,株洲县渌口镇黄已明家被罪犯撬门入室,盗走活期存折一本,现金130元,粮票230斤,当犯罪到储蓄所取款时,营业员查验其身份证号码,仅3小时就抓获了该犯刘炜及以他为首的4人盗窃团伙,破获案件21起,挽回经济损失2200元。
  1989年9月15日,国务院批准全国制发临时身份证。公安部发布了《临时居民身份证管理暂行规定》,于10月15日实施。申领对象:居民身份证证件丢失的;损毁尚未领到新证的;常住户口待定的16周岁以上公民应申领临时居民身份证。申领期限:丢失、损毁的申领1年;常住户口待定的申领2年。至1990年底,市公安局共办理临时身份证6009人。
  第二篇 人口普查
  第一章 第一次人口普查
  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由市民政、公安、统计部门组成人口普查登记办公室。为了年满18岁以上公民都能依法参加选举,做好选民的登记工作。选民登记,以人口登记为依据。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标准时间。调查项目有:姓名、性别、年龄和民族4项。人口调查和选民登记相结合。农村按土地登记册及1953年秋征时人口名册,城镇按户口底册,核实人口出生,死亡,婚嫁和迁移变动。经逐户核对,登记结果,株洲市区和郊区总人口为112319人,其中18岁以上人口68322人。
  第二章 第二次人口普查
  第二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为1964年6月30日24时。5月19日株洲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由领导小组组长朱远明主持,副组长曲钦甲传达省人普会议精神。参加会议的除领导小组成员外,还有中共株洲市委宣传部、组织部、办公室和公安、统计、民政、粮食、劳动、财政、教育等有关局负责人。会议抽调市公安局5人、市统计局2人,粮食、劳动、商业、服务、民政、教育、供销社、计委等各1人作为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专干。5月22日,人口普查办领导小组发出关于迅速作好人口普查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从6月25日~7月10日,除保证生产任务完成外,其他各项工作暂时让路,保证全市人口普查如质如量完成。
  人口普查城市以派出所,农村以公社、镇为1级统计单位,各派出所、人民公社和镇辖区内所有机关、企业、工厂、学校及人口普查登记统计资料,一律由派出所、人民公社、集镇归口汇总。城郊各区普查办公室领导督促派出所、人民公社普查办公室的工作,抓组织、训练、进度、质量,加强领导。各派出所、人民公社镇人口普查办将辖区内公共户口单位,大队(场)、生产队、户数、人口数,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自由流动人口和多少携带有迁移证明未落上户口的人口等情况,摸个底子,于6月10日前报市人口普查办。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于6月15日作好市郊人口普查试点。城市以解放街派出所为试点,城市各派出所长参加,于5月26日来市公安局报到。农村以明照公社为试点,各公社、镇、场人口普查办副主任参加。
  6月20日召开市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各区、社、所人口普查办主任、各大单位行政和党委负责人参加。会议结束后,各区、社、所于6月25日前开完本单位人口普查会议。专职登记人员每组配备2人。农村各个大队一般有2~3个组;城市各单位集体户100人以下的有1个组,每增加100人增设1个组;居民以户籍警为核心,每组配街道干部2名。经过1个多月的普查,到7月末结束。这次普查实有人数是587742人,比应有人数差842人,占总人数的4.13〓。城市人口190740人,占总人数的34.05%,比上年末增加5430人。
  第三章 第三次人口普查
  1982年7月1日全国进行第三次人口普查。株洲市从1981年5月开始准备到1984年6月资料编印成册。分准备,普查登记与手工汇总,编码,机器汇总,资料分析等5个阶段,历时3年零1个月。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982年7月1日零时。当时株洲市人口普查范围是南区、东区、北区、郊区和株洲县,共计211749户903993人。1983年醴陵、攸县、茶陵和酃县划归株洲市管辖。这4个县的人口普查在原湘潭地区完成的,共计456187户,211999人。株洲市总计667936户,3023983人。
  1981年5月,中共株洲市委、市政府建立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小辉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王雨海、中共株洲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帅伯髦、市公安局局长刘辉、市统计局副局长吕宝琪任副组长。市政府办公室、市计委、市劳动局、市民政局、市粮食局、市计划生育办公室等单位的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同年7月设立办事机构——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并从市公安局、统计局、民政局、勘测队、标准处等有关单位抽调18人到办公室工作。1982年4月1日,中共株洲市委决定进一步加强和充实各级人口普查机构,增补了中共株洲市委常委,副市长马金琢、市计委副主任蒋锡畴、市公安局副局长王占廷为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副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由12人增到23人。工作人员由18人增到32人。下设秘书、宣传、普查和编码4个组。
  1981年9月各区和县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相继建立。1982年4月城市各街道办事处和农村各区社,镇都建立了人口普查办公室,居委会和大队建立人口普查组。据城郊4区和株洲县统计,各级普查机构共配备工作人员2901人。
  市、区、县人口普查办公室成立后,分两路进行工作,一路抓地址编码,一路抓整顿户口。地址编码工作从1981年10月开始的。当时,农村正在推行联产计酬的经济责任制、部分生产队建制有所变动,城市由于新建住宅较多,居民小组也变动大,加之地址码要求“不重、不漏、不错”,给地址码增加了困难。首先,在株洲县龙头铺公社和南区建设办事处搞了2个试点,然后在城乡全面开展行政区划调查。如株洲县1980年底原有4748个生产队,经调查核实有5709个生产队,为编好地址码走了扎实一步,于1981年11月上旬完成地址编码第一稿。接着所有地址号码人员参加全市人口普查试点,通过试点,对第一稿进行逐级核实,纠正差错200多处,于1981年底拿出地址编码第2稿。1982年1月省人口普查办公室召开了全省第三次地址编码会议,会上讨论制订了《县、市2、3级地址编码问题解答》和《兰天公社编码样本》,株洲市各区和县按照“问题”口径和“样本”格式,再行审查、修改,又纠正几十项差错,于1982年2月底拿出《地址代码手册》第三稿。是否达到省规定区“三不”要求,市人口普查办还没把握。市人口普查办与郊区人口普查办公室的人一起,都到市园艺场进行地址编码检查,下到工区,生产队逐个验收。该场共有2级码14个,3级码149个,通过抽查发现3级码错报2个,漏报5个,差错率为4.7%。接着组织各区领导和普查专干27人,分3个大组抽查郊区建宁公社,株洲县南阳桥公社、东区田心办事处、南区建设办事处,和北区贺家土办事处等5个1级码单位(这些单位有91个2级码,1273个3级码)发现2级码有错别字2个,3级码漏7个;漏字、错别字共21处,差错率为2.2%。
  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召开会议,强调在第三稿基础上再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查核实,把差错率消灭在印刷之前。各县、区人口普查办公室人员全部出动,进行全面检查验收。1982年4月,城郊4区和株洲县铅印《地址代码手册》5本,共52个1级码,711个2级码,9285个3级码。经县、区试点,普查登记,资料编码实践检验,没有发现重、漏差错。株洲市“虽经3稿也复查”的地址编码经验,被刊登在省《人口普查简报》第29期上。
  中共株洲市委,市政府领导要求整顿户口,在时间上抓紧,工作上过细,质量上保证。并从全市抽调1100多名专干协助此项工作。户口整顿从1981年9月开始,经过试点,逐户逐人逐项核对户口和换发户口簿、质量验收等3个阶段,到1982年5月结束。据城郊4区查出1981年漏报人口16人,多报7人,漏报死亡人口111人,纠正户口项目登记差错30448项,处理人户分离605户、1737人。市郊和株洲县统计,换发新户口簿77847户,建立农村户口簿135664户。
  1981年11月12~24日,全市在南区建设办事处、钟鼓岭居委会进行人口普查试点。参加试点的工作人员71人,该居委会有40个居民小组,家庭户958户,集体户13户,共计3745人。试点分准备,普查登记、编码和总结4个阶段,采用边讲课,边实践的方法。训练一支骨干队伍。1982年5月各区、县进行试点。
  做好人口普查的宣传工作,翻印《人口普查宣传提纲》2万份,印发《人口普查宣传资料》28.9万份,报纸刊登广播稿件2227件,人口普查文艺演出110场,横幅和标语31.8万张,宣传窗栏墙报和黑板报7795期,出动宣传车29辆,放映人口普查科教片和幻灯片2057场,学校上人口普查课7881堂。开人口普查宣讲会14969次。
  按照《普查员、普查指导员选调和训练细则》规定,分级负责选调和培训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市、县、区负责选调和培训普查指导员。街道办事处、镇公社负责选调和培训普查员。各县和区选调普查指导员参加县、区人口普查试点,以便掌握人口普查全过程。株洲县还单独举办了1期普查指导员训练班,培训600多名。选调普查员得到各单位的支持。株洲冶炼厂,分配选调60名,主动选调107名。
  普查员配备每1~2个居民组或生产队配1名,集体户单位不足200人配1名,城郊4区和株洲县共配普查员4757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项目19个,比上次增加10个。通过手工汇总和计算机数据处理,汇总出138种汇总表,编印《第三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1984年又编印《第三次人口普查机器汇总资料选编》,共撰写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预测文章44篇。
  按照国务院《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各阶段工作质量验收标准》,经省人口普查办公室抽样检查,市区、茶陵、株洲县7项质量指标差错率均为零。即,人口数净差率,人口数的工作质量差错率、1981年出生人口差错率,1981年死亡人口差错率,总记录项目差错率,性别项差错率和年龄项差错率均为零。质量达到全优。醴陵县、攸县、酃县的差错率也都低于国家规定的质量控制指标。
  第四章 第四次人口普查
  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标准时间是1990年7月1日。1989年9月市人民政府成立以常务副市长周伯华、副市长刘迪恺为正、副组长,市直各委、办、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计25人组成的市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并组建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业务指导、户口整顿、宣传、行政秘书、数据处理5个组,选配专职人员74人。各县、市、区和乡、镇、街道办事处也先后于组建人口普查领导机构及其工作班子。9个县、市、区的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均由2个县级领导任正、副组长,政府办公室主任任人口普查办主任。选配专职人员560人;17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公安、司法直属单位则由1名行政副职担任人口普查办主任。共配专职人员1949人;2583个村(居)委会选调普查工作人员5690人,还加上普查员,普查指导员,质量检查员以及基层积极分子,全市有31000余名党政干部、工人、教师、离退休人员直接参加人口普查工作。
  普查人员选调后,抓地址编码,划分普查范围。1989年10月31日在市政府召开的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布置,各县、市、区开展地址编码工作,要遵循不重复、不遗漏、不错原则;1990年2~5月,先后3次召开城郊结合部联席会议,反复协商普查区和调查小组的划分问题,经过半年努力,编排核准一级地址码174个,二级地址码2582个,三级地址码10551个。
  范围地址码核准后,抓在业人口行业、职业调查。1989年12月,市人口普查办公室,市统计局、市劳动局联合,召开250多人参加的会议,布置各县、市、区人普办反复审核查对,将全市近万个独立核算的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私营企业等,按照国家分类标准,分门别类归入相应行业。
  1990年3月初开始,由各级人普办和公安机关共同组织、动员万余名工作人员,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进行城乡户口整顿工作。5月底全部结束。整顿后,增加2649户,常住人口增加29162人,更正户口项目343760项,其中,年龄不符20760项,姓名不符8568项,性别不符1284项,人户分离的79779人;登记各类暂住人口64305人。
  全市出动人口普查宣传车753辆,挂横幅2462条,张贴横幅标语27万多条,各影院放幻灯15900多次,出动学生宣传26万多人次。
  同时,抓普查员的选调和培训。全市选调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20045人,其中干部占11.9%,教师占5.8%,高中以上学生占8.1%,村委会基层干部占54%;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占92%。组织讲师团,并于1990年4月召开各县、市、区业务骨干110人参加的培训工作会议。紧密联系普查表的实际11项工作细则;分8课讲解,历时10天,经过闭卷考试,平均成绩89分。以骨干为“种子”,县、市、区层层培训。并明确规定,考试不及格的68人,不准上岗。
  培训及格以后,进行试点试填。市人口普查办组织130多人在渌口镇进行普查方案的试点和对正式普查表进行试填。在试填中,还进行登记复查、质量抽查,预编专项编码,手工汇总,等于把人口普查的全过程演习一次。紧接着各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又都选择1~2个村进行了试点,使全市试填普查表的工作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全市县、乡3级共试填171村,102601户,395013人的普查表。
  在试填工作的同时,入户摸底熟悉普查区域范围。市人口普查办统一规定于1990年6月26~31日进行摸底工作,每两天电话调度一次进展情况。
  清查流动人口,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对有固定位所或工作单位及流动人员于1990年5月份在户口整顿期间即发出免登通知单。株洲市一级发了此类通知单8万余份,其中外县市3万余份,免登电报300余份,其次是突击清理盲流人员,1990年6月30日晚零时出动车辆220余辆,组织公安干警普查人员工商干部1800余人设立堵卡,对露宿街头、临时窝棚、涵洞、车站码头的盲流人员,以及旅社的有关人员进行突击清理登记,4个小时检查清理3100余人,正式登记231人,并发给《登记证明卡》。
  建立人口普查工作责任制,中共株洲市委、市政府1990年2月召开全市人口普查工作会议,各县市、区人口普查领导小组组长、办公室主任、市统计局长、公安局长、计生委主任、教育局长、民政局长、宣传部长、市直各委、办、局主要领导、各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厂长(经理)和宣传部长共250余人参加会议,中共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吉太,常务副市长周伯华、副市长刘迪恺都强调各级建立责任制,各县、市,区主要领导当即向周伯华副市长递交了人口普查责任书。
  通过自查,互查,复查,议查和组织会审检查,全市发现重登136人,漏登253人,查出1989年1月1日到1990年3月30日少报出生人数2438人,少报死亡人数2901人,纠正错误项目168000余笔。
  市人口普查办根据《人口普查登记质量抽样检查细则》规定,随机抽取10%的调查小区,抽查总人数642636人,发现总人数重登率0.01‰,漏登率0.02‰,重漏相抵人口数净差率为0.01‰,质量高于1‰的国家标准。
  出生人口差错率为0.18%。质量高于2‰的国家标准。死亡人口差错率为0.45‰质量高于2‰的国家标准。性别误差率0.03‰质量高于4‰的国家标准。年龄误差率2.2‰质量高于10‰的国家标准。总记录项目差错率0.57‰质量高于3‰的国家标准。
  90%的普查资料抽查采取组织抽查组赴县、市、区实地抽查的形式,市人口普查办抽调100名业务尖子,组成9个抽查组,按照25页普查表抽一员的原则计算抽查质量,历时10天,汇总抽查结果全市项目差错率仅为0.41‰,优于国家规定标准。
  组织搞好普查表的验收交接工作。全市普查表的验收交接工作,认真学习《人口普查资料装订包装运送和管理细则》,编排了验收交接流程,组织一个由25人组成的验收交接班子,对照地址代码本和交接清单,一箱箱,一本一本,一页一页地进行验收。从10月10日~11月10日验收中发现重大差错1处(郊区把2个小区的表合装1本),漏编一处、重编页码28处,斢换、贴补已污损的普查表380处。
  人口普查数据处理工作实行三班制,每班开10台微机录入,外加3个技术员,1个跟班答疑员,人多机房场地小,按工作流程制定每个岗位每个环节现场管理目标和考核制度,全体录入人员录入速度平均每班达到1951条人记录,平均每小时击键次数达到14600次,平均误差率仅为0.19‰。1991年7月中旬,数据定案,7月25日报省人口普查办,以无一笔差错的优良质量通过省级验收。
  3万多名普查工作人员2年多的辛勤劳动完成第四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数净差率仅为0.01‰,总项目差错率仅为0.57‰。分别低于国家规定不超过1‰和3‰的质量标准。荣获全省第四次人口普查“芙蓉杯”金奖,并被推荐国家级先进单位。
  第三篇 计划生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早婚早育、多生密生现象普遍,人口出生率高。但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贫困,缺医少药,婴儿死亡率高,成活率低,“只见娘鼓肚,不见崽走路”的民谣,就是真实写照。加之战乱频繁,饥馑连年,疫病流行,生灵涂炭,人口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缓慢。有些年分还出现负增长。仅攸县民国36年比民国31年就减少54520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泰民安,百废俱兴,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生活改善,健康水平提高,平均寿命延长;死亡率下降,生育率上升。50年代初,株洲市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城市,大批建设者从全国各地汇集株洲市,城市人口剧增,年轻人多,生育力强。195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52‰,高于上海、武汉、长沙等城市,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面对过快增长的人口形势,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委员会成立节制生育领导机构,作出工作规划,提出先城市,后农村、先干部、后群众、先试点,后普及的工作原则,广泛开展节制生育宣传教育。并在工厂、农村、街道办计划生育试点,在医院设立节制生育门诊指导处。一些育龄夫妇开始实行节育避孕。
  1959~1961年,国民经济面临困难,人口出生率下降,死亡率急剧上升。1960年和1961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8.75‰和-8.34‰。计划生育工作自然停顿下来。
  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好转,全市出现补偿性生育,出生率回升到37.63‰,1963年继续回升到45.08‰。面对人口猛增的势头,节制生育工作重新开展起来。1964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下降到40.59‰,翌年继续下降到39.97‰。“文化大革命”期间计划生育工作受阻,以致1967~1970年计划生育统计数字都为空白。由于前段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人口出生率仍呈下降趋势。
  1971年,计划生育工作重新开展,并迅速由城市向农村铺开,重点控制多胎。1973年转入“晚、稀、少”。1979年开始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1980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全市掀起坚持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积极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热潮。1982年,中共中央把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各级中共组织和政府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和经济工作摆在同等重要地位,坚持两种生产(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一起抓,层层建立计划生育责任制。逐级签订人口目标责任书。实行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行使“一票否决权”,坚持计划生育把总关,其他工作最好,计划生育不好的单位和个人一律不能评为先进。1990年,《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颁布实施,全市计划生育工作开始走上依法管理的轨道。
  计划生育工作深入开展,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全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由1963年的45.08‰和35.83‰1990年下降到24.03‰和17.72‰。
  第一章 政策法规
  第一节 生育
  一 晚婚晚育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男20岁,女18岁始得结婚”。1963年12月,中共湖南省委规定:“城市提倡男28岁,女25岁结婚。农村提倡男25岁,女23岁结婚”。全市按此做好晚婚工作。1968年株洲县古岳峰公社石塘大队班竹生产队妇女队长、共产党员吴利芝等10名女青年,共同订立晚婚计划,坚持晚婚,被市誉为晚婚10姐妹,在她们的帮助下,全队27个20岁以上的女青年自觉坚持晚婚。1974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又规定:“提倡农村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并要求“城市略高”。1975年12月,中共株洲市委规定:“要求农村男25周岁,女23周岁以后结婚;城市男26周岁,女24周岁以后结婚。”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作了修改,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株洲市提倡晚婚晚育的年龄末变。1981年6月,株洲市人民政府规定:“女23周岁、男25周岁(农村分别低一周岁)以上结婚为晚婚,女方在24周岁以上生育为晚育。”198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规定:“晚婚,即按法定婚龄推迟3年以上结婚。晚育,即妇女在24周岁以上生育。”全市按以上规定做好晚婚晚育工作。
  自从提倡晚婚晚育以来,城区绝大多数青年一般能自觉坚持晚婚晚育,1980~1990年城市年平均晚婚率在85%以上。农村也有许多青年自觉实行晚婚。1974年,株洲县堂市公社全社1762名青年就有1671人订立了晚婚计划,并张榜公布。1987年茶陵县平水乡二仙村48名末婚青年人人订立晚婚晚育合同。该乡党委召开全乡共青团员和青年大会推广该村的经验。当场就有205名青年订立晚婚合同。
  由于旧的婚姻生育观和早婚习俗的影响,农村部分地方不到法定婚龄就结婚和非法同居生育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据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对醴陵市洪源乡的调查,1986年该乡122对新婚夫妇中,未到法定婚龄的就有51对,占41.8%。其中女性结婚年龄最小的13岁。有的女性16岁就已有2个孩子。1990年3月,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检查全市5县(市)和郊区30个乡中的30个村328个村民小组32975人,上年生育情况调查,早育率依次是酃县36.36%,攸县34.57%,醴陵市31.73%,郊区28%,茶陵县22.03%,株洲县20.69%。再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数据,1989年全市15~20岁的育龄妇女223407人,一年中已生育的15016人,占67.21%。其中,15岁生一孩的19人;16岁生一孩的110人,生二孩的2人;17岁生一孩的387人,生二孩的20人;18岁生一孩的1298人,生二孩的117人,生三孩的6人;19岁生一孩的3566人,生二孩的570人,生三孩的27人;20岁生一孩的6894人,生二孩的1843人,生三孩的110人,生四孩的2人。
  二 控制生育胎次
  中共株洲市委遵照1963年中共湖南省委关于“提倡每对夫妇最好生两个孩子,最多不超过三个”的规定和1974年6月,中共湖南省委提倡每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的规定、间隔4年以上。1975年12月规定:“每对夫妇不超过两个孩子的规定。”组织全市各单位按此规定动员广大育龄夫妇杜绝多胎生育。1976年,城区就有122个单位没有多胎生育,农村多胎也逐渐减少。
  1979年5月,湖南省革命委员会规定:育龄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1个,最多2个,间隔一般3年以上。株洲市革命委员会于6月16日召开“认真学习,广泛宣传,坚决贯彻省革命委员会的规定”动员大会,要求每对育龄夫妇最好生1个、最多生2个孩子,并要求间隔4年以上。会上,湖南省第五工程公司黄金莲、张辉花等41名育龄妇女向全市育龄妇女发出了为革命只生育1个孩子的倡议书。经过宣传教育,很多育龄夫妇自愿终身只生1个孩子,积极领取独生子女证。7月25日,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革命委员会召开全市各单位领导和部分育龄夫妇共4000多人参加的自愿终身只生育1个孩子表彰大会。全市3280对自愿终身只生育1个孩子的育龄夫妇胸前佩戴大红花,乘坐彩车,出席这次大会,受到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革命委员会的表彰和奖励。湖南省革命委员会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和参加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会议的各地、州、市计划生育办公室领导人专程来株洲市观摩这次大会。会上,株洲硬质合金厂女工张华、株洲轮胎厂副厂长赵新甫、市合氨厂幼师杨创、湘江机器厂李萍作了大会发言,并代表参加大会的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全体育龄夫妇宣读《为革命只生一个孩子的倡议书》。接着,城市3区先后分别召开表彰大会,对第2批自愿终身只生1个孩子的2200多对育龄夫妇进行表彰和奖励。其它各县也相继召开了表彰大会,从而树立起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光荣的社会新风尚。是年底,城区和株洲县共有12466对育龄夫妇自愿终身只生育1个孩子。
  1980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中共株洲市委随即于9月29日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宣传中央《公开信》的通知”,要求全市坚持按照中央的要求,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严格控制2胎,坚决杜绝多胎,广大育龄夫妇,特别是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积极响应中央的号召,自觉坚持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踊跃领取独生子女证。1981年2月,南区生育1个孩子的共产党员1046人,领取独生子女证的1045人,领证率达98.2%,生育1个孩子的共青团员470人,领取独生子女证的462人,领证率达98.3%。很多共产党员顶住压力,坚持只生1个孩子不动摇。酃县中村乡九潭村共青团员兰明玉,带头自愿终身只生1个孩子,光荣出席了全县独生子女证颁证大会,并在会上向全县育龄夫妇发出终身只生1个孩子的倡议书。为此,招来一些非议,老人和兄、嫂面有愠色。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她坚持只生1个孩子初衷不改,并动员哥哥和姐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其事迹多次在报刊上报道。
  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的思想深入人心,很多符合生育2胎条件的育龄夫妇给了2胎生育指标也不生2胎。湖南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武装干部戴光林的4岁小孩长期生病,经鉴定符合生2胎条件,公司计划生育办公室已为他办理了2胎生育指标,他谢绝组织上的关照,坚持不生2胎。
  也有极个别人怀计划外二胎,不愿采取补救措施。各级领导不厌其烦地对他们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中国有色三建二公司1981年发现1名职工怀计划外2胎,公司领导和处、队领导共80多人次上门做工作,经过102次思想教育,历时3个月,终于使她落实了补救措施。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的新风尚已在全市特别是在城区和共产党员中形成,自愿终身只生育1个孩子的育龄夫妇越来越多,独生子女领证率逐步提高。1980~1990年,全市领取独生子女证的育龄夫妇累计达614742对,独生子女领证率由1980年的6.38%提高到1990年的12.06%,城区1980~1990年只生计划外二孩216人,多孩12人,其中,有5年无多孩出生,一孩率绝大多数年份在96%以上(详见附表)。醴陵市瓦子坪乡1980年~1990年11年中160多名共产党员无计划外生育。攸县银坑,酃县龙渣、中村、三河、龙溪,株洲县渌口、雷打石,茶陵县严塘、江口等9个乡镇2000多名共产党员分别连续3~9年无计划外生育。
  在相当一部分农民中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的思想基础还不牢,抢生躲生计划外2孩的现象在部分地方还比较严重。1980~1990年,全市共出生计划外2孩115045人,年平均计划外2孩率20.42%。1990年有的县计划外2孩率还高达41.17%。
  在大力提倡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的前提下,对某些因政策允许要求生2胎的育龄夫妇,经夫妇双方申请,群众评议,公社、街道办事处批准,报县(市、区)计划生育办公室备案,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第2胎生育,间隔必须4年以上。
  1984年4月,中共中央[1984]7号文件要求把计划生育政策建立在合情合理、群众拥护、干部好做工作的基础上。强调继续提倡1对夫妇只生育1个孩子,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育政策。提出农村继续有控制地把口子开得稍大一些,按照规定的条件,经过批准,可以生2胎,坚决制止“大口子”。严禁超生计划外2胎和多胎。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陈鑫带领干部下到攸县,同攸县计生委一道,在该县石羊塘乡办完善生育政策的试点。该县副县长罗建国亲自抓试点工作,组织该乡118名乡、村干部逐户调查,摸清全乡人口生育状况,进行人口预测,召开座谈会,倾听各方面意见和要求,召开全县、乡、村三级干部会,推广石羊塘试点经验。攸县的试点经验得到湖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肯定。攸县先后参加全省和全国生育政策试点会议,并在会上汇报了试点工作情况,被确定为全国46个试点县之一。
  是年11月27日起,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执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对国家干部、职工和城镇居民第1个孩子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或因有严重生理缺陷的;婚后5年不孕,经县以上医院确诊为不孕症,带养1个孩子后怀孕要求生育1个的;再婚夫妇1方只有1个孩子,另1方系初婚或末生育过的。再婚前各有1个孩子,均依法判随前婚配偶,新组合的家庭身边无子女的,1方为有2个孩子的丧偶者,另1方系初婚或未生育过的;独生子与独生女结婚的;夫妇双方均系归侨或台湾、港澳同胞只有1个孩子的,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2胎或再生1个。农村村民除执行以上各条外,男到有女无儿家结婚落户的;夫妇1方2代均系独生子女的;兄弟多人只有1人有生育条件,又只生1个孩子,其他兄弟已丧失生育条件的;居住在边远山区方圆5华里的单家独户;烈士的独生子女或二等乙级以上残废军人;夫妇一方系非遗传性残疾,或因公(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只生1个女孩的;兄弟多人均系只生1个女孩的(只限照顾兄弟中的一人);独子只生1个女孩的,可有计划地安排生育2胎。无论城市或农村,对上述条件以外的其他个别特殊情况,经县、市以上计划生育委员会查证核实,并慎重研究之后,可以批准生2胎。夫妇双方,一方是城市户口的,安排生2胎以女方户口为准。并规定:凡安排生2胎者,应间隔4年以上并需由本人申请,经乡或街道办事处审核报县、市一级计划生育委员会批准的规定执行。
  1987年6月,执行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规定农村独生女户要求再生1个孩子的,经过批准,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育2胎,生育间隔4年以上。夫妇双方一方是干部职工,一方是农民的独生女户不能安排生育2胎。民族自治州、县、乡农村少数民族提倡最好生1个,允许生2个。少数民族夫妇中,一方是干部、职工或城镇居民,另一方是农民的,允许生2胎;双方均在城镇的,执行汉族地区的生育政策的规定和攸县试点经验,结合农村实际,于1988年11月发出文件。把照顾生2胎的条件扩大到农村独女户和少数民族乡,规定:在农村,对独女户要求再生1个孩子的,经过批准,间隔4年以上,可以有计划地安排生育2胎。民族自治乡的少数民族提倡最好生1个,允许生2个。并规定了农村生2胎的批准手续:由本人申请,群众评议,村民委员会审查,报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批准。
  1990年1月,《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对生育2胎的条件作进一步明确规定:夫妻双方均系国家工作人员(含招聘干部,下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城镇居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生育第2个孩子:经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组鉴定,第1个孩子有非遗传性残疾或有其它严重生理缺陷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婚后5年不孕,经县以上医疗机构确诊为不孕症,按有关规定收养1个孩子后又怀孕的;一方再婚前只有1个孩子、另一方无子女的;夫妻双方均系归国华侨或在我省定居的台湾、香港、澳门同胞只有1个孩子的。夫妻双方均系农民,除适用上述规定外,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生第2个孩子:夫妻一方2代系独生子女只有1个孩子的;夫妻一方系烈士的独生子女或二等乙级以上残废军人只有1个孩子的;男到独女家结婚落户只有1个孩子的;同胞兄弟2人或2人以上均系农民,只1人有生育能力,且只有1个孩子,其他兄弟未收养孩子的;夫妻双方系农民,只有1个女孩,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第2个孩子的按省人民政府规定执行。并规定:符合上述规定生育第2个孩子的,生育间隔必须4年以上,生育妇女的年龄必须在28周岁以上。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报县级计划生育管理部门批准,领取准生证后方可生育。株洲市统一按此执行。
  上述有关生育2胎的规定,满足了符合条件,特别是夫妇双方均系农民只生1个女孩的育龄夫妇再生1个孩子的要求,缓解了一些矛盾。经过批准生2胎的育龄夫妇中。约有50%左右生育男孩,从而使他们的生育意愿得到满足,多数人不再生育。但是,由于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旧的生育观的影响,加之农业生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事主要靠体力劳动,家庭没有男劳动力,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且社会福利保障事业尚不发达,存在老无所养的后顾之忧,因此,第2胎仍是生女孩的,还想再生,有的甚至不惜代价,不生个男孩不罢休。株洲县马家河乡农科村一村民已生7女,还不甘休,1990年生下第八胎。该乡4777名已婚育龄妇女中,有2089人生3孩以上,占43.7%。全市1980~1990年共生多孩46859人,年平均多孩率为8.29%。有的县1990年还高达12.03%。
  1990年,全市15~49岁的育龄妇女中,活产三孩146422人,四孩62518人,五孩23750人,六孩8245人,七孩2460人,八孩724人,九孩及以上338人,总计244475人。
  第二节 奖励
  一 奖励晚婚晚育
  1981年6月。株洲市人民政府规定:“男女双方超过晚婚年龄结婚的,增加婚假12天;晚育并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增加产假一个月,职工工资照发,不影响全勤评奖。” 198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明确规定;实行晚婚者,增加婚假12天,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母亲增加产假1个月,实行晚育者,再增加产假1个月。产假期间,工资照发,不影响全勤评奖、提级、提职和工资晋升。农村社员可比照抵作义务工,或给予适当补贴。
  1990年1月,《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国家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晚婚的,除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12天;晚育的,除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产假30天。在产假期间领取独生子女证的,另增加产假30天。增加的假期视为出勤,工资、奖金照发。农民晚婚、晚育的,可免去1年的义务工。城镇居民晚婚、晚育的,由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给予优待。全市统一按此规定执行。
  二 奖励一对夫妇只生1个孩子 1979年6月,全市执行凡只生1个孩子的育龄夫妇,采取有效措施,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报县、市计划生育办公室备案,发给独生子女证的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干部职工,从发证之日起到子女满14周岁止,每年发给奖金30至40元,农村社员奖励工分400分。独生子女可优先入托儿所、幼儿园,优先住院医疗,优先照顾招工,优先分配住房。农村按2个子女标准分自留地和住宅基地,年老退休、干部职工双方增发退休金5%(按100%发退休金的不另增加);农村社员年老不能参加劳动时,予以切实照顾,使其生活不低于当地社员平均水平等规定。是年11月,株洲市财政局、株洲市计划生育办公室联合发出《关于对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给予一次性奖励标准的通知》规定:对申请终身只生1个孩子的育龄夫妇,由申请发证的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一方发给一次性奖励30元。
  1982年,执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独生子女可优先入托、入园、入学、就业和住院,有条件的可由单位负担全部或部分托幼费、学杂费、医疗费等。国家按计划招工、招生时,在同等条件下对独生子女优先照顾。全民所有制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干部、职工的独生子女,在年满14周岁以内,每年发给独生子女保健费40元。农村社员可享受适当多承包责任田、适当减少承包产量或上缴集体提留、奖励适当的保健费、粮食或劳动工分奖励中的一种。城镇分配住房,应给予适当照顾和优先安排。农村应按2个孩子的标准划给自留地、自留山和住宅基地。独生子女父母年老退休时,全民、集体所有制单位干部、职工双方按退休条例规定加发退休金5%(按100%发退休金的不另增加)。农村社员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独生子女不在身边的,应与无子女老人一样给予照顾。有条件的社队可试行社员退休劳保制。根据工作。生产情况,凡条件许可的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国家职工已领取独生子女证的母亲,少数产后上班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请假1年,工资按75%支付,粮价补贴和副食品补贴照发、工龄照记。
  1990年1月,《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对优待与奖励独生子女作了明确规定,其中独生子女保健费由原规定每年40元增加到每月不低于5元,其它与上述规定相同。全市统一按《条例》规定执行。
  三 奖励落实节育措施 1963年12月,全市执行中共湖南省委关于不论城市和农村,施行节育手术所需医药费用一律免收。男女职工施行节育手术住院和休息期间,工资照发,不影响全勤评奖。农村男女社员因实行节育手术而住院或休息的工分照记等规定。
  1974年6月,执行中共湖南省委关于“上环休息2天,重体力劳动者上环后7天内不做重活。取环休息1天。男结扎休息7天,女结扎休息21天。中期终止妊娠休息30天,中期终止妊娠同时结扎休息40天。产后结扎按产假另加7天(农村社员产后结扎休息28天)”的规定。
  1982年11月,中共株洲市委办公室规定:“对目前家属已在农村施行了结扎手术的干部、职工,各单位可根据情况给予一周左右的假期,回家照顾安排好生活。” 1990年1月,《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节育手术费及并发症的治疗费,受术者是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的,在所在单位医疗费中开支:是农民、城镇居民的,在计划生育经费中开支。受术者在规定的节育手术假期及并发症住院治疗期间,是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视为出勤,工资、奖金照发;是农民、城镇居民的,由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给予照顾。因节育手术事故丧失劳动能力或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的,受术者是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的,由所在单位比照工伤对待;是农民、城镇居民的,由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给予照顾,符合救济条件的给予社会救济。
  全市各单位都认真遵照执行上述规定。以优先安排住房为例,1981年,全市就有6165户独生子女户优先解决,株洲水泥机械厂、株洲火花塞厂、株洲电厂、株洲起重设备厂等单位盖了独生子女光荣楼。株洲市第五中学20多年未建住宅。1980年建了1栋新宿舍,许多教职员工翘首以待,校领导毅然决定优先分给独生子女户。全校12户独生子女户11户喜迁新居,另1户也在原有的住房中优先作了调整。农村各项奖励也得到落实。攸县1979年~1984年全县支付独生子女保健费34.7万多元,奖励工分400万分。株洲县1987年全县2137个独生子女都已多分一份责任田、责任山并发给独生子女保健费40元。
  第三节 处罚
  1963年12月起,全市执行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因出生第4个孩子(指实有数)而造成新的生活困难者,公家不再给予福利照顾或救济;凡享受劳保医疗的职工,出生第4个孩子的,其产前检查费,接生费、医药费、住院费一概自理,所生小孩,不再享受半费医疗待遇或参加统筹医疗。从1964年7月1日开始取消第3胎起的生活用布、用棉补助。
  1975年12月,中共株洲市委规定,从次年1月1日起,因盲目生育造成经济困难的一般不给困难补助,也不调整住房。
  1979年5月起,执行湖南省革命委员会规定:从1980年1月1日起,生第3个孩子者,从出生之日起到14周岁止,征收超生子女费。干部、职工每月征收超生父母工资5%,社员每年征收父母劳动总工分的5%。规定从生第3个孩子出生之日起到10周岁止,粮食定量(农村指基本口粮)按三超粮价计算,还规定,所生第3个孩子,不得享受家属统筹医疗、合作医疗或直系亲属劳保医疗待遇。享受公费劳保医疗的干部,从生第3个孩子起,孕期检查、医药、接生和住院等费用自理,产假按事假处理,不发工资,由此而造成家庭生活困难的不予补助。多子女干部职工不增加住房面积,农村社员不增加住宅基地、自留地。对个别经教育仍不实行计划生育的,一年内男女双方不能参加评先进、评奖。情节恶劣,在群众中影响很坏的,给予纪律处分。
  1980年7月,株洲市革命委员会调整工资办公室和计划生育办公室规定:属下述几种情况之一者,在本次职工升级中,男女双方原则上都不应考虑升级:1978年1月以来生第3胎以上的(包括家属在农村、外地和再婚的);未婚先孕,坚持生育的;男女一方不符晚婚条件,末按正当手续领取结婚证,婚后无指标生育的;1978年1月以来无指标生育2胎的;原给了生育指标,但后来宣布指标收回后再孕,坚持生育的。
  1981年6月,株洲市人民政府规定:无计划生育第2个孩子,从小孩出生之日起至5周岁止,生育第3个孩子,从小孩出生之日起至10周岁止,征收超生子女费。属干部职工,分别征收夫妇双方10%的基本工资,产假不发工资,生育的一切费用自理。男女双方1年内不得参加评奖,并分别影响1次提薪;农村社员,分别征收夫妇双方全年总工分(或相应分配收入)的10%,若继续盲目生育,每再生1个,征收超生子女费递增5%。城乡个体商贩、小手工业者、城镇居民或其他人员,由办事处或公社参照上述规定精神办理。
  1982年5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对生育计划外2胎或多胎的制裁进一步作出明确规定:干部职工夫妇双方每月扣罚基本工资10%,从超生小孩出生之日起,无计划生育2胎的扣5年,强行生育3胎的扣10年,如继续强行生育,每超生1个,增扣工资10%。从小孩出生之日起,2年内夫妇双方不得参加评先进、奖励,并影响一次提级、提职和晋升。孕期检查、医药、接生和住院等费用一律自理,产假不发工资,所生子女10周岁以前不享受家属统筹医疗、合作医疗或直系家属劳保医疗待遇。因超生而造成家庭经济和住房困难,不予补助和照顾。超生子女从出生到10周岁,粮食部门不供应国家牌价口粮,只供应三超粮或议价粮。非婚生育除批评教育或纪律处分外,产假停发工资,分娩中一切医疗费用自理,小孩出生1年内,处以父母双方基本工资10%的罚金。农村社员可采取以下3种办法中的一种:(1)超生子女不划给自留田、自留地、自留山;(2)适当增加承包产量或上交集体提留;(3)适当扣罚劳动工分或粮食、现金。城乡从事手工业、商业等个体经营者,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适当扣以罚款。全市统一按此执行。
  1990年1月,《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规定:提前生育第2个孩子的,征收计划外生育费200~500元。超生1个孩子的,夫妇双方按下列标准征收计划外生育费:国家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按本人年工资的1.5倍;城乡私营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按本人上年度纯收入的1.5倍,本人纯收入不到2000元的按2000元计征;城镇居民中的无业人员,按本市(镇)居民上年度人均收入的1.5倍;农民按本村上年度人均纯收入的2倍征收。继续超生的夫妻,按超生第1个孩子征收的金额加倍征收。不足法定婚龄生育第1个孩子的。按超生第1个孩子的规定征收。生育第2个孩子仍不足法定婚龄的,按超生第1个孩子征收的金额加倍征收。是国家工作人员、企业事业单位职工的,给予撤职降职直至开除的行政处分。全市严格按此落实。
  各县(市)、区的很多单位除执行上述各项处罚规定外。还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制定处罚规定。
  1990年,全市以《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和省、市有关规定为依据,深入开展治理生育环境,整顿生育秩序工作,对历年来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和事进行全面清查。
  第二章 节育措施
  第一节 药具避孕
  1956年,株洲市在城镇开展避孕知识宣传,推广使用普通橡胶避孕套、子宫帽、避孕油膏、避孕栓等避孕药具。1957年,在城、镇医院、药店设置避孕药具销售点。城区设药具销售点37处,是年共销售药具45724件。1969年开始使用I号、I号口服避孕片,先在株洲市郊区园艺场渡口工区试点。1970年普遍推广使用。1972年增加了Ⅰ、Ⅱ号口服避孕药膜、短效18甲、天津探亲片、53号探亲片、长效避孕片、抗副反应片等。1974年4月,避孕药具由原来自费购买改为免费供应。管理工作一时未跟上来,曾一度出现管理无制度、供应无计划、发放无专人、渠道不畅通的混乱局面,以致药具发放量超过所有育龄夫妇正常用量的三四倍仍不能满足需要,有的单位直接到湖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甚至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要避孕药具。有的还到上海生产厂家采购避孕药具。1982年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对避孕药具管理工作进行改革,实行计划管理,定量发放。为此,首先是加强领导、市、县、区计划生育委员会都确定一名领导具体分管药具工作。全市从上到下层层建立药具发送网点,确定专、兼职药具管理人员和投药人员。株洲县和株洲市郊区就建立药具发放站34个,发放点679个。全市从上到下层层建立药具领取、发放、库存帐。全市普遍建立药具计划编报、领取发放、保管使用、效果查访等4项制度。南区计划生育委员会还在全区建立使用药具失败报告制度,发现有使用药具避孕失败者,随时报告区计生委。通过以上措施,使全市药具管理工作做到情况明,底子清,既保障了供应,又避免了浪费。当年就为国家节省药具价值10.26万多元,并提高了使用效果。1983年开始实行避孕药具承包管理责任制,进一步促进了全市药具管理工作,是年又节省药具经费4.6万多元。由于药具工作取得好的成绩,是年秋,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的领导出席了在桂林召开的全国避孕药具管理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介绍了经验。1984年4月,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又制定了《避孕药具经费、责任包干管理试行办法》,从组织领导、工作任务、调拨发放、财会制度、仓库管理等方面规定了具体指标,并规定了奖罚办法,是全国最先实行避孕药具管理工作改革的4个地市之一,进一步推进了全市避孕药具管理工作的深入发展。是年,全市药具使用有效率达到98.6%,其中,城区使用药具的12661人,失败的只80人,有效率达到99.37%。是年6月,全省避孕药具管理工作会议在株洲召开。会上,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株洲市电力机车厂、株洲桥梁厂、株洲苎麻纺织印染厂、株洲市郊区清水乡先锋村等13个单位和个人介绍了经验,与会代表参观了城、乡12个现场。1985年,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领导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避孕药具管理工作会议,并介绍了经验。先后有10多个省(市)、自治区和全省14个地、市共45批次1000多人到株洲市参观药具管理工作。1986年,株洲市避孕药具管理站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
  1988年开始在全市实行避孕药具免费供应和自费零售的双重供应渠道。在全市城镇主要商店、药店和医院设立避孕药具零售点。至1990年底,全市共有避孕药具零售点77个,共销售药具149997元。
  1978~1990年,全市累计使用避孕药具人数492113人。
  第二节 宫内节育器
  1956年,醴陵试行金属单环避孕。1963年,全市各地陆续使用金属单环。该环虽有脱落率高,带环怀孕者多,但上环操作简便,在宫内放置时间可达数年,易为育龄妇女接受,是全市广泛采用的宫内节育器。
  1972年开始使用塑料避孕花。该花脱落率比金属单环低。但放置后阴道不规则流血者较多,且放置时间短(3年),未广泛推广。
  1978年起,陆续试用V型、T型和麻花型宫内节育器。
  1986年以来,株洲市一医院、株洲市妇幼保健院以及部分厂矿医院开始使用宫型宫内节育器。次年12月,北京友谊医院来株推广荷兰生产的ML宫内节育器。该节育器几乎不脱落,带器妊娠者也少,但因价格较贵,使用期短(3年),只在城市使用3000多例。
  1990年,攸县、郊区以及其它各县(市)逐步用“T”型、“V”型和宫型宫内节育器取代金属单环。
  放置宫内节育器安全有效,故多年来,大力推行已生有一孩的育龄妇女放置。1971~1990年,全市共有847484名育龄妇女放置宫内节育器。
  第三节 绝育
  一 结扎
  1957年,株洲市城区和各县城开始施行计划生育结扎手术。因男性输精管结扎手术简便,副作用小,不需住院。而女性输卵管结扎需全身麻醉,切口比男性结扎大,术后恢复较慢,故当时受术者多为城镇干部职工多子女的男性。起初,人们对结扎还感到陌生,怕结扎影响身体健康,影响生产劳动,影响性生活。对此,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和卫生部门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打消人们的疑虑。各级干部率先垂范。是年秋,株洲市市长吴占魁等领导带头做了结扎手术,以自已的亲身体验,现身说法。是年,市区共做男性结扎191例。此后,要求做男性结扎的逐年增多,也有一些女性自愿到医院做结扎手术。株洲机车车辆工厂1957年~1964年共做男性结扎515例,女性结扎101例。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城区结扎人数不断增加,女性结扎人数的比例开始上升。1965年,城区共结扎1089例,其中男性结扎485例,女性结扎604例。
  70年代初,计划生育工作由城市推向农村,结扎手术也随之转向以农村为主。1971年冬,株洲市卫生局从城市各医院抽调外科、妇产科手术医生,组成手术队,下到株洲县开展结扎手术。各县也从医院抽调手术医生下乡开展结扎手术。鉴于农业生产以男性劳动力为主,故结扎手术以女性为主。根据农村结扎活动时间紧,结扎人数多,手术时间要求短等具体实际,改全身麻醉为局部麻醉,改大切口为小切口,采取“指扳法”提取输卵管,每例手术时间一般缩短到10至20分钟。是年,全市共结扎40092例,其中,女性结扎39344例,男性结扎748例。此后,每年冬季都在全市农村开展结扎活动,动员已生2孩的育龄妇女结扎。在每次结扎活动中,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都亲自部署,亲自深入县(市)、区督促检查。各县(市)、区党、政领导既挂帅,又出征,直接下到乡、村检查指导,广大基层干部全力以赴,各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特别是1983年冬,中共株洲市委、株洲市人民政府统一部署了全市农村冬季结扎活动,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冬季结扎活动作为一项突出的中心工作,党、政领导一齐上阵。酃县实行县委、县人大、县政府三家领导包片,县直机关包乡的办法,共抽调350多名机关干部,其中县级领导11名,科(局)级干部60名分别下到各公社开展工作。株洲县9名县级领导全力以赴,并从县级机关抽调21名科(局)长组成8个工作组,由县领导带队,分别包干一个区、镇,全县结扎进度快,对此,湖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发了《情况通报》,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在《收文摘报》上刊载呈送省委常委、副省长以上领导同志。醴陵县委、县人大、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9个工作组,下到各区、社督促检查,全县组织600多个工作队,上万名工作人员开展工作,1个多月时间结扎1.8万人。郊区6名区领导带领20多名机关干部下到各乡、场,超额1.16倍完成结扎任务。仅1个多月时间全市结扎5万多人,全年结扎7.6万多人,创历史最高记录。1987年冬季,全市有124名县级领导、1278名县机关干部,其中541名科(局)级干部、1032名乡镇领导、4093名乡镇干部、10178名村干部、8497名工作队员投入结扎,共抽调手术人员881人,组成166个手术队开展手术。各级供销和物资部门共解决汽油、柴油指标57.4吨和25吨,平价供应受术者白糖46.8吨,面条77吨。广大基层干部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不辞劳苦,进村入户做工作。酃县平乐乡地处海拨1000多米的高山区,8个村分布在方圆几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中,很多村民分散居住在几百米高的半山腰。是年冬季结扎活动中,该乡副乡长尹志红每天翻山越岭,深入各家各户做工作,半个月时间,爬了30个高坡,翻越20多座高山,行程1000多里。由于日夜奔波,半个月体重减轻2公斤。由于广大干部工作艰苦深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广大育龄妇女自觉接受结扎手术。是年,攸县有2500多名育龄妇女争上手术台,1800多名老人主动送女儿和儿媳结扎。
  1990年,《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明文规定:“已生育两个孩子的,夫妻一方应采取结扎为主的绝育措施。”是年冬,全市农村掀起了结扎的新浪潮。层层召开了动员大会,进行广泛宣传发动。中共株洲县和酃县委员会、县人民政府还颁发了动员令。各级领导亲自深入乡、村,分片包干,进村入户做工作。市、县两级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员自带铺盖,,吃住农户,不完成结扎任务不离村,不出户。公安、司法部门及时处理妨碍执行计划生育公务的违法行为。市、县两级卫生部门抽调1079名医务人员,组成214个节育手术队,深入乡、村开展结扎,其它各部门都积极支持,主动配合,在全市形成了结扎的大气候。广大育龄夫妇争先恐后接受结扎手术。株洲县黄龙乡黄竹村11名结扎对象先天去结扎未排上队,第2天凌晨1点就起床去排队。醴陵市洪源乡磨刀村5名结扎对象步行10多公里,晚上11点去卫生院要求结扎。是年,全市结扎48817人,是1983年后结扎最多的一年。1971~1990年,全市累计结扎539233人(详见附表)。
  二 粘堵
   1976年,株洲市计划生育办公室组织株洲市一、二医院去重庆学习输精管和输卵管药物粘堵绝育法。
  株洲市二医院妇产科医生吴志成从1976年开始进行药物粘堵输卵管绝育法研究,至1979年共临床应用1400余例。1979~1982年,改进粘堵物,又施行1000余例。1983年下半年,吴志成与南京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周庆立教授和湖南中医学院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孙鸿喜副教授等合作,对非手术可复性栓堵输卵管绝育进行研究,并于1986年取得首例复通生育的成果。该绝育法不用开刀,不需住院,受术后小孩万一发生意外,只需将栓子取出,生育功能仍可恢复。
  1983年,醴陵市人民医院医生陈凤齐、罗瑞娥在上海橡胶制品研究所和湖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协助下,采用硅橡胶阻断装置,进行经腹输卵管硅橡胶塞绝育术及其可复性研究,在动物试验取得绝育成功率100%和取塞复孕率93.35%的基础上,于1984年6月试用于临床,至1989年,施行900余例,绝育成功率达99%以上。1987~1988年,对绝育成功1年以上的妇女20人作取塞复通术,术后1年内已有19例输卵管通畅,其中17例获宫内妊娠。该术操作简便、安全、效果可靠,同时可保持输卵管腔的连续性,组织损伤轻微,后遗症少,可复性良好,是较好的节育方法。他俩撰写的《经腹输卵管硅橡胶塞绝育术及可复性研究》一文在全国性杂志《生殖与避孕》1989年卷第3期上发表。
  三 银夹
  1976年,茶陵县严塘医院张锦邦等在湖南省内率先将脑银夹试用于输卵管绝育。1982年~1983年,株洲市区及攸县亦推广此法。该法手术简便,不切断输卵管,管壁损伤少,需要复通时,只需将银夹松开即可。故受到广大育龄妇女欢迎。1983年攸县在老君潭公社桃水镇推行银夹手术,许多只生1胎的育龄妇女争先恐后到镇上接受银夹手术。育龄妇女颜三妹从公社农科站换种谷回来,在路上听说镇上开展银夹结扎手术,连家都不回赶到镇上做银夹手术。育龄妇女徐凤娇,系两代单传,并两代招郎,她自已又只生1个女孩,符合生2胎条件,她3次挤进手术室请求做银夹结扎手术。全镇178名只生1孩的育龄妇女中就有129名做了银夹结扎手术,其中只生1个女孩的57人。但此法对施术者技术要求高,复孕的可能性大,故未大面积推广使用。
  第三章 机构队伍
  第一节 机构
  一 职能机构
  1957年11月,株洲市设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由市卫生局领导兼办公室主任。1963年8月。改为株洲市节制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仍由市卫生局领导兼办公室主任。1964年9月,改为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为市属独立机构,配备专职正副主任和干部。1968年11月,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办公室中止。1971年8月,株洲市革命委会设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市卫生局代管,对内为市卫生局的一个科室,对外为独立机构,由市卫生局1名领导兼任主任,配备专职副主任和专职干部。1980年12月,成立株洲市计划生育办公室,升格为市属局级独立机构,定编12人,设秘书科、业务科、宣传3个科。1983年12月,更名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秘书科改办公室,编制16人。
  1982年7月,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党组。1989年1月撤销,1990年1月恢复。
  各县于60年代中,城区于70年代末先后设立计划生育职能机构,其名称与市计划生育职能机构基本相同,1983年统一改为计划生育委员会,为县(市)区人民政府科(局)级独立机构。
  市和县(市)、区计划生育职能机构负责管理本行政区计划生育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和政策;参与编制人口规划和年度计划;负责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进行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工作;组织计划生育应用科学的研究和推广;协同有关部门做好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节育手术后遗症的鉴定和优生优育工作;监督检查节育措施的落实,做好避孕药具的计划、管理、发放工作;接待、处理计划生育方面的群众来信来访;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做好计划生育工作。
  城市县以上工矿企事业单位最早于50年代中期,一般于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期先后建立计划生育办公室。1956年,株洲机车车辆工厂就建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
  农村各乡、镇,城市各街道办事处于80年代中期先后设立计划生育办公室。1985年,攸县、株洲市郊区普遍建立了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由县、区计划生育委员会统一领导。茶陵县于1985年作出了建立乡、镇计划生育办公室的决定,明确规定由1名乡党委副书记或副乡长兼办公室主任。
  1990年,贯彻《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各工矿企事业单位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办公室进一步充实和加强。株洲化工厂将计划生育办公室单列,划归厂党委直接管辖,任命一名处级干部任办公室主任。
  工矿企事业单位和乡、镇、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上级计划生育方针、政策和法规;因人制宜地落实各种节育措施;做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干部培训、奖励处罚、药具发放、财务管理和受理来信来访工作;落实人口计划和生育指标。
  各级计划生育职能机构认真履行自已的职责,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向党和政府请示汇报工作。坚决贯彻党的计划生育方针、政策、法规,坚持以宣传教育为主,以经常工作为主,以避孕为主的方针,深入持久地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教育,抓紧人口计划和各项节育措施的落实,为控制人口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一些好的工作经验。特别是在宣传教育方面,创造了有株洲特色的经验: 一是农村集市墟场宣传。根据农村逢墟赶集,人群集中,宣传教育面广的特点,1984年3月,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同攸县计划生育委员会选择该县皇图岭这个全省较大的墟场为试点,同攸县皇图岭镇一道,组成墟场计划生育宣传领导小组,采用标语、横幅、宣传画、墙报、黑板报、宣传窗、图片展览、广播、幻灯、咨询等宣传形式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株洲市计生委在该墟场召开了现场会,推动了全市墟场宣传。湖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在《计划生育简报》上介绍了该墟场经验,全省有18个地、市、县计划生育部门前来参观。
  二是发挥中心城市的优势,采取城乡挂勾的办法,帮助农村搞好计划生育宣传教育。1985年,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和城区计划生育委员会组织城市工厂、企业、机关单位与农村乡镇结成“对子”,帮助乡村开展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宣传咨询和服务,并帮助做好计划生育基础工作,还从人力、物力上给予支援。深受农村欢迎,所到之处,群众普遍要求“大蓬车”再来。全市共有70多家工厂单位与株洲市郊区、株洲县、醴陵市共50多个乡、镇定点挂钩、几年中,共出动宣传车400多辆次,展出板报等900多块,散发宣传资料40多万份,深入600多个村开展进村入户宣传,帮助建立270多个计划生育宣传活动室,;办起300多个宣传栏,推动了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密切了城乡关系。有的乡镇领导逢年过节象走亲戚一样到挂勾的厂矿走访。这一经验,《健康报计划生育版》、《湖南日报》等报刊以头版作了报道。1989年10月,在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计生委召开的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发言材料编入《全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经验选编》一书。
  三是计划生育法制宣传。1987年5月,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编写了《关于推行计划生育有关法律问题的问答》(以下简称《问答》),经株洲市普法领导小组负责人审阅,以市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印刷1万份,发到全市城、乡各基层单位。后又以布告形式,印刷1万份,广为张帖,在全市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广大基层干部普遍反映,这是为他们抓计划生育撑腰,壮胆。该《问答》报送湖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和省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后,《湖南人口报》加了按语全文刊登。省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加了按语全文转发全省各地、市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全省各地、市普遍全文印发,在全省发挥了很好的作用。1987年7月,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株洲市召开了全省计划生育宣传工作会议,株洲市介绍了开展计划生育法制宣传的经验。1987年10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信访简报》报道了株洲市计划生育法制宣传。
  全市计划生育信访工作也取得好的经验,特别是株洲县帮助计划生育信访户脱贫致富取得显著效果。主要作法:一是从资金上给予扶持,帮助发展家庭经济,全县共筹措低息和贴息贷款12万元,从乡、镇集体提留中提出13.5万元,帮助办起了24个养猪场、37个养鸡场、139个小果园、29个小商店、饮食店、理发店、小工场,帮助这些信访户脱贫致富;二是照顾本人或成年子女进乡、镇企业就业,使他们有固定工资收入,保证有基本生活来源;三是减免税收,减少摊派,少征上交,尽量减轻他们的社会负担。株洲县的经验得到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肯定。1987年4月和1989年9月,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湖南省计划生育委员会分别在株洲县召开了全国和全省计划生育信访工作会议。1990年7月株洲县还在全国计划生育信访工作联系县课题总结会上发了言。
  二 技术服务机构
  1983年,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设立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为科级事业单位,编制10人。1988年5月,株洲市计划生育宣传技术指导站设康复床20张,聘请市内有名望的妇产科医师和中医师为顾问,开展妇科疑难病症、不孕症治疗、计划生育手术、优生优育咨询和计划生育手术后遗症、并发症、病残儿童鉴定治疗等项服务。到1990年底,共门诊2376人次,共做四种手术1450多例,病残儿童鉴定和手术后遗症鉴定275例,使82名不育症患者生下渴求已久的小天使。喜出外望,有的不孕症患者生下孩子后,公公婆婆陪着儿媳、抱着婴儿专程前来致谢。广大群众盛赞计划生育部门为群众办了一件大好事。
  1985年,株洲县宣传技术服务指导站艰苦创业,因陋就简,创建全市第1所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利用2间办公用房开展计划生育服务。此后,自筹部分资金,扩展技术服务用房,积极开展技术服务。到1990年底,共做四种手术30784例,末发生任何事故,深得群众和基层干部的信赖,并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共创收28万多元,并节省手术费用32万元。1988年10月,被评为全国69个先进县级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之一,出席全国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站经验交流会,获国家计生委奖金3万无。1989年10月,被评为湖南省先进技术服务站,获省计生委奖金1万元。先后有省内外19个市、县计划生育委员会和技术服务站的领导和技术服务人员前来观摩。其它各县(市)和郊区计划生育委员会也从1986年起,新建技术服务楼。1990年底,全市5个县(市)和郊区技术服务楼全部建成开业,共有床位130多张,开展了计划生育手术,并开展手术后遗症、并发症、病残儿童鉴定、优生优育咨询、妇幼保健、避孕药具管理发放、计划生育宣传、技术培训等服务,方便了群众。促进了计划生育工作。
  在创建县级技术服务站时,积极扶持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的建设。1988年株洲市郊区清水乡建立全市第一所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做到结扎、上环、中止妊娠不出乡,并开展妇科普查、儿童保健等服务,受到乡、村干部和广大育龄夫妇的热烈欢迎。1984年4月,醴陵市东富乡建立了技术服务所。1990年,攸县30个乡、镇就有29个乡、镇建立了技术服务所。其它各县也有一些乡、镇建立了技术服务所。是年底,株洲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全市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按“六有”(即有技术服务用房,有专业技术人员,有必要的节育手术器械,有管理机构及各项制度,有必要的药品,有开展节育技术、宣传、药具等项服务的原始记录)标准检查验收,全市共有42个乡、镇技术服务所符合标准。
  第二节 队伍
  一 专职干部队
  伍60年代中至70年代末,株洲市和各县(市)、区计划生育职能部门、各县以上工矿企业单位相继配备了专职计划生育干部。
  1979年,各县和郊区每个乡、镇,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各配备计划生育专职干部1名,并纳入国家干部编制。
  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计划生育专职干部队伍不断充实和加强。1990年底,市和各县(市)、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共有干部职工99人,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30人,中专和高中学历的58人。全市共有乡、镇、街道办事处专干176人,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16人,中专和高中学历的129人,共有工矿企事业单位专干200多人。
  各级计划生育专职干部忠于职守,积极工作,任劳任怨。为控制人口增长付出辛勤劳动。1986年,株洲市东区计生委主任吕玉屏,南区计生委主任马映琪,攸县计生委副主任文巧娥、银坑乡专干何娇娥,茶陵县浣溪乡专干唐千香,郊区清水乡专干汪淑斌,株洲玻璃厂专干黄孟辉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个人。攸县计生委主任刘东山,自1983年任职以来,苦干实干,积极为县领导出主意,当参谋,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多次评为全省、全市先进单位和红旗单位,1986年评为全国先进单位。1990年在贯彻《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治理生育环境。整顿生育秩序,成绩显著。是年11月,刘东山被评为全国优秀计划生育工作者,受到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劳动模范、优秀工作者表彰大会的表彰。
  二 常年工作队 1983年,株洲县均坝、攸县新市、醴陵市白兔潭等乡镇指定几名乡镇干部,聘请几名热爱计划生育工作、具有一定文化程度、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员,常年专抓计划生育工作,称之为常年工作队。1984年,醴陵、攸县每个乡都建立常年工作队,其它县和郊区也有一些乡建立常年工作队。是年底,全市共有常年工作队员389人。此后逐步发展。1990年贯彻《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常年工作队进一步巩固、充实和发展,并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是年底,全市108个乡建立常年工作队,有常年工作队员869人。常年工作队员来源:一是乡、镇人民政府指派得力干部;二是实行招聘,有的乡、镇还从外乡聘请。每个乡常年工作队员人数几人、十几人不等。队员报酬一般采取基本工资加奖励等形式。经费来源一般由乡、镇筹集。建立常年工作队后,计划生育工作常年有专人抓,使计划生育工作向经常化方向发展。
  三 兼职人员
  70年代末,全市大部分基层单位直至农村生产队、城市居民委员会、工矿企事业单位车间、班组设立计划生育兼职人员。80年代进一步完善、巩固和发展。1983年,醴陵市682个生产大队、18个居民委员会、104个机关和工矿企事业单位都设立计划生育兼职干部。1984年,攸县504个村民委员会就有472个设立计划生育兼职干部,7000多个村民小组就有4000多个设立了计划生育宣传员。1985年7月,茶陵县人民政府发出文件,规定每个村新增1名党支部副书记或村委会副主任抓计划生育工作,村民小组确定1名计划生育宣传员,县直公司以上单位、县属中学、学区、街道办事处确定1名干部负责本单位计划生育工作。1986年,酃县200个村民委员会全部设立了计划生育干部,县财政每年拨款1.6万元解决他们的报酬。1990年《湖南省计划生育条例》中明确规定: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确定1名组成人员具体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配备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据此,全市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小组、车间班组,层层设立计划生育兼职人员,形成了完整的基层计划生育工作网络。
  四 技术服务人员
  80年代初,株洲市技术服务站和各县(市)、郊区技术服务站先后调入卫生技术人员。1990年底,共有技术人员64人,其中主治医师9人,医师26人,医士16人,其它卫生技术人员13人。他们热爱本职工作,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株洲县技术服务站站长侯贻招,放弃县二医院院长不当,来到条件较差、风险较大、工作任务重的县技术服务站艰苦创业。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一次在抢救一例羊水栓塞患者的过程中,连续工作2个通宵,由于劳累过度,昏倒在手术室,醒来后稍稍休息,又继续工作,终于使患者化险为夷,转危为安。1987年以来,他连续3年立功,受到晋升1级工资奖励,1988年10月评为全省计划生育先进个人。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记载株洲市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再现株洲市人民建设株洲市的光辉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