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044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248
页数: 5
页码: 72-76
摘要: 本段介绍了发生在明代洪武元年(1368)、洪武二年(1369)、洪武四年(1371)等年间的记事。
关键词: 株洲 大事记 明代

内容

洪武元年(1368) 茶陵万户府改茶陵卫。
  洪武元年至三年,明将常遇春部与汉主陈友谅战于朱亭、渌口等地。杀戮甚众。元明之际,明太祖朱元璋血洗湖南后,醴陵县土著仅存18户。
  洪武二年(1369) 醴陵州、攸州改州为县。
  洪武四年(1371) 朱元璋遣国史院编修雷燧致祭炎陵。明代,有史可查的朝庭告祭15次。
  洪武五年(1372) 茶陵由州改县。
  洪武十六年(1383) 醴陵知县王贞建惠民药局。
  永乐四年(1406) 朝廷来湖湘采伐修建皇宫的木材,迫令10万民夫上山伐木,醴陵、湘潭等地百姓困苦不堪,随李法良起义失败。
  永乐七年(1409) 朝廷为建皇宫,在茶陵县、酃县征集民夫到万洋山伐木,三丁抽一,五丁抽二,2县半数人口死亡或外逃。
  永乐十五年(1417) 夏,酃县地震,山崩,洪水暴涨。
  天顺三年(1459) 醴陵县大旱,自五月至九月不雨,溪涧断流。
  成化八年(1472) 翰林院编修李东阳,回茶陵县祭祖扫坟,居住18日,并写《茶陵竹枝词》10首。
  成化十三年(1477) 九月,酃县地震。
  成化十八年(1482) 茶陵县复为州。
  成化二十年(1484) 夏,酃县大水,秋大疫。
  弘治四年(1491) 酃县地震,房毁。
  弘治九年(1496) 九月,酃县雨物如麦。
  正德二年(1507) 兵部尚书王守仁谪贬贵阳,行经醴陵县,宿西城泗州寺。越三年,朝廷召还,过醴陵县,仍宿泗州寺,并在泗州寺、净兴寺讲学,前后有诗。
  正德六年(1511) 夏五月,酃县大雨雷电,蛟出山崩。
  嘉靖元年(1522) 夏,酃县大水,城圯。水退民多疫。
  嘉靖四年(1525) 茶陵州知州夏良胜主修,张治纂修《茶陵州志》。
  嘉靖八年(1529) 攸县大水没城廓,民载舟入县治,田庐荡坏。
  嘉靖十三年(1534) 四月二十九日夜,酃县雨如倾,平地水高忽丈余,山崩地陷,房屋顷没,人畜漂溺者不胜计。
  嘉靖十九年(1540) 攸县、醴陵县大水,漂没民居无数。
  嘉靖四十四年(1565) 七月,攸县大水,水没城廓,民载舟入县,田庐漂坏。
  隆庆年间(1567~1572) 攸县刘伯相于城关镇灵龟峰顶建元帝祠(后更名灵龟寺)。明翰林院检讨易舒浩到此游览并题诗。
  隆庆三年(1569) 醴陵县地震。
  万历年间(1573~1620) 攸县黄丰桥乡严塘村有人开采煤炭。
  万历元年(1573) 茶陵州城北堤崩,水涨入城。
  万历五年(1577) 六月,攸县、醴陵县雨细黑黍,杵之可食。
  万历六年(1578) 攸县大水坏田1000余亩,漂民居3000余家。
  万历十四年(1586) 四月,攸县凤山下出蛟,坏田1000余亩,漂民居3000余家,大饥。
  万历十五年(1587) 醴陵县大风,揭巨舟于空中,居民压死甚众。
  万历三十八年(1610) 茶陵州大水泛涨,近水城墙倒塌。
  崇祯四年(1631) 七月二十九日,八月二十六日,茶陵州地震有声,十月八日又地震。九月,醴陵县地震。
  崇祯十年(1637) 正月十一至十八日,地理学家徐宏祖(徐霞客)考察茶陵州皇雩仙、灵岩、云阳山、秦人古洞、麻叶洞等地。
  崇祯十六年(1643) 张献忠部攻克攸县,原在县北凤凰山聚众起义的刘荒保率众加入起义军。同年,攻克茶陵州、酃县,部分农民加入义军。
  八月,张献忠率部攻占醴陵县,杀知县赖万耀。
  崇祯十七年(1644) 武昌都督左良玉率部至长沙,其党小马大队由醴陵、浏阳抵长沙攻击张献忠。州县悉遭焚掠。又以小划船载兵由渌口袭湘潭,杀掠最惨,持续10余日,百里之内,音信断绝。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记载株洲市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再现株洲市人民建设株洲市的光辉历程。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