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图书馆
株洲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株洲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 株洲市南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023
颗粒名称:
二 株洲市南区
分类号:
K296.43
页数:
3
页码:
34-36
摘要:
本段记述了1970年7月8日,成立株洲市南区。全区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总面积、总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概况。
关键词:
株洲
南区
地方志
内容
南区是株洲市的1日城区。境内解放街、南湖街一带,均为三国时吴置的建宁县城址。1970年7月8日,成立株洲市南区。至1990年,全区有3个街道办事处、47个居民委员会,总面积15.74平方公里,总人口115357人。
区街工业属集体所有制经济,是从组织闲散劳力、生产自救“白手起家”的,历经几度兴衰起伏。
1978年底,中共株洲市委、市革委会,将全部区办企业无偿收归市有关局管理,只剩有街道小集体厂组、区街工业。1984年,中共南区区委、区政府采取调整措施:将3个办事处所属的14家小集体企业,升为区办大集体。到1990年,区街工业总产值从1985年的410.76万元,上升到1412.43万元;利润从1985年的44.63万元,上升到74.84万元。
区街集体商业起于居委会安排闲散人员为主的“三代”店(代营、代购、代销)。1984年4月,接管市第二商业局所属在南区的集体所有制肉食、副食、饮食及零售商店共24家,职工398人,并设“贸易货栈”,次年改为“批发部”,开展批发业务。1988年9月,18家区管商店下放办事处管理。1990年,共有商业门点67个,职工488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除木材、大米主要靠牙行交易外,其余摊贩及附近农民挑菜进城,均集中在徐家桥一带摆卖,自然形成株洲的市场交易中心。1957年,徐家桥设交易所,当年交易所成交额75.4万元。1958年,取消城市集贸市场。1959年,开放了徐家桥和钟鼓岭2处集贸市场,并搭盖场棚,集市贸易重趋活跃。1965年,再次关闭城市集贸市场。徐家桥、钟鼓岭的市场设施全部拆除。各菜店排队挤购现象严重,有的职工只得利用公休假日去十几公里远的渌口或近郊农家购买蔬菜,有的近郊农民则挑菜至城内宿舍区悄悄地出卖。
1979年,恢复和扩大了徐家桥、钟鼓岭市场。1980年,开辟南华新市场。1984年,堤升街工业品市场、董家塅的迎新集贸市场相继开业。是年市场成交额达2719万元。1985年,原有市场设施均告爆满。10月,新建芦淞路工业品市场1750平方米,摊位460个,将堤升街工业品市场摊贩迁入芦淞路营业。至1986年,该市场又告爆满,区政府在改建、扩建徐家桥市场后,又在结谷街兴建七层共7000平方米以服装为主的芦淞大市场,于1989年12月15日将原芦淞路市场的摊贩全部迁入大楼营业,使昔日的“马路天使”进驻高楼大厦。该市场建成投入使用1年,就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年成交额超亿元,交纳税金230万元,管理费119万元。因而享誉省内外,被评为全国文明市场之一。随后,紧邻的南大门市场与结谷门市场于1990年相继建成,与芦淞大市场连成一片,形成一个株洲市独有的群体服装大市场。1990年7月,市工商局组建的1.5万平方米钟鼓岭大型综合市场竣工,8月30日开业。至此,全区集贸市场总面积达40098平方米。形成一个大中小型相结合、批发与零售相结合、专业市场与综合市场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新型集贸市场。
1984年以前,南区系报帐制单位。1984年开始建立“半级财政”。1990年,财政总收入1133.90万元。1984~1990年,区财政收入年平均以111.28%速度增长;上交则从1985年起,年平均以3.13倍速度增长,累计净上交1100万元。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记载株洲市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再现株洲市人民建设株洲市的光辉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