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株洲市东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株洲市志》 图书
唯一号: 180520020210000022
颗粒名称: 一 株洲市东区
分类号: K296.43
页数: 3
页码: 32-34
摘要: 本段讲述了1970年7月8日成立的株洲市东区,全区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居民小组、总面积及工业经济发展的概况。
关键词: 株洲市 东区 地方志

内容

1970年7月8日,成立株洲市东区。1990年,全区共有4个街道办事处、44个居委会、1375个居民小组。总面积16.7平方公里,总人口150865人。区街工业始于1959年,当时的株洲市田心区、荷塘铺区发动群众大搞“百厂运动”,白手起家办起了14家小工业企业。1964年根据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区街工业进行了调整、改组、合并,6家区街企业先后移交市手工业局和轻工业局管理。东区成立后,市革委会将17家全民工业企业和5家集体工业企业的党、政、群关系下放东区管理。1978年,根据“市管经济,区抓服务”的设想,市革委会决定将区办企业全部无偿上收,归口市局管理。同年10月,收走10家企业。1979年又收走2家企业。至此,除街办工业外,区办工业出现空白。1984年3月,东区第四届人民政府成立,决定采取区办、街办、委办、商办“四个轮子”一起转的方针,大力发展区街工业。将3个办事处的4家企业升为区办企业。支持4个街道办事处发展扩大了13家街道工厂。到1990年,全区有16家工业企业,职工1090人,年总产值2445.94万元,比1984年增长177%,平均每年增长19.2%,上交税金146.83万元,利润50.28万元。
  1978年以前,区街商业主要有以安排闲散劳力为主的小商店,经营方式是代购代销。1978年11月,东区革命委员会成立商业服务科,管理区街商业。1983年12月,成立商业局,陆续接收了市二商局移交的集体性质的肉食、副食、饮食业等商店,直辖16家集体商店,代管街道办事处的127家小商店。1990年,东区商业打破长期经营“三食”(饮食、肉食、副食)的传统格局,办起家电、五金、小百货批发商店和零售商店,共有16家商店,职工185人,销售额2736万元,上交税金19.08万元,实现利润47万元,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商业网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荷塘铺和田心大东门小集镇有集贸市场,人民群众自由交换农副产品。1958年,取消集贸市场。1960年成立市场管理委员会,管理小商贩。1964年,田心区、荷塘铺区(东区前身)的集贸市场活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集贸市场全部关闭。城市居民到国营商店排队购买蔬菜等日常生活用品。1979年5月,在全区指定性地开放集贸交易场所7处,1981年建立茨菇塘集贸市场。1984年,全区8个集贸市场实现了个个有场棚。同时开辟了晏家湾、荷叶塘市场,改建了茨菇塘市场。1985年建立四三○厂市场,1986年建立向阳村市场,扩建了田心东门市场,1987年建立红旗村市场,逐步形成了集贸市场风格。到1990年,全区有集贸市场10个,旧机动车交易市场1个,从事经营的个体户1341户,2032人,年成交额2065万元。
  1984年以前,东区财政收支归市政府管理,为报帐制单位。1984年1月,东区政府设立财政科,建立区政府的“半级财政”。1984~1990年,东区财政总收入5843.80万元,其中税收3991.90万元,占68.30%,财政总支出1921.40万元,占总收入的32.90%。
  1949年东区地域只有蒙泉、漆家祠堂、月塘保校5所私立小学,共7个班,138名学生,9名教师,310平方米校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事业大发展。至1990年底,东区有19所小学,教师818人,学生11554人,其中区办小学6所,教师205人,学生4033人。
  1972年以前,东区未设文化管理机构,只有少量的由辖区企事业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1972年,东区成立文化馆,隶属区委宣传部管理,下设四个街道文化站,负责管理全区的文化事业。文化馆成立后,创办了馆内刊物《作家摇篮》,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摄影等类作品1240余篇(件),培养了一批业余文学爱好者。

知识出处

株洲市志

《株洲市志》

出版者:湖南出版社

本书真实地记载株洲市的自然、社会的历史和现状,再现株洲市人民建设株洲市的光辉历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株洲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