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化潮土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唯一号: 151834020220000285
专题名称: 盐化潮土
其他名称: 盐碱地
文件路径: 1518/01/object/PDF/151810020220000005/001
起始页: 0222.pdf
专题类型: 土地资源
分布: 背河糟洼地;其他洼地

专题描述

盐化潮土,群众称为"盐碱地”,是我区主要农作物低产区,也是改良培肥的主要对象,全区均有分布,面积181.56万亩,占土壤总面积的12.06%,巨野、菏泽、曹县面积较大。盐化潮土母质也是黄河冲积物级表层有砂、壤、粘之分,表层以下形成不同的次排列。经过人为的耕作熟化,同时在受地下水活动影响时,除进行潮化过程外,还进行着一个附加的盐化过程,导致盐化潮土的形成。土壤在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盐分随地下水向上运动,土壤表层盐分不断积累而形成盐化潮土。我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春旱、秋涝、秋后旱”,年降水量远小于蒸发量。因旱涝不均造成地下水位提高,土壤溶液在强烈蒸发作用下,由下而上运动,形成盐分在表层聚积。的盐化潮土。根据盐分含量多少,盐化潮土又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级。 此土壤主要分布在背河糟洼地及其他洼地。面积较大的是沿黄及黄河故道北侧各县市的背河槽洼地及巨野县低淫地.这些地貌类型的土壤,地下水位一般在2—2.5米,地勢低平,排水不畅,形成盐化。1949—1961年,我区盐化潮土面积每年平均增加18.9万亩.特别是1957—1958年,由于降水量偏大,加之盲目引水漫灌旱田,地下水位上升,盐化面积扩大,全区由173.6万亩扩大到231.5万亩。到1961年盐化面积竟达362.7方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9.7%°从1964年开始,盐化面积逐渐减少,到1981年盐化面积稳定在181.56万亩。盐化潮土有季节性积盐的特点。我区春季气温回升快,空气干燥,干风日多,土壤水分蒸发强烈,地下水上升,大量盐分积聚表层,产生积盐现象。夏季雨量增加,表层土壤显著盐,地下水淡化抬高,雨季过后,降水减少,但温度尚高,蒸发量大,地下水位也提高,土壤表层又强烈积盐。冬季蒸发减少,表层积盐趋于停止,所以我区全年盐分变化的特点是春秋为积盐期、雨季为脱盐期、初夏冬季为稳定期。在时间分配上,积盐期占6个月,脱盐期占2个月,稳定期占4个月。 1986年普查,全区盐化潮土共181.56万亩,其中轻度盐化潮土108.19万亩,占总盐化潮土面积的59.7%;中度盐化潮土70.43万亩,占38.9%;重度盐化潮土2.94万亩,占1.4%。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

《菏泽地区农业志》内容包括:概论、菏泽地区农牧业大事记、菏泽地区农业资源、菏泽地区土地所有制及其变革、菏泽地区牧业技术推广、菏泽地区畜牧业生产、菏泽地区农民生活、菏泽地区农业教育、菏泽地区农业科学研究、菏泽地区农业区划、菏泽地区农牧业机构和人员、菏泽地区农谚。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