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神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唯一号: 151834020220000136
专题名称: 祭神
文件路径: 1518/01/object/PDF/151810020220000001/001
起始页: 0665.pdf
专题类型: 民俗

专题描述

旧时祭神之俗颇为盛行, 各地种类繁多,兴废不一。每当祭祀之日,有的兴师动众,轰动乡里,有的局限于行业,有的只限男性或女性, 侧重也不一。届时,“善男信女”香客云集,鼓乐鞭炮,煞有介事的热闹一番,而庙主及经办人则借此聚敛民财,中饱私囊,而美其名曰“祭神”。现择民间广泛盛行者概述之。 祭火神:每年古历正月初七日,相传为“送火神”日,如不“送”,人们要遭火灾。届时各村男童(不准女童参加)自动结合成组,或三五人,或五六人,多则十几人,于事前在村内逐户收香火钱,至七日下午,各村儿童不约而同的点燃火把和鞭炮,并在村南道旁堆集小土堆,烧燃成束的香火“送火神”。每当是日傍晚,各村的南面香烟缭绕,火把通明,形若火龙蜿蜒,直至暮降始散。 官办“大祭”:所谓官办“大祭”,清朝、民国、日伪时期盛行一时。一般定于春秋季节二、八月间举行。春祭文圣孔子,秋祭武圣关羽(一说岳飞),此举皆在城市进行。届时高搭大棚,鸣锣响鼓,鞭炮轰鸣,牲醴猪、羊、牛、鸡、鱼等陈烈满案,香烟酒气上冲云汉,而“知事”、“县长”乘轿骑马,礼服盛装,莅临现场顶礼膜拜,行三六九叩之大礼;耆宿名流亦混迹其间,经费则尽出于民间商贩。每年大祭之时,参与者吃喝肥己,而劳苦大众则叫苦不迭,实属劳民伤财之举。解放后此例已绝。 民祭:民祭即民间祭祖,或称祭坟,多选在清明节进行。一般是因死葬时家境不裕,尔后或升官发财,或经商营利,于是再补行“当大事”之礼。届时,耗资措办一切,如“扎舍火”——用纸和高粱桔扎成的楼台殿阁、鸟兽花卉、新型车马等应有尽有; 祭祀时,遴请名手啖呐吹奏行礼,“礼相”、“大宾”(地方名流,穿靴戴顶)么喝助祭。至时广邀四方至亲好友,丰宴款待,并由和尚道士诵经,“超度”死者。此举所费浩繁,费时旷日。“土改”后此俗已不存。 祈雨:每当暮春仲夏之际,遇大旱之年,群众便求助神灵。旧时城乡祈雨形式不一。城市则设在城隍庙内,祷告神祗。这时县官也扮成关心民疾的样子,亲临现场拜祭一番。在乡村则由乡绅名人举办,纠集众人,踩着高跷,抬着“关帝”泥像,浩浩荡荡,到预定地方(一般是有“潭”水的地方)取水;回时将水遍洒道途,取行云布雨之意。有的地方祈请孙大圣(即孙悟空)降雨,有地方又请“龙王”降雨。祈雨时,由“纠首”(地方名人)集资买香、设坛,请来一惯以“下神”为业的人(俗称“马子”),待“神”“附体”后燃香鸣乐,众人齐跪,叩头哀求。并“许愿”祈祷,一般许以猪羊祭和唱大戏来“仰答上苍”。如遇巧下雨,经办人再大肆攫敛钱财,唱戏摆供,美其名曰“酬神”。此习已绝迹。 老妈妈祭:老妈妈祭,菏泽又叫“婆婆社”。此种祭典纯为老妪们倡办。事先由少数所谓“热心婆”走家串户募集粮食或钱款,交给庙祝经办。祭祀时间有的在上半年的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有的在下半年的七月七、九月九、十月一。祭典对象或奶奶庙、或菩萨寺、或土地庙、或玉皇殿、或观音祠。届时由庙祝请来吹鼓手和招来些帮忙人,并通告有关老妪们按时到达降香。是日,神前香烟缭绕,鞭炮阵阵。在祭祀时,老妪们成群结队,由啖呐轮流迎送,午间共进午餐一顿(人们叫做“赶社”)。该餐费只占募捐粮款的三分之一,余款统归庙祝私有。此俗早已不存。

知识出处

菏泽市志

《菏泽市志》

菏泽上次的地方志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修,距今已110年。新修《菏泽市志》,应上承光绪六年,举凡光绪六年后菏泽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物等等方面都应修在新志里,传之后世。新志继承了以前地志的传统格式,共分大事记、建置沿革、自然地理、农业、工业、商业、财税金融、交通邮电、城乡建设、牡丹、党派群团、政权政协、公安司法、教育、文化、科技、军事、风俗、方言、人物、附录等二十多编。在编纂过程中,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同志付出了大量劳动。他们重视调查,重视档案。他们派人深入农村、街道,采访历史事件当事人,记录口述材料,调查古迹,寻觅残碑,记录民间传说、故事。他们采访了200多人次,积累了宝贵的资料。他们查阅各种档案,摘录材料数十万字。他们还创办了不定期刊物 《菏泽市史志资料》,收集各方面材料。他们工作很细致。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