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岁时节庆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40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岁时节庆习俗
分类号: K892.26
页数: 5
页码: 777-781
摘要: 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简称“教师节”。学校举行庆祝,表彰先进,师生联欢等。社会各界往往在此日向学校捐赠一定物品,慰问教师。此虽新兴节日,但成俗极速。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简称“国庆节”。节日习俗类同新年、五一,多有游园、晚会等活动。男女青年亦多在是日举行婚礼。
关键词: 岁时习俗 节庆习俗

内容

第五章岁时节庆习俗
  第一节传统节日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过大年”、“旧历年”、“阴历年”。至此,公职人员放假3天,民间欢庆持续半月。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一般由家长首先起来,开门前先放一挂长鞭,然后才能说话。男人在家长的带领下祭拜天地神灵。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方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杆,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饭后锅内要放上压锅银头,意在有余头.
  菏泽各地一进入腊月即开始置办年货,赶做新衣,洗刷器皿,并进行大扫除。
  腊月十五以后,家家蒸镇,有花糕、菜馍、枣花、棋饼等,作为春节食用或走亲戚的礼品。
  二十日以后,煮肉炸菜,家庭富裕者力求丰盛,贫苦人家十分简单。
  除夕那天,设天爷、灶神、祖宗牌位;贴春联、门神。中午敬神及祖宗,全家吃团圆饺子.午后,妇女们包饺子准备初一五更时食用,并包上几个带铜钱的,谁吃了谁的福气大。除夕之夜,燃烛焚香,灯火通明,全家饮辞岁酒,也有邀邻居及同行共饮的。睡前,院内撒芝麻杆,以防“邪魔鬼怪进入”,并在大门内放一拦门棍,防“风水外流”。有的为欢渡除夕通宵达旦,名为“守岁”。80年代后,随着电视机的增多,除夕夜全家围在电视机旁收看中央电视台播放“春节联欢晚会”的习俗逐渐形成。
  晚饭后或初一早上,家长要给孩子们“压岁钱”。
  半夜以后,各家争着早起,晚了则认为不祥。净手后燃烛烧香,祭天地敬祖宗,同时鞭炮齐鸣。晚辈给长辈叩头拜年,全家吃“团圆饺子”。
  初一早饭后,人们着新衣,家庭内小辈先给长辈拜年,平辈互拜。然后结伴先到本族长辈家拜年,后到异姓邻居家拜年,互祝“新年好”、“恭喜发财”。主人则以糖果、瓜子、茶水招待。
  初二日即开始走亲戚,看朋友,过了十五,不再拜年叩头了.建国以后,叩头在城市逐渐被革除。干部、职工有举行春节团拜的,减少了互相走访的麻烦。同时,祭祖、拜神等活动渐废。春节期间,开展拥军优属和慰问孤寡老人等活动已成风气.有些城镇或单位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加春节的欢乐气氛。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食元宵而得名.元宵节的活动是观赏灯火,又称“灯节梁山、鄆城一些地方称正月十五为“小年”。早上放鞭炮吃饺子,中午敬神祭祖,入夜,家家户户都要挂灯笼、点蜡烛,并燃放烟花。菏泽、曹县、单县等城内举办盛大灯会的习俗由来已久,花样繁多夜幕降临,满城灯火齐放异彩。有些城镇的机关、团体、商业部门, 举行灯赛,并组织民间游艺活动,如猜字谜、舞狮、高跷、花船等。一些偏远农村,虽然没有什么灯会,但习惯开展一些有趣味的活动。鄄城的姑娘们在元宵节这天制作花树和花姑娘。她们先用枣枝和彩纸做成花树,再用秫秸杆和彩纸做成花姑娘,然后把花姑娘挂到花树上,最后把花树插到粪堆上,意思是希望棉花取得丰收。
  跑百病
  亦称“走百令”。正月十六黎明时,人们早起,居城者沿城垣或大堤散步,居乡者沿村路或到野外溜达,有的还骑着驴、马、骡奔走,谚曰:“跑一跑,不见老。”青年人则收集各家门旁挂的柏枝,集于路口或街口烤火,俗称“燎掉百病”,希望身体健康。
  青龙节
  二月二,俗谓“龙抬头”、“龙头节”,意指从即日起有雷声,春雨将临,适宜耕种。头天晚上,将石磨上启撑起,叫作龙抬头。二月初一晚,家家户户用草木灰在场院和庭院里围成大小三个圆圈,中间埋少许杂粮,俗称“打灰囤”、“围仓”,有粮食满仓预祝丰收之意。故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之谚。此俗仍存。
  是日,有吃油炸粘糕或绿豆煎饼的,并炒焦大豆(有咸甜之分),名为“蝎子爪”,以备分食,意为避免蝎子螫人。孩子们边吃边唱:“吃了蝎子爪,蝎子不用打。”现在蝎子爪之外又加上了瓜子、爆米花等,这是炒蝎子爪风俗的一个新发展。
  清明节
  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民间传说,寒食这天是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贞之士介子推被焚死绵山之日。人们不忍生火,吃冷食,故名“寒食节”。俗语:“清明寒食紧挨着”,民间大都把这两个日子合为一个,一般叫“清明节”,农村则称“寒食”,但过节的时间却是在清明这天。
  清明节早上吃鸡蛋、单饼、喝麦仁、玉米仁或高粱米稀饭。此时正值仲春,春光明媚,桃红柳绿。旧时富裕、悠闲者多于此日携酒食到野外游玩赏春,称为“踏青”,祈求一年不生脚疾。此俗沿袭至今。农村,这天则常用小米饭、豆饼、干饭喂马、骡、牛、驴等大牲畜,以犒赏其一年的辛劳,故有“打一千,骂一万,单等寒食管顿饭”之说。
  清明节这天,在农村家家户户均于凌晨折柳插于门框两边、窗上、梁上、床铺的席后面等地方,称“插柳”,旧有“清明不插柳,红颜成皓首”的俗谚。农家老太太还有用柳条抽打墙壁、灶间、席后、床下、言見的风俗,一边抽打一边念道:“一年一个清明节,柳枝单打青帮蝎,白天不准门前过,夜里不准把人螫。”认为插柳能顺阳气,迎吉祥,避邪祟。同时又有勉励人们珍惜光阴之意。
  清明又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所以民间又称清明节为“鬼节”、“冥节”。旧时,境内居民均有上坟之风俗。是日,一般是下辈人带着供品、烧纸、香等,扛着铁锹,到自已的祖莹林地,先将祭品供上,然后焚纸燃香,叩拜祭奠,最后给坟墓上添新土,并于每座墓顶压上白纸条,叫“压坟头纸”,表示子孙曾来上坟。据说这是给祖先修屋,以防夏夭雨大漏水,以示对祖先的悼念.现农村中尚有“插柳”、“上坟”之风俗,但多不再从事烧纸、摆祭品等迷信活动。建国后,机关、学校、工厂组织青少年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献花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五、端阳。早晨各家门前插艾,亦有采草药制雄黄酒的,表示驱灾避邪,禳奉去瘟。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楚国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
  据传五月五日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人们怕鱼吃掉他的尸体,纷纷包粽子投入江中。建国后,五月初五,区内仍有吃粽子的习惯。对于门口插艾,民谣说:“端午不插艾,死了变个老鳖盖。”
  六月初一
  俗称“小年”。此日,麦收和夏种多已完毕,圉女带礼物走娘家。区内有“打完场,妮看娘”之俗。六月初一这天,家家户户中午吃用新面粉包的饺子。有的杀鸡宰羊,举行家宴。
  乞巧节
  七月七日夜称七夕、七月七,是传说中的牛朗织女双星相会之日。旧时,民间姑娘以七人为一组,集面集菜包水饺,其中一个包入绣花针,谁吃了谁就是巧姑娘,并摆上瓜果,烧香焚纸向织女祈祷,曰:“不求米,不求面,但求您的七十二样好手段”,以使自己心灵手巧。建国后,此俗仍存。区内普遍把七夕下的雨叫做“相思雨”或“相思泪”,认为是牛郎织女相会所至。并传说这天喜鹊极少,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
  中秋节
  八月十五称中秋节。因恰值三秋之半而得名。节前家家户户置备月饼酒菜等,人们于是日晚在庭院中放置桌案,摆上月饼、瓜果,全家团聚拜月,一般家庭都希望在这个节日里人月同圆,谓之“圆月”。至今中秋节仍是人们普遍欢度的重大节日。赠送礼品以月饼为主。月饼又称“团圆饼”,是最有中秋象征的礼物,一入八月市面上即应时出售,品种繁多。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70年代以后,人们在中秋节前携带礼物探亲访友。范围之广,礼品之重,仅次于春节。
  寒衣节
  农历十月一日,俗称十月一。鄄城等地在傍晚扫墓。这天上坟除了烧纸外,还有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谓之“送寒衣”、“烧寒衣”.翱城的祭祖活动往往以族为单位,由族长率领祭祖坟、祭祠堂,尔后大摆宴席,公布帐目,商议事宜。鄄城刘氏宗族每年举行庙会三天,唱大戏,祭祖坟,这一习俗至今不衰。
  冬至
  从冬至开始白昼渐长,民间以中午门前的日影来测算,说:“过了冬,一天长一葱。”汉唐以来,宫女冬至后的女红,每夭要多用一根线。这也就是民间说的“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从冬至开始就入九了,故而又称“数九”。冬至的饺子夏至的面,区内大部分地方这天要吃水饺。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因 “饺儿”谐音“胶耳”。
  腊八节
  十二月八日为腊八节。十二月俗称腊月,初八称“腊八”。传说佛祖释迦牟尼于这天成道。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北宋京城(开封)各大寺庙都在这天举行洛佛会,做七宝五味粥,这种粥叫腊八粥。后来民间腊八日吃腊八粥极为普遍。人们习惯用黍米、枣、红小豆、绿豆等煮腊八粥。腊八节,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俗话说:“腊七腊八,冻死叫花(乞丐)。”旧时,梁山、鄆城等地于这日给女孩穿耳眼时,先让女童到室外冻一会,说腊八姑姑会来保佑她们不痛不发炎。
  祭灶
  腊月二十三日为“祭灶”日,民间俗称“过小年”。这天送灶神上天言好事,称为送灶辞灶。祭灶是在晚间进行的,灶神画像贴在锅灶墙上,两旁有一幅“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是时,摆上糖、果品,燃香叩头,鸣鞭炮,同时,把糖粘在灶神嘴上,使其升天后,多报喜,少报忧。然后把旧灶神像揭下与纸马一起烧掉,这就是送灶王爷上天了,到除夕再贴上新灶神像。所以又有“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的说法。
  回族节日
  开斋节亦称“大尔德节”,节日在教历的莱迈丹月(9月)结束后,10月1日举行开斋节,这是回族的重要节日。这天,回族群众上午洗净(勿思穿上节日盛装,手持美香、头带白帽(礼拜帽),到清真寺参加节日会礼。听阿匍念“虎图白”(对谏词),礼两拜,做“杜洼”(祈祷)后,互道“色兰”(祝好)。众多人家制做油香分送储亲友,以示祝贺节0.
  古尔邦节
  亦称“宰牲节”、“小尔德节”。节日在伊斯兰教历开斋节后70天,即教历的12月10日。古尔邦意为“献牲”。相传,古时候伊斯兰教圣人伊卜拉欣,梦见真主让他把心爱的儿子伊斯玛依杀死献真主。伊斯玛依认从父命,愿将自己献给真主。当伊卜拉欣正要动手杀自己的儿子时,真主见他父子忠诚事主,命使者告知他,不要杀儿子,可以用羊来代替。为了纪念和颂扬这种忠孝献身精神,每到这天,回族群众都要宰牲,并举行节日会礼.回族群众,宰牲活动比较普遍。按习俗要求,请阿匍宰牛、羊时,用白布捂住牛或羊的眼睛,口念“太思来”。宰时要注意刀口,气管、血管必需一刀切断,又不能切断了脖子,否则不能食用。
  圣纪节
  又称“圣忌节”,在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相传这一天是穆罕默德的生日,同时又是他的忌日,因称圣忌节,俗亦称“圣会”、“圣逝”。节日内容,最普遍的是在清真寺内请阿旬诵“古兰经”、赞主、赞圣、讲述穆罕默德的生平事迹,讲圣训。然后聚餐,吃油香、喝穆(用麦仁、牛肉制成的粥)。也有的人家, 在这天请阿旬为先人诵经走坟。
  第二节新兴节日
  新兴节日都按公历,可称作公历节日,大多是国际性的,部分是中国特有的。这些节日,最初主要流行于城市,逐渐发展到广大农村。
  新年
  公历1月1日,谓之新年,又称元旦,俗称阳历年.。按国务院规定,新年放假一天。新年前的一天,各机关、团体和企事业单位,都集中打扫室内外卫生,搭造彩门,悬挂宫灯、彩旗和“庆祝元旦”、“欢度新年”之类的横幅。一般家庭,主要是制作节日食品,或者为节日聚会、游乐作一些准备工作.新年前后,单位和个人邮送贺年卡、年画、挂历等日趋盛行。地方、军队相互慰问,干部、群众彼此探望,病号、离退休人员得到节日的特别关照,已成为节日的新风。
  三八妇女节
  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简称“三八节”或“三八妇女节”。建国初期,三八节多是由各级党政部门和群众团体出面组织活动,政治色彩较重。80年代,民间新的节日习俗逐渐形成,以妇女为中心的节
  日活动,在城市中、青年妇女中较为流行。这一天,一般单位的妇女都放假半天,组织一些小型、多样、轻松而又有意义的纪念活动。
  植树节3月12日为中国的植树节。时值仲春,正是绿化大地的良好季节。此期间,城市机关往往分片包干绿化荒山,或者建置园林。有些地方,以共青团员为骨干,领导带头以身作则,参加义务植树活动,一般家庭多在此时移植观赏树木和花木。
  五一劳动节
  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简称“五一节”或“劳动节”。“五一节”建国初期,多由党政部门组织大型的游行、集会等纪念活动;进入80年代,改为小型、分散的游园活动。以此日为结婚最佳时日的渐多,许多单位都在这天组织举行集体婚礼。
  五四青年节
  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这个节日主要流行于城市的大专院校及社会上的青年知识分子中间,工农青年多忙于生产,不以为节。有的单位团组织,组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上街为群众做好事。
  六一儿童节
  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的节日.节前家长们要为孩子准备节日服装和礼物,届时打扮一新.小学校、幼儿园举行庆祝“六一”联欢会、儿童运动会或孩子作品展览等。农村自托儿所、幼儿园增多以来,过“六一”儿童节的习惯逐渐形成。
  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
  7月1日为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俗称“党的生日”或'七一”。此日各地党组织有纪念活动,党员和部分群众参加,夜间有晚会。有的在此日组织青少年接受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
  八一建军节
  8月1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日,俗称“八一建军节”、“八一”。“八一”前后全区开展“双拥共建”活动,群众到部队驻地开展拥军活动,军队也为群众开展便民服务。
  教师节
  9月10日为中国教师节,简称“教师节”。学校举行庆祝,表彰先进,师生联欢等。社会各界往往在此日向学校捐赠一定物品,慰问教师。此虽新兴节日,但成俗极速。
  国庆节
  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简称“国庆节”。节日习俗类同新年、五一,多有游园、晚会等活动。男女青年亦多在是日举行婚礼。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