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人生礼仪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39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人生礼仪习俗
分类号: K892.21
页数: 6
页码: 772-777
摘要: 菏泽区内,家人诞日皆有庆贺举动,不同年龄的人庆贺活动不同,名称亦不同。青少年的生日名为“过生”、“过生日”.生日这天,多于中午吃面条,谓之喝长寿面。俗定孩子生日这天不受打骂,打骂则孩子不长寿。儿童过生日,母亲早晨为其煮鸡蛋,从小孩头顶滚下来再吃,祝其交好运气。菏泽一带特别注重小孩的三岁生日,称“过三生”。小孩的三生这天,主家设盛筵,孩子的姥姥、姨、舅、姑姑等都带着新做的棉袄、棉裤、鞋、帽等礼品前来祝贺,俗谚曰:“姑的棉裤姨的袄,妗子的新鞋穿到老。”近年,渐有在孩子生日时买玩具、买食物、买书画、买生日蛋糕为礼物;青少年之间送生日卡,聚会也成为流行的习俗。
关键词: 生育习俗 礼仪习俗

内容

第四章人生礼仪习俗
  第一节生育习俗
  得喜与祈子菏泽区内妇女怀孕普称为有喜了、有身子了、有身孕了、怀孩子了、怀孕了。一般称妊娠反应为害病、害口。
  传统观念以早立子为荣,婚后年久不孕,往往即行祈子。祈子的方式多种多样,有押子、舍饭、拴娃娃等。
  孕期习俗一般家庭都强调孕妇的保养,她想吃的食物一定要让她吃到,否则胎儿眼里要长“萝卜花”,甚至会发育不全。另一方面,吃的禁忌也非常之多,最普遍的习俗是不准吃兔子肉,怕生豁唇;大部分地方都不准吃狗肉,怕小孩睁不开眼,只有梁山东部初孕时必吃狗肉,吃了狗肉病就好了,不再反应了;还有不准吃姜,怕胎儿生六个指头,不准吃葡萄,不准在葡萄架下睡觉,怕生葡萄胎。
  孕姐又被称作“双身人”,刚娶进门的新娘忌见“双身人”。另外,孕妇一般不参加葬礼,即使是亲生父母去世,也不准接近尸体向遗体告别。在日常生活中,孕妇不能生气,情绪也不能有大的波动,以免动了胎气等。
  添喜
  婴儿降生,俗称添喜,又称临盆、落草(儿)、添孩子等.生男谓之大喜,生女谓之小喜。从前,一般人家的妇女添喜,既无医院可住,又无专科医生助产,多在自己家中请个产婆来接生。产婆,俗称收生婆、接生婆。 多是以助产为职业的老妇,也可临时请邻里或家中有经验的老妇充当,但必须是夫妻同在,儿女双全的。旧时产房通常设在产妇的卧室,卫生条件一般不太讲究,只要安静、暖和、不透风就可以。产妇分娩时,产房内不能有闲杂人,男性、儿童、寡妇和没出嫁的姑娘是绝对不许在场的;丈夫尽管急不可待,也要在门外静听喜讯。婴儿降生时,不准落在床上,据说是怕污血冲了床神,对产妇和婴儿不利。大部分是在床前放一凳子,地上铺上麦秸灰或放一块坯,坯上铺上麦秸,沿黄河一带地上铺上炒热的沙土,让婴儿生在上面,谓之落草、落地。旧时,由于卫生条件很差,又加土法接生,孕妇和婴儿死亡率较高。现在,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进步和农村医疗条件的逐步改善,不少妇女可以住进医院生产,在家生产的,卫生条件也比较讲究,产婆多已被乡村医生代替。新接生法使大部分生育旧俗淘汰将尽,文明、科学的产育新风已在广大农村形成。
  报喜
  添喜三天后,除了向产妇的娘家专门报喜外,还有向本家族、亲戚和街坊邻居送喜面的风俗。梁山东部和菏泽、成武等地在第三天给亲邻送喜蛋,生男每家分4个染红的鸡蛋,生女分3个。向产妇的娘家报喜,是生育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前有身份的人家派佣人去,一般人家派弟兄去,现在多是女婿亲自前去。
  坐月子
  产妇分娩之后,三日之内不下床,一个月之内不出屋门,或者不出院门,俗称之为“坐月子”。月子里产房有许多禁忌,主要是忌生人进屋,生人进屋谓之“踩生”。产妇穿得暖和一点,不能受风吹,一般习惯是扎裤腿、包着头.饮食主要是煮鸡蛋、小米或糯米做的稠饭,再加上红糖,还要吃些猪蹄、鲫鱼汤之类的下奶和补养身体的食物。忌吃豆制品,以免“叉奶”。
  送粥米
  亲戚朋友,特别是产妇的娘家,前来祝贺添喜,谓之送粥米,或作送祝米。在婴儿出生六日、九日或十二日送粥米时,设宴招待前来贺喜的亲友,一般邻里早在产后三五天就送些鸡蛋、面粉、小米、红糖等,但不能用篮子盛,忌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既是人情,也带有邻里相助的性质,除主家叫去陪客外,一般就不再吃请了。有些地方,主家要回赠几个红鸡蛋,以表同喜和谢意。到送粥米这天,娘家人送鸡蛋,个数不等,有的送100个,取婴儿长命百岁之意;有的送1001个,取千里挑一意。除此外,娘家还要送红糖、小米、白面、4尺尿布、小棉袄、小被子各两个.
  搬满月
  婴儿降生一个月,称为满月。满月之后,产妇结束了坐月子生活,可以正常活动,对婴儿的许多禁忌也解除了。产妇的娘家不仅要来祝贺,而且还要把婴儿母子接回去住几天席作“搬满月”、“叫满月”、“请满月”。
  过百岁
  婴儿降生百日,古称“百阵”,俗以长命百岁为吉,遂演为“百岁”.此日庆贺, 谓之“过百岁”,“做百日”。一般由姥姥、妗子、姨、姑姑等送礼庆贺,各地仪式虽不完全相同,但都要给小孩送些衣服、鞋帽之类的东西,最有待色的是送百家锁和百家衣。穿百家衣是为了长寿,有的孩子穿到周岁才脱掉。
  抓周
  婴儿出生满一年,称周岁,俗谓之生日,过生.周岁这天不仅要庆贺,而且还要举行抓周仪式。即将书、笔、秤、馒头等物品放在一个器皿里,让小孩去抓,如首先抓到馒头,则认为长大没出息,只知道吃。还有些地方的亲友给小孩送花鞋,有祝愿孩子顺利成行的意思。第二节婚嫁习俗
  议婚
  菏泽区内通行男娶女嫁,婚姻关系比较稳固。从前的男女婚媾,自由恋爱者极少,多是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议婚,就是媒人来往于双方家长之间,商量缔结婚姻关系。媒人有临时的、有职业的。职业媒人多由巧嘴中年妇女担任,俗称“媒婆”,她们经多识广,信息灵通,为人说媒收受谢礼。媒婆议亲,首先口头探询女方意图,女方不允,一般也只婉言谢绝,俗谚“一家女,百家求”,可以不允,但不可以得罪媒人。若双方可以作亲,这时一般由男方出面正式请媒人商量订亲事宜。
  婚龄
  旧时,早婚的习俗比较流行。一般男15一16岁即娶,有的甚至10岁即娶18、20岁之妇。早婚大多是女长于男,一般相差七、八岁。1950年国家《婚姻法》规定:婚龄男不小于20岁,女不小于18岁。1980年的《婚姻法》规定结婚年龄为男满22周岁,女满20周岁.由于政府提倡晚婚,实际婚龄男25周岁,女为23周岁。议婚的年龄不尽相同,通常在婚前一年就议定,但旧时也有指腹为婚、娃娃亲和童养媳等现象。
  下恳
  又称“开名”、“换贴”、“换书”、“换小字”,就是正式订婚的文书。帖用红纸写上“正亲家某某之长(次)子”及属相,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答以“允贴”,帖上写“正亲家某某之长(次)女”及属相,由媒人送往男家,此为小贴。贫寒之家,只换小贴,便定终身。富裕之家,还要换大贴,又称传柬。柬贴是用一块长方红纸叠作四折,俗称“四幅柬”。帖上写“赤绳良缘,百年好合”、“敬求金诺”等字样,早晨由媒人送往女家;女家在复柬封套上印有“广寒宫殿”、“仰答尊命”等字样,早饭后由媒人送往男家。是日中午,男家须设宴招待媒人和女方客人。换大贴,则为定终身,如赤绳系足,不得反悔。
  择吉
  俗称“要好”。男家派人到女家讨新娘生辰,一般第一、二次女方不答应,以表示女家舍不得将女儿嫁出,借以抬高身价,第三次才表示同意。生辰讨回后,男方请算命先生根据生辰选定结婚日期。吉日择定后,写岀婚单,注明结婚时应注意的事项,并带衣料、首饰送往女家,谓之“送好”。女方要回敬扇子、腰巾等,另附一包萩,一包食盐,意为“夫妇有缘”。,
  嫁娶
  喜日前一天,男家要张贴喜联,收拾新房,添置床帐。下午新郎要先拜祖先,再拜长辈、四邻。喜日零点,娶亲人马先行,富家用花轿或轿车,一般人家用牛马车,上扎“扑楞”(拱形车篷),前端吊红毡,后端吊布单,车中坐娶女婆,必须是全备人(夫妻子女齐全者),还带一只公鸡与童男(俗称“抱打鸣鸡的”)。女家回礼要配一只母鸡,也派一男童,称“挂门帘的”。双方家长要向男童赠喜钱,赠钱往往男家赠钱数高于女家。
  新娘上轿(车)之前,先“上头”、“开脸”、“穿嫁衣”谓之“成人”。完备后,娶亲人鸣炮“催驾”,一般要催三次,这时新娘要痛哭流涕,表示舍不得爹娘。上轿(车)时要避开禁忌和注意方向。
  嫁妆要由男家来人预先抬走,或娘家人提前一步送去,嫁妆多少,视女家经济情况而定,一般分大三件、小三件、大八件、小八件、巧十三、全嫁妆等。贫家有的只陪送一个柜子或箱子,有的连柜箱也没有,只有一个花包袱包裹衣物。
  娶亲时忌走原路,一般是出东进西,路上如遇井、石、庙宇、坟地和十字路口都须放鞭炮,或用红毡遮蔽。
  一般在早晨四时左右新娘到男家门首,出来两位大姑娘,手端托盘,上放酒和用红纸封的进门礼(钱)相迎,然后由一位“全备”妇女手持火把围新娘的轿(车)转三圈,以示驱逐路遇的邪恶。新娘下车时足不着地,坐在椅子上,由人抬至天井院内,站在红毡上与新郎同拜天地。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对拜。然后新娘从红毡上步入洞房。
  洞房内点燃明灯,俗称“长命灯”,由娶女婆用秤杆挑去新娘的“蒙头红”,新郎新娘行 “合餐礼”,饮“交心酒”,婚礼告成。
  梁山、郛城、鄄城一带,娶亲一般都在上午早饭后,至中午十一二点娶新娘回家,只有娶寡妇才在夜里。
  新婚三日内,不分男女老幼,均可到洞房去“闹”,夜晚邻居开始听房,若无人听房,窗下或门旁放一把扫帚,以之代人。
  婚后第三天早上,新娘早起先拜公婆,早饭后拜本家长辈,受拜人都须赠送拜钱,用红纸包好,这是新娘的积蓄。
  三天,新郎新娘同去新娘家,俗称“回门”,古称“归宁”。“回门”时新郎由一位有经验的人带领,俗称“帮客”,作用是免新郎失礼,再则怕闹婿过分。这天,女家设盛筵相待,并请娘舅、姑夫、伯叔相陪,新婿坐上首,独占一方。新婿到岳父家后,先拜家谱或神主,后拜岳父母,然后入席,新婿面前要摆双盅、双筷。吃喜面时,岳父家用红纸封钱给新郎,俗称“绞面礼”。新郎回门时所带礼物,女方多不折留,如收一部分,必须有更好的东西回敬。新娘回门之后,即可参加家庭日常劳动了。
  贫穷人家,婚礼从简,甚贫者,常领一幼女至男家,俗称“童养媳”,至宜婚年龄,再行婚礼。
  旧时寡妇再嫁,被视为耻辱,不守贞节。无赖之徒闻讯后常乘机抢夺,故寡妇改嫁,多于夜间,礼仪从简。
  建国后,国务院颁布了《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规定男女青年必须自己作主,提倡自由恋爱,自选对象。有的虽经中间人介绍,但决定权在本人。现在菏泽地区广大农村的定婚方式是,先由中间人介绍,经双方家长同意,再让青年男女见面交谈,若无意见,便交换礼品,然后开名(亦称换贴)定婚。结婚前,男女商订结婚日期,共同到基层政府的民政部门办理结婚登记手续,然后举行婚礼。50年代,婚礼大大简化,嫁衣是新做的普通式样,有不少新婚夫妇办完结婚登记手续便一起回家。60年代,流行女方由三、五位伙伴陪同去其婆家,男方组织人在路上敲锣打鼓迎接,到家后举行结婚仪式,婚后一、二天便参加集体生产劳动。70年代,结婚时男方组织青年男女一、二十人,骑新自行车,胸戴红花至女家将新娘带回,回家后举行简单婚礼。80年代,城市结婚,开始使用小汽车,新娘在前一天下午到理发店梳妆,其嫁衣多为红裙套装,有的是白色婚礼服。农村则使用拖拉机迎接新娘,然后再举行婚礼。在城市,青年男女办理完结婚登记手续后举行“旅行结婚”的渐多。为了移风易俗,喜事新办,菏泽地区城乡有不少地方政府或机关单位为两对以上的新婚夫妇举行集体婚礼。会上有政府、妇联、团委代表莅临祝贺,有新婚夫妇代表、家长代表致谢,会场鞭炮齐鸣,掌声阵阵,开一代新风。
  第三节寿诞习俗
  菏泽区内,家人诞日皆有庆贺举动,不同年龄的人庆贺活动不同,名称亦不同。青少年的生日名为“过生”、“过生日”.生日这天,多于中午吃面条,谓之喝长寿面。俗定孩子生日这天不受打骂,打骂则孩子不长寿。儿童过生日,母亲早晨为其煮鸡蛋,从小孩头顶滚下来再吃,祝其交好运气。菏泽一带特别注重小孩的三岁生日,称“过三生”。小孩的三生这天,主家设盛筵,孩子的姥姥、姨、舅、姑姑等都带着新做的棉袄、棉裤、鞋、帽等礼品前来祝贺,俗谚曰:“姑的棉裤姨的袄,妗子的新鞋穿到老。”近年,渐有在孩子生日时买玩具、买食物、买书画、买生日蛋糕为礼物;青少年之间送生日卡,聚会也成为流行的习俗。
  进入老年,诞日名为寿辰,庆祝活动称为庆寿、做寿。庆寿的具体年龄各地不同,大部分自60岁开始,但也有从50岁甚至40岁便开始做寿的。一般特别重视60大寿和此后的70大寿、80大寿,俗称“整寿”。单县、鄆城、梁山等县较重66岁寿辰,到时女儿要送一块肉(6斤6两)为贺礼,俗谚:“六十六,吃块肉。” 鄄城县有些地方66岁生日女儿送肉,77岁生日女儿送鸡,所以谚语说:“六十六割块肉,七十七杀只鸡.”至80岁要举行大庆,谓之“庆八十。”当地老人忌73岁与84岁,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有的地方还为已故长辈过生日,名为“烧生日”。
  第四节丧葬习俗
  初丧
  菏泽民间旧俗,极讲究寿终正寝。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当咽下最后一口气后,即将其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的守护下行停放3天、5天或7天,此谓之抬床、挺丧。一旦措手不及,没有为其准备寿衣,俗谓之“老人光着身子走了”.有的地方人死了还要采取一些措施,把死者的“灵魂”引到灵床上去。
  人死了,忌说“死”字,一般称为“老了”,“不在了”、“走了”、“过去了”等。死人穿的衣服谓之寿衣,或称送老衣。老人死后,作子孙的无论贫富,总是尽心尽力地将丧事办好,其葬礼中的礼俗也较多。
  老人临死时,请人穿送老衣,口内放上“喰口钱”,在挺丧期间男左女右,子女围尸痛哭。大门要贴白纸,挂“白纸骨朵”,同时请人主持办理丧事,并讣告亲友,前来吊唁。
  成殓
  将尸体移入棺内,头枕鸡头枕,垫覆被褥,由子女净面,并用镜子照尸体.富者棺内置金珠珍饰;盖上棺盖,孝子穿上孝衣,卧薪枕坯于棺旁,谓之“守灵”。停灵时间不尽相同,穷苦人家一至三天,富人则在七天以上。
  出殡
  富户人家要扎各种“舍火”,有大花座罩、轿车、纸人、纸马、金山、银山、摇钱树等,有的以绸缎代纸的。并用剪纸糊“引魂幡”,中间写亡者的姓讳及岁数。请“礼相”(清末时多系秀才)、“司礼”、吹鼓手,热闹非常,招引很多观众,以此显示主家的威风和大方.亲朋参加葬礼时,多带香烛、纸马、挽樟、供品,也有以钱代礼品的。客人到齐后,先举行“家祭”,然后灵柩抬到大街上“路祭”.孝男分两列在棺前伏地而哭,孝妇则齐立于棺后,用手巾掩面而哭.亲朋分批奠礼以亲疏分为“三拜礼”、“五拜礼”、“九拜礼”、“十二拜礼”、“二十四拜礼”。亲朋多者,常至下午三四点钟祭奠才能结束。
  路祭完毕,笙乐前奏,“舍火”相跟,孝子随后,接着是灵柩,后是女眷,乐声哭声并起, 浩浩荡荡,直向墓地。
  灵柩埋葬时,所有“舍火”,付之一炬.葬札结束后,孝家大摆筵席,款待亲朋,一般摆上几十桌.有权有势者,常借丧事大发其财,故群众讽剌说:“家里死个老奶奶,强似在外做买卖。”
  三天之后,孝子须到墓地圆坟,然后是“一七”、“三七”、“五七”、“十七”、“百天”、“一年”、“二年”,都须奠祭。“三年”时,守孝满期,又需大操大办。亲友乡邻亦携带礼品前来参加,事主设宴待客,此为最后一次谢奠,孝子换服。
  三年内,主家过春节,不贴红春联,以示哀痛.穷苦人家遇到丧事,扎不起“舍火”,请不起“吹鼓手”,只好买口薄棺材草草埋葬,更有连薄棺材也买不起的,只好用箔席裹尸,埋葬了事,俗称“软埋”或“土砸脸”。
  建国后,提倡丧葬改革,丧事简办。70年代,各县建成火化场,强调废除土葬,丧仪简办。人死亡后,尸体火化,通知亲友开追悼会,孝子捧骨灰盒,其亲友护送至莹地深埋,不聚坟头。对有功于人民者,骨灰盒安放在烈士陵园。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