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产贸易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388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生产贸易习俗
分类号: K892.28
页数: 3
页码: 765-767
摘要: 1955年冬季农业合作化以前,土地私有,地各有界,立有界石。有的地界之间換一灰撅,以为界识。 土地所有权以地契为凭,地契上写明地点、面积、四至等详细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农业合作化及人民公社化以后,土地归集体所有,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划定地界,立界碑也不再那么复杂。 在菏泽地区各地,农作劳动称为干活。建国前短期受雇于人作农活,称打短工,雇用形式有日工、包工之分。长年受雇于人家作农活为扛活的、扛长活,其人称为长工、伙计,长工称主人为东家。有一户雇多名长工的,选一人领班,名为大领。
关键词: 生产习俗 贸易习俗

内容

第一章生产贸易习俗
  第一节生产习俗
  菏泽地区以农作物种植为主,因此,其生产习俗以农业为主。
  土地与劳动力
  菏泽称田野为地,下田称为下地。1955年冬季农业合作化以前,土地私有,地各有界,立有界石。有的地界之间換一灰撅,以为界识。
  土地所有权以地契为凭,地契上写明地点、面积、四至等详细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特别是农业合作化及人民公社化以后,土地归集体所有,以生产小队为单位划定地界,立界碑也不再那么复杂。
  在菏泽地区各地,农作劳动称为干活。建国前短期受雇于人作农活,称打短工,雇用形式有日工、包工之分。长年受雇于人家作农活为扛活的、扛长活,其人称为长工、伙计,长工称主人为东家。有一户雇多名长工的,选一人领班,名为大领。
  自50年代互助合作运动起,始有“劳动力”之称,简称为劳力。有整劳力、半劳力的区别。劳动计工形式则有大拨工、卯子工、大包工、小包工等。
  农作物与农活
  菏泽对粮食作物俗称庄稼。春播作物为春庄稼,夏播作物为秋庄稼,又称为春茬、麦茬。
  小麦,俗称麦子,与其他粮食相对,称为细粮,加工为面粉,称为白面好面,皮屑为裁子。麦草分两种,下部名麦茬(zhd),上部完好则称麦秸杆,轧过的称麦秸。
  种麦的农活有送粪、撒粪、耕地、耙地、構地、锄地、浇地、割麦(或戕麦、游麦)、打场(或轧场)、扬场、晒场等。
  玉米,俗称棒子、玉蜀黍,春播的称春棒子、夏播的称夏棒子。其秸杆称为棒子秸,其面粉,称棒子面,粒皮为皮子。种玉米的农活有下种(点种)、務茬、间苗、追肥、掰棒、剥玉米(剥棒子)、编辨子、盘柱、剥粒等。
  高粱,俗称秫秫。秸杆称为秫秸,一间节称为格当,最上一节称挺子,可以钉锅拍、勒篮子;穗头脱粒后称为黍瓢,其中一种可扎为苕帚,称筈帚苗子。粮粒去皮为秫米,磨为粉称为高粱面杂面。种高粱的农活有稱种、间苗、锄地、砍高粱、抨穗、打场等。
  大豆,俗称豆儿、豆子,有“大粒黄”、“小粒黄”、“天鹅蛋”、“黑豆”等品种。秸蔓称豆秸,根部名为豆茬(zhd)。加工成粉为豆面。种豆的农活有構豆、锄地、割豆、打场等。
  谷子,春播为春谷,夏播为夏谷。秸杆称“杆草”,是骡马的主要饲料。谷穗脱粒后成为“谷瓢子”或“谷脑子”。粮粒脱皮后称为小米,粒皮为糠,是猪、鸡的粗饲料。种谷的农活有構种、间苗、锄地、割谷、打场等。
  黍子和谷子在种植时间、方法上相同。穗头勒去粒籽后,称为黍瓢,多用以扎制小苕帚扫磨、扫炕等。籽粒脱皮后,称为黄米粘米,粉碎为面,则称粘面子,可制作粘糕。
  地瓜,俗称红薯,直接栽地瓜的名为窝瓜,栽地瓜芽子的叫芽瓜。春栽叫春地瓜,夏
  栽叫夏地瓜(或麦茬地瓜)。夏地瓜常用春地瓜的蔓截下来作种苗栽种。红薯切片晒干,名为地瓜干、瓜干,粉称地瓜面。种地瓜的农活有打城背、畦芽子、拔秧子、栽秧子、锄地、翻秧、刨地瓜、切瓜干等。鲜地瓜越冬储藏有的挖地窖,名为地嘗子。
  花生,俗称长果、落生,果仁称长果仁,花生仁、落生豆儿。榨油名长果油、落生油,滓饼名长果饼、落生饼,秸棵名长果秧子。种花生的农活有剥花生种、浸种、点花生(播种)、锄地、刨落生、摘花生等。
  棉,俗称棉花、花。刚收获的棉花为籽棉,去籽名皮棉,弹后称棉绒子,籽称棉籽、花种, 秸棵名为棉花柴。植棉的农活有冬耕、转二耕 (春耕)、耙地、施肥、晒种、选种、泡种(浸种)、播种(过去为倒坑点种,近年又实行“打营养钵育苗”的新法)、锄地、打杈、打顶心、打边心、打老叶、捉虫治病、打药治虫、拾棉花、晒棉花等。
  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犁,又称犁子,一般由耕畜牵引,由犁锋、犁面、犁臂、犁别子、犁辕、犁底、犁把子几个部件组成。主要用来耕翻土地。
  耙,一个长方形木框,木框上每隔数寸装一个硬木撅或铁檄,称耙齿,耕过的地用它碎土。耙地时,人立耙上,驱使牲畜拉耙前进。
  锹,或称铁木锹、铁锹,用以翻铲土地,名为翻地、剜地。锹由锹头与锹柄合成,锹头镶纳锹柄的地方,俗称燕儿窝。
  镢,用于刨地,由傲头、镢柄合成。
  铁筢,用以平整耕过的土地,由筢头与筢柄组成。
  抓钩,二齿或三齿,粗重铁器,镶木柄,用以翻出土块,砸碎,平整耕过的土地。
  耧,有三腿耧、二腿耧、独腿搂几种,一般有耧斗、籽粒槽、耧腿、搂锋、楼杆几部分组成,镂斗盛种子,有下漏小孔,小孔处设调节器系一铜铃,耩地时发出叮叮咚咚有节奏的响声。
  砘子,播种后镇压用的农具,以木或铁为架,架起两个或三个石轮,轮距与镂铎距离相同,其作业俗称盹地。
  锄,用以锄草、松土。其部件有铁制的锄板、锄钩和木制的锄柄。
  耘锄,铁制架子,下设三扁齿,用人或畜拉,在田城间松土除草。
  另外还有铲、杈(铁杈、木杈)、镰、粪叉子、辘轻、水车、扫帚、筛子、石滚、碾、磨、驮篓
  第二节贸易习俗
  菏泽的商品交易主要是在集市庙会上进行。县城和集镇上也均有店铺、摊贩。
  集市古时日中为市,今菏泽各地均称为集或会,到集上买卖均曰赶集、上集赶会, 年终称为赶年集。集市结束曰散集。集有期, 约定成俗,有单日和双日。大集全天,小集半天至午即散,更有特例,如菏泽城南关的南华集,起五更赶集,天不明成市,天明不久即散, 人称“露水集”、“夜猫子集”,相沿年久而不变。集市上分行业设市、行,各市各行都有固定的集中营业区域,名之曰牲口市、粮食市、蔬菜市、木料市、花生市、鸡蛋市、棉花市、木器行、铁器行、饮食行等。
  庙会又有叫香火会的。乡间有“赶庙会”、“逛庙会”的习俗。庙会原为祭祀寺庙神佛而举行的集会,地址一般设在寺庙所在地
  或附近的地方,会间往往还要唱大戏,后来渐渐有商贩加入,形成了祭神、游乐、交易“三合一”。如定陶县的仿山庙会、菏泽市的龙王冯庙会、唐庙李庙会、郵城县的历山庙会、梁山县的腊山庙会等。
  庙会上的贸易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物资交易。这主要指当地的或远道而来的各种土产、木制农具、铁制农具、日用器物等。所有行市、货物的数量、品种都、比平常集市多出数倍,赶会者有来自数百里之外的人们。第二类是饮食与玩具市场。庙会上的饮食市场常常带着季节的特色,饭馆、酒馆、茶馆多临时搭布棚、席棚或露天营业。第三类是各类民间艺人的表演营业。常见的有耍刀枪的、耍猴的、变戏法的、跑马卖械的、说书的等,大都临时围场演出,围观的人山人海,每演一场或几个节目,艺人即绕场募钱。
  店铺、摊贩店铺是菏泽对坐商的俗称,习惯上称店面大的为“店”,店面小的为“铺”,乡村中的小零售店,现在时兴叫“小卖部”。这种小店多为小本经营,零售起点很低,酒可分杯,烟可论支岀售。50年代,人民政府开始组织供销合作社,乡村的小铺多为供销社及其代销点代替,渐渐相沿成习。
  摊贩,是指小本经营的行商,乡人称为小贩、贩子、做买卖的。他们或挑担或推车,走街串巷,普遍以吆喝招揽顾客,也有的以乐器代替吆喝,当地称“有声招幌”,形成了重要的民俗特点。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