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电影
放映与管理:菏泽地区电影事业的发展历史较短,1928年电影才开始传入菏泽。当时菏泽的刘月生、何子平、赵珠等人集资1500元(银元)从上海先施公司购进德国产35毫米放映机及发电机、幻灯机各一部,于11月15日在菏泽城内山西会馆戏楼(今菏泽剧院)放映了无声电影《工人之妻》,之后,又到定陶、曹县、单县、金乡、羊山等地放映。到1929年因拷贝供应不足等原因,电影队停业。1930一1934年,外地电影队曾两次到定陶城内放映了无声电影《一片爱国心》和一些风光片.如1930年3月,济宁人组织的电影队在梁山一带放映无声电影,吸引了许多观众。
建国后,1951年11月,平原省下放给菏泽一个电影队,负责全区8个县的电影放映工作。这是菏泽第一个国营电影队。1952年菏泽划归山东后,逐渐发展到4个电影队。1958年,在发展国营电影队的同时,开始发展社办电影队。由于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发展速度较快,到1959年,全区已有放映单位49个。在发展农村放映单位的同时,1958年9月,菏泽县建成了“红旗影院”,这是菏泽地区第一家城市影院。
1965年、1968年,曹县、郓城先后建成了县城影院。1966一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电影放映单位虽有发展,但由于文艺战线实行禁锢政策,大部分影片被封闭,只重复放映几部“样板戏”,整个电影放映事业呈萧条景象。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电影放映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77年始,由省、地、县投资,全区10个县市驻地先后建成了较正规的电影院;另外,还陆续开放了5家礼堂放映电影,工会系统的俱乐部也开展了电影放映业务,城市影院发展到25座。在农村,1981年通过贯彻中共中央(81)31号文件精神,在有条件的农村集镇,逐步兴建了电影院。1984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引下,鼓励集体、个人从事电影事业,农村电影放映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1985年,全区共发展农村放映单位876个,其中农村集镇影院54座,从业人员达3000多人。
随着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电影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起来.1953年,山东省电影教育工作队菏泽专区中队部成立,这是区内第一个电影管理机构。1956年,专区电影中队部撤销,成立了菏泽专区电影事业管理站和菏泽专区电影发行站,负责全区的电影放映、发行和机器修理业务。1959年两站合并,成立了菏泽专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1971一1973年期间,各县电影中队部陆续改名为电影事业管理站。到1983年前后,各县均建立了电影发行放映公司。从1981年起,各县、市开始在有条件的乡、镇建立了49处分公司或管理站,作为县、市公司的派出机构,逐步形成了地、县(市)、乡(镇)三级电影管理网。50年代初,菏泽地区的电影宣传工作,主要由放映人员利用映前广播,举办宣传栏、黑板报或到各单位散发影片说明书等方式进行。后来逐渐发展到粉刻的幻灯板打幻灯。1958年以后,开展了技术革新活动,许多放映单位自制了双镜头幻灯机。1960年,地区电影公司修理股制做了三镜头幻灯机,并在全区推广。从此,宣传工具有了改进,幻灯节目的制做逐步普及,质量有所提高。
1962年开始,各县电影中队陆续配备了专职宣传人员,城市放映单位逐步配备了三镜头或四镜头幻灯机、收音机、录音机、照像机等,制作的幻灯节目不仅能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当时的好人好事,而且做到文图并茂,解说加配音乐,颇受群众的欢迎。1965年地区电影公司制作的幻灯片《梁屯新貌》,参加了华东区幻灯汇映,随后又在全省进行了巡回放映。
1972年以后,各县电影事业管理站先后设置了宣传组(股),配备了2一一3人的宣传、美工人员,幻灯制作采用了照像翻版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宣传工作的质量。同时地区电影公司还采取举办绘画学习班、幻灯汇映,编写《菏泽影讯》,召开宣传人员座谈会,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方式,以促进电影宣传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