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师资培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303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师资培训
分类号: G451.2
页数: 3
页码: 629-631
摘要: 师资培训是菏泽区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区各县妁举办过知识分子训练班或师资培训班,为发展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事业做岀过贡献。建国后,各县相继建起中等师范性质的小学教师进修学校。至1985年,全区已有1648名学员修完中师函授课程,获得中师函授毕业文凭。
关键词: 师资培训 教师培训

内容

第四节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是菏泽区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全区各县妁举办过知识分子训练班或师资培训班,为发展根据地和解放区的教育事业做岀过贡献。建国后,各县相继建起中等师范性质的小学教师进修学校。1953年,菏泽专区的所属的梁山、南旺、郓城、鄄城、菏泽、定陶、曹县等7县均有小学教师进修学校,共办有文化班104个,学员3320人,理论班104个,学员2490人,专职教师19人,兼职教师451人。 同时,进修学校还开办了小学教师函授教育。中师函授教育的目的是有计划的将不及初师毕业水平和不及中师毕业水平的小学教师分别提高到相当于初师和中师毕业的程度。1956年春,菏泽专区各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均设立函授机构,承担中师函授业务。地、县教育局也成立了函授处、站,负责组织、领导和管理。1964年,全区10处教师进修学校有函授学员8491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教师进修学校全部停办。1977年全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座谈会召开。根据上级指示精神,菏泽地区于1978年以后恢复了各县教师进修学校,达每县一处。至1985年,全区10处教师进修学校有脱产学员1131人,教职工224人,学制二年,毕业后由县教育局统一调配。同时,各进修学校招收函授学员20000余人,学制四年,所学课程与师范基本相同。各县(市)在乡下设数个面授点,由教师进修学校的教师定期集中讲课、考试。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建立正常秩序,在地区函授处的统一领导下,各县(市)都建立了函授站,乡、镇中心校都成立了函授领导小组,在面授、自学、辅导等方面把好关,使广大学员在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上都得到很大提高。至1985年,全区已有1648名学员修完中师函授课程,获得中师函授毕业文凭。
  附:乡农教育
  乡农教育的沿革抗日战争以前,菏泽及鲁西实验区的乡农教育缘起于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1930年,原河南省主席韩复榘调任山东省主席,为了在政治上标榜自己,在山东地方继续进行河南村治学院的那种社会运动,于是,便电召河南村治学院梁仲华、梁漱溟诸人来鲁商讨“村治”方案,经省政府会议通过,便会同山东菏泽的孙则让、陈亚三、于绍常等人于山东邹平创建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为乡村建设培养工作人员。研究院共分三部分:乡村建设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和实施乡村建设的实验县区。1932年7月,菏泽被划为山东乡村建设研究第二实验县,并建立了菏泽分院,由孙则让任副院长,陈亚三、高赞非分别任正副教育长。分院招高、初中毕业生,修业一年,分到各县乡农学校工作。
  菏泽实验县成立之后,首先进行了县政改革,将原来县府以下的局裁撤,另组成民政、财政、建设、教育四个科。政区为乡,建立乡农学校,将划分的10个大区,改为21个乡,建立21个乡农学校。在人事配备上,多用地方上的实力派。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第二期学生毕业后,全部分配到菏泽实验县乡建工作岗位,以此清除异己,将全县政权都集中到乡建派手里。
  1934年,为了扩大乡村建设的范围,又开展了郓城、鄄城、曹县、单县、定陶、成武、巨野各县的乡村建设运动,各县撤区成立乡农学校,孙则让为鲁西10县自卫训练指导专员。
  1935年,据不完全统计,菏泽境内有乡农学校65处。
  1937年“七•七事变”后,乡农教育陆续停办,一部分乡农学校工作人员走上抗日救国的道路,研究院讲师裴雪峰率领部分乡建工作者,在菏泽、巨野、郓城、鄄城四县边区组织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军,最后壮烈牺牲;研究院讲师高赞非、孙厚甫等在郓城黄安重华书院旧址,创办《鲁西吼声》小报,宣传抗日救国;还有一部分乡建工作者参加了秦以文领导的政治大队,在鲁西一带宣传抗日。孙则让则利用专员职权,抽调各县乡。农学校5000人,投奔国民党军队。至此,菏泽境内的乡农教育告终。
  乡农学校的性质、组织形式、活动内客性质:乡农学校是30年代初期韩复榘、王鲁时、梁漱溟在山东推行的“政教合一”、“地方自治”、“乡村建设”的地方基层组织。表面上看,它是一个教育组织或教育单位,但实际上,它却是一个以教育面目出现,通过教育形式和手段,统掌农村政权的政、教、富、卫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机构。其实质是维持地方治安,防止农民运动,以达到“剿除”共产党的反动目的。
  组织形式:乡农学校是乡村建设基层组织两种形式的一种(另丁种是乡学、村学),孙则让出于政治野心,讨好韩复榘,为他培养第三路军,把乡农学校权力扩大,取代了原来的区、乡、镇,变成一个以政治为主的权力机构。乡农学校设有校长、教务主任、自卫训练班主任、指导员、司务员、小学部主任、高级部主任,还有校董会、合作社等。
  乡农学校所辖村庄,按规模大小设立村学,大村独立设立,小村几个村联合设立,村学设有理事和校长各一人,管理所辖村庄的行政、教育、社会治安及民事各项事宜。理事和校长,是乡农学校指名担任。
  乡农学校的活动内容及任务:主要是以乡农学校为单位举办自卫训练班。
  自卫训练班设有军训课和文化教育课,每天训练学习8小时。军事课由军训主任或军事教练员担任,在操场学习步兵操练,刺枪等军事知识,有条件的乡农学校还专门聘请拳师,练习打拳、劈刀等武功。文化课由县政府教育科统一编印文化课本。结业时发给结业证书。
  自卫训练班每期开学和结业,均举行开学典礼和结业典礼。菏泽县21处乡农学校, 大都举办7期训练班,只有个别的乡多一期或少一期。各县训练的人数不少于万人。
  自卫训练班结业后,学员带枪回本村参加“同学会”,同学会是以村为单位成立的,由各期自卫训练班毕业学员组成,以防匪防盗,禁毒禁赌,护青护坡,维护社会秩序。在乡农学校直接领导下活动,平时分批分期带枪到乡农学校值勤,并规定每月集中到校表演一次军事操练和武功,借以联欢。遇有特殊情况,可立即抽调部分或全体同学会成员执行任务。
  乡农学校还根据菏泽一带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开始在农村兴办小学教育,组织民众拆扒改造当地破旧庙宇设立小学,部分乡农学校还设立了高级部(相当于简易师范),招收小学文化水平的中青年学习训练,培养师资,解决本乡小学教师之不足。在兴办小学教育的同时,各乡农学校根据本乡的具体情况,采取以大村庄为单位,小村庄联合,完小附近以完小为基础的原则,成立农民识字班,从学习文化入手,对农民灌输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进行封建宗法、礼制等方面的教育。
  此外,乡农学校根据各乡的生产条件,组织农民成立生产、供销、信用、运输等各种合作社(如菏泽城东北乡就组织木瓜、耿饼、牡丹合作社),以减少中间商人的剥削。同时还开办各种农业技术短训班,传授农业生产知识,介绍优良品种,提倡发展副业,改良技术,发展农业生产。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韩复榘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梁山
相关地名
南旺
相关地名
郓城
相关地名
鄄城
相关地名
菏泽
相关地名
定陶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