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师范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29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师范学校
分类号: G658
页数: 4
页码: 611-614
摘要: 菏泽地区中等师范学校按国家中师教学大纲安排课程,开设政治、语文及教材教法,数学及教材教法,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历史、地理、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美术等;幼儿师范则增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舞蹈等,中师及幼师均有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外辅导及家访工作等。1977年以后,菏泽地区师范学校加强了教法研究和改革,突出师范教育特点,加强了专业课的教学,开展了“一月见习”、“试教十分钟”、“练三字一话”等活动,并把电化教学纳入了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从各方面提高了师范教育的质量。
关键词: 师范学校 师范教育

内容

第三节师范学校
  为了解决新学堂的师资问题,清政府于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颁布了《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各州县…“应急设师范传习所。”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曹州府署驻地菏泽及郓城、东明等县相继开办了师范传习所。这是菏泽地区师范教育的开始。师范传习所的学生多是科举时代年轻的塾师、秀才及愿为现代教育服务的知识分子,主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新的教育方法、教学理论、博物知识等。在兴办师范传习所的同时,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在菏泽城内考棚街设立单级初级师范1个班,学制二年,学生初为在职之蒙学教师和私塾塾师,后为高小毕业生,年龄多在18一30岁之间,学生享受公费待遇,不交纳学杂费,但毕业后有从教之义务,开设课程与中学大致相同,增加教育学和习字二科,学生毕业考试合格者,发给文凭和充任教员凭证。
  1909年(清宣统元年)由菏泽教育界进步人士王鸿一倡导,在城东北角马神庙创立保姆养成所一处,参加学习的妇女10人,目的在于提倡女子教育,培养幼教师资。此为菏泽地区女子师范教育的先声。
  清末的师范传习所及师范学堂是本区师范教育的萌芽阶段,对当时小学教育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1912年9月,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师范教育令》,对师范教育的目的、行政、学制、课程等均作了规定,师范教育有所改革和发展。当时区内的师范教育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师范传习所;二是中学附设师范班;三是专门的师范学校。师范传习所是在清末旧制上发展而来的,学制较短,规模也不大,一般为一、二个班,学生在百人以内。办学方式灵活, 深受广大在职小学教师的喜爱。
  1930年,菏泽、定陶、巨野、单县、曹县均有师范传习所1934年后,师范传习所大都改成了简易乡村师范,中学附设师范班。当时的中学,如菏泽私立南华中学,菏泽、巨野、单县、成武等县立初级中学,以及省立第一联中、十四联中等学校均设有师范班。有高中班的附设后师,有初中班的附设简师,师范班的学生管理、课程设置大致与中学相同,只是比中学班增加了教育学、心理学及各科教学法。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的师范教育无人问津,中学附设师范班便成了师范教育的主要形式。专门的师范学校在区内创建较晚。1923年山东省政府下令改菏泽南华女塾(即原保姆养成所)为“山东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为三年制初级师范,隶属山东省教育厅,正式纳入国家教育计划,省教育厅派来一批大学毕业生任教,并拨款扩建,发展为6个班的规模,学生实行公费,课程设置同普通师范,有毕业实习制度。1930年山东省政府又将该校改为山东省立第五师范学校,仍全招女生。1931年开始男女兼收。1934年奉省教育厅命令更名为山东省立菏泽师范学校,后又改为山东省菏泽乡村建设师范学校。1937年抗战爆发,学校解体。自1923一1937年,该校共计毕业学生约500人,这是菏泽区内民国期间建校时间最长、培养人才最多的一处师范学校。此外,1934年根据省教育厅指示,菏泽一批师范传习所更名为简易师范。至1937年,师范教育空前发展,计有省立菏泽师范(五师)、省立曹县师范、定陶县立简易师范、菏泽县立简易师范、郓城县立简易师范、鄄城县立简易师范、巨野县立简易师范等7处师范学校。
  民国时期境内师范学校学制三年,简易师范学制一年,课程基本上按上级规定开设,简易师范课程酌减,乡村师范增设乡村教育及农业科目。师范学校通过考试招收15一22周岁的高小毕业生,学生在校享受公费待遇,实行学分制,学生须修满一定的学分方准毕业。毕业生由省、县教育主管部门分配到各地,由学校聘为小学教员,但也有少数人找不到工作。
  1939年日本侵略军占领菏泽后,在境内办有山东省立曹州道菏泽师范学校和郓城县立简易农村师范学校,均为前师,以培养小学教员为目的,学制三年。采用略加修补的国民党时期的旧教材,课程增加了日语和军训课,并设有军事教官。招收高小毕业生及抗战前失学的初中生。学生入学后,除伙食费外其他费用自理。1945年日本侵略军投降,两处师范学校均停办。
  1939年以后,中共鲁西南抗日根据地逐步扩大,为了解决小学师资问题,中国共产党组织和各级抗日政府领导创办了一批师训班和知训班,并着手发展中等师范教育。1940年秋,鄄城抗日政府在鄄北杨屯创办师范班,为期一年,是鲁西南解放区师范教育的先声。1945年6月,冀鲁豫边区二专署在郓城创建了运西师范学校,活动在郓城、鄄城、范县一带农村。1947年6月与冀鲁豫边区一中合并,成为边区一中的师范部。1946年2月成立的冀鲁豫建国学院专设师训部。3月,定陶县民主政府创办了定陶师范学校。1948年7月以后,冀鲁豫行署、华北人民政府等发出了一系列指示,要求大力培养小学教师,促进了鲁西南痂范教育的迅速发展。是年10月,冀鲁豫菏泽师范学校创办,1949年2月开始招生。接着,又先后创办了曹县、菏泽、巨野、湖西四处联立师范。这些学校为建国后菏泽境内中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师范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有:1、当地的高小毕业生;2、年龄小、文化水平低的在职干部;3、敌占区来的进步青年;4、乡村中青年知识分子;5、党政干部子女及家属。学制没有统一规定,师训班时间较短,正规师范学校学制较长,有的二年,有的三年。根据革命需要随时毕业,课程设置注重形势需要,包括政治课、文化课、专业技术课、实践课,其中政治课和实践课更为重要。学生离校后,由政府安排为小学教师,也有部分作其他工作。这个时期的师范学校,除为全区培养了一大批小学教师外,也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行政、教育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时,菏泽区内共有菏泽一师、二师,曹县师范、巨野师范、单县师范等五处师范学校,均为三年制的初师或中师。以后,师范教育迅速发展,至1952年全区计有师范学校8处,在校生达4147人。是年,教育部颁布《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区内部分师范学校开办速师,学制一年或半年。这时期,师范学校均由专署领导。1958年受“大跃进”的影响,师范学校盲目发展,全区达到县县有师范,共11所。管理权下放,由各县委和县人民政府领导。1962年经过调整,只存菏泽、单县、巨野、郓城4处师范,同时收归地区领导。1958年各县还先后成立工读师范,学制二年,实行半工半读,勤工俭学,以培养农村小学教师为主,但不久即停办。1964年在曹县古营集、成武县干李庄、东明县东明集各建工读师范一处,学制三年,课程设置有了统一规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师范学校均停止招生。1968年菏泽师范、单县师范招收一届初中生,学制二年。1969年,师范全部解散。1971年,又恢复菏泽、巨野、单县、郓城等处师范,开始接收地方推荐的高中程度的工农兵学员,学制二年,以培养初中教师为主。“文化大革命”中期,区内部分师范曾招收短期训练班,学习三个月或半年即行结业分配工作。1976年以后,菏泽地区陆续恢复成武、梁山、鄄城、定陶、曹县5处师范。1977年考试制度恢复后,师范通过考试招收高中应届毕业生及同等学力的社会青年,学制二年,分科授业。1982年各师范停招高中生,开始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恢复为三年。1984年,定陶、鄄城两处师范改建为教师进修学校。至1985年,全区经省批准的中等师范学校6处,即菏泽师范、单县师范、鄄城师范、曹县师范、巨野师范、成武师范,在校生达3264人,教职工总数513人,另有梁山师范未经省批准,安排招生列在成武师范计划内。此时,7处师范均归地区教育局直接领导。1978年后菏泽地区在定陶师范、曹县师范等学校相继开办幼儿师范班,招收初中毕业生,以培养幼儿教师为目的,学制三年。为了提高区内民办教师的政治业务水平,自1980年开始,地区先后在梁山师范、成武师范、巨野师范、曹县师范等学校举办民师培训性质的中师班,通过考试招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在30岁以下,具有三年以上连续教龄的优秀民办教师,学制二年。至1985年,全区共计招收民师1928人,毕业1400多人, 学员毕业后由地区教育局根据各县情况分配作中小学教师。
  建国初期,师范学生来源:一是单位推荐在职教师进修;一是择优录取高小、初中毕业生(初师招收高小毕业生,中师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毕业后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1971年实行推荐选拔的招生办法,入学者多是在乡劳动一年以上的高、初中毕业生和在职民办教师,学员毕业后社来社去。后来,学员毕业后由国家择优录用。1977年以后,菏泽地区师范学校采取统一招生办法,招收高、初中毕业生和民办教师,毕业后大多分配做小学教师,也有部分分配到乡镇中学任教。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全部享受人民助学金,享受公费医疗待遇。
  菏泽地区中等师范学校按国家中师教学大纲安排课程,开设政治、语文及教材教法,数学及教材教法,物理、化学、生理卫生、历史、地理、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美术等;幼儿师范则增加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卫生学、舞蹈等,中师及幼师均有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课外辅导及家访工作等。:1977年以后,菏泽地区师范学校加强了教法研究和改革,突出师范教育特点,加强了专业课的教学,开展了“一月见习”、“试教十分钟”、“练三字一话”等活动,并把电化教学纳入了师范学校的教学计划,从各方面提高了师范教育的质量。
  1949一1965年,菏泽专区各师范招收中师、初师学生计19600多人。1977一1985年招中师9316人,加上“文化大革命”中的各届学员,全区师范共招生30000多人,这些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分配在区内各县,为区内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做岀了贡献。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王鸿一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菏泽
相关地名
定陶
相关地名
巨野
相关地名
单县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