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222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出口
分类号: F746.12
页数: 4
页码: 416-419
摘要: 民国时期,出口商品以粮食、皮毛、猪鬃、肠衣、麦杆辫草帽等农副土特产品为主,运往上海、天津、青岛等地转手出口。其中,山羊板皮、青猾皮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建国后,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出口品种陆续增多。1985年,出口商品有8大类,57个品种,创汇5356万美元。
关键词: 出口贸易 出口产品

内容

民国时期,出口商品以粮食、皮毛、猪鬃、肠衣、麦杆辫草帽等农副土特产品为主,运往上海、天津、青岛等地转手出口。其中,山羊板皮、青猾皮出口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建国后,对外贸易不断发展,出口品种陆续增多。1985年,出口商品有8大类,57个品种,创汇5356万美元。主要有:
  工艺品类工艺品类系传统岀口产品。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就有麦杆辫草帽出口。民国时期,工艺类出口较多。1960年2月,成立菏泽外贸综合公司,后改为菏泽地区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专营工艺品。1985年,全区出口的工艺品有柳制品、草制品、苇制品、美术品、桐木制品、人发制品等10多个品种,其中以柳制品、美术品为大宗。
  柳制品:1972年,菏泽地区工艺品进出口公司从东明、巨野、曹县聘请3名技术员,在全区10县(市)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1973年,柳制品出口达26万元。1979年达610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居全省柳制品出口量的第二位。1985年,全区已发展到28个乡镇,94处厂点,1500多人的生产队伍;货号已发展到条货号、劈条货号、白柳货号、柴条货号、白腊条货号、煮条货号、卫海货号等157个,成交132个,销往欧洲、东南亚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美术品:区内美术品品种主要有彩蛋、屏风、挂扇等。巨野县美术厂生产的国画屏风,质地优良,花色品种齐全,1985年已发展到10个品种60多个画面,畅销欧美20多个国家。单县美术厂生产的彩蛋,设计新颖,构思巧妙,画面精细,题材广泛,1980年彩蛋产量达62万枚,产值94万元,畅销日本、美国等国家。
  粮油类建国前,区内粮油出口商品主要有小麦、大豆、食油等,产地主要是荷泽、曹县、成武、郓城、单县。商品由商贩收购运往青岛、上海、天津、威海、烟台口岸出口,销往荷兰、英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建国初期至1978年,区内农业生产落后,粮油产量低,出口量较小。1978年以后,粮油商品出口量增加。1985年,粮油出口品种发展到:绿豆、红小豆、大豆、玉米、豆粕、花生仁、棉籽、芝麻、豆油、棉油、棉籽饼、麦服等15个,年出口金额1224万元。其中,玉米、绿豆、棉油、棉籽、芝麻、大豆是全区出口的大宗商品,绿豆、棉籽、芝麻出口量均居全省首位。
  绿豆:70年代开始出口,是区内大宗商品。主要产区分布在东明、菏泽、鄄城、郓城、梁山、曹县。1978年以前,绿豆出口均由粮食部门直接调拨;1978年以后由外贸部门经营。1978年出口绿豆201吨,1984年出口12768吨,大部分销往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
  红小豆:区内多种于田间地头。1978年, 外贸部门开始经营。至1985年,全区共岀口1231吨,主要销往香港、东南亚地区。
  玉米:1985年开始岀口,是年,出口量5421吨,是区内出口大宗骨干商品。主要销往日本、苏联、西欧等国家和地区。
  棉籽:1983年开始出口,是年,出口2029吨。产地遍及区内10县(市),货源充足。主要销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美等地。
  芝麻:1983年开始出口,主要是白芝麻。是年,出口芝麻1033吨。1985年,达785吨。主要销往日本、香港、东南亚、欧美国家和地区。
  棉油:早在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区内就有棉油出口。建国后,10县(市)均有棉油出口,棉油出口量逐年增加。1984年出口棉油608吨,1985年达1829吨。主要销往日本、新加坡、埃及等国家。
  食品类建国前,食品类出口商品,均由私人经营,品种少,多是鸡蛋、牛羊肉等,贩运到济宁、青岛、徐州、天津等口岸出口。建国后,食品类岀口发展比较缓慢,1972年,食品类岀口商品仅有松花蛋、苹果、冻鸡、田螺、葡萄、牛羊肉罐头、水果罐头、蘑菇8个品种,年出口金额90万元。1978年以后,食品出口业务发展较快。至1985年,出口商品价值514万元,品种增加到24个,其中芦笋罐头、清真牛肉罐头、香油为出口的大宗商品。出口厂家有菏泽罐头厂、曹县罐头厂、郓城罐头厂、菏泽沙土酿造厂。
  松花蛋:菏泽地区有全国闻名的淡水湖 —东平湖,是饲养鸭的天然场所,为松花蛋的生产创造了充足条件。1972年,出口松花蛋35万枚,到1985年已发展到95万枚。主要销于港澳及东南亚。
  芦笋罐头:是一种以嫩茎供食用的蔬菜,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一些发达国家称之为“菜中之珍,迷人食品”。1973年,菏泽地区从美国引进“华盛顿500号”芦笋种子1140公斤,在菏泽、曹县种植,面积达2468.1亩。1975年4月,山东省农业局、外贸局、轻工局批准荷泽、曹县为芦笋生产基地县,并扶持资金137万元。1985年,全区芦笋种植面积1531.9亩,其中菏泽766.2亩,曹县765.7亩,年收购芦笋6592.474吨,生产芦笋罐头4708.914吨,出口罐头3298.83吨,占生产数量的70%。
  土产品类建国前,土产品出口,主要有丹皮、木瓜等,商品分散,多由私商将收购商品集中运往上海、天津、青岛等地出口。建国后,区内土产品于1959年开始收购出口,种类有甜苦杏仁、白瓜子、蜂蜜、鱼虫、红花籽等8个品种,总数量316.82吨。1968年,成立荷泽外贸综合公司土产科。1975年,改称为荷泽地区土产进出口支公司,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抓土产品生产和收购。1985年,出口商品达50多种,主要有桐木、拼板、槐叶粉、榆叶粉、蚕纱、蚕蛹干、瓜干、粉渣、棉籽饼、花生饼、菜籽饼、黄豆粕、麦麸、玉米、红花籽、鱼虫、苇杆、皮胶、花草、红麻、麻袋、芡实米、丹皮、白芍、半夏、山药干、龙丹、桃仁等。是年,出口菜籽饼22964吨,黄豆粕11973.57吨,豆饼6618176吨,棉籽饼12557.13吨,槐米245吨。
  桐木:菏泽地区地处黄河故道,有种植桐木的自然条件。1980年,由原料出口发展为半成品岀口,由桐木粗拼板到桐木家具、桐藤家具。红麻:1976年开始出口,是区内大宗出口商品之一。1976—1978年,共出口红麻1167吨1979年,山东省计委、农林办、财办联合下文批准郓城、梁山为红麻基地生产县,是年,红麻种植面积达10万亩。1981年单县麻袋厂出口麻袋239万条,金额477万元。1984—1985年,全区出口红麻1万吨,麻袋400万条。
  畜产品类建国前,区内岀口畜产品,均由私商经营。主要品种有猾皮、山羊板皮、牛皮。私商赶集串乡零星收购,粗加工后,贩运到济宁、徐州,然后运往天津、青岛、上海口岸出口。
  建国后,1953年中国畜产公司青岛分公司济宁支公司在荷泽县设办事处,单县设畜产收购组,主要经营皮毛、蛋品、猪鬃。1958年,成立荷泽专区畜产采购站,收购业务扩大,出口销售额由年294.96万元增加到年1419.8万元。1985年,畜产品出口主要有菜牛、原料皮毛、加工成品、半成品4类。原料皮毛分皮张、羊毛、鬃、尾羽毛、肠衣5小类;成品半成品类主要有裘皮服装、皮褥子、劳保手套、皮毛玩具、地毯、革制品、裘皮帽等。
  菜牛:鲁西黄牛的一种。20世纪初,鲁西黄牛出口就闻名于世,被誉为“山东膘牛”,远销德国、日本、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它不仅体大、肌肉发达、适用于农耕,而且肉质鲜美,吃起来鲜而不腻,倍受客商的欢迎。民国时期,定陶、巨野、成武出口黄牛多集中于济宁,郓城、梁山多集中于济南,单县、曹县多集中于青岛,主要销往日本。建国后,国家为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严禁宰杀耕牛,出口一度停止。1979年,荷泽地区开始出口活牛,是年,出口活牛3290头。1979—1985年,全区共计出口活牛51311头,在全省15个地市中,出口活牛数量、质量均列榜首。
  青猾皮:20世纪20年代,本区就是全国青猾皮重要产区。因历史上青猾皮集中在济宁贸易,故有“济宁路青猾皮”之称。建国后,区内于1953年成立青猾皮贸易机构,恢复出口业务。1985年,全区出口青猾皮,居全省第一位。
  山羊板皮:区内出口山羊板皮始于民国初期,已有70多年的历史。它用途十分广泛,可制作皮衣、鞋面、箱包、手套等生活用品及工业用品,很受外商欢迎。
  建国后,山羊板皮出口有了很大发展。1959年,全区出口山羊板皮23.8万张,1981年达246.6万张,1985年达230.14万张,出口量居全国第一。
  兔毛:区内饲养长毛兔始于60年代。70年代有所发展。1970年,全区出口兔毛达4万公斤。1980-1981年,先后从临沂地区引进西德兔10只,从北京引进153只,从上海引进50只,建立长毛兔优良品种站,向社会输送优良种兔。1975-1984年,连续9年兔毛出口量列全省之首。1985年全区长毛兔存养量达300万只,年收购出口兔毛40万公斤,居全省第二位。
  水貂皮:是一种珍贵的裘皮,具有皮板柔韧、毛绒紧密丰厚、保温性能良好等特点,用于做各种大衣、帽子及服装镶边。1968年,荷泽地区从外地引进水貂良种50只,建立水貂优良品种站。1973年,收购出口水貂皮303张。1982,1983年,共从美国、日本、丹麦引进貂208只,发展厂点204个。
  羊毛地毯:它以棉纱合股为经纬线,以优质粗羊毛线编织而成,坚固耐用,质地坚韧,富有弹性。毛线用染料染成多种颜色,光泽鲜艳,花纹清晰,颇有东方民族艺术色彩。1977,1978年,菏泽地区畜产公司先后组织全区地毯生产技术培训班两期,共培养技术人员300名。1978年,菏泽县地毯厂创新制作120道宫式地毯,产品打开了国际销路。1979年,菏泽县东关地毯厂创新了马蹄扣地毯,被外商誉为“东方地毯”。1985年,全区地毯生产已遍布10县(市),有6000台织机,从业者4万余人,年产地毯20万平方米,创汇1600万美元。主要销往西德、英国、美国、日本等地。
  皮毛玩具:是菏泽地区畜产公司和东马垓合作研制的新产品。1974年开始出口展销。品种有狮子、老虎两种,年产1000只,创汇600美元。1977年,出口皮毛玩具7万只,100多个品种,创汇20万美元。皮毛加工厂由原来的2个扩展到6个,从业者200余人。1978年,开始使用高压聚乙稀为原料的塑料胎子,防止了长途运输造成的损失。1985年,皮毛玩具已达100多个品种,300个货号,出口量27万只。主要销往日本、西德、意大利、美国以及香港等地。
  轻工类1972年开始出口卫生纸、扑克牌、球拍线、削笔刀。1985年又增加了布鞋、条纹牛皮纸、圆珠笔、书写笔、毛笔、绣花鞋6种产品,年出口商品价值达95.67万元,出口厂家由70年代的4家发展到10多家。卫生纸:是区内最早的轻工类出口产品。1972年开始出口。1975年,出口卫生纸203.7吨,是岀口量最多的一年。该产品由菏泽造纸厂生产,主要销往日本、美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扑克牌:1974年开始出口,年生产110罗。1978年出口1697罗,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由荷泽地区印刷厂生产,主要销往香港、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削笔刀:1977年开始出口。1979年出口17880罗。1980年停止出口。
  条纹牛皮纸:1985年出口302吨。
  化工类1972年开始出口,是年,出口糠醛7吨。1974—1983年,由于货源短缺,化工产品出口处于停滞状态。1984年,研制了氧化铁黄、磷酸锌两个品种,试销成功1985年,化工出口产品有糠醛、活性炭、肝素钠、氧化铁黄、磷酸锌、硫酸镍、氧化钻、柠檬酸锻、硫化碱9个品种,销往西欧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糠醛:1972年开始出口,是年出口7吨。产品由菏泽市棉花加工厂生产,主要销往日本。
  氧化铁黄:是化工部和山东省优质产品,由菏泽市沙土酿造厂生产。它广泛应用于建筑、橡胶、塑料、文教用品等工业生产中。1984年,山东省化工进出口公司在菏泽收购2吨样品,试销成功。1985年,出口2吨,销往日本。
  硫酸镍:1985年开始销往日本,是年岀口17吨,主要用于制镍、油漆催化剂、电镀着色等。
  硫化碱、氧化钴:1985年开始销往日本、东南亚,是年出口硫化碱720吨,氧化钻2吨,销售额58.4万元。
  五金机械类手板锯:由菏泽市金属制品厂生产。1977年开始出口,是年出口2000把。1979年出口额3.5万元,创历史最高水平。产品销往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鲤鱼钳;属小五金产品,由菏泽市自行车零件厂、单县农具厂生产1981年试销6000把。主要销往新加坡、香港。
  轴承:由梁山轴承厂生产。1972年开始岀口。1981年出口6.3万套。产品主要销往巴基斯坦。
  电镀表:1981年开始出口。1981—1982年,共出口电镀表864万只。产品由菏泽仪表厂生产,主要销往巴基斯坦。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机构

单县美术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东明县
相关地名
巨野县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
单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