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施工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19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施工技术
分类号: TU74
页数: 3
页码: 387-389
摘要: 《菏泽地区志》中对施工技术的相关描述。
关键词: 施工技术 建筑施工

内容

房屋结构传统结构:区内房屋结构主要是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施工以瓦工为主,按照以下工序进行:一是放线。首先定向,一般坐北朝南,偏东(朝阳)10—15度,用罗盘(指南针)测定子午线。定向后由“掌尺”(建筑技术人员)根据设计要求,精确测量屋的大小规格,用木桩打点放线,测定水平。建国后,逐渐用水准尺或水准仪测量水平。放线后,依线破土施工。二是基础。包括按定向放线、开挖基槽、清底、拌土填底、打夯、砌底等。三是组砌。一般用砖砌墙碱,再用土泥打墙,有少数用坯垒墙。四是屋面。包括上梁椽、上秫秸箔或苇笆、棚草、上泥、上瓦等。五是粉饰。木工在施工中与瓦工同样重要。木工进场要由“掌尺”根据房屋装配、结构绘出图纸,标明各部尺寸规格,再布置工匠按尺寸裁料制作。主要工序分四个阶段:第一,起样、定向、裁料;第二,制料、划线、制作;第三,树架、上梁、置榛; 第四,内外装饰。
  现代结构:现代房屋结构,大体分砖混结构、框架结构、装配式结构和排架结构四种。
  砖混结构。即由钢筋混凝土浇灌捣制地圈梁、圈梁等,预制或浇灌捣制大梁、楼面板、挑梁、挑檐、门窗过梁等构件,与砖砌物混为一体的建筑物。其结构比砖木结构造价高,使用寿命长,节省木料。这种结构用于办公楼、教学楼、商店、医院和住宅等中小型公用房屋。1960年以后,城镇基本上淘汰了土木结构,大部分采用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1970年以后,砖混结构开始流入农村,主要建筑材料用砖和钢筋混凝土。施工方法主要是先砌围墙及承重墙,再浇圈梁、大梁,然后安装楼板。
  框架结构。房屋主体结构的柱梁,全用钢筋混凝土捣制而成。建筑物底部设计为单层框架和多层框架两种结构,适用于工厂、学校、商店、影剧院等多层建筑物。其特点是房屋总体性能好,具有抗震、抗压、抗风功能。1960年巨野县发电厂750千瓦的汽轮发电厂房的媒斗间,1966年菏泽化肥厂的造气塔、铜洗塔,都是采用的框架结构。
  装配式结构。形式有多种,如大板结构、盒式结构等。这种结构始于1960年以后,主要运用于修配车间、大型库房等。其施工方法是对所用立柱、大梁、屋面板等大型钢筋混凝土构件,现场预浇,机械吊装,就位焊接。它的特点、用途及功能效率,与框架结构相似,节约木材,施工快,但在现场小的情况下,不便施工。1981年,由菏泽地区建筑公司施工的菏泽冷库工程,就采用了装配式结构。
  排架结构。主要用于纺织工业的厂房。用排架结构建成的厂房有菏泽棉纺织厂、菏泽毛纺织厂、菏泽印染厂、梁山棉纺织厂、单县棉纺织厂等。这种结构的施工方法和装配式结构的方法基本相似。
  施工工艺地基施工:传统施工方法,是在屋基子午线定好后,先由“掌尺”放线,再开挖基槽,挖至自然土层为准,对土质松软无法清底的地基,采用打木桩的办法,然后用石灰、粘土或加砖渣制成三合土,垫平夯实,用砖或石砌作台基。现代施工,有的松软地基采取浇水泥柱代替木桩。多层或大型建筑,根据结构形式和房屋自重负荷,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的深浅宽窄与遍基处理方法。基础部分,多采用毛石砌筑或钢筋混凝土浇灌。基础垫层多用三七灰土、三合土夯填或混凝土浇捣而成。
  墙体施工:传统墙体有三种,一是土墙, 二是包皮墙(俗称砖包皮),三是青砖墙。墙厚多为50厘米。
  现代墙体根据墙的规格和墙体名称分为眠墙和斗墙两大类。眠墙分二分之一墙、四分之三墙、一砖墙、一砖半墙、两砖墙、两砖半墙六种;斗墙分一砖有眠斗墙和一砖无眠斗墙两种。建国前,墙体组砌用土坯、大青砖和小青砖。土坯规格长50厘米、宽27厘米、厚9厘米。大青砖长48厘米、宽23厘米、厚7厘米。小青砖长27厘米,宽13厘米,厚6.5厘米。建国后,一直到60年代,青砖占较大比例。进入70年代,多采用统一规格,即24厘米X11.5厘米X5.3厘米的粘土砖,多是红色,少有青色。
  建房胶结材料主要是石灰,先倒入池内放水粉化,再取出并放入浅池捣成糊状,即可使用。这种方法从古一直沿袭使用到建国初期,以后开始使用掺灰泥,即石灰、黄土各一半掺水搅拌成泥状。60年代以后,建房和其他建筑物胶结材料,越来越多的用水泥、砂子、石灰拌成的混合砂浆。
  屋面施工:建国前,区内一直是两坡屋面。屋架用木材或砖砌成形,跨度与开间一般不大,用木料较多。建国后,房屋建筑不断革新,对屋架的改进大体分为木屋架、钢木屋架、全钢屋架、钢筋混凝土屋架、钢筋混凝土组合式屋架。1959年建的巨野县人民剧院采用跨度18米木屋架。1968年建的菏泽展览馆采用跨度24米钢木屋架1985年建的菏泽地区棉麻公司驻巨野转运站棉花库房,采用跨度18米钢筋混凝土门式屋架。80年代以后,各县、市一般民用建筑多数采用木屋架或钢木屋架,楼房多是平顶屋面。
  屋面防水材料,1950年前多沿用小青瓦或泥土顶。50年代至60年代初,一般采用沥青与油毡相胶防水,俗称“两毡三油”。其造价在1978年前,每平方米为5.5元,1985年每平方米造价达7.8元。
  装饰、装修工艺:传统建筑装饰、装修十分讲究,无论是泥做、木做、油漆、画栋雕梁,力求尽善尽美,独具民族风格。建国后,仍有不少建筑,沿用这一传统工艺。现代建筑装饰、装修,70年代以前,一般采用石灰粉或滑石粉加少量牛皮胶掺水粉刷。1978年后,采用“801”、“106”、“107”等建筑材料粉刷墙面,色彩均匀,不易脱落。公共建筑场所天棚装饰,四周阴角堆塑圆形凹凸线条,或彩绘各式花纹图案。门窗配色一般以粟色、桔黄、淡灰、天蓝等为主,医院则多用白漆涂刷。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机构

菏泽化肥厂
相关机构
菏泽毛纺织厂
相关机构
菏泽印染厂
相关机构
梁山棉纺织厂
相关机构
单县棉纺织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
巨野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