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建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18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建筑
分类号: F407.9
页数: 7
页码: 385-391
摘要: 地区建筑公司1985年,区内国有建筑公司2个,一是菏泽地区建筑公司,二是黄河河务局梁山建安队,共有建筑工人2172人,其中菏泽地区建筑公司1853人。该公司位于菏泽市东方红大街东端路南,隶属于荷泽地区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键词: 建筑业 建筑经济

内容

第一节建筑队伍
  地区建筑公司1985年,区内国有建筑公司2个,一是菏泽地区建筑公司,二是黄河河务局梁山建安队,共有建筑工人2172人,其中菏泽地区建筑公司1853人。该公司位于菏泽市东方红大街东端路南,隶属于荷泽地区城乡建设委员会。
  1951年,菏泽县委、县政府将当时分散的个体建筑队集合在一起,统一领导,隶属于菏泽县工会1956年,在此基础上组建菏泽县建筑社。1958年改称菏泽县建筑工程公司。1959年又称菏泽专署建筑工程公司。1960年,有施工人员1131人,完成施工项目18个,总面积13758平方米。1970年始称菏泽地区建筑工程公司。“文化大革命”期间,建筑队伍减少,经营亏损总额达174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公司领导班子加强了企业管理,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1978—1985年,连续7年总产值保持1000万元,共盈利283.89万元。1985年,菏泽地区建筑工程公司下辖3个土建工区及工业设备安装公司、预制构件厂、木材加工厂、钢窗厂、机运站、劳动服务公司等6个单位,有固定职工1166人,合同工687人,其中管理人员192人,技术人员81人。技术人员中,工程师、助理工程师、统计师共15人。建筑安装工人的平均级别为4.9级,4级以上的技术工人756名,占工人总数的76%。
  菏泽地区建筑公司是全区施工队伍中的骨干力量,担负着一些主要建筑项目的施工安装任务。1981年,该公司建筑队用38天的时间建成了面积为545.4平方米的菏泽百货大楼,被山东省评为全优工程。是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建设施工工作会议上,公司负责人介绍了创优经验。至1985年底,公司建筑队累计竣工工程2100个,面积86.3万平方米。竣工的主要工程有菏泽汽车站、菏泽地区人民医院门诊楼、中华影剧院、菏泽展览馆、梁山水泥厂、曹州宾馆外宾楼等。
  县(市)建筑公司建国初期,区内所属各县将个体建筑工人组合在一起,成立建筑工会,隶属于各县总工会。1954年,经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为建筑社,归县手工业联社管理,企业性质属集体。1968年,全区集体建筑队伍发展到5777人。1978年,全区集体建筑队伍为4844人。1985年,区内集体建筑队伍主要有12支,即菏泽市一建公司、菏泽市二建公司、巨野县建筑公司、郓城县建筑公司、梁山县建筑公司、梁山县安装公司、东明县建筑公司、定陶县建筑公司、单县建筑公司、成武县建筑公司、鄄城县建筑公司、曹县建筑公司,共有职工6295人, 其中技术人员93人。
  个体建筑队建国前,区内农村匠人从事建筑活动,都有严格的“帮规”、“行规”.帮会和行会的参加者有师傅和伙计,内部推举有声望的高手为师傅。师傅则在做工之余,到固定地点或走街串户招揽客户。建筑材料多由客户自备,工匠自带工具做工。建国后,一部分匠人继续以这种形式在本地从事农民房屋建设和维修,另一部分则进城承担建筑安装工程,还有的到外省、市施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个体建筑队伍迅速发展,其组织形式有两种:一是村队建筑队,二是建筑联合体。工人实行合同制或记工制,农忙务农,农闲做工,是一支养在农村,服务于城乡的弹性结构队伍。1985年,全区个体建筑队发展到628个,从业人员41426人。这支队伍的施工能力,可承担平房到6层以下的楼房,以及钢筋混凝土桥梁建筑等。
  第二节设计风格
  继承与创新建国前,区内居民的房屋设计,多采取传统的四合院形式。建国后,这种传统设计方式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出现了前出厦、明三暗五的新式平房。80年代,曹州宾馆外宾楼、梁山县招待所也采用了平房起脊的设计手法,以增加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感。菏泽地区建筑设计院王殿华、侯寅生设计的曹州书画院和巨野县建筑设计室设计的巨野县招待所,都在继承传统设计风格的基础上,吸收了新的设计方法,以钢筋混凝土代木、以画砖代泥制土砖,同时突出门窗采光, 是典型的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上乘之作。
  设计空间1978年以前,菏泽地区受经济条件制约,设计重心是置功能于首,美感于次,立面选型呆板,空间设计不科学。1978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建筑技术的提高,对空间设计的要求开始重视。80年代,主要是序列设计,即通过室内置景和借景,用内外空间的渗透,把室内外的空间结合起来。在外部造型上强调“折”,由面的构图造成空间的流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中华影剧院的立面造型,就是运用了对称、虚实对比等设计方法,立面效果好,折线构图多,颇有特色。菏泽地区长途汽车站,菏泽地委、行署办公楼、菏泽市委办公楼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色彩1960年以前,区内设计多考虑外部装饰,清水墙,水泥勾缝。70年代,室内多用石灰粉刷。80年代,多用水刷石、涂料,色彩为绿、黄、淡红色,朴素淡雅。同一建筑物色彩不过三种。内墙多用淡黄、淡红、淡蓝、乳白等,视其用途而定。菏泽地区1985年设计任务完成情况统计表
  第三节施工技术
  房屋结构传统结构:区内房屋结构主要是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施工以瓦工为主,按照以下工序进行:一是放线。首先定向,一般坐北朝南,偏东(朝阳)10—15度,用罗盘(指南针)测定子午线。定向后由“掌尺”(建筑技术人员)根据设计要求,精确测量屋的大小规格,用木桩打点放线,测定水平。建国后,逐渐用水准尺或水准仪测量水平。放线后,依线破土施工。二是基础。包括按定向放线、开挖基槽、清底、拌土填底、打夯、砌底等。三是组砌。一般用砖砌墙碱,再用土泥打墙,有少数用坯垒墙。四是屋面。包括上梁椽、上秫秸箔或苇笆、棚草、上泥、上瓦等。五是粉饰。木工在施工中与瓦工同样重要。木工进场要由“掌尺”根据房屋装配、结构绘出图纸,标明各部尺寸规格,再布置工匠按尺寸裁料制作。主要工序分四个阶段:第一,起样、定向、裁料;第二,制料、划线、制作;第三,树架、上梁、置榛; 第四,内外装饰。
  现代结构:现代房屋结构,大体分砖混结构、框架结构、装配式结构和排架结构四种。
  砖混结构。即由钢筋混凝土浇灌捣制地圈梁、圈梁等,预制或浇灌捣制大梁、楼面板、挑梁、挑檐、门窗过梁等构件,与砖砌物混为一体的建筑物。其结构比砖木结构造价高,使用寿命长,节省木料。这种结构用于办公楼、教学楼、商店、医院和住宅等中小型公用房屋。1960年以后,城镇基本上淘汰了土木结构,大部分采用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1970年以后,砖混结构开始流入农村,主要建筑材料用砖和钢筋混凝土。施工方法主要是先砌围墙及承重墙,再浇圈梁、大梁,然后安装楼板。
  框架结构。房屋主体结构的柱梁,全用钢筋混凝土捣制而成。建筑物底部设计为单层框架和多层框架两种结构,适用于工厂、学校、商店、影剧院等多层建筑物。其特点是房屋总体性能好,具有抗震、抗压、抗风功能。1960年巨野县发电厂750千瓦的汽轮发电厂房的媒斗间,1966年菏泽化肥厂的造气塔、铜洗塔,都是采用的框架结构。
  装配式结构。形式有多种,如大板结构、盒式结构等。这种结构始于1960年以后,主要运用于修配车间、大型库房等。其施工方法是对所用立柱、大梁、屋面板等大型钢筋混凝土构件,现场预浇,机械吊装,就位焊接。它的特点、用途及功能效率,与框架结构相似,节约木材,施工快,但在现场小的情况下,不便施工。1981年,由菏泽地区建筑公司施工的菏泽冷库工程,就采用了装配式结构。
  排架结构。主要用于纺织工业的厂房。用排架结构建成的厂房有菏泽棉纺织厂、菏泽毛纺织厂、菏泽印染厂、梁山棉纺织厂、单县棉纺织厂等。这种结构的施工方法和装配式结构的方法基本相似。
  施工工艺地基施工:传统施工方法,是在屋基子午线定好后,先由“掌尺”放线,再开挖基槽,挖至自然土层为准,对土质松软无法清底的地基,采用打木桩的办法,然后用石灰、粘土或加砖渣制成三合土,垫平夯实,用砖或石砌作台基。现代施工,有的松软地基采取浇水泥柱代替木桩。多层或大型建筑,根据结构形式和房屋自重负荷,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的深浅宽窄与遍基处理方法。基础部分,多采用毛石砌筑或钢筋混凝土浇灌。基础垫层多用三七灰土、三合土夯填或混凝土浇捣而成。
  墙体施工:传统墙体有三种,一是土墙, 二是包皮墙(俗称砖包皮),三是青砖墙。墙厚多为50厘米。
  现代墙体根据墙的规格和墙体名称分为眠墙和斗墙两大类。眠墙分二分之一墙、四分之三墙、一砖墙、一砖半墙、两砖墙、两砖半墙六种;斗墙分一砖有眠斗墙和一砖无眠斗墙两种。建国前,墙体组砌用土坯、大青砖和小青砖。土坯规格长50厘米、宽27厘米、厚9厘米。大青砖长48厘米、宽23厘米、厚7厘米。小青砖长27厘米,宽13厘米,厚6.5厘米。建国后,一直到60年代,青砖占较大比例。进入70年代,多采用统一规格,即24厘米X11.5厘米X5.3厘米的粘土砖,多是红色,少有青色。
  建房胶结材料主要是石灰,先倒入池内放水粉化,再取出并放入浅池捣成糊状,即可使用。这种方法从古一直沿袭使用到建国初期,以后开始使用掺灰泥,即石灰、黄土各一半掺水搅拌成泥状。60年代以后,建房和其他建筑物胶结材料,越来越多的用水泥、砂子、石灰拌成的混合砂浆。
  屋面施工:建国前,区内一直是两坡屋面。屋架用木材或砖砌成形,跨度与开间一般不大,用木料较多。建国后,房屋建筑不断革新,对屋架的改进大体分为木屋架、钢木屋架、全钢屋架、钢筋混凝土屋架、钢筋混凝土组合式屋架。1959年建的巨野县人民剧院采用跨度18米木屋架。1968年建的菏泽展览馆采用跨度24米钢木屋架1985年建的菏泽地区棉麻公司驻巨野转运站棉花库房,采用跨度18米钢筋混凝土门式屋架。80年代以后,各县、市一般民用建筑多数采用木屋架或钢木屋架,楼房多是平顶屋面。
  屋面防水材料,1950年前多沿用小青瓦或泥土顶。50年代至60年代初,一般采用沥青与油毡相胶防水,俗称“两毡三油”。其造价在1978年前,每平方米为5.5元,1985年每平方米造价达7.8元。
  装饰、装修工艺:传统建筑装饰、装修十分讲究,无论是泥做、木做、油漆、画栋雕梁,力求尽善尽美,独具民族风格。建国后,仍有不少建筑,沿用这一传统工艺。现代建筑装饰、装修,70年代以前,一般采用石灰粉或滑石粉加少量牛皮胶掺水粉刷。1978年后,采用“801”、“106”、“107”等建筑材料粉刷墙面,色彩均匀,不易脱落。公共建筑场所天棚装饰,四周阴角堆塑圆形凹凸线条,或彩绘各式花纹图案。门窗配色一般以粟色、桔黄、淡灰、天蓝等为主,医院则多用白漆涂刷。
  第四节典型建筑物
  曹县文庙座落在曹县县城中心,建于元大德延佑年间,后经多次重修。主建筑有大成殿5间,东西厢房各21间。殿前为战门,门东是更衣厅,西为祭器库,前为棂星门。南数十步为潘池,人称月牙河,河上架有两座石桥,东名“腾蛟”,西曰“起凤”。东西两门外各有“下马碑”一座,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字样。
  文庙内设有儒学(内有教谕宅和训导宅),东侧为文昌阁和三个祠堂,西侧为忠义、悌孝两祠。
  大成殿是孔夫子座殿,殿宇高10米,宽30米,进深14米,建筑面积420平方米。殿内有八根木柱支撑屋顶,为双层双檐传统砖木结构。四周矗立24根朱漆伞檐大金柱。周围离檐口间两米处砖砌“三二”大斗墙,外呈深红色。殿宇雕花塑形,刷漆镀金,古色古香,庄严肃穆。各大梁与金柱结合十分严密。梁上雕塑的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形象逼真。中门门楣刻有“棂星门”三个楷书字,柱四周均雕凿浮龙,石刻精细,结构严谨,左右对称。文庙院内树木丛生,使殿宇掩映在绿树丛中,风景雅致。“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当作“四旧”毁掉。
  单县张家牌坊张家牌坊又称“百狮坊”,位于单县招待所南张家牌坊街东端,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为赠文林郎张蒲妻朱氏建造。
  该坊是一种门洞式的纪念性建筑物,用青石仿木结构建造,通体雕刻。高14米,宽9米,四柱三间五楼式,歇山顶,平面为“一”字形,正间楼檐下六朵斗拱,次间上下檐下各三朵斗拱,全坊上下间架有制,搭配均衡匀称。雕刻的狮子、云龙、牡丹、吻兽、象尊等,维妙维肖,栩栩如生。此坊通体雕琢石狮百头,八根立柱各透雕四条蛟龙,正间上下额坊、次间额坊及正檐下“圣旨”匾的四周,均镂空透雕二龙戏珠,正中额坊上分三层镂空透雕串枝牡丹,牡丹间以变形的“田”字形云纹,寓意“富贵万年”。楼檐下兽斗花拱如意松板承托,背和檐角上雕配的吻兽、象尊、岔兽鱼、海马、跑兽等皆造型优美,生动传神。每个吻兽的身上浮雕两条游龙,生动活泼,象驮宝瓶,憨态可掬;正脊中间雕刻二龙朝天,相托一珠;瓶类饰物,高耸空中,引人仰望,精美而雄伟。每个构件上都雕有榫眼,有直榫、燕尾榫,有的穿上铁杆,打上铁锯,并且中间额坊和左右立柱紧紧相联,这样就使迭压相接的构件上下左右结成一体。虽经二百零八个寒暑,几次中强级地震,仍巍然矗立。
  据群众及复修牌坊的石工说,当时是用屯土的办法构筑,牌坊垒多高,土就堆多高,众多玲珑剔透的构件也不是在下面刻好筑上去的,而是雕好大体结构,筑上去后再雕琢细部。
  该坊1977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单县人民政府于1980、1983年先后拨款重修补雕,复以崭新的面貌迎接观赏游客。
  巨野永丰塔永丰塔座落在巨野县城东南角水潭之中,它东靠县招待所,西临民房,南有菏兖公路。该塔始建于后周,宋时修成。八角四门,青砖结构,高30米,塔尖1.85米,是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塔分7层,1374年(明朝洪武七年)淤于地下两级,下层周长44米,上层周长36米。底层西侧有方石砌成的台阶,沿阶向上可至塔顶,每层有阶梯相连。塔尖是圆形亭式砖木结构,青瓦顶盖,形似一伞罩顶,飞边走檐,古朴雄伟。
  巨野县谷家公馆谷家公馆建于1933—1934年,是原国民党陆党第22师师长谷连民和其兄谷连友办公、居住地,故名“谷家公馆”。它座落在巨野县大义镇中心,坐北朝南,南北长70米,东西宽60米,占地4500平方米,由当地建筑工匠建筑。
  院落布局以南北走廊为中轴线,横牵两厢六院。西北、东北、东南各角建有两层角楼;西南、东北两角各有大门一个;正南大门两侧置石狮一对。沿中轴线两侧分设三门六院,建有大厅、会客厅各5间。中轴线前后有3间和5间的二层堂楼各一座。正南大门右侧筑有三层箭型门楼。全部建筑均系砖木结构,墙厚50厘米,青砖砌筑,木质楼梯、楼板,木屋架,青色小瓦,五脊六兽,十分壮观。10间厅房的正面绘有“黑鹿”、“白鹅"图案,暗示建筑匠师对军阀谷氏兄弟的辱骂(鹿一掳、鹅一讹)。
  谷家公馆建筑结构严谨,院院相通,屋屋相连。建造工艺精湛,墙体灰缝均匀,是菏泽地区当今仅存的较完整的古式四合院。1975-1982年,大义镇政府又将厅房、会客厅及6间堂屋的上部先后拆除,在原基础上盖起两层办公楼。其它房院基本保持原貌。
  菏泽汽车站位于菏泽老城东关外,坐南朝北,北邻东方红大街,东靠牡丹路,是个位居闹市的新型建筑。
  该站由菏泽地区建筑设计院工程师韦鏖军主持设计,菏泽地区建筑工程公司施工。
  1983年10月破土动工,1985年12月竣工。整个建筑由多层框架和排架两种结构组合而成。主楼7层,高27米,最大跨度18米,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总投资150万元。山东省交通厅的领导在竣工剪彩时称赞“该工程的设计造型、建筑规模在当今全省同类建筑中是第一流的”。
  该建筑分为两大部分:东部是框架结构的主楼,其底层设售票厅;西部是排架结构的候车厅,可供600人候车,每天客流量达12000人。站内设有行李过磅室、食宿楼、办公楼、零售小店、公厕、广播室、电子报时钟等。外廊将东西两部分紧密连接,使之浑然一体,层次分明,既丰富了立面造型,又突出了东部主楼。楼内壁灯、吊灯光彩华丽。古朴的大理石立柱、彩色石子水磨石地面、钙塑板吊顶将室内装点得格外美观。车站建筑宏伟,比例适宜,独具特色。
  菏泽地区人民医院门诊楼位于菏泽市西环城路中段,东邻青年湖,西靠菏泽医专,环境幽静,是区内医疗卫生系统规模最大的门诊楼。该楼由菏泽地区建筑设计院侯寅生设计,菏泽地区建设工程公司施工。1982年1月破土动工,1985年5月1日竣工。
  医院门诊楼门厅五层,两侧四层,高21米。门厅处采取框架结构,跨度21米;其他为砖混结构,跨度15米。最大限度可容纳500—700张床位,日就诊2500人次。各科都有候诊区和单独出入口,科室之间又相互通连。整个门诊楼布局合理,装饰美观,给人以舒适之感。
  单县徐寨节制闸该闸位于单(县)金(乡)公路朱庄桥东400米处,1984年12月26日动工兴建。荷泽地区水利设计室设计,单县水利局施工。闸全长178.5米,26孔,每孔净跨6米,门闸底板高程35.09米,钢筋混凝土桩基础,小底板轻型透空重力墩,钢丝网双曲薄壳闸门。桥房为钢架封闭式,高3米,宽3.82米,草绿色玻璃钢瓦封顶。桥头两端各有四层相同桥头堡一座,长9.5米,宽5米,建筑面积147平方米。外墙镶嵌彩色石子和瓷砖,线条清晰,光感自然。
  徐寨节制闸可调蓄储水量1000万立方米,控制水灌面积11.3万亩,工程总投资500万元,其中群众集资110万元。用工日54万个,挖土方53万立方米,砌砖石7700立方米,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1080立方米,耗水泥4500吨,木材739立方米,钢材367吨。该工程对改善单县农业生产条件,增强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巨野县招待所仿古建筑楼位于巨野县招待所前院,西与永丰塔隔水相望。1983年,由巨野县建筑公司设计组魏中兴、曹现雷设计。是年6月,由巨野镇建筑公司动工兴建,1985年8月竣工。建筑面积1239平方米,投资37.22万元。
  该建筑呈“L”形,由南楼、东楼及阁楼三部分组成。南楼高二层,长46.75米,宽10米,双面走廊。东楼高二层,长33.75米,宽8米,单面走廊。两楼走廊均以高3.5米的钢筋混凝土柱作支撑。支柱朱漆涂面,形似古木。两楼相交处由一六角形三层阁楼,把东、南两楼结为一体,高低错落,比例适中。阁楼底层为钢混楼梯,二至三层是木质楼梯,上下皆为木质手扶栏杆。两楼相交处和南楼内侧各设有宽2.5米的7级石台阶。
  楼房主体采用砖混结构,青砖、青瓦、清水墙,大飞檐歇山房顶,木檩、木椽,盖绿色琉璃筒瓦。木质门窗,扣花窗棂,地面铺设拼花陶瓷砖。整楼内外装饰古朴典雅,具有古建筑特有风格,是一座既适用又有观赏艺术价值的仿古建筑。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机构

菏泽县委
相关机构
菏泽县政府
相关机构
巨野县建筑公司
相关机构
郓城县建筑公司
相关机构
梁山县建筑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
巨野县
相关地名
郓城县
相关地名
梁山县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