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基础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1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基础建设
分类号: F303.3
页数: 3
页码: 376-378
摘要: 道路区内古城道路多为棋盘式。街道多据官衙宅地、寺庙牌坊、风俗传说、地形地貌、旧物旧景等命名。大小街巷均为土路,路面狭窄,一般宽4米,最宽者也不足6米。建国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的50年代,各县量财而行,干部、职工和居民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先后开辟、拓宽取直了部分街道,并改造为砖渣路面和灰土路面。仅1956年,菏泽县就拓宽街道19条,加高路基13条,全长3.26公里;开辟四关道路6条,每条宽8米,长1.6公里。1965年,菏泽城内修筑第一条沥青路面——东方红大街,长1.5公里,宽16米,共投资14.4万元。
关键词: 基础建设 城乡建设

内容

道路区内古城道路多为棋盘式。街道多据官衙宅地、寺庙牌坊、风俗传说、地形地貌、旧物旧景等命名。大小街巷均为土路,路面狭窄,一般宽4米,最宽者也不足6米。建国后,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初步发展的50年代,各县量财而行,干部、职工和居民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先后开辟、拓宽取直了部分街道,并改造为砖渣路面和灰土路面。仅1956年,菏泽县就拓宽街道19条,加高路基13条,全长3.26公里;开辟四关道路6条,每条宽8米,长1.6公里。1965年,菏泽城内修筑第一条沥青路面——东方红大街,长1.5公里,宽16米,共投资14.4万元。1962—1976年,曹县县城的东西大街、定陶县城的城中街、单县县城的胜利大街、成武县城的老城街、巨野县城的永丰街、梁山县城的水泊中路、郓城县城的唐塔路、鄄城县城的东西、南北大街、东明县城的民主街与五四路,相继改造为沥青路面,总长15.369公里,均宽8米,共投资
  110.68万元,结束了全区城市道路旱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的历史。
  1978年,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方针,本着先急后缓、重点建设的原则,采取一道路、二绿化、三环卫,同时安排给、排水,由里向外紧凑发展的方法,首先加快了道路建设。10县(市)均成立了由建委(城建局)、交通、工商、林业等部门有关人员参加的修路指挥部,分管县(市)长亲自指挥,实地考察,制订方案。在工程量大、资金短缺的困难条件下,以国家投资、受益单位集资、公办民助、集资联办、义务劳动以及争取交通运输部门投资相结合的方式,多方集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拓宽、取直、新修、翻修了一批高标准的市内道路。1985年4月,菏泽市政公司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翻修了菏泽城主要干道 ——东方红大街,路基加厚到35厘米,油层加厚到5厘米。是年,菏泽市区49条主要街道,全部为沥青路面。新修、翻修后的道路,一般宽30米,最宽的达50米,改变了多年来未解决的咽喉路、脖子路以及交叉路口行路难的状况,为城市建设按规划进行奠定了基础。
  菏泽地区1985年城区道路统计表桥涵区内地势低洼,各县城内河、沟、坑、塘不少,因此桥涵也较多。明清时期,为交通方便,四城门处护城河上均架桥,多为木桥或木吊桥。这些木桥建国后逐步被拆除。菏泽市的西门木桥于1954年拆除,建砖拱桥1座。曹县城四门木吊桥先后于1958年、1962年、1963年、1964年由曹县建筑公司拆除并建砖拱桥。50—60年代,为利用当地材料,节约投资,城内多建砖拱桥,尔后尚建少量石墩石拱桥。1967年开始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盖板桥。菏泽市东门桥于1968年改建为石墩双曲拱桥,1983年两侧又各加宽4米为人行道。至1985年,区内城市桥梁的发展,可概括为四个阶段,即:木桥→砖(墩、拱)桥→石(墩、拱、钢筋混凝土盖板、双曲)桥→钢筋混凝土桥。城区桥、涵多由市、县政府委托建委(菏泽市为城建局)、交通局、水利局负责设计、投资、修建。
  排水建国前,区内城市无下水道,污水、雨水多汇入坑塘,部分由护城河排出,遇大雨,城内常积水。建国后,城内一般一路两沟,多为明沟、土沟,也有少量砖砌明沟。菏泽市自60年代开始,其他县城在1977年以后,先后在主干道两侧开挖排水沟,改明沟为暗沟。梁山、巨野多为石砌,其他县城为砖砌沟体加混凝土盖板。为解决大雨时排泄不畅的问题,菏泽、单县、巨野、东明还在城区外围建抽水机站,排泄雨水。80年代,各县城排水系统基本形成,但仍为雨污合流,部分汇入坑塘,大部分经下水道、排水沟或护城河向下游河道排泄。由于区内城市地面多低于城外,给排水造成一定困难,加之管理不善,管道淤积堵塞,致使大雨时排泄不畅,低洼之处的局部路段积水现象仍未根除。
  菏泽地区1985年城区排水设施情况表防震防空防镇:菏泽地区在地质构造上位于鲁西隆起的西南部边缘,区内断层纵横,历史上曾发生多次破坏性地震。1983年11月7日5时,菏泽、东明交界处发生5.9级地震,房屋倒塌,破坏严重。根据《山东省地震裂度表》,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菏泽地区下列城市需设防:菏泽市、东明县城7度设防; 曹县、成武县城8度设防;鄄城、定陶、单县县城6度设防。自1978年起,按照上级布置,区内开始对建筑工程采取抗震加固措施,主要是十大要害部门的重点工程,即;供水、供电、粮食、医疗、交通、通讯、消防、近邻水库、重要指挥用房和可能发生重大灾害的单位。至1985年,山东省拨给菏泽地区抗震加固专款317万元,钢材250吨,木材149.3立方米, 水泥372吨,全区共加固房屋建筑面积28.96万平方米。
  防空:60年代起,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国家开始加强三线建设。菏泽地区是山东省的战略后方,因此荷泽、梁山被省、地定为重点防空城镇。为完成“走”、“藏”、“消”各项任务,有效地抗击敌人的突然袭击,地区和10县、市均成立了防空办公室,各县城陆续修建了一批地下掩蔽、防御工事。1985年,全区有人防工程15111平方米,全部为地下防空工事,分砖混结构和混凝土结构两种形式。区内人防工程种类齐全,设备配套完善,布局合理,突出了人防工程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特点。在使用上,是谁建设谁使用,战时统一调配。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机构

曹县建筑公司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菏泽城
相关地名
定陶县
相关地名
单县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