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15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公路
分类号: F540.3
页数: 12
页码: 351-362
摘要: 驿道唐代,驿道从曹州向东经兖州、济宁、淄州、青州、莱州达登州;西经汴州(今开封市)、郑州、洛州、陕州、华州、上都(今西安).....。“达边境;由兖州转经沂州,抵东海。宋元时期,驿道有所发展。清代,曹州府和各县设驿丞负责驿站业务,不设驿丞的县由地方官兼办。规定每10里或15里设1铺,每铺设铺兵4名,铺司1名。曹州府领1州10县,设铺78个,驿道总长500公里,铺司、铺兵215人。1913年,废除驿站,驿道随之为公路取代。
关键词: 公路建设 公路发展

内容

第一节机构
  民国初期,境内仅有济菏公路,隶属于利菏汽车路局。1927-1937年,区内公路先属利菏、曹济两汽车路局管辖,后属曹济郓段管理。抗日战争时期,为日本侵略军控制。1946年,晋冀鲁豫公路管理局成立,具体负责公路的管理、修筑和保护。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路管理工作,于1950年3月成立了菏泽专区公路管理段,由当时平原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领导,菏泽专署建设科代管。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菏泽、湖西两专区划归山东省领导,荷泽、湖西专区公路管理段划归山东省交通厅领导。1953年7月湖西专区管理段并入菏泽公路管理段。1958年10月菏泽公路管理段撤销,1962年7月恢复,后改称山东省交通厅菏泽公路管理段,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1971年改称菏泽地区公路管理段。至1985年,地区公路管理段有10县(市)公路管理站,职工总数为1788人。
  第二节线路
  驿道唐代,驿道从曹州向东经兖州、济宁、淄州、青州、莱州达登州;西经汴州(今开封市)、郑州、洛州、陕州、华州、上都(今西安).....。“达边境;由兖州转经沂州,抵东海。宋元时期,驿道有所发展。清代,曹州府和各县设驿丞负责驿站业务,不设驿丞的县由地方官兼办。规定每10里或15里设1铺,每铺设铺兵4名,铺司1名。曹州府领1州10县,设铺78个,驿道总长500公里,铺司、铺兵215人。1913年,废除驿站,驿道随之为公路取代。
  公路演变1921年,由华洋义赈会出资,山东省道筹备处督导,修筑了济曹路(从济宁起,经嘉祥、巨野,达曹州),全长120公里,区内长82公里,路基宽度6米,最大纵坡度为8%。,为区内最早的公路。该路系旧路修整,工程简易,故当年竣工。1926年,山东省开始官办汽车运输,成立了利菏汽车路局,利用黄河大堤作路基,修成了济利(济南一利津)、济菏(济南一菏泽)两路。两路均以济南为起点,中隔黄河,在泺口(今洛口)以渡船相连,故有时看作一条路,称为“利菏路”。
  1927-1937年,山东省的公路事业由省
  建设厅主管。在建设厅下,设立公路管理机构。先是采取以一条运输路线为经营范围设立管理机构的办法,叫做干线设局制,境内属利菏和曹济汽车路局。后改为分区设局制,即将全省运输系统划为6个区,每区设汽车路局,境内为兖曹区辖。1934年,撤销区局,境内属曹济郓段辖,段址在济宁。这一时期,境内各县依照省颁发的一些征工筑路的办法,大都设立了“征工服役事务所”,制订了“征工办法”,征调民工修筑公路。到1937年,境内公路已修筑5条,长306公里。济曹路:济宁至曹州,中经嘉祥、巨野,长120公里,境内82公里;济鄄路:济宁至鄄城,中经嘉祥、巨野、郓城,长125公里,境内长87公里;济商路:济宁至商丘,中经金乡、单县、曹县,境内长65公里;单成路:单县至成武,长27公里;曹考路:曹州至考城,境内长45公里。这些公路,都是自然土路面,沿用原来的大车道修筑而成,未经测量,路线弯曲,路面狭窄,多系粉砂,“晴天尘土飞扬,雨时泥泞载道”,交通经常中断°抗日战争时期,区内公路主要路线有:兖菏公路(兖州一菏泽),中经嘉祥、巨野,长240公里;济商公路(济南一菏泽),中经东平,长270公里;济商公路(济宁一商丘),中经金乡、单县,长170公里;菏商公路(菏泽一商丘),中经定陶、曹县,长120公里。1944年,日本侵略军为了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需要,对济菏路部分路段铺以单车道碎石或砖渣,区内出现了最早的碎石、砖渣路面公路。解放战争时期,区内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对公路积极进行整修。至1949年,区内共修筑、修补了济宁——菏泽、济宁——鄄城、济宁 ——商丘、菏泽一商丘、荷泽——开封、菏泽——姬楼、聊城——徐州、巨野——商丘8条公路主线,总里程876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得到较快发展。1950年,整修了菏泽一郓城、菏泽一鄄城两条路线。1951年,开辟整修了梁山一郓城、李村——菏泽、郓城——巨野、定陶 ——徐州、菏泽东明、荷泽考城、东明考城等条线路。1952年2月6日,荷泽专员公署根据平原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公路留地标准,要求各县、区通过土改,在丈地发证前按照省、县留地标准,留足公路用地。朝商公路(朝城——商丘)、长济公路(长垣一济宁)、濮成公路(濮阳一成武)、菏考公路(菏泽一考城)、孙巨公路(孙口一巨野)等5条路线,皆按省道留地,宽25米,公路交叉点前后50米当增加1倍。县与县之间公路,按县道留地,宽15米.1953年全区的公路,多系土路面,等级标准低,质量差,一经车辆碾轧,雨水冲刷,道路坎坷,因此必须改善土路面,对公路进行整修。是年11月,对菏泽至梁山、荷泽至旧城两路路基过窄、存水的地段予以加宽增高。1954年,山东省交通厅从省公路管理局工程大队抽调力量,组成济菏工程大队(队部设在嘉祥大山头),对济菏路全线进行改建,共征用土地1456亩(其中包括济宁地区路段征用)。1955年施工,当年完成济宁、菏泽交界的路基改线和路面铺筑。1956年完成巨野以西至荷泽的路基改建与路面铺筑。改建后的路基、路面宽度:巨野以东至嘉祥分别为8.5米、3.5米;巨野以西至菏泽分别为7.5米、3米。该路是区内第一条晴雨夭均能通车公路。1953—1956年,共改建土路面389.37公里,占当时土路面总数589.95公里的66%,行车时速由15-17公里提高到30公里以上,油耗由每百公里28公升降至20公升。
  1958年,曹县开始建太行堤水库,临清至商丘公路不得不改道绕行。是年秋,完成改线路基28公里,路基宽度为6米。1959年,境内临商路基改建全部完成,共计136.6公里,路基宽12米。1958年10—12月,完成郓城至巨野线路泥结碎石、碎砖路面的铺筑任务,路面厚度为18厘米,宽度为3米,长27.2公里。1959年春,单县以北至鸡术集路基由于改建后没有夯实,路基松软,路面塌陷严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1962—1964年,维修加固桥梁111座,涵洞41座,改善路面323公里。1965年底,全区省养干、支线公路已达929.33公里,比1957年和1962年分别增长41%、5.93%;县、社道路达到748公里,比1962年增长138.2%;晴雨天通车里程达到295.2公里,比1957年、1962年分别增长299.5%、31.2%。
  1967年,在兖(州)兰(考)线菏泽至酒庄路段铺筑沥青路面37公里,这是全区第一条沥青路。1967—1976年的9年间,区内沥青路从零起步,发展到975.76公里,其中干线沥青路面为919.43公里,占干线公路1281.84公里的71.8%;县社沥青路面为56.33公里,占县社公路140.6公里的40%.“文化大革命”期间,铺筑沥青路面不按科学方法和技术规范办事,造成不少沥青路面前修后坏,使用周期短,浪费严重。1967年修筑的第一条兖兰沥青路巨野至常寨路段和1968—1969年修筑的临商路荷泽至商丘沥青路段工程,都是当年修当年坏。1976年,全区晴雨天通车里程达1157.5公里,为1965年晴雨通车里程的4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路建设迅速发展。1978年,全区铺筑沥青路面312公里,创历史最高纪录。是年,菏泽地区第一次“沥青路过千公里”。菏泽县、巨野县实行了社社路面沥青化。1985年,全区公路里程达300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962公里;干线路18条,长1283公里,占总里程的43%,其中沥青路面1206公里;县、乡公路137条,长1717公里,占总里程的57%,其中沥青路面756公里;晴雨通车里程2056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69%;通公路的乡镇253个,晴雨天通车的196个,占64.3%;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23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年,全区公路有二级公路106公里,占总里程的3.5%;三级公路1087公里,占总里程的36.2%,四级公路1087公里,占总里程的60.3%。
  主要干线兖兰公路:东起兖州,经济宁、嘉祥、巨野、菏泽至曹县蔡口出省,止于河南兰考县城,全长221.7公里,其中山东境内长184.7公里,菏泽地区境内长111.782公里。菏泽至兖州是连云港至菏泽国道的一段。
  济宁至荷泽路段,据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岀版的《续山东考古录》记载,济宁至曹州的大道是山东的主要道路之一。1921年,华洋义赈会出资,以工代赈,山东省道筹备处督导修筑济曹路。自济宁起,经嘉祥、巨野达曹州(今菏泽),长120公里。由于系旧路修整,工程简易,当年修复竣工。1944年,日本侵略军对该路进行裁弯取直,并陆续地铺筑单车道式碎石碎砖路面。1953年山东省交通厅投资,对菏泽辛集、皇镇、沙土集、双庙等穿村公路改至村外,并修筑桥涵。1955年,该路线由山东省公路局成立的济菏公路工程大队施工,完成了巨野以东泥结碎石路面的铺筑,路面宽3.5米。1956年9月,巨野以西至菏泽路基整修及泥结碎石路面铺筑完成,路基宽7.5米,路面宽3米。1967—1968年,兖兰路菏泽境全线铺筑沥青路面,其中菏泽以东路基加宽至10米,灰土底层宽6.7—7.5米,路面宽5.5-6米,沥青层厚1.5厘米;菏泽以西至蔡口段路面宽5.5米,沥青层厚1.5厘米1978年又开始对菏泽以东磨段进行改建,加宽路基,铺筑新油层,路面宽10-15米,沥青层厚2.5-3厘米。
  兖兰路在区内共有桥梁22座,其中大桥3座,中桥5座,小桥14座,均为永久性桥梁。该路线桥涵齐全,绿树成荫,对贯通鲁西南和豫东地区,发展两省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济兰公路:北起济南,经长清、平阴、梁山、郓城、菏泽、东明,至河南省兰考,全长327公里,其中山东省境内长301公里,区内长203.8公里,是北镇至郑州国道的一段。
  该路梁山至菏泽路段,是在民间大车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1958—1964年,梁山境内分期分段完成了路基改建,路基加宽至7米。1972年铺筑宽3.5米粒料路面.1977—1981年铺筑沥青路面,宽9米。该路郓城东北一段,1981年拓宽改建为宽6米沥青路面。1981-1982年,又拓宽改建沥青路面宽至9米,沥青层厚3厘米。东明至菏泽交界路段,1960年测量定型。1963—1965年,对菏泽至东明路段重建,铺筑泥结碎砖路面,宽5.5米,厚5厘米,晴雨天均能通车。路基加宽至11米,沥青路面拓宽至6.5米。1976—1977年,东明一刘楼(属河南省兰考)省界路段铺筑沥青路面,宽6.5米。1984—1985年,东明县城大街路段沥青路面拓宽至36米。
  聊商公路:北起聊城,经阳谷、寿张,穿过河南省台前县,在梁山县蔡楼渡口过黄河,入梁山县境,再经郓城、巨野、成武、曹县青堌集,止于河南省商丘市。全长251.2公里,山东境内长225公里,区内长153公里。青堌集到商丘是北京至珠海国道的一段。
  该线郓城至巨野段始建于1934年。1949年解放军南下时曾进行修复。1958年修建碎石路面,宽3米。1971年拓宽至6米。1972年铺筑巨野至青集宽6米的沥青路面。郓城至梁山县蔡楼段原线弯曲,1970年全部改建。1971年冬铺灰土底层,1972年铺筑沥青路面,宽6米。蔡楼渡口有2公里碎石路面, 宽6米°1985年9月,梁山赵堆以南4公里沥青路,改建为泥结碎石路面,宽6米,泥结碎石厚11厘米。
  聊商公路沿线地势平坦,属三级公路。共有大桥4座,中桥14座,小桥25座,漫水工程2处,蔡楼渡口1处。全线桥涵配套,绿化较好,晴雨天均能通车。
  临商公路:北起临清,经莘县、朝城,过河南省范县,在鄄城县旧城过黄河,再经鄄城、菏泽、定陶、曹县,至河南省商丘市,长282.7公里。山东境内长241.1公里,区内长133.5公里,是境内纵贯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
  1966年旧城到菏泽段,铺筑简易粒料路面,宽3.5米。1974年改建为沥青路面,宽7米。菏泽至商丘段,1958-1959年将路基全部改线,路基宽12米。1959年,菏泽、定陶、曹县分别铺筑双层泥结碎砖路面,宽3.5米。1968-1969年,全线铺筑沥青路面,宽6米。1982—1983年,菏泽东关、曹县东关、鄄城南关路基与沥青路面分别拓宽。1984—1985年,定陶城郊沥青路重修3.42公里,路面宽18米。
  临商公路在全区有桥梁39座,其中大桥3座,中桥13座,小桥23座,均为永久性桥梁。有渡口1处。该线桥路配套,绿化较好。
  济商公路:自济宁起,经金乡、单县、曹县青堌集,止于河南省商丘市,全长142.7公里,区内路段全程60.5公里。该路北接新(乡)石(臼所)铁路,南与陇海铁路相连,是北京至珠海国道的一段。
  1955年对单县以北20公里进行局部改线。1968年,单县至时楼铺筑碎砖路面20公里,宽3.5米。1970年,全线铺筑宽6米的沥青路面,沥青层厚1.5厘米。1983年,进行改建,改建后的沥青路面宽9米。
  济商公路为三级公路,有大桥2座,中桥2座,小桥8座,均为永久性桥梁。菏泽地区1985年干线公路现状表
  第三节桥涵
  清末民初,境内桥梁数量多,质量较差,多为木桥、砖桥、石桥。1921年,兴建公路,未建新桥,只是对旧桥加以改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桥梁遭到极大破坏。至建国前,桥梁已为数不多。据统计,1950年菏泽一济宁、菏泽一商丘、菏泽一考城3条路线仅有桥梁7座,涵洞30座。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桥梁数目日益增加,技术标准逐步提高。1953—1955年,境内共新建桥梁26座,长262.91米;涵洞22座,长235.85米。1955年建造成的济商路黄河故道木桥是建国后区内的第一座较大桥梁,全长48米,12孔,每孔跨度4米,桥宽6米。
  从1961年起,专区公路管理部门开始对桥涵加固、维修和改建。是年5月至1962年7月,荷泽城东双河集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63年,在菏泽至兰考公路马堤口处建造菏泽地区第一座双曲拱试验桥,桥为单孔,跨径12米,桥长13.5米。此桥经过破坏性压力重载试验,完整无损,性能良好。1965年,全区公路桥梁达122座,其中钢筋混凝土桥21座,砖石混凝土桥2座,砖木桥53座,木桥46座,涵洞448座.1968年,在济商路上曹县刘井附近始建钢筋混凝土二铰平板拱桥,长174米,宽7米,高3.9米,15孔,最大孔跨度15米,下部桥柱为灌注桩。该桥施工中,首次用特细砂代替粗砂建桥成功,继而这一经验推广全省。
  1985年,全区桥梁总计660座,总长23599米,其中干线公路桥梁305座,长11984米;县公路桥梁242座,长7700米;乡镇公路桥梁113座,长3915米。同时,全区有涵洞3262座,总长39046米,其中干线公路涵洞1387座,长19730米;县公路涵洞1283座,长13454米;乡镇公路涵洞592座,长
  5862米;倒虹吸83处,长892米。
  第四节养护
  养护队伍1928—1930年,公路养护由沿线各地田主负责。1930年,山东省建设厅公布了各县养护道路办法,规定田主要随时修补其段内被水冲毁的路面,从事农业操作时不得侵占路基,各县要雇佣路工及时查勘该管区道路1934年,曹济郓段设道班12个,每班配道班工5-6人,班长1人,负责公路经常性养护。抗日战争时期,公路养护一度中断。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专署发出通令,要求加强养路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道班,实行工群共养。1953年,建立第一批道班,共15处,道班工180名。随着公路干线养护里程的增加,道班及道班工相应增加。至1985年,全区道班达126处,其中干线115处,县公路9处,乡公路2处,道班工人755名。
  公路绿化建国前夕,区内公路绿化较差,公路两旁树木总计5410棵,且主要分布在济菏(济宁一菏泽)、菏考(菏泽一考城)、荷商(菏泽一商丘)3条公路两侧。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路绿化,加强养护工作。1951年,在荷泽一考城、菏泽一商丘两路线上植树1129棵。1952年,全区道旁共植树24407棵。1953—1957年,道旁植树403816棵,但由于只求数量,忽视质量,只成活了19万棵。1958-1960年的“共产风”,使公路绿化里程急剧下降,由1957年绿化里程的659.9公里下降到173公里。1961年公路绿化里程开始回升,至1965年底干线公路植树里程达918.23公里,占养护里程的98.8%;县、社公路植树里程647.5公里,占县、社公路里程的86.6%.1965年,外省、外地区来菏泽专区参观公路绿化14次,参观的路线有兖(州)兰 (考)线、荷(泽)商(丘)线、定(陶)砀(山)线、济(宁)商(丘)线、菏(泽)鄄(城)线、兖(州)梁(山)线、济(南)荷(泽)线、巨(野)商(丘)线等。是年,区内提出进一步搞好公路绿化的要求:“在三、五年内,把所有养护路线,根据路基高低,达到四乔四灌、六乔六灌或八乔八灌,完整无缺,生长茂盛,道路成荫”。1975年,全区所有公路干线和重要支线已全部按规划达到了一路四行,上乔下灌,个别公路段达到了六乔六灌。1976年,全区公路全部绿化,成为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在防风固沙、调节空气、保持生态平衡、保障路基稳定和行车舒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77年,被林业部命名为“全国公路绿化先进单位“。1985年底,全区绿化里程达2906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6.9%。
  养路机械全区机械化养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仅有一些12马力的小拖拉机,1.5吨德国产小型轧路机。1977年,菏泽段公路筑路机械厂制造的10台12型翻斗车,投入使用。是年,12马力拖拉机增加到32辆,轧路机15台。1980年,载重汽车增加到91辆,大中型拖拉机55台,轧路机20台,洒水车1辆,提高了公路养护的机械化程度。1985年,全区养路机械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2台,轧路机41台,载重汽车83辆,自卸汽车28辆,洒水车3辆,轧石机11台,碎石机10台,公路养护实现了机械化。
  第五节运输
  运输工具早期境内运输工具比较原始简陋。货运工具,有人推独轮平头车、红车,载重150—400公斤,日行25—30公里;畜力四轮太平车,铁木结构,载重1500公斤;另有牲口驮运和脚夫肩挑。客运工具,有马、轿、畜拉轿车等,轿分2人抬、4人抬、8人抬三种,多为官、商和富人乘用,百姓一般步行。
  1924年,荷泽、东明、曹县等县城有双轮人力车,当地人称为“东洋车”,搞拉客运输。1938年出现了“马车行”,民间运输仍为畜力铁木轮大车和人推木质独轮车,1946年,.区内有汽车110辆,大部分是木炭车、酒精车,汽油车较少。建国初期,客运工具以两轮马车为主,货运工具以畜力大车为主。50年代,客货运输工具逐步向机动车辆发展,铁木轮大车逐步改为胶轮大车。1959年,全区国营有载货汽车137辆,载重量427.54吨;载客汽车25辆,835个座位;集体、个体有地排车2497辆,三轮车271辆,马车243辆。1984年,国营系统货运工具有载货汽车745辆,3308个吨位;客运汽车220辆,9586个座位; 集体单位人畜力车7050辆,其中属农村的6552辆,属城市街道的456辆,属市县专业运输企业的42辆。
  运输组织区内早期的运输组织均为私营。1922年,私营长途运输公司成立,经营河泽至济宁线的客运。1926年,山东省成立利荷汽车路局,有汽车20辆,后增至百辆,经营利津至菏泽的客运业务。1930年,全省运输系统划为六个区,区内属兖曹区。1934-1937年,区内运输为曹济郓段辖。1935年山东省汽车路局制定了《管理商车暂行办法》,规定商车行驶路线,由省局视登记商车多少、营业状况优劣酌情分配调拨;商车自领到许可证明后,在两个月内不营业,或开始营业后无故停驶一个月者均予撤销登记,收缴证明车牌; 实行客货统一运价,不准车商擅自更易。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成立了日伪“华交公司”,区内交通运输属该公司下的济宁所管辖1945年6月,冀鲁豫军区成立冀鲁豫汽车大队,驻地先在河南濮阳,后移菏泽。1946年1月,在“冀鲁豫汽车大队”基础上组建“冀鲁豫兴华汽车运输公司”,主要经营菏泽、济宁、巨野、郓城、鱼台、滕县、临沂、宁阳、泰安之间的军需物资与客货运输。是年,兴华汽车运输公司下属的曹州分公司成立,有职工135人,汽车30辆,胶轮马车20辆,骡马50匹。1949年1月,建立菏泽汽车站,隶属于冀鲁豫行署交通处。
  1951年,菏泽运输公司成立,原汽车站为其直属站。尔后,该公司相继在各县成立汽车站或代办点。湖西专署在单县建立了中心联运站。各县站(或代办点)既办理公司的业务,又为私营汽车代办售票,提一定手续费。1953年5月,菏泽运输公司、单县中心联运站合并于兖济运输公司。1959年,菏泽专区汽车运输公司成立。1964-1965年,各县运输公司相继成立。1985年,专业运输组织有菏泽、定陶、成武、曹县、单县、东明、鄄城、巨野、郓城、梁山10个汽车站、运输队。企事业运输组织有建筑、外贸、粮食、煤炭、商业、供销等车队。
  人畜力运输清末民初,区内运输以人畜力为主。黄河两岸附近,贫苦农民肩挑人扛,装卸物资,干这种活的人被称为“叫背”或“苦力”。县城市民及近郊农民,则从事“赶脚”(用毛驴驮人)、“推脚”(用木制平头车推人),运送旅客。1924年,菏泽、东明、曹县等县城有人先后购买“东洋车”,搞拉客运输,其中菏泽县最多,共有七八辆。长途货运工具,主要是木制红车。从事长途运输者,均系自愿搭“帮”,少则三五辆,多至十余辆。每帮推举一二个“车头”,出头联络货源。其路线不一,近至本县集镇之间、区内县之间;远至利津、济南及河北彭城、河南滑县、安徽亳县等地。运进的物资主要是布匹、纸张、火柴、煤油、糖茶等;运出的物资主要是棉花、土布及其他土特产品。这期间,人畜力车运输一般无官方组织。1938年,菏泽、曹县、单县等县城有了“马车行”从事返运,多受雇于较大商户。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利用人畜力车运输,支援前线。区内各县先后建立了支前机构,根据人力、畜力、运输工具情况,分别编了担架队、小车队、大车队,共计2100个,约27000人。他们将大量的被服和粮食运到前线,又将伤病员、战利品等运往后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区内南华、东明、曹县、定陶、成武、郓城、鄄城等县,在陇海、大杨湖、鄄南、章缝集等战役中,共出动担架20000余副,大车万余辆,供应线深入敌占区百余里,随军的民工和民兵15000多人。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野战军在冀鲁豫军区的配合下强渡黄河,发起了鲁西南战役。全区人民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仅7月份,全区就组织随军担架队、运输队50个,参加人员61万人,推车1万辆,大车4万辆,牲口12万头,担架35000余副。在淮海战役中,地方政府组织数万人的人畜力车队,为前线运输粮食达300多万公斤,以及其它大批物资。
  建国初期,货物运输仍靠人畜力车。60年代人畜力车运输量仍占一定比重。70年代中期,人畜力车运输转向以汽车运输为主。1980年后,个体联户的人畜力车运输迅速发展起来。1984年,全区投入运输的人畜力车7050辆,完成货物量和周转量分别是80.7万吨和4274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区公路运输货物量和周转量的8%和8.2%。
  汽车客运1922年,曹济长途运输公司成立,有汽车5辆,经营菏泽至济宁的客运业务,为区内汽车客运之始。1926年,利菏汽车路修成,山东省督办公署成立了“利菏汽车路局”,有汽车20辆,后增至百辆,经营利津至菏泽客运业务。因当时在黄河洛口设置渡船,沟通了黄河两岸的汽车运输,从利津乘车可直达菏泽,营业状况较好,盈利可观。1930年,韩复榘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为了巩固其在山东的统治地位,增购汽车,大搞官办汽车运输,并改干线设局制为分区设局制。1934—1937年,区内为曹济郓段,辖曹济(曹州一济宁)线、济鄄(济宁一鄄城)线、济成(济宁一成武)线,全长362公里,皆为官办客运。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军区成立了冀鲁豫兴华汽车运输公司(简称兴华汽车运输公司),并在菏泽设立了曹州分公司,开展客运业务。解放战争时期,客运量有所增加,大多为战争服务。1949年1月,菏泽汽车站建立,有汽车5辆,人员30名,地址在菏泽城内城隍庙。1951年,菏泽汽车站直属于荷泽汽运公司。尔后,各县相继成立汽车站。1959年,全区客运路线为16条,里程1095公里,国营载客汽车25辆,座位835个,客运量113.9万人,客运周转量7304万人公里。1972—1979年,新开辟了长途和区内短途客运路线。长途线路:菏泽一枣庄、菏泽—徐州、菏泽一临沂、菏泽一滕县、菏泽一砀山、曹县一济南、鄄城一枣庄、巨野一济南、巨野一徐州,线路总长2006公里;短途线路:菏泽一刘口、菏泽一庄寨、曹县一庄寨3条线路1982年5月,采取郑州一菏泽、菏泽一济南、菏泽一泰安三角分流的方式,开辟单县一郑州、菏泽一郑州、东明一郑州、单县一徐州、曹县一民权等客运路线;增加菏泽一徐州、菏泽一开封、
  菏泽一商丘、菏泽一民权、单县一商丘、曹县 —商丘等线路班次。1980—1985年,新开辟客运线路78条,营运里程增加1069公里。1985年底,全区营运线路163条,里程16547公里,其中区内线路80条,跨区线路48条,跨省线路35条。区内站点517个,其中地县站点10个、乡站点10个、营业组2个、代办站23个、停车点472个。10个县(市)站均有候车室、售票房、停车场、食宿站,其中以菏泽站设施最好。菏泽汽车站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售票厅、候车厅、办公楼三大部分组成。候车厅、售票厅宽敞明亮,装有大型电子数字显示时钟,候车厅设有电视扫描监视仪。全区每日始发客车518班次,其中,区内325班次,跨区104班次,跨省89班次。以菏泽市区为中心,连接其他9县,249个乡镇,通达济南、泰安、聊城、枣庄、济宁、临沂、徐州、郑州、开封、商丘、安阳等地市。1985年,全区载客汽车267辆,其中国营的261辆,完成客运量906.2万人,客运周转量50046万人公里。
  菏泽地区1959-1985年国营客运情况表汽车货运1930年,区内运输系统属兖菏等线。曹区。该区辖济菏、济曹、兖郓、金单、菏曹、杨菏等线。
  菏泽地区1930年汽车货运情况表1937年,区内有民营汽车行5家:同义成汽车行、恒信汽车行、隆兴汽车行、裕通汽车行、建筑汽车公司,共有汽车27辆,客货兼营,行驶于曹济郓线。抗日战争时期,区内属伪华交公司济宁所管辖,有汽车35辆,职工55人,经营济宁至泰安、菏泽、东平、郓城、鱼台、泗水等10条线路,总长768公里,每月平均完成货运量500吨,行包15吨。输出物资主要是小麦、棉花、皮毛等,输入物品主要是烟、糖、茶叶、布匹等。解放战争时期,货运属“冀鲁豫兴华汽车运输公司”下辖的“曹州分公司”,有汽车30辆,职工135人,主要是沿曹(州)济(宁)线、曹(州)郓(城)线、曹(州)鄄 (城)线、曹(州)曹(县)线、曹(州)濮(阳)线、曹(州)龙(龙王庙)线,运送军需物资。
  建国后,菏泽专署于1959年7月成立“菏泽专区运输公司”,拥有汽车28辆,职工215人,货运任务主要是完成政府分配的公粮和急需物资。1964-1965年,10县运输公司在从事人畜力车运输业的基础上,开始购进汽车。1970年,开辟了各县至兖州、枣庄各矿的线路。1984年,公路运输采取“谁受托、谁承运”的原则,提倡货主择优托运,开展合理竞争。1985年,开辟了菏泽至西安、郑州、开封、安阳、徐州、商丘6条跨省零担班车路线;菏泽至潍坊、济南、枣庄、济宁、青岛5条跨区线路,营运里程为4580公里,直达站点49个,中转站点575个,业务辐射面达22个省市。货运物品主要有粮食、煤炭、木材、羊毛、棉花、化肥等。1985年,全区有营业性载货汽车751辆。其中国营的295辆,完成货运量43.2万吨,货运周转量4639万吨公里。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机构

泽地区交通局
相关机构
利菏汽车路局
相关机构
平原省交通厅
相关机构
山东省交通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
平原省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兖州
相关地名
青州
相关地名
登州
相关地名
莱州
相关地名
曹州
相关地名
淄州
相关地名
汴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