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编 交通 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151
颗粒名称: 第九编 交通 邮电
分类号: C913.32;F603
页数: 22
页码: 351-372
摘要: 清末,区内道路全系土路,一般宽不过四五米,且弯弯曲曲,高低不平,交通十分不便。民国时期,废除驿站,始修公路,但由于政局动荡,灾荒连年,成效较小。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为掠夺财产和军事需要,在菏泽至济宁公路上铺筑两轮砖渣路面,质量极差。直到建国初期,全区仅有菏泽——济宁、菏泽——商丘、菏泽——考城3条公路能够勉强通车,总计210公里。交通工具主要是畜拉辕车和四轮太平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交通事业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交通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1949年11月,菏泽专署设立建设科,兼管区内交通工作。1955年,菏泽专署设立交通科。1958年,设立荷泽专署工业交通督察组。是年,撤销专署工业交通督察组,成立菏泽专署交通局。1958年11月,菏泽、济宁两专区合并,菏泽专署交通局与济宁专署交通局合并。1959年6月菏泽、济宁两专署分设,恢复菏泽专署交通局。1962年6月,交通局与工业局合并,成立菏泽专署工业交通局。1964年11月,撤销工业交通局,恢复专署交通局。1968年10月,成立菏泽地区人民交通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改为菏泽地区交通局。是年12月,与邮政局合并,成立菏泽地区交通邮政局。1972年3月,交通、邮政二局分设,恢复了菏泽地区交通局。1978年,称菏泽地区行政公署交通局。1980年2月,改为菏泽地区交通局。1984年机构改革时,改为菏泽地区交通处(副县级)。1985年12月,又恢复菏泽地区交通局。交通邮电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新石铁路横贯东西,境内全长118.7公里,年通货量1600万吨。北部沿黄河堤铺设的东银窄轨铁路工程,完成铺轨183.6公里。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载货汽车751辆,载客汽车267辆;黄河、梁济运河、万福河被进一步开发利用。通船航道263.8公里,拖船19艘,驳船116只,建船13只,全区省邮电支局(所)196处,邮路总长1005公里,长途电路95条,市农话7437户,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邮政通讯网络。
关键词: 交通 邮电

内容

清末,区内道路全系土路,一般宽不过四五米,且弯弯曲曲,高低不平,交通十分不便。民国时期,废除驿站,始修公路,但由于政局动荡,灾荒连年,成效较小。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为掠夺财产和军事需要,在菏泽至济宁公路上铺筑两轮砖渣路面,质量极差。直到建国初期,全区仅有菏泽——济宁、菏泽——商丘、菏泽——考城3条公路能够勉强通车,总计210公里。交通工具主要是畜拉辕车和四轮太平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交通事业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交通管理机构逐步建立健全1949年11月,菏泽专署设立建设科,兼管区内交通工作。1955年,菏泽专署设立交通科。1958年,设立荷泽专署工业交通督察组。是年,撤销专署工业交通督察组,成立菏泽专署交通局。1958年11月,菏泽、济宁两专区合并,菏泽专署交通局与济宁专署交通局合并。1959年6月菏泽、济宁两专署分设,恢复菏泽专署交通局。1962年6月,交通局与工业局合并,成立菏泽专署工业交通局。1964年11月,撤销工业交通局,恢复专署交通局。1968年10月,成立菏泽地区人民交通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改为菏泽地区交通局。是年12月,与邮政局合并,成立菏泽地区交通邮政局。1972年3月,交通、邮政二局分设,恢复了菏泽地区交通局。1978年,称菏泽地区行政公署交通局。1980年2月,改为菏泽地区交通局。1984年机构改革时,改为菏泽地区交通处(副县级)。1985年12月,又恢复菏泽地区交通局。交通邮电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新石铁路横贯东西,境内全长118.7公里,年通货量1600万吨。北部沿黄河堤铺设的东银窄轨铁路工程,完成铺轨183.6公里。全区公路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载货汽车751辆,载客汽车267辆;黄河、梁济运河、万福河被进一步开发利用。通船航道263.8公里,拖船19艘,驳船116只,建船13只,全区省邮电支局(所)196处,邮路总长1005公里,长途电路95条,市农话7437户,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邮政通讯网络。
  第一章公路
  第一节机构
  民国初期,境内仅有济菏公路,隶属于利菏汽车路局。1927-1937年,区内公路先属利菏、曹济两汽车路局管辖,后属曹济郓段管理。抗日战争时期,为日本侵略军控制。1946年,晋冀鲁豫公路管理局成立,具体负责公路的管理、修筑和保护。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路管理工作,于1950年3月成立了菏泽专区公路管理段,由当时平原省交通厅公路管理局领导,菏泽专署建设科代管。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菏泽、湖西两专区划归山东省领导,荷泽、湖西专区公路管理段划归山东省交通厅领导。1953年7月湖西专区管理段并入菏泽公路管理段。1958年10月菏泽公路管理段撤销,1962年7月恢复,后改称山东省交通厅菏泽公路管理段,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领导体制。1971年改称菏泽地区公路管理段。至1985年,地区公路管理段有10县(市)公路管理站,职工总数为1788人。
  第二节线路
  驿道唐代,驿道从曹州向东经兖州、济宁、淄州、青州、莱州达登州;西经汴州(今开封市)、郑州、洛州、陕州、华州、上都(今西安).....。“达边境;由兖州转经沂州,抵东海。宋元时期,驿道有所发展。清代,曹州府和各县设驿丞负责驿站业务,不设驿丞的县由地方官兼办。规定每10里或15里设1铺,每铺设铺兵4名,铺司1名。曹州府领1州10县,设铺78个,驿道总长500公里,铺司、铺兵215人。1913年,废除驿站,驿道随之为公路取代。
  公路演变1921年,由华洋义赈会出资,山东省道筹备处督导,修筑了济曹路(从济宁起,经嘉祥、巨野,达曹州),全长120公里,区内长82公里,路基宽度6米,最大纵坡度为8%。,为区内最早的公路。该路系旧路修整,工程简易,故当年竣工。1926年,山东省开始官办汽车运输,成立了利菏汽车路局,利用黄河大堤作路基,修成了济利(济南一利津)、济菏(济南一菏泽)两路。两路均以济南为起点,中隔黄河,在泺口(今洛口)以渡船相连,故有时看作一条路,称为“利菏路”。
  1927-1937年,山东省的公路事业由省
  建设厅主管。在建设厅下,设立公路管理机构。先是采取以一条运输路线为经营范围设立管理机构的办法,叫做干线设局制,境内属利菏和曹济汽车路局。后改为分区设局制,即将全省运输系统划为6个区,每区设汽车路局,境内为兖曹区辖。1934年,撤销区局,境内属曹济郓段辖,段址在济宁。这一时期,境内各县依照省颁发的一些征工筑路的办法,大都设立了“征工服役事务所”,制订了“征工办法”,征调民工修筑公路。到1937年,境内公路已修筑5条,长306公里。济曹路:济宁至曹州,中经嘉祥、巨野,长120公里,境内82公里;济鄄路:济宁至鄄城,中经嘉祥、巨野、郓城,长125公里,境内长87公里;济商路:济宁至商丘,中经金乡、单县、曹县,境内长65公里;单成路:单县至成武,长27公里;曹考路:曹州至考城,境内长45公里。这些公路,都是自然土路面,沿用原来的大车道修筑而成,未经测量,路线弯曲,路面狭窄,多系粉砂,“晴天尘土飞扬,雨时泥泞载道”,交通经常中断°抗日战争时期,区内公路主要路线有:兖菏公路(兖州一菏泽),中经嘉祥、巨野,长240公里;济商公路(济南一菏泽),中经东平,长270公里;济商公路(济宁一商丘),中经金乡、单县,长170公里;菏商公路(菏泽一商丘),中经定陶、曹县,长120公里。1944年,日本侵略军为了军事侵略、经济掠夺的需要,对济菏路部分路段铺以单车道碎石或砖渣,区内出现了最早的碎石、砖渣路面公路。解放战争时期,区内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对公路积极进行整修。至1949年,区内共修筑、修补了济宁——菏泽、济宁——鄄城、济宁 ——商丘、菏泽一商丘、荷泽——开封、菏泽——姬楼、聊城——徐州、巨野——商丘8条公路主线,总里程876公里。
  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得到较快发展。1950年,整修了菏泽一郓城、菏泽一鄄城两条路线。1951年,开辟整修了梁山一郓城、李村——菏泽、郓城——巨野、定陶 ——徐州、菏泽东明、荷泽考城、东明考城等条线路。1952年2月6日,荷泽专员公署根据平原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公路留地标准,要求各县、区通过土改,在丈地发证前按照省、县留地标准,留足公路用地。朝商公路(朝城——商丘)、长济公路(长垣一济宁)、濮成公路(濮阳一成武)、菏考公路(菏泽一考城)、孙巨公路(孙口一巨野)等5条路线,皆按省道留地,宽25米,公路交叉点前后50米当增加1倍。县与县之间公路,按县道留地,宽15米.1953年全区的公路,多系土路面,等级标准低,质量差,一经车辆碾轧,雨水冲刷,道路坎坷,因此必须改善土路面,对公路进行整修。是年11月,对菏泽至梁山、荷泽至旧城两路路基过窄、存水的地段予以加宽增高。1954年,山东省交通厅从省公路管理局工程大队抽调力量,组成济菏工程大队(队部设在嘉祥大山头),对济菏路全线进行改建,共征用土地1456亩(其中包括济宁地区路段征用)。1955年施工,当年完成济宁、菏泽交界的路基改线和路面铺筑。1956年完成巨野以西至荷泽的路基改建与路面铺筑。改建后的路基、路面宽度:巨野以东至嘉祥分别为8.5米、3.5米;巨野以西至菏泽分别为7.5米、3米。该路是区内第一条晴雨夭均能通车公路。1953—1956年,共改建土路面389.37公里,占当时土路面总数589.95公里的66%,行车时速由15-17公里提高到30公里以上,油耗由每百公里28公升降至20公升。
  1958年,曹县开始建太行堤水库,临清至商丘公路不得不改道绕行。是年秋,完成改线路基28公里,路基宽度为6米。1959年,境内临商路基改建全部完成,共计136.6公里,路基宽12米。1958年10—12月,完成郓城至巨野线路泥结碎石、碎砖路面的铺筑任务,路面厚度为18厘米,宽度为3米,长27.2公里。1959年春,单县以北至鸡术集路基由于改建后没有夯实,路基松软,路面塌陷严重,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1962—1964年,维修加固桥梁111座,涵洞41座,改善路面323公里。1965年底,全区省养干、支线公路已达929.33公里,比1957年和1962年分别增长41%、5.93%;县、社道路达到748公里,比1962年增长138.2%;晴雨天通车里程达到295.2公里,比1957年、1962年分别增长299.5%、31.2%。
  1967年,在兖(州)兰(考)线菏泽至酒庄路段铺筑沥青路面37公里,这是全区第一条沥青路。1967—1976年的9年间,区内沥青路从零起步,发展到975.76公里,其中干线沥青路面为919.43公里,占干线公路1281.84公里的71.8%;县社沥青路面为56.33公里,占县社公路140.6公里的40%.“文化大革命”期间,铺筑沥青路面不按科学方法和技术规范办事,造成不少沥青路面前修后坏,使用周期短,浪费严重。1967年修筑的第一条兖兰沥青路巨野至常寨路段和1968—1969年修筑的临商路荷泽至商丘沥青路段工程,都是当年修当年坏。1976年,全区晴雨天通车里程达1157.5公里,为1965年晴雨通车里程的4倍。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公路建设迅速发展。1978年,全区铺筑沥青路面312公里,创历史最高纪录。是年,菏泽地区第一次“沥青路过千公里”。菏泽县、巨野县实行了社社路面沥青化。1985年,全区公路里程达3000公里,其中沥青路面1962公里;干线路18条,长1283公里,占总里程的43%,其中沥青路面1206公里;县、乡公路137条,长1717公里,占总里程的57%,其中沥青路面756公里;晴雨通车里程2056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69%;通公路的乡镇253个,晴雨天通车的196个,占64.3%;每百平方公里拥有公路23公里,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年,全区公路有二级公路106公里,占总里程的3.5%;三级公路1087公里,占总里程的36.2%,四级公路1087公里,占总里程的60.3%。
  主要干线兖兰公路:东起兖州,经济宁、嘉祥、巨野、菏泽至曹县蔡口出省,止于河南兰考县城,全长221.7公里,其中山东境内长184.7公里,菏泽地区境内长111.782公里。菏泽至兖州是连云港至菏泽国道的一段。
  济宁至荷泽路段,据1848年(清道光二十八年)岀版的《续山东考古录》记载,济宁至曹州的大道是山东的主要道路之一。1921年,华洋义赈会出资,以工代赈,山东省道筹备处督导修筑济曹路。自济宁起,经嘉祥、巨野达曹州(今菏泽),长120公里。由于系旧路修整,工程简易,当年修复竣工。1944年,日本侵略军对该路进行裁弯取直,并陆续地铺筑单车道式碎石碎砖路面。1953年山东省交通厅投资,对菏泽辛集、皇镇、沙土集、双庙等穿村公路改至村外,并修筑桥涵。1955年,该路线由山东省公路局成立的济菏公路工程大队施工,完成了巨野以东泥结碎石路面的铺筑,路面宽3.5米。1956年9月,巨野以西至菏泽路基整修及泥结碎石路面铺筑完成,路基宽7.5米,路面宽3米。1967—1968年,兖兰路菏泽境全线铺筑沥青路面,其中菏泽以东路基加宽至10米,灰土底层宽6.7—7.5米,路面宽5.5-6米,沥青层厚1.5厘米;菏泽以西至蔡口段路面宽5.5米,沥青层厚1.5厘米1978年又开始对菏泽以东磨段进行改建,加宽路基,铺筑新油层,路面宽10-15米,沥青层厚2.5-3厘米。
  兖兰路在区内共有桥梁22座,其中大桥3座,中桥5座,小桥14座,均为永久性桥梁。该路线桥涵齐全,绿树成荫,对贯通鲁西南和豫东地区,发展两省经济有着重要作用。
  济兰公路:北起济南,经长清、平阴、梁山、郓城、菏泽、东明,至河南省兰考,全长327公里,其中山东省境内长301公里,区内长203.8公里,是北镇至郑州国道的一段。
  该路梁山至菏泽路段,是在民间大车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的。1958—1964年,梁山境内分期分段完成了路基改建,路基加宽至7米。1972年铺筑宽3.5米粒料路面.1977—1981年铺筑沥青路面,宽9米。该路郓城东北一段,1981年拓宽改建为宽6米沥青路面。1981-1982年,又拓宽改建沥青路面宽至9米,沥青层厚3厘米。东明至菏泽交界路段,1960年测量定型。1963—1965年,对菏泽至东明路段重建,铺筑泥结碎砖路面,宽5.5米,厚5厘米,晴雨天均能通车。路基加宽至11米,沥青路面拓宽至6.5米。1976—1977年,东明一刘楼(属河南省兰考)省界路段铺筑沥青路面,宽6.5米。1984—1985年,东明县城大街路段沥青路面拓宽至36米。
  聊商公路:北起聊城,经阳谷、寿张,穿过河南省台前县,在梁山县蔡楼渡口过黄河,入梁山县境,再经郓城、巨野、成武、曹县青堌集,止于河南省商丘市。全长251.2公里,山东境内长225公里,区内长153公里。青堌集到商丘是北京至珠海国道的一段。
  该线郓城至巨野段始建于1934年。1949年解放军南下时曾进行修复。1958年修建碎石路面,宽3米。1971年拓宽至6米。1972年铺筑巨野至青集宽6米的沥青路面。郓城至梁山县蔡楼段原线弯曲,1970年全部改建。1971年冬铺灰土底层,1972年铺筑沥青路面,宽6米。蔡楼渡口有2公里碎石路面, 宽6米°1985年9月,梁山赵堆以南4公里沥青路,改建为泥结碎石路面,宽6米,泥结碎石厚11厘米。
  聊商公路沿线地势平坦,属三级公路。共有大桥4座,中桥14座,小桥25座,漫水工程2处,蔡楼渡口1处。全线桥涵配套,绿化较好,晴雨天均能通车。
  临商公路:北起临清,经莘县、朝城,过河南省范县,在鄄城县旧城过黄河,再经鄄城、菏泽、定陶、曹县,至河南省商丘市,长282.7公里。山东境内长241.1公里,区内长133.5公里,是境内纵贯南北的主要交通要道。
  1966年旧城到菏泽段,铺筑简易粒料路面,宽3.5米。1974年改建为沥青路面,宽7米。菏泽至商丘段,1958-1959年将路基全部改线,路基宽12米。1959年,菏泽、定陶、曹县分别铺筑双层泥结碎砖路面,宽3.5米。1968-1969年,全线铺筑沥青路面,宽6米。1982—1983年,菏泽东关、曹县东关、鄄城南关路基与沥青路面分别拓宽。1984—1985年,定陶城郊沥青路重修3.42公里,路面宽18米。
  临商公路在全区有桥梁39座,其中大桥3座,中桥13座,小桥23座,均为永久性桥梁。有渡口1处。该线桥路配套,绿化较好。
  济商公路:自济宁起,经金乡、单县、曹县青堌集,止于河南省商丘市,全长142.7公里,区内路段全程60.5公里。该路北接新(乡)石(臼所)铁路,南与陇海铁路相连,是北京至珠海国道的一段。
  1955年对单县以北20公里进行局部改线。1968年,单县至时楼铺筑碎砖路面20公里,宽3.5米。1970年,全线铺筑宽6米的沥青路面,沥青层厚1.5厘米。1983年,进行改建,改建后的沥青路面宽9米。
  济商公路为三级公路,有大桥2座,中桥2座,小桥8座,均为永久性桥梁。菏泽地区1985年干线公路现状表
  第三节桥涵
  清末民初,境内桥梁数量多,质量较差,多为木桥、砖桥、石桥。1921年,兴建公路,未建新桥,只是对旧桥加以改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桥梁遭到极大破坏。至建国前,桥梁已为数不多。据统计,1950年菏泽一济宁、菏泽一商丘、菏泽一考城3条路线仅有桥梁7座,涵洞30座。随着工农业生产和公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桥梁数目日益增加,技术标准逐步提高。1953—1955年,境内共新建桥梁26座,长262.91米;涵洞22座,长235.85米。1955年建造成的济商路黄河故道木桥是建国后区内的第一座较大桥梁,全长48米,12孔,每孔跨度4米,桥宽6米。
  从1961年起,专区公路管理部门开始对桥涵加固、维修和改建。是年5月至1962年7月,荷泽城东双河集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1963年,在菏泽至兰考公路马堤口处建造菏泽地区第一座双曲拱试验桥,桥为单孔,跨径12米,桥长13.5米。此桥经过破坏性压力重载试验,完整无损,性能良好。1965年,全区公路桥梁达122座,其中钢筋混凝土桥21座,砖石混凝土桥2座,砖木桥53座,木桥46座,涵洞448座.1968年,在济商路上曹县刘井附近始建钢筋混凝土二铰平板拱桥,长174米,宽7米,高3.9米,15孔,最大孔跨度15米,下部桥柱为灌注桩。该桥施工中,首次用特细砂代替粗砂建桥成功,继而这一经验推广全省。
  1985年,全区桥梁总计660座,总长23599米,其中干线公路桥梁305座,长11984米;县公路桥梁242座,长7700米;乡镇公路桥梁113座,长3915米。同时,全区有涵洞3262座,总长39046米,其中干线公路涵洞1387座,长19730米;县公路涵洞1283座,长13454米;乡镇公路涵洞592座,长
  5862米;倒虹吸83处,长892米。
  第四节养护
  养护队伍1928—1930年,公路养护由沿线各地田主负责。1930年,山东省建设厅公布了各县养护道路办法,规定田主要随时修补其段内被水冲毁的路面,从事农业操作时不得侵占路基,各县要雇佣路工及时查勘该管区道路1934年,曹济郓段设道班12个,每班配道班工5-6人,班长1人,负责公路经常性养护。抗日战争时期,公路养护一度中断。解放战争时期,冀鲁豫专署发出通令,要求加强养路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道班,实行工群共养。1953年,建立第一批道班,共15处,道班工180名。随着公路干线养护里程的增加,道班及道班工相应增加。至1985年,全区道班达126处,其中干线115处,县公路9处,乡公路2处,道班工人755名。
  公路绿化建国前夕,区内公路绿化较差,公路两旁树木总计5410棵,且主要分布在济菏(济宁一菏泽)、菏考(菏泽一考城)、荷商(菏泽一商丘)3条公路两侧。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公路绿化,加强养护工作。1951年,在荷泽一考城、菏泽一商丘两路线上植树1129棵。1952年,全区道旁共植树24407棵。1953—1957年,道旁植树403816棵,但由于只求数量,忽视质量,只成活了19万棵。1958-1960年的“共产风”,使公路绿化里程急剧下降,由1957年绿化里程的659.9公里下降到173公里。1961年公路绿化里程开始回升,至1965年底干线公路植树里程达918.23公里,占养护里程的98.8%;县、社公路植树里程647.5公里,占县、社公路里程的86.6%.1965年,外省、外地区来菏泽专区参观公路绿化14次,参观的路线有兖(州)兰 (考)线、荷(泽)商(丘)线、定(陶)砀(山)线、济(宁)商(丘)线、菏(泽)鄄(城)线、兖(州)梁(山)线、济(南)荷(泽)线、巨(野)商(丘)线等。是年,区内提出进一步搞好公路绿化的要求:“在三、五年内,把所有养护路线,根据路基高低,达到四乔四灌、六乔六灌或八乔八灌,完整无缺,生长茂盛,道路成荫”。1975年,全区所有公路干线和重要支线已全部按规划达到了一路四行,上乔下灌,个别公路段达到了六乔六灌。1976年,全区公路全部绿化,成为一道道绿色的屏障,在防风固沙、调节空气、保持生态平衡、保障路基稳定和行车舒适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1977年,被林业部命名为“全国公路绿化先进单位“。1985年底,全区绿化里程达2906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96.9%。
  养路机械全区机械化养路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仅有一些12马力的小拖拉机,1.5吨德国产小型轧路机。1977年,菏泽段公路筑路机械厂制造的10台12型翻斗车,投入使用。是年,12马力拖拉机增加到32辆,轧路机15台。1980年,载重汽车增加到91辆,大中型拖拉机55台,轧路机20台,洒水车1辆,提高了公路养护的机械化程度。1985年,全区养路机械共有大中型拖拉机12台,轧路机41台,载重汽车83辆,自卸汽车28辆,洒水车3辆,轧石机11台,碎石机10台,公路养护实现了机械化。
  第五节运输
  运输工具早期境内运输工具比较原始简陋。货运工具,有人推独轮平头车、红车,载重150—400公斤,日行25—30公里;畜力四轮太平车,铁木结构,载重1500公斤;另有牲口驮运和脚夫肩挑。客运工具,有马、轿、畜拉轿车等,轿分2人抬、4人抬、8人抬三种,多为官、商和富人乘用,百姓一般步行。
  1924年,荷泽、东明、曹县等县城有双轮人力车,当地人称为“东洋车”,搞拉客运输。1938年出现了“马车行”,民间运输仍为畜力铁木轮大车和人推木质独轮车,1946年,.区内有汽车110辆,大部分是木炭车、酒精车,汽油车较少。建国初期,客运工具以两轮马车为主,货运工具以畜力大车为主。50年代,客货运输工具逐步向机动车辆发展,铁木轮大车逐步改为胶轮大车。1959年,全区国营有载货汽车137辆,载重量427.54吨;载客汽车25辆,835个座位;集体、个体有地排车2497辆,三轮车271辆,马车243辆。1984年,国营系统货运工具有载货汽车745辆,3308个吨位;客运汽车220辆,9586个座位; 集体单位人畜力车7050辆,其中属农村的6552辆,属城市街道的456辆,属市县专业运输企业的42辆。
  运输组织区内早期的运输组织均为私营。1922年,私营长途运输公司成立,经营河泽至济宁线的客运。1926年,山东省成立利荷汽车路局,有汽车20辆,后增至百辆,经营利津至菏泽的客运业务。1930年,全省运输系统划为六个区,区内属兖曹区。1934-1937年,区内运输为曹济郓段辖。1935年山东省汽车路局制定了《管理商车暂行办法》,规定商车行驶路线,由省局视登记商车多少、营业状况优劣酌情分配调拨;商车自领到许可证明后,在两个月内不营业,或开始营业后无故停驶一个月者均予撤销登记,收缴证明车牌; 实行客货统一运价,不准车商擅自更易。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成立了日伪“华交公司”,区内交通运输属该公司下的济宁所管辖1945年6月,冀鲁豫军区成立冀鲁豫汽车大队,驻地先在河南濮阳,后移菏泽。1946年1月,在“冀鲁豫汽车大队”基础上组建“冀鲁豫兴华汽车运输公司”,主要经营菏泽、济宁、巨野、郓城、鱼台、滕县、临沂、宁阳、泰安之间的军需物资与客货运输。是年,兴华汽车运输公司下属的曹州分公司成立,有职工135人,汽车30辆,胶轮马车20辆,骡马50匹。1949年1月,建立菏泽汽车站,隶属于冀鲁豫行署交通处。
  1951年,菏泽运输公司成立,原汽车站为其直属站。尔后,该公司相继在各县成立汽车站或代办点。湖西专署在单县建立了中心联运站。各县站(或代办点)既办理公司的业务,又为私营汽车代办售票,提一定手续费。1953年5月,菏泽运输公司、单县中心联运站合并于兖济运输公司。1959年,菏泽专区汽车运输公司成立。1964-1965年,各县运输公司相继成立。1985年,专业运输组织有菏泽、定陶、成武、曹县、单县、东明、鄄城、巨野、郓城、梁山10个汽车站、运输队。企事业运输组织有建筑、外贸、粮食、煤炭、商业、供销等车队。
  人畜力运输清末民初,区内运输以人畜力为主。黄河两岸附近,贫苦农民肩挑人扛,装卸物资,干这种活的人被称为“叫背”或“苦力”。县城市民及近郊农民,则从事“赶脚”(用毛驴驮人)、“推脚”(用木制平头车推人),运送旅客。1924年,菏泽、东明、曹县等县城有人先后购买“东洋车”,搞拉客运输,其中菏泽县最多,共有七八辆。长途货运工具,主要是木制红车。从事长途运输者,均系自愿搭“帮”,少则三五辆,多至十余辆。每帮推举一二个“车头”,出头联络货源。其路线不一,近至本县集镇之间、区内县之间;远至利津、济南及河北彭城、河南滑县、安徽亳县等地。运进的物资主要是布匹、纸张、火柴、煤油、糖茶等;运出的物资主要是棉花、土布及其他土特产品。这期间,人畜力车运输一般无官方组织。1938年,菏泽、曹县、单县等县城有了“马车行”从事返运,多受雇于较大商户。
  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群众利用人畜力车运输,支援前线。区内各县先后建立了支前机构,根据人力、畜力、运输工具情况,分别编了担架队、小车队、大车队,共计2100个,约27000人。他们将大量的被服和粮食运到前线,又将伤病员、战利品等运往后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区内南华、东明、曹县、定陶、成武、郓城、鄄城等县,在陇海、大杨湖、鄄南、章缝集等战役中,共出动担架20000余副,大车万余辆,供应线深入敌占区百余里,随军的民工和民兵15000多人。1947年6月30日晚,刘邓野战军在冀鲁豫军区的配合下强渡黄河,发起了鲁西南战役。全区人民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全力以赴支援前线,仅7月份,全区就组织随军担架队、运输队50个,参加人员61万人,推车1万辆,大车4万辆,牲口12万头,担架35000余副。在淮海战役中,地方政府组织数万人的人畜力车队,为前线运输粮食达300多万公斤,以及其它大批物资。
  建国初期,货物运输仍靠人畜力车。60年代人畜力车运输量仍占一定比重。70年代中期,人畜力车运输转向以汽车运输为主。1980年后,个体联户的人畜力车运输迅速发展起来。1984年,全区投入运输的人畜力车7050辆,完成货物量和周转量分别是80.7万吨和4274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区公路运输货物量和周转量的8%和8.2%。
  汽车客运1922年,曹济长途运输公司成立,有汽车5辆,经营菏泽至济宁的客运业务,为区内汽车客运之始。1926年,利菏汽车路修成,山东省督办公署成立了“利菏汽车路局”,有汽车20辆,后增至百辆,经营利津至菏泽客运业务。因当时在黄河洛口设置渡船,沟通了黄河两岸的汽车运输,从利津乘车可直达菏泽,营业状况较好,盈利可观。1930年,韩复榘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为了巩固其在山东的统治地位,增购汽车,大搞官办汽车运输,并改干线设局制为分区设局制。1934—1937年,区内为曹济郓段,辖曹济(曹州一济宁)线、济鄄(济宁一鄄城)线、济成(济宁一成武)线,全长362公里,皆为官办客运。抗日战争时期,冀鲁豫军区成立了冀鲁豫兴华汽车运输公司(简称兴华汽车运输公司),并在菏泽设立了曹州分公司,开展客运业务。解放战争时期,客运量有所增加,大多为战争服务。1949年1月,菏泽汽车站建立,有汽车5辆,人员30名,地址在菏泽城内城隍庙。1951年,菏泽汽车站直属于荷泽汽运公司。尔后,各县相继成立汽车站。1959年,全区客运路线为16条,里程1095公里,国营载客汽车25辆,座位835个,客运量113.9万人,客运周转量7304万人公里。1972—1979年,新开辟了长途和区内短途客运路线。长途线路:菏泽一枣庄、菏泽—徐州、菏泽一临沂、菏泽一滕县、菏泽一砀山、曹县一济南、鄄城一枣庄、巨野一济南、巨野一徐州,线路总长2006公里;短途线路:菏泽一刘口、菏泽一庄寨、曹县一庄寨3条线路1982年5月,采取郑州一菏泽、菏泽一济南、菏泽一泰安三角分流的方式,开辟单县一郑州、菏泽一郑州、东明一郑州、单县一徐州、曹县一民权等客运路线;增加菏泽一徐州、菏泽一开封、
  菏泽一商丘、菏泽一民权、单县一商丘、曹县 —商丘等线路班次。1980—1985年,新开辟客运线路78条,营运里程增加1069公里。1985年底,全区营运线路163条,里程16547公里,其中区内线路80条,跨区线路48条,跨省线路35条。区内站点517个,其中地县站点10个、乡站点10个、营业组2个、代办站23个、停车点472个。10个县(市)站均有候车室、售票房、停车场、食宿站,其中以菏泽站设施最好。菏泽汽车站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有售票厅、候车厅、办公楼三大部分组成。候车厅、售票厅宽敞明亮,装有大型电子数字显示时钟,候车厅设有电视扫描监视仪。全区每日始发客车518班次,其中,区内325班次,跨区104班次,跨省89班次。以菏泽市区为中心,连接其他9县,249个乡镇,通达济南、泰安、聊城、枣庄、济宁、临沂、徐州、郑州、开封、商丘、安阳等地市。1985年,全区载客汽车267辆,其中国营的261辆,完成客运量906.2万人,客运周转量50046万人公里。
  菏泽地区1959-1985年国营客运情况表汽车货运1930年,区内运输系统属兖菏等线。曹区。该区辖济菏、济曹、兖郓、金单、菏曹、杨菏等线。
  菏泽地区1930年汽车货运情况表1937年,区内有民营汽车行5家:同义成汽车行、恒信汽车行、隆兴汽车行、裕通汽车行、建筑汽车公司,共有汽车27辆,客货兼营,行驶于曹济郓线。抗日战争时期,区内属伪华交公司济宁所管辖,有汽车35辆,职工55人,经营济宁至泰安、菏泽、东平、郓城、鱼台、泗水等10条线路,总长768公里,每月平均完成货运量500吨,行包15吨。输出物资主要是小麦、棉花、皮毛等,输入物品主要是烟、糖、茶叶、布匹等。解放战争时期,货运属“冀鲁豫兴华汽车运输公司”下辖的“曹州分公司”,有汽车30辆,职工135人,主要是沿曹(州)济(宁)线、曹(州)郓(城)线、曹(州)鄄 (城)线、曹(州)曹(县)线、曹(州)濮(阳)线、曹(州)龙(龙王庙)线,运送军需物资。
  建国后,菏泽专署于1959年7月成立“菏泽专区运输公司”,拥有汽车28辆,职工215人,货运任务主要是完成政府分配的公粮和急需物资。1964-1965年,10县运输公司在从事人畜力车运输业的基础上,开始购进汽车。1970年,开辟了各县至兖州、枣庄各矿的线路。1984年,公路运输采取“谁受托、谁承运”的原则,提倡货主择优托运,开展合理竞争。1985年,开辟了菏泽至西安、郑州、开封、安阳、徐州、商丘6条跨省零担班车路线;菏泽至潍坊、济南、枣庄、济宁、青岛5条跨区线路,营运里程为4580公里,直达站点49个,中转站点575个,业务辐射面达22个省市。货运物品主要有粮食、煤炭、木材、羊毛、棉花、化肥等。1985年,全区有营业性载货汽车751辆。其中国营的295辆,完成货运量43.2万吨,货运周转量4639万吨公里。
  第二章铁路
  第一节线路
  新石铁路新(乡)石(臼所)铁路西起河南省新乡市,东至日照市石臼所,横贯菏泽地区东明、菏泽、巨野3县(市),境内长118.7公里。区内路段,由济佇)菏(泽)和新(乡)菏(泽)两线组成。菏泽火车站以东为济菏铁路,全长108公里,区内长66.7公里,属济南铁路局管辖。该段工程于1977年12月13日开始兴建,1980年2月8日通车。菏泽站以西为新菏铁路,全长165.4公里,区内长52公里,属郑州铁路局管辖。该工程于1983年3月动工,1985年12月28日通车。新石铁路,西端同太焦、新焦线相连,形成西至西安、东至石臼所,横贯陕、晋、豫、鲁4省,沟通京广、津浦两大南北干线,是平行于陇海铁路的又一条东西干线。它不仅为晋煤外运开辟了新的通道,而且对满足日益增大的客货运输需要,增加煤炭出口,减轻陇海、京广等线的运输负担,支持华东、中南地区工农业生产,促进国防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东银铁路1972年5月,为治理黄河运输石料,由水电部批准兴建东银铁路(窄轨)。设计全长242公里(其中正线205公里),上起河南兰考县的东坝头,下迄山东省梁山县银山镇,顺黄河堤而行,途经东明、菏泽、郵城、郓城、梁山5县。1972年11月7日,工程正式动工。1975年铺轨长度125公里。1980年铺轨长度达183.6公里。其中正线梁山县银山——东明霍寨长158.78公里,站线长13.93公里,支线3条长5.42公里,专用线长6.128公里,安装道岔160组。第二节桥涵
  新石铁路在区内具有代表性的桥梁3座。
  郓巨新河大桥:该桥位于巨野县城关庞庄东北郓巨新河上,建成于1979年5月,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全长209.36米,共7孔,中间3孔,桥两边各2孔。桥墩台基底土质为粘土,承载力较高。墩台基础及墩身系混凝土,台身系浆砌片石。桥两端梁底标高43.37米,符合通航要求。
  洙赵新河大桥:位于巨野县吕官屯乡国庄西南洙赵新河上,建成于1979年5月。该桥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桥长241.36米,共7孔,孔梁长31.7米。航道居于河槽中央,位于第四孔,梁底标高45.07米,符合通航及最高洪水位要求。桥基底地质条件较差, 承载力在1.5公斤/平方厘米以下。
  长东大桥:位于东明县东堡城西黄河大堤,横跨河南省长垣县和山东省东明县地段,全长10.282公里。1984年2月18日开始兴建,1985年9月20日架通。该桥是中国第一铁路长桥,亚洲第二长桥,桥势雄伟,由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勘测、设计,大桥工程局第四、第五桥梁工程处承建,参加施工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共4000多人。桥中部设有会车站,长1.242公里。会车站两头设扳道房各两间。有正桥墩台共257个,258孔。主河槽部分为直径13.2米圆形沉井基础,其余孔墩均采用直径为10.2米钻孔灌注桩基础,埋设深度在地面以下50-60米。桥基上面为墩身,直径为2.5-3.8米,由钢筋混凝土制成。地面至桥梁底部高度为11-12米,地面至轨顶为15—16米。该桥工程量大,计用钢材5.4万吨,水泥10.25万吨,木材2.02万立方米,混凝土19万立方米,总投资2.45亿元。长东黄河铁路大桥工程,集中了中国桥梁技术的新
  成果。施工采用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施工期间,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副总理万里曾到工地视察。
  东银铁路跨过5座大型黄河分洪闸,有铁路桥3座:徐庄大桥,位于梁山境内,建成于1974年,结构为混凝土灌注桩,预制π型梁,全长110米;耿山口大桥,位于梁山县境内,建成于1974年,结构为混凝土灌注桩,预制π型梁,12孔,孔跨10米,全长132米;国那里大桥,位于梁山县境内,建成于1976年,该桥墩为单柱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台为重力式砌石结构,钢桁梁,7孔,全长83米。此外,根据引黄、排水、灌溉以及生产交通需要,新建小型桥涵26座,均为砌石拱或石墩混凝土盖板梁结构,其跨度在1-4.5米之间,大多分布于银山与董口之间。
  第三节车站
  新石铁路在区内设有东堡城、东明、陆圈、算王庄、菏泽南、菏泽、辛集镇、皇镇、沙土集、后谷楼、龙堌集、田桥、巨野、夏官屯等14个车站,其中以荷泽车站、巨野车站面积最大,发线最多,运输量最大。
  荷泽车站:位于菏泽市城区东南约4公里处。它除正线外,设到发线3股,各股有效长850米,预留2股。客运设备设有旅客中间站台2处,面积5700平方米,并建有旅客地道。铁路西侧站房北端,设有综合性货场1处,货物线3股,货物站台2处,货物仓库2座。站房北端的咽喉处,设有1股客车车底停留线和1股车辆检修用的边修线。
  巨野站:位于巨野县城西南约1.5公里处。设有3股到发线,各股有效长850米,站内设有旅客站台2处,面积计3000平方米,候车室899平方米。为保证列车卸货,在站房对侧设计了一股到发线兼卸煤线。有货场1处,面积1000平方米,场内设有货物线3股,货物站台2处,货物仓库2座。
  东银铁路在区内设有银山站(1975年建)、十里堡站(1978年建)、路那里站(1976年建)、赵堌堆站(1976年建)、陈垓站(1975年建)、杨集站(1977年建)、伟庄站(1977年建)、苏阁站(1977年建)、左营站(1977年建)、旧城站(1977年建)、葛庄站(1975年建)、董口站(1978年建)、苏泗庄站(1978年建)、兰口站(1978年建)、刘庄站(1979年建)、霍寨站(1979年建)、高村站(1979年建)、朱电站(1980年建)等18个车站,其中银山站为一级站,站房面积为285.6平方米;杨集、刘庄、霍寨为二级站,站房面积均为192.33平方米;其余各站为三级站,站房面积均为134平方米。各车站间距为5-17公里。
  银山站既是始发站,又是编组站。站内共设7股道,编组线兼作到发线。站内共设道岔25组。董口站为折返站,站内共设5股道,每股道的有效长度为500米。其余站除正线外, 另设有两股道,有效长度为250-300米。站内建筑有站房、宿舍、给水、照明等设施。
  为解决车站分散,管理不便的问题,在沿途5个县的路段中,各设立了一个科级中心站,组织领导县内路段各车站的工作。梁山中心站(1986年1月改称银山中心站)驻银山车站,郓城中心站驻杨集车站,鄄城中心站驻旧城村内,菏泽中心站驻刘庄车站,东明中心站驻霍寨车站。
  第四节运输
  新石铁路承担着菏泽地区煤炭、石油、化肥、农药、木材等运进和粮食、农副产品、棉麻等运出任务,也是晋煤东运和南运的必经通道之一。年设计通货能力为1600万吨,设在区内的站点一次性装卸货能力为100个车皮5000吨。济菏线在区内的各站开站时间分别是:夏官屯站、巨野站为1979年4,月1日;田桥站为1979年5月25日;龙集站为1979年6月23日;沙土集站、辛集站为1979年7月21日;菏泽站为1979年9月26日。1979年10月至1984年底,上述各站共完成客运量23.2万人,客运周转量1160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94万吨,运出货物16.6万吨。1985年底,该线只有济菏段营运。
  东银铁路于1976年5月建立机车车辆段,负责机车车辆的管理和行车运输工作。是年6月,成立调度室,在车站设置值班员和扳道员。列车在路上运行时由值班调度员统一指挥,车站由车站值班员统一指挥,区间运行由运转车长指挥。1976-1980年,主要运输该铁路建设所需物料(占80%).1980—1984年,日运送2-3列防汛石料,年平均货运量14万吨,年均收入180万元。1985年,东银铁路局运输设备有内燃机车16台,其中NY380型14台。ZN120型2台;车辆249辆,其中KF20—1型自翻车199辆,20吨车30辆,15吨车20辆。是年,运输防汛石料74205立方米,木材4560立方米,收入171万元。第三章水路
  第一节航道
  区内有黄河、京杭运河、新万福河三条航道。
  黄河航道区内黄河航道西自东明县焦园乡王家堤起,东至梁山县斑店乡庞口村,流经东明、荷泽、鄄城、郓城、梁山5个县的北部边陲,蜿蜒212公里。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省兰阳县(今兰考)铜瓦厢决口北移。改道初期,没有稳定的主河槽,多支分流,河水泛滥于河南、河北、山东三省。清同治末年,开始沿新河两岸修建堤防,至1875年(清光绪元年),区内始有官修大堤。1884年(清光绪十年),黄河堤防全部修成,至此结束了黄水泛流20余年的局面,使黄河基本稳定在现行河道内。
  1938年6月9日,南京国民政府以阻挡日本侵略军西犯为由,在河南省花园口掘口,河水沿贾鲁河南下夺淮入海,造成全区黄河绝流断航达9年之久。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国民政府撕毁与解放区人民政府签定的“先复堤,后放水”黄河回归故道的协议,于1946年12月7日在河南花园口开始进行堵口工程。1947年3月15日,花园口堵口工程合龙,黄河又回归今流水故道,并逐步恢复航运。
  京杭运河航道京杭运河在区内河段,北起梁山县戴庙乡十里堡,经大安山,南至开河乡的五里堡,境内长57公里。该段航道1283年(元至元二十年)通航,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因河段淤塞漕运停止。1935—1936年,运河改道,由安山西向东北,经东平县境内豆家庄西,于张家口入大清河。此后, 安山至济宁80里河段,因水源不足,河槽渐浅,不能通航。1959-1960年,开挖了梁济运河,北起梁山境内黄河南岸国那里,南至济宁地区五里营,全长48.36公里。1969年,从梁山港向南开始通航,南至郓城新河口以下0.3公里,共计28.3公里。1978—1985年,因水源供给不足,航道阻塞停航。
  新万福河航道西起菏泽市佃户屯乡马庄村,东至济宁地区湘子庙,全长65公里。河道上有冯集、关桥两个六级船闸。1976年,在旺水季节,由荷泽地区航运办事处组织试航。通道西自成武县南鲁乡关桥,东至济宁湘子庙,长23.5公里。因上游水源存在问题,达不到运输条件要求,故一直停航。
  第二节港口渡口
  港口旧城港:位于鄄城县城北13公里黄河南岸距济南洛口港226公里,是区内唯一的黄河港口。该港利用石坝间自然岸坡装卸,长150米,后方宽70米,实用面积5000平方米,前沿水深1米以上,能靠100吨级轮驳船。港辖区上自东明县兰通,下至郓城县刘肖口,有9个装卸点,日均装卸货物200-300吨,年吞吐量2万吨。1954—1985年,吞吐量共计53.38万吨。该港属山东省交通厅黄河航运局管辖。
  梁山港:位于梁山县城东2.5公里处位庄,是梁济运河在区内的唯一港口。1967年动工兴建,1968年4月竣工,时名位庄港。1973年5月改称梁山港,隶属菏泽地区航运办事处。该港占地面积为4万平方米,设计年综合吞吐量15万吨,码头总长220米,仓库和货场面积7032平方米,容积50立方米。1978年,梁济运河停航,港口闲置。
  渡口区内共有渡口51处,其中黄河渡口42处,梁济运河渡口9处。
  高村渡口;位于东明县城北黄河南岸。1975年置木质拖轮和木质驳船,开始用机船渡运。1980年,高村渡口常水位时码头水深为3米,河面宽600米,小水位时水深3米,河面宽500米。1985年,高村渡口有钢质趸船1只,钢质双体渡轮3艘,日均渡运汽车10部,600—700人,收入1000余元。
  旧城渡口:位于鄄城县城北13公里处黄河东岸,对岸为河南省范县李桥,上距高村渡口71公里,下距梁山蔡楼渡口56公里,为鲁西南与豫北交通要津。该渡口原为民间渡口,以木帆船渡运。1970年,投资5万余元,建成二级石砌码头,长70米,常水位时,码头水深2.5米,洪水时7米,枯水时1.8米。1985年,置有钢质双体渡轮3艘,钢质拖轮1艘,钢质趸船2只,日均渡运汽车60部,1000余人, 年收入36万元。
  蔡楼渡口 :位于梁山县城西北27公里处黄河南岸蔡楼西,上距旧城渡口56公里,下距沈屯渡口30公里,是菏泽至聊城及豫北各地市的必经之路。蔡楼渡口形成于清朝末年,原为民间渡口,木船摆渡。1971、1982年相继投资30万元,建成长70米的一级码头,由梁山县交通局管理。1985年,有钢质双体渡轮2艘,钢质趸船1只,个体渡船35只,日均渡运汽车130部,1800余人,年均收入50万元。
  沈屯渡口:位于梁山县城北25公里,上距蔡楼渡口30公里,下距平阴县黄河公路大桥20公里,对岸是河南省台前县张堂渡口。该渡口,原为民间渡口,以木船摆渡。1983年11月,由梁山县航运二公司开辟为公路渡口。渡运车辆过河后可达台前、安阳、濮阳、滑县、阳谷、聊城等地,它是鲁西南至豫北各地市的重要渡口。1985年,该渡口建成二级码头,有木质拖轮2艘,木质驳船3只,年均渡运汽车4500部,收入9万元。是年,渡口交东平县航运公司管理。
  第三节船舶
  1903-1933年,鄄城有木船21只,运载量每只2-3.5万公斤;梁山有木船200只,多为一桅一篷。1938年,黄河夺淮入海,区内黄河航道断流,航运中止达9年之久。梁山境内京杭运河也停航或半停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以贷款方式积极扶持集体和个体造船,发展航运业。1956年,区内木帆船只达到986艘,载重一般为30—60吨位。木帆船种类主要有瓜皮、疙瘩、划子、摆渡、大花腚等。1958年11月,全区第一艘机动轮船“水泊一号”,由梁山县航运站在袁口村改造成功。该船长19米,宽5.5米,44.1千瓦,180吨位。1977年后,轮驳船取代木帆船,实现了航运机械化。至1985年,全区计有拖轮19艘,驳船116只,渡口船30只。
  第四节运输
  民国初期,水上运输系沿河地主、商人私营,他们雇佣贫苦农民做船工。沿黄各县船只,多往返于济南洛口至县码头之间,少数上溯行至河南洛阳等地。运河航道船只则由黄河转运河达安居(济宁城西9公里处)。木船一般载重量3万公斤,需船工七八人。运出货物多为大豆、小麦、花生、中药材等农副产品; 运进货物主要是食盐、煤炭、石料、煤油、布匹、食糖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主要是大规模军运,仅1947年6月,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在区内河段北岸征集、建造木帆船400余只,征集训练船工1000余名,共渡军民30万人。这次军运中,涌现了许多英雄水手。梁山县老艄工(当时任黄河司令部水兵连长)仝士文,荣获冀鲁豫军区授予的“人民功臣特级奖章”。刘伯承、邓小平于1947年7月17日致电各渡口员工,电文是:“由于你们不顾敌人的炮火和蒋机的骚扰,不顾日夜的疲劳,积极协助我军度过大反攻的第一个大阻碍,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渡河任务......“。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航运事业,使其得以迅速发展。1952年,沿黄各县组成船民协会,郓城、梁山协会船只分别由孙口、袁口航运管理站调度;鄄城、菏泽协会归苏泗庄管理站调度。1955年,成立木帆船合作社。1956年,全区入社木帆船为477只,从业人员2183人。1959年6月,分别编入山东省交通厅河航局第四、第五船队,由集体转为国营。是年,属第五船队的郓城船只,下放给聊城地区交通局。1962年3月,又交还郓城县交通科,时有木帆船21只,职工120人。从此,区内专业航运企业逐步发展起来。至1977年,货运物资主要是石料、煤炭和粮食。石料主要供黄河防汛工程、东平湖水库工程;煤炭主要运往胜利油田;粮食则用于区内救济。1978年,由于胜利油田基建工程所需砂石缩减,黄河防汛石料由东银铁路承担,梁济运河停航,区内除少数船只在黄河渡口渡运外,其他陆续转入京杭运河山东南段参加运输。1985年,全区计有国营、集体航运公司6个,职工717人,拖轮19艘、1852.2千瓦,驳船116只,11800吨位,年货运量10.2万吨,货运周转量4323万吨公里。
  菏泽地区航运队1960年12月,山东省航运局第四船队的原苏泗庄木帆船合作社的船只,划为荷泽专区交通局,称菏泽专区航运队。时有船30多只,600吨位,职工200人,1961年增加职工108人,住梁山县小安山。1962年迁至苏泗庄。1963年该船队的职工、船只下放至鄄城、范县(河南省)两县。其中鄄城分船12只,职工104人,改称鄄城国营船队,隶属鄄城县交通科管理。
  国营鄄城县航运公司1964年秋由苏泗庄迁至旧城北关。1972年船队改称航运公司,下设造船厂、航运队、旧城黄河横渡站。1985年,公司固定资产达180万元,职工153人,有钢质双体渡轮3艘,钢质趸船2只,全年完成货运量2.1万吨,周转量800万吨公里,纯利润7.9万元。
  郓城县航运公司系集体所有制。1971-1977年,先后购置和建造钢质、木质拖轮4艘,计294千瓦。1985年,公司有职工156人;拖船3艘,286.65千瓦;驳船3只,2400吨位。
  东明县航运公司系集体所有制。1956年建,时称跃进航运合作社,有木帆船12只,106吨位。1966年改为航运队。1979年起停止航运,专搞摆渡。1982年改为航运公司,有职工74人,木帆船3只,150吨位;机船4艘,30.135千瓦,280吨位。1985年,公司有职工66人,拖轮3艘,810吨位,机船4艘, 木船1只。
  梁山县航运一公司建于1956年,时为梁山县航运站,系集体所有制。1971年改名梁山县航运一公司,地址在梁山镇任庄。该公司承担梁济运河货运。1971、1972、1973、1976和1977年,航次分别为39、37、47、2和1次,完成货运量分别为11000、1000、17250、680和310吨。1985年,公司有职工156人;拖轮 .4艘,396.9千瓦;驳船30只,2200吨位。
  梁山县航运公司系集体所有制。1959年属山东省交通厅黄河航运局第四船队,1962年下放梁山县。是年10月成立梁山航运合作社,地址在梁山县路那里,时有职工184人,木帆船32只,675吨位。1980年改名为梁山县航运二公司,地址迁至银山沈屯。1985年公司有职工140人,拖轮3艘,275.63千瓦;驳船21只,1500吨位,年货运量2.5万吨,周转量800万吨公里。第四章邮政
  第一节机构
  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曹州(今菏泽)设立邮政代办所,隶属济南邮政总局管辖。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曹州设立电报局,电路直达济宁。次年,曹州邮政代办所改为曹州邮政支局,辖朝城、观城、范县、濮州、郓城、巨野、定陶、曹县、成武、单县10处邮政代办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曹州大清邮政局改为曹州中华邮政局。1917年8月,曹州邮政局改名为菏泽邮政局,列为二等邮政局,开办汇兑包裹业务。1931年,成立菏泽电话局。1941年,冀鲁豫三专署成立交通五分局,即战时邮局,辖菏泽、南华、东明、长垣、齐滨、曹县、成曹、定陶、考城、民权、兰封、虞城等12个县。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冀鲁豫人民武装进驻菏泽城,专署派员与菏泽中华邮政局联合,组成冀鲁豫菏泽邮政局。1946年3月,冀鲁豫专署通告全区,各级战时交通局一律改为邮政局。1949年8月,成立菏泽邮政局和菏泽电话中心局,分别隶属于平原省邮政管理局和平原省电信指挥局。1950年5月,电话中心局改为电信局。1952年7月,菏泽邮政局与电信局合并,成立平原省菏泽邮电局。1952年11月,因政区变动,改属山东省邮电管理局。1953年9月,菏泽邮电局改为中心局。1955年7月,菏泽邮电中心局撤销,成立菏泽邮电督察员办事处。1959年菏泽、济宁两专署分设后,成立菏泽专署邮电局。1969年邮电局分设为电信局,邮政与交通合并成立的交通邮政局。1973年邮政、电信合并成立邮电局。至1985年,菏泽地区邮电局下设2处,15个科室及邮票、服务两个公司。
  第二节邮政网络
  邮政局所清末,全区农村仅有代办所30余处。民国时期,全区农村仅有代办所56处。农村寄一封信要走几十里路。建国后,各县战时邮局迁进城里,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邮政进行接管改造,并在农村大力发展代办所1953年,各县邮局开始在农村建立分支机构(支局)。至1963年,全区共建有支局139处,基本上达到了社社有局所°1985年,全区共有支局所196处,形成了乡乡有局所、四通八达的邮政通讯网络。农村寄信、订报刊不出村就能办到。
  邮政线路清代,曹州府领1州10县,设铺78个,驿道总长约500公里.1919年,曹州为二等邮局,有菏泽一济宁汽车邮路120公里,菏泽一东明自行车邮路30公里,菏泽一定陶自行车邮路26.5公里,菏泽一曹县自行车邮路50公里,菏泽一巨野自行车邮路67.5公里。1939年1月,中共鲁西区党委第一个交通总站在区内昆山(梁山)建立,设立干线四条,通达泰西、运西、运东、鲁西4个专署,每10里设1站,每站2-3人。干线经过区内主要集镇都有联络站。建国后,对旧中华邮路进行改造、修建,至1959年,区内社社设局所,村村通邮路。1985年,菏泽地区境内共有邮路2207公里,有县以上自办汽车干线邮路5条(菏泽一济南、菏泽一商丘、菏泽一东明、菏泽一鄄城、菏泽一兖州),委办邮路1条(菏泽一单县)。邮件投递建国前,邮政一般在县城设信差1一2人。乡村没有投递线路,平常邮件由信差放在集镇上,让收件人认领,挂号有时送到户。建国后,人民邮政对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邮政进行了改造,加强了农村投递工作。1950年,以县城为中心,各县一般设8-15条投递线路。1955—1966年,随着乡(公社)自办机构的增设,各县以乡(公社)为中心划分投递线路,每乡(社)2—3条,投递方式为平常邮件到村,挂号邮件到户,加快了报刊、邮件的投递速度。1973年,全区农村投递使用摩托车的占70%,1978年废止。1985年,全区共有城市投递线路54条,乡村投递线路240条;城市每日一次投递,乡村投递当日班占1/3,两日班占2/3,配有自行车274辆,城乡投递全部实行自行车化。
  第三节邮政业务
  函件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盲人读物等。1899年(清光绪二十五年),曹州设立邮政代办所,办理函件业务,但业务量较小。1949年,菏泽邮局每天投出函件345件,年约124009件。50年代以后,业务项目陆续增多,业务量增大。1955年,每天投出函件1283件,年约461781件。1965年,每天投出函件2805件,年约1009695件。1969年,每天投出函件2403件,年约865053件。1978年,由于对外开放,出国留学、考察、经商人员不断增加,区内国际函件日益增多。至1985年,菏泽地区已与130多个国家通邮,日均投出国际函件8979件。
  包件清末邮政,就办理包裹业务,但只寄递普通包件。建国后,业务项目陆续增多,分普通、保价、乙类保价和快递包裹4种。70年代,增加国际包件。1980年为适应商品流通,扩大了收寄范围。1985年,全区投出包件284千件,相当于1949年的85倍。
  汇兑清末,邮政局就办理汇兑业务。1934年,菏泽邮政局与电报局签订合同开办电报汇款。大清邮政与中华邮政,汇兑业务通汇面小,手续繁琐,汇费昂贵,最高汇率达50%.建国后,邮电部重新制订汇兑制度,全国通汇,汇率统一为1%(即每汇1元收费1分);手续由原来的贴花、剪格改用汇款通知° 自1982年起,每笔汇款最高限额从300元提高到5000元。1985年,全区开岀汇票达302千张,相当于1949年的27倍。
  发行建国前,邮局不办理报刊发行业务,报纸由报贩向报社预购批销。1953年,菏泽邮局开始杂志订阅。“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多数报刊停业,菏泽邮局只发行《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大众日报》、《红旗杂志》等10余种报刊,发行量比1965年下降60%。1978年,报刊取消限额敞开发行。1981年,区内邮局年发行量为1121万份。1985年,菏泽城区内发行各种报纸339种,杂志3210种。另外还发行朝鲜、罗马尼亚、日本等外国报刊。报刊期发份数达50000份以上的有《大众日报》、《参考消息》、《山东科技报》、《中国少年》等;杂志在10000份以上的有《红旗》、《半月谈》、《农业知识》、《支部生活》等。
  自1980年开办报刊零售以来,至1985年,全区共有报刊零售亭28处,发行站320处。
  邮运清末,邮运基本上是马驮人担。南京国民政府的中华邮政,省间邮运用委办汽车(委托汽车公司代运),一般干线用马车或自行车。建国后,1949—1957年,区内邮运兖荷线用委办汽车,其它线路均用马车和自行车。1957年,菏泽至各县开通了长途汽车,干线邮运改为委办汽车运输。1965年,随着邮政事业的发展,《人民日报》、《大众日报》订阅量的增加,委办邮运已不能适应形势需要,自办汽车邮运陆续开通。是年,开通了菏(泽)兖 (州)自办汽车邮路和兖(州)成(武)汽车邮路。1977年,开通了荷泽至商丘、东明、鄄城自办汽车邮路。至1985年,全区共有自办汽车干线邮路5条,邮路总长1002公里,有邮运汽车8部。自办汽车使邮运速度提高1倍多,全区除东明、鄄城以外,其余8县市邮电局均能看到当天的《大众日报》。1970年前,县邮局至各公社支局的邮件运输主要用自行车运送。1971年起,按照邮政总局提出运输机械化的要求,山东省邮政局拨出专款购置了汽车和摩托车。1977年,全区支线邮运全部实现了机械化。至1985年,全区共有支线邮运汽车19部,摩托车42部,邮路总长度1005公里。
  第四节集邮
  建国前,全区没有集邮业务。建国后,随着邮票发行量的不断增长和各种纪念邮票的发行,集邮爱好者不断增多。1980年,菏泽城内机关、学校集邮爱好者出现集邮热。为组织发展集邮业务,1983年3月菏泽邮电局邮票公司正式成立,3月5日开始营业。当年,销售邮票面值46936.73元,实现利润2700元。1984年4月28日,菏泽市举行首届集邮展览,共展岀集邮作品24框。是年5月1日,菏泽地区集邮协会正式成立。自此菏泽师专、粮校、仪表厂、印染厂、棉纺厂等单位先后建立了集邮小组,并出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集邮者。郓城县文化局张明聚的“花卉”专题,获1984年山东省邮展二等奖,并被推荐为省集邮协会会员;成武县经委孟庆刚的“光辉的历程”,获省邮展优秀奖;杜师如的“新中国系列邮票”,获省邮展荣誉奖。至1985年,全区共有厂矿企业集邮小组40个,集邮者达10000多人。
  第五章电信
  第一节电报
  有线电报菏泽区内有线电报线路始于1889年(清光绪十五年)。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中国电报局架设开封至曹州线路120公里,曹州电报局有“直列式”莫尔斯电报机一台,主要开办官府电报、新闻电报、普通电报3种。1934年,菏泽电报支局有电报线路3条,线路总长144公里,其中曹州至巨野线路长80.6公里,曹州至东明线路长37.5公里,曹州至定陶线路长25.9公里。经办国内国际电报5种,即寻常电、加急电、新闻电、政务电、交际电,并增设邮传电报、电报挂号和专送电报业务。1938年,电报通讯中断。1949年8月,开通荷泽一新乡人工电报电路1条,主要设备有人工继电器电键音响机、自动振荡器各1部。1950年,架设、开通菏泽一濮阳、菏泽一单县线路。1951年,开通菏泽一兰封(兰考)人工电报电路。1952—1953年,开通菏泽一济南人工电报电路,有人工继电器电键音响机3部。1956年,为适应不断增长的业务,菏泽首次增装菏泽一济南PFC单路载波机,安装了双工电报机和电报小型交换机,并开通菏泽至曹县、定陶、成武、鄄城4条人工电报电路。1959年,开通菏泽至济南电传电路1条,菏泽至济宁电报电路1条,并从山东省邮局调来1部美国产15型电传机。1960年,电报设备共有各种电传打字机3部,莫尔斯自动发报机1部,莫尔斯人工电报机9部,电报电路10条。1966年,区内有电报电路13条,人工电报机11部,国产55型电传打字机3部。1974年,菏泽至梁山、单县、曹县电传电路,全部使用国产55型电传机。1978年,四路载波机取代美国产 X—61822载报机。1979—1983年,共开通了菏泽至成武、聊城、济宁等7条电传电路,对所属9个县局全部使用了电传打字机。1985年,菏泽电报电路共19条,主要设备有载报机6部,电传打字机27部。
  无线电报1930年,菏泽开始有无线电通讯,主要设备是一部火花式长波无线电台。1935年,菏泽无线电台划归荷泽电报局统一领导。1948年,有高直流两用手摇发电机15瓦无线电台1部。
  建国后,在菏泽设无线电台1处,直通平原省局新乡,主要设备是短波收讯机2部、短波发讯机2部、15瓦手摇发电机1部,电路1条。1952年,撤销平原省,菏泽一新乡无线电报电路撤除,开通菏泽至济南无线电报电路1条。1964年,开通菏泽一梁山、菏泽一单县、菏泽一东明3条无线电报电路。菏1970年,开通菏泽一枣庄、菏泽一济宁两条电报电路。1973年,主要无线电报设备有:81型102E15瓦收发讯机5部。XF-D250瓦发讯机1部, TC-2020W收发讯机1部,430-1型收讯机1部,BC—312—N收讯机1部,BC—191—F75W发讯机1部,1842中报100W发讯机1部。WT004A发讯机1部。1976年,开通菏泽至定陶、成武、鄄城、巨野、曹县、郓城6条无线电报电路。至此,全区无线电报通讯网构成,共有电路13条。菏泽至各县联络点不做真报,只定点联络,主要做备用电路。1985年,共有无线电报电路12条,短波收报机21部,15瓦发讯机15部,短波收讯机6部,150瓦发讯机6部,电台2处,通讯车1辆。
  第二节电话
  长途电话1931年,荷泽成立山东省菏泽长途电话分局。是年4-5月,架设了曹济区济宁、菏泽一带10县的长途电话。1933年,架设菏泽一巨野长途线路。1934年,架通了菏泽一鄄城长途线路,长40公里。1935年,架设了荷泽一郓城长途线路,长46公里。这时长途线路多系单线,音质较差,话费高, 业务量较小。1945—1948年,年平均交换量仅1100份。建国后,菏泽专区各级人民政府多次拨出专款扶持电信事业的发展。1949-1953年,架通了菏泽至各县长途线路,并且是钢质双线。1953年,长途线路达12条,业务量年平均4746份,同时降低电话收费,由建国初期的37级计费,每3分钟为一计算单位,改为13级计费,以1分钟为计算单位。最高话费从7.8元降到3.6元,相当于南京国民政府中华电信收费的九分之一,是世界上收费标准最低的国家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长途线路的发展受到影响。1966年线路32条,到1973年仅有54条,年均交换量为486120份,低于1965年的592989份。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长途电话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1979年,增开菏泽一济南、菏泽一青岛、菏泽一临沂等长话电路,年末共有电路68条。1982年,长话电路达82条。1985年,共有长话电路95条,其中济南10条、青岛1条、烟台1条、潍坊1条、张店1条、德州1条、泰安1条、济宁5条、聊城1条、临沂1条、滨州1条、枣庄1条、兖州3条、滕县1条、嘉祥2条、曲阜1条、邹县1条、鱼台1条、金乡1条、曹县7条、定陶7条、成武5条、单县7条、巨野6条、梁山9条、郓城6条、鄄城5条、东明8条,交换总量1053千张。
  市内电话1932年,菏泽县电话事务所在菏泽城里为机关及部分驻县城的区公所,安装电话30余部,由县公署总机接转。建国后,各县政府及直属机关安装一部分话机,接入县政府交换机上。1953年,地方电信设备划归邮电局,将原政府机关的用户话机,接入邮电局,开始按市话用户进行建设和管理。
  1949年,市话设80门磁石交换机1台,用户话机60部。1953年,地方政府电话并入邮电局,设180门磁石交换机3台,有用户话机125部。1953—1974年经过多次增容,市话交换机总容量增容至1100门11台,用户实占门数855门。1976年,为保障地委、行署机关的通讯,在地委院内设地委总机1处,有交换机3台。是年底,市话交换机总容量扩容至1880门,其中磁石1680门。交换机实占容量达1490门。1978年,增容至1980门,用户实占门数发展到1553户1984年,增容100门,年末市话交换机21台,总容量2375门,实占2314门。1985年,全区市话共4914户,比1950年的49户增加了4865户。
  建国前后,市话通讯的主要线路是架空明线线路,架设的线路大多是单线回路或一线多机的同线电路,通话质量不高。1949年,开始对市话杆路进行整治改造,年底,架空明线线路长30对公里。1952年,市话线路由单线全部改为双线,架空明线48对公里。1954年,长话台、市话台分设,在用户线路上开始使用电缆,架空电缆2.1皮长公里,电缆芯线194对公里,出局电缆线200对,杆路增至14杆公里,架空明线63对公里°1969年,重新测量调整市话杆路,改换电缆容量,是年底,杆路增至56杆公里,架空明线增至165对公里,电缆增至9.2皮长公里,电缆芯线增至749对公里。1979年,铺设地下电缆管道13管公里,埋设地下电缆13皮长公里,架空电缆38皮长公里,电缆芯线3990对公里,架空明线121对公里,城内主要街道基本改为电缆。1985年,市话有杆路90公里,架空明线101对公里,电缆73.9皮长公里,电缆芯线8451对公里。
  农村电话区内农村电话始于1931年.建国后,各县相继成立了电话站,在各级武装部的协助下,区内各县先后架通了至各区的电话。当时全区共有交换机12部380门,单机150部。1952年,各县至区乡的电话线全部由单线改为双线。建成以县城为中心的电话网。县政府院内设一台20门磁石交换机。1958年,农村电话有较大发展。
  1958—1961年,社内电话总机增容到5620门,单机发展到6215部,35%的生产大队通了电话°1962年,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纠正浮夸风,乡村电话随之减少,不少大队撤单机,把电话线改做广播线。1976年,各县开始安装单路或三路载波机,公社驻地开始用电缆。至1985年全区实现了乡乡设局所、装总机,共有交换点140余处,农村通话达2523户。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机构

泽地区交通局
相关机构
利菏汽车路局
相关机构
平原省交通厅
相关机构
山东省交通厅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
平原省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兖州
相关地名
青州
相关地名
登州
相关地名
莱州
相关地名
曹州
相关地名
淄州
相关地名
汴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