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轻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09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一轻工业
分类号: F407.8
页数: 8
页码: 310-317
摘要: 区内印刷业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西年),美籍基督教牧师包志理(BaTu)在曹县基督教孤儿院创办曹县基督教真理印刷局。当时,有立体四开机、圆盘印刷机、切纸机各1台,职员6人,主要印刷圣经之类的书和菏泽圣经传习学校教材、英文版《真理报》等。
关键词: 菏泽地区 轻工业

内容

第一节机构
  解放初期,一轻工业有印刷、卷烟、火柴等几家小厂,由菏泽专署实业公司领导。1957年2月,实业公司改设为工业局。1958年4月,工业局撤销,是年7月复设。1960年5月工业局撤销,分设重工业局、轻工业局和机械工业局。轻工业局主管一轻、二轻工业。1961年11月,轻工业局与重工业局、机械工业局合并为工业局。1962年6月,工业局与交通局合并为工业交通局。1964年11月又分设为工业局和交通局。1970年1月设立轻工业局,分管一轻、二轻工业。1975年7月分设第二轻工业局。1980年2月轻工业局改为第一轻工业局。1984年3月第一、二轻工业局合并设立轻工业公司。1984年5月又分设第一轻工业公司和第二轻工业公司。
  第二节印刷
  区内印刷业始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西年),美籍基督教牧师包志理(BaTu)在曹县基督教孤儿院创办曹县基督教真理印刷局。当时,有立体四开机、圆盘印刷机、切纸机各1台,职员6人,主要印刷圣经之类的书和菏泽圣经传习学校教材、英文版《真理报》等。1910年(清宣统二年),王立三在曹县书院胡同创办五章石印局,有石印机1部,德制石版2块,职员20人。1916年,河南沁阳县人曾佩在单县创办了博雅印刷局,后又相继出现文石印馆、协贸印刷局、振风印刷局、振兴印刷局、人和印刷馆和木刻门市部等7家。1931年,曹县职业学校在曹县东关创办实习工厂,其中包括印刷业务,有圆盘机、四开平回转机、发电机、车床各1台,职员50人。1935年,陈继泰在曹县县府西街创办商业印刷馆,有德制石版1块,圆盘机、四开平回转机各1台。该馆曾为鲁西南抗日救国会印刷揭露国民党官员丑恶面目的话剧剧本。1938年,关宪元、宋凤齐、田青朗3人集资在东明创办了溥华石印局,有铅印机、石印机各2部,德制石版3块。1945年,冯俊哲、葛奎恩、吴永舜等人集资在曹县县府前街办了“文明印刷所”,有圆盘机、四开平回转机各1台。主要是木印、石印、铅印,机械化程度很低。
  建国后印刷业得到稳步发展。1950年经东明县人民政府批准,以私营溥华石印局为基础,建立了地方国营东明印刷厂(1952年改为东明县印刷厂),这是区内最早建立的国有印刷企业。是年,梁山县在几家私营印刷所基础上,成立了印刷组(梁山县印刷厂前身)。1952年2月,巨野县建立工人印刷厂。是年4月15日,荷泽城内“五一”、“恒太”、“信记”、“仁轩”4家私营印刷社(局)合并组成菏泽印刷部。8月该印刷部接收河南商丘人在此经营的“熙东”印刷社,并于1956年3月转为地方国营,更名为山东菏泽印刷厂,隶属荷泽专区实业公司。此后,鄄城、郓城、曹县、单县、定陶、成武等县印刷厂于1956-1958年先后成立。1978年又建立菏泽县印刷厂。
  1985年全区共有印刷企业24处,年产值2295万元,其中属于一轻系统的国有印刷企业有10处,固定资产1468.18万元。年净产值984.39万元,上交利税296万元,职工2427人。印刷技术由70年代的铅印,逐步增加了胶印、彩印。全区已拥有大型设备601台(套),其中有从西德、英国、日本、美国、西班牙、瑞士等国家引进的以M6451M电子分色机和102V、Mcv四色胶印机为中心的具有8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成套制版、印刷设备43台(套)。
  山东菏泽印刷厂是全区印刷行业的骨干企业。该厂职工1985年达1086人,其中大中专文化程度的86人。主要设备有180台。全厂设21个科室和胶版制版、彩印、扑克牌机印、扑克牌成品、裱纸、铅印、机修动力等10个车间,固定资产914.27万元。主要产品有扑克牌、奖状、彩色商标、不干胶商标、塑料产品印刷、高档挂历、画册等。年产量16734万印。1985年产值1365万元,上交利税224万元。
  1983年,该厂根据中国古老的丝漏原理,试制成功了火柴盒皮鳞面丝网印刷新工艺,填补了国内火柴盒皮磷面机械印刷的空白,1984年10月通过省一轻厅技术鉴定,投入批量生产,并与济宁、西安、营口、乌鲁木齐等火柴厂配套出口,远销亚、非等国,先后获省印刷质量评比优秀奖和地区优秀新产品一等奖。该厂1973年开始生产的“红花牌”扑克,分传统扑克和彩色画面扑克两大系列,质量高,品种多,彩色画面扑克制作精美,华贵典雅,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等扑克藏锦储秀,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北京风光”、“承德风光”、“秦俑”等扑克,即是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娱乐品,又是纪念品、工艺品和收藏品。该厂扑克均具有套印准确,墨色一致,厚度均匀,粘合牢固,挺实耐折,平滑光泽等优点,畅销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法国、日本、香港等17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以后,先后获省一轻厅新产品三等奖、二等奖,优秀设计产品二等奖,优秀旅游产品奖,印刷质量表扬奖等荣誉。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优质产品,在全国扑克实物测评会上,产品光泽名列第一,平滑度名列第三,耐折度数超过了部颁标准。
  第三节卷烟
  区内卷烟生产始于1935年,多系手工卷烟,产量低质量差。至建国前夕,仅存“太东”、“信丰”、“振大”、“恒大”、“北大”、“怡和”、“曙光”等10个厂家。
  建国后,人民政府积极发展地方工业,采取卷种措施筹建卷烟厂。1950年,私营太东烟尸在竞争中倒闭后,又重新组建宏康烟厂,由于资金短缺,受到市场冲击,再度濒临倒闭,理事长王振业要求将宏康烟厂让给国家经营。1950年9月,地委、专署、军分区3家决定联合集资2.1亿元(旧币),购买了宏康烟厂,资方人员退出,工人全部留下,地委抽调9名干部管理烟厂。至此,宏康烟厂改为国家所有。当时该厂仅有手摇卷烟机1台,工人10名。为了尽快投入生产,又与私营信丰烟厂合营,于1951年5月1日正式开工生产。6月,私营振大烟厂亦要求合营,三厂合营后自有资金8100万元(旧币),9月,菏泽县委投资3亿元(旧币),干部积蓄入股5000万元(旧币),至此资金总额已达6.41亿元(旧币)。厂址在菏泽城中大街23号(原“信丰”烟厂旧址,现东方红大街),正式命名为平原联合烟厂。全厂职工139人,小型卷烟机5台,切丝机4台,6马力柴油机1部,4马力柴油机2部。当时只有卷烟机和切丝机用柴油机带动,其他工序如抽梗、烘丝、包装等全系手工操作,工人用嘴喷香料,工作时间达10个小时,劳动强度大,生产不稳定。使用的商标仍是“信丰”、“振大”、“金钱”、“航空”和“白鸽”等老牌子°1952年4月,烟厂正式移交政府,归专区实业公司领导,改名为荷泽联合烟厂。1953年6月,烟厂退出私人股份,7月改为国营企业,职工进行评薪定级。11月,省工
  业厅正式通知菏泽联合烟厂,产品由烟酒专卖处实行包销。1954年1月,烟厂由中大街迁至龙厅街(现八一街西段)即现菏泽卷烟厂的厂址。8月,虹光电厂并入联合烟厂。1955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裕中烟厂”和“联合烟厂”合并,生产规模扩大,自有资金已达40万元,职工480人,卷烟机12台、发电机6台,8-10英寸上下切丝机9台34-20英寸轧梗机3台、柴油机3台,年产量近2万箱。1959年,烟厂电力科移交菏泽电厂,职工减至250人,由于动力全部改为电力,年产量增至3万箱。1960年,自制了抽梗机6台,风力打叶机1台,拉丝机3台,简易包装机3台,大大减轻了体力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除生产丙级烟“新菏泽”,又先后试制出乙二级烟“翠龙”和甲级烟“白丽”,完成了卷烟等级牌号生产的基本配套。生产的卷烟除满足本地需求,还销往江西、河南等省。
  1965年由于放松了管理,原材料浪费严重,单箱耗烟叶高达70.3公斤,经济烟高达77.5公斤,比部颁单箱耗烟指标(丁级烟59.5公斤,经济烟60公斤)分别高出了10.8公斤和17.6公斤,受到第一轻工业部的批评。经过努力,1966年单箱烟叶下降到58公斤。1966—1973年,产量一直徘徊在3.5万箱左右,1974年产量大幅度下降,年产不足1.7万箱,亏损27.86万元。1975年,加强了生产管理,卷烟生产有新的转机。1976年产量达到5万箱,总产值2211万元,实现利税1338万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的卷烟工业有了较快发展。1980年卷烟机已增加到27台,新增过滤嘴装机2台,产品更新换代,开始了(25.5X81)短支嘴烟“绿牡丹”的生产,花色品种由1977年的7个增加到12个,卷烟生产首次突破10万箱,利税达到3025万元,全年人均向国家提供利税5.3万元,是卷烟工业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1983年由于卷烟市场受到计划外卷烟厂的冲击,产品严重滞销,菏泽地区社会库存积压达3万箱,卷烟被迫停产。1984年生产销售好转,全年完成10万箱生产任务。
  1985年,全区有卷烟职工1006人,其中工程师2人,助理工程师7人,技术员16人,拥有各种设备255台(套),其中专用设备121台(套),固定资产原值1115.2万元,生产能力27万箱,共生产12个牌号、15个花色品种,实现利税4550.1万元,是区内卷烟生产完成计划最好,创利税最高的一年。
  菏泽地区卷烟工业从1950—1985年,工业总产值平均递增率为12.8%;总产量年均递增率11.5%;上交税金累计3.79亿元,上交利润累计1236万元,利税总额相当于卷烟工业固定资产原值的35倍。
  菏泽地区1951-1985年卷烟工业生产情况表续表
  第四节食品酿酒
  食品建国前,食品业多在民间。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量增加,食品工业发展较快。区内最早的全民食品加工企业是巨野县副食品加工厂,1952年正式生产。1985年全区独立核算的食品企业有180个,职工8957人,年产值9723万元,其中国营企业47个,年产值527万元。主要产品有罐头、奶粉、麦乳精、糕点、糖果、调味品等。年产各种糕点4131吨、肉2162吨、罐头3004吨、调味品12932吨、乳制品62吨,其他食品3429吨,其中,芦笋罐头被省评为优质产品。
  罐头产品是区内食品工业的重点产品。荷泽罐头厂是食品工业的骨干企业,前身是菏泽酒厂葡萄酒分厂,1976年正式易名为菏泽罐头厂。该厂位于菏泽市丹阳路北侧,占地面积42930平方米。1985年年产量由1976年的87吨增加到2472.4吨;产值由1976年的50万元增长到1077万元,产品品种由5个增加到34个。全厂职工648人,拥有固定资产265万元,各种设备183台,1985年完成利税96.3万元。芦笋罐头、咸牛肉、羊肉罐头远销日本、美国、西德、埃及、伊拉克、阿富汗、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等国。
  酿酒据资料记载,1929年仅曹县就有糟坊32家,酒池66个,日产酒5吨,其中清同治年间的商人张文桐创制的“双泉涌”字号的“曹坑"酒,香味浓郁,销至附近各县和河南、安徽一带。1933年,高银实在东明县西关大街建天丰酱菜园,内有8个酒池,月产黄酒、露酒5吨。建国后,全区酿酒业有了新的发展,各县都建有酒厂。截止1985年底,属一轻系统的有:菏泽地区酒厂、菏泽市酒厂、单县酒厂、郓城县酒厂、曹县酒厂、东明县酒厂、巨野县酒厂、鄄城县酒厂、定陶县酒厂、梁山县酒厂、成武县酒厂、菏泽啤酒厂等12家,乡镇酒厂有11家。职工总计3348人。主要品种有白酒、啤酒、露酒、药酒。年产白酒12435吨,啤酒5204吨,露酒337吨。主要产品有:曹州特曲、曹州老窖、亘古泉特曲、亘古泉老窖、碧波特曲、碧波老窖、水浒特曲、水浒老窖、湖西陈曲、御思香、花冠老窖、水泊老窖、泸酒、冰源啤酒、全汁葡萄酒、花王红葡萄酒、黄酒。其中获省优质产品称号的有曹州老窖、亘古泉老窖2个品种,获省优良产品称号的有曹州特曲、亘古泉特酿、水浒老窖、碧波老窖、巨野老窖、湖西陈曲、碧波特酿7个品种。
  菏泽地区部分年份食品工业产品产量表
  单位:吨
  第五节造纸及纸制品
  造纸建国前,区内造纸业多是民间的手工作坊,且产量低质量差。1954年单县造纸厂建立,国家投资120万元,是区内最早的造纸厂。主要生产草纸。1958年8月,兴建菏泽造纸厂.是年,郓城县造纸厂建立。1967年、1976年梁山县造纸厂和东明县造纸厂又先后建立。至此,菏泽地区已有造纸厂5家。1966年菏泽造纸厂扩大2台1092毫米纸机及相应制浆、蒸煮设备,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能力突破1000吨。1973年2月,菏泽造纸厂首创的全麦草低档卫生纸投产,扩大了卫生纸生产的原料来源,受到了轻工部的表彰,华东造纸会议予以推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菏泽地区造纸业有了新飞跃。单县造纸厂技术员马岗试制成功了“氨法制浆新工艺”,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国家科委、轻工部在该厂召开现场会予以推广°1984年菏泽造纸厂2号普通压光凸版试制成功,1985年又与菏泽地区中医院联合研制成功药物卫生纸,与山东造纸科学研究所联合进行双氧水漂白棉短绒制浆试验成功,进一步提高了产品质量。截止1985年,菏泽地区造纸工业有独立核算企业13个,职工1948人,年产值1631万元,产量11361吨。其中国营企业3家,即菏泽造纸厂、单县造纸厂和东明造纸厂,有职工共740人,年产印刷书写用纸4409吨,包装用纸1334吨,生活和其他用纸3284吨;完成产值718万元,实现利税253.2万元。
  纸制品区内很早以前就有手工制作的纸盒,用于糖果点心包装。建国后,随着商业的发展,商品纸制包装越来越广。1962年,原菏泽县肥皂厂改造为制盒厂,生产各种纸盒。1966年,单县城关纸箱厂建成投产,1977年以后又有菏泽市北城纸箱厂、单县城关纸袋厂和巨野化工厂纸箱车间先后建成。截止1985年从事纸制品生产的有5个厂家,主要产品有纸箱、纸盒和纸袋,年产纸制品1054吨。
  第六节日用化工
  火柴1931年,菏泽人李俭斋、黄焕荣、朱启秀3人集资创建裕菏火柴厂,生产硫化磷火柴。起初,因手续不完备,曾一度停产。后经财政部批准,恢复生产,有职工130人,日产火柴200件。1937年因菏泽发生地震和日军侵占菏泽而停办。1949年10月,以马子杰为首,由“恒大”、“信丰”、“北大”、“振大”、“曙光”、“怡和”6家私营烟厂和30多家私营烟摊合股组建菏泽恒大火柴股份有限公司,地址在菏泽城孝子庙东街,租用耶稣教堂50余间,有2部排梗机和129名职工。1950年1月正式投产,年产硫化磷。火柴3万余件。后来又购买了2部排梗机和1部16马力柴油机, 减轻了部分繁重的体力劳动,生产实现了半机械化。
  1954年公私合营之时,恒大火柴有限股份公司归属菏泽专署实业公司,改称菏泽火柴厂。1955年由孝子庙街迁至城东康庄(现址),职工达222人,主要设备有排梗机6部,年生产火柴6万件。1959年转为地方国营,产量逐年提高,品种也由单一低档火柴发展到高档多样火柴。“菏泽"牌安全火柴在1985年全国质量评比中,取得99.08分的好成绩,跨入优级品行列,并荣获全省质量评比第三名。1985年菏泽火柴厂职工达727人,完成产值420万元,产量29万件,实现利税129.2万元。
  电池电池生产在菏泽地区起步较晚,规模也较小,1978年1月,原生产电池的菏泽县二中校办工厂移交菏泽县工业局,正式建立菏泽县电池厂,是年5月试产,1979年正式生产。1981年引进上海电池机械厂一套流水作业线,基本实现了电池生产机械化,同年生产电池800万只,年产值160万元,实现利税20万元。1984年,在地区经济研究中心帮助下,试制成功1台电池性能检测仪,完善了电池性能检测手段,使产品质量稳步提高。其主要产品是“宝葫芦”牌R20型锌猛干电池,用于手电筒照明、晶体管收音机、儿童玩具等。该产品在全省同行业多次评比中名列前茅。1984年被评为山东省一轻厅优良产品。产品销售6省1市284个网点,深受用户欢迎。1985年,全厂职工人数达270人,工业总产值217.5万元,年产干电池2000万只,利税24.3万元。
  烟花炮竹区内制作烟花炮竹历史悠久,生产多集中于冬闲时间。1953年菏泽县南关(现地毯厂厂址)建立鞭炮社,只在冬季生产部分鞭炮。1976年在菏泽城西郊筹建菏泽县礼花厂,在夹斜路北侧租房试制样品。1977年礼花样品在山东省体育馆试放,效果尚佳。1977年7月20日,在样品试制处发生火药爆炸事故,炸死3人,损失10万余元。此后,菏泽县礼花厂停办,原址后改建菏泽市第二塑料厂。1985年菏泽市王浩屯镇建立第一鞭花厂,鄄城县红船镇和成武县田集镇分别建立花炮厂。烟花炮竹年产值12万元。
  第七节陶瓷玻璃
  陶瓷建国前,区内生产土陶是农村一种副业。建国后,陶瓷工业开始发展。1957年梁山县建立陶瓷厂,主要生产耐火砖。随着生活水平提高,日用陶瓷产品品种增加,主要有花盆、花缸、酒瓶、茶具等。1985年,全厂职工91人,工业总产值98.7万元,年产陶瓷器38万件,耐火砖703吨。1969年6月,郓城县创建搪瓷厂,1970年竣工投产。建厂初期有职工39人,固定资产11万元,系手工操作。1971—1979年4次扩建,到1982年设备基本齐全,形成了一条机械化生产流水线。主要设备有先进的马蹄式搪烧自动转炉、拉伸压力机、池炉等。
  1985年全区陶瓷工业总产值达332.2万元,生产能力达1500吨,年产搪瓷盆823吨,口杯45吨,杂件34吨。其中搪瓷面盆,于1979年荣获华北地区质量评比第一名。1985年荣获山东省搪瓷行业质量评比第二名。30公分双篦蒸锅系全国首创,获山东省新产品优良奖。
  玻璃制品菏泽区内玻璃制品生产厂家较少,主要是灯泡生产企业。菏泽县灯泡厂创建于1968年,是由荷泽县钟表社抽调部分人员在菏泽城西门里城隍庙处建立,有职工20人。1972年迁至菏泽南关,主要产品是各种型号的普通灯泡,最高年产量80万只,产品在华东地区同业产品评比中荣获第四名。1979年停产。1971年,郓城县建立灯泡厂,系轻工业部在山东省唯一定点生产汽车、拖拉机灯泡的专业厂家。有职工34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38人。1985年自行研制的防弦目E型汽车前大灯,于12月通过山东省级鉴定。1985年工业总产值95.2万元,年产灯泡300万只,全年实现利税6.9万元。1975年郓城县建立玻璃厂,主要生产日用玻璃制品,1985年年产量4001吨,产值120万元,实现利税32.1万元。
  1985年底,全区陶瓷玻璃工业企业4家,职工达1038人,固定资产原值471.54万元,实现利润55.28万元,为国家提供税金67.05万元。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人物

包志理
相关人物
王立三
相关人物
关宪元
相关人物
宋凤齐
相关人物
田青朗
相关人物
冯俊哲
相关人物
葛奎恩
相关人物
吴永舜
相关人物
王振业
相关人物
张文桐
相关人物
李俭斋
相关人物
黄焕荣
相关人物
朱启秀
相关人物
马子杰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