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太行堤河水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079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太行堤河水系
分类号: P941.77
页数: 2
页码: 291-292
摘要: 太行堤河位于单县南部,因沿太行堤,故名太行堤河。该河系历史上为防黄河水漫延, 加修堤防,顺堤取土,堤根逐渐低洼,年长日久,所形成的顺堤河。
关键词: 菏泽地区 太行堤河水系

内容

太行堤河位于单县南部,因沿太行堤,故名太行堤河。该河系历史上为防黄河水漫延, 加修堤防,顺堤取土,堤根逐渐低洼,年长日久,所形成的顺堤河。
  该河1752年(清乾隆十七年)和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两次疏导扩大后,即成为单县南部的主要排水系统,属湖西地区复兴河流域。该流域由于涉及苏、鲁、皖3省,建国后长期未曾治理,流域内涝灾较为严重。1961年,经上级批准,曾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治理,但因与下游江苏省丰县在治理上有不同意见,未能按计划全部完成,仅完成了总土方任务的59%.至1978年,经双方协议,将利民河流域面积90平方公里,调至黄河故道后,方于1979年经上级批准自单、丰边界,经朱集、蔡堂、龙王庙、罗庄、杨楼、花园6个乡镇境内,西至单虞公路,全长30.7公里,按5年一遇除涝,20年一遇防洪标准进行了治理。1980年后继续向上延长至浮岗水库西格堤,全长47公里,流域面积377平方公里,总计完成土石方398万立方米,工日210万个,钢筋混凝土1800立方米,生产桥6座,节制闸1座,跌水10处,总投资210万元。在治理干流的同时,对其支流二堤河、刘楼沟、孟流河、小杨河等,也相应的进行了治理。
  二堤河原为老太行堤河,因处于临黄堤和太行堤之间,故名二堤河。二堤河起源于浮岗水库东堤,下至太行堤河,全长28公里,其流域面积为80平方公里。自1963—1979年先后按3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治理,设计流量为42.2立方米/秒,河底比降为1/7000,底宽7.5米,共做土石方85万立方米,工日42万个,建生产桥12座,跌水1处。
  刘楼沟上源起于安徽省砀山县马良集以西,流经孔集、蔡堂、朱集三乡镇,于单县刘楼村西北流入太行堤河,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为49平方公里。因涉及两省,历史上长期失修,流域内涝灾较为严重,常年受涝面积达6万余亩。1980年前,流域内群众为了摆脱内涝灾害的威胁,自发疏导了多次,但因缺乏统一规划,成效不够显著。为尽快解除内涝,发展生产,1980年纳入了太行堤河整体规划,本着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将黑水河上游,自单砀公路以南,截入刘楼沟,按5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治理,设计河底比降为1/8000,河底宽6米,排水流量26.6立方米/秒,兴建生产桥8座,公路桥1座,共完成土方76万立方米,砌石520立方米,混凝土516立方米,工日28.3万个,投资32万元。
  孟流河位于单县罗庄、杨楼两乡之间,上起学官庄,下至孟楼北的流水口附近入太行堤河,全长5.6公里,流域面积为98平方公里,流域内地形西南高,东北低,自然比降为1/8000.1962年曾对上游曹庄至王楼一段按5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过治理,完成土方7万立方米,建生产桥1座。但因没有进行全面治理,1977、1978年汛期,复遇大雨,流域内8万亩土地被淹,1980年对其下游连同支流银河统一进行了治理。自此,流域内的涝灾,基本得到缓解。
  小杨河起源于单县蔡堂镇安楼,下至陈庄西入太行堤河,全长13.4公里,流域面积55.1平方公里。该河系黄河决口冲刷形成,因流经杨瓦屋、徐杨庄、以及杨庄等村,故名为小杨河。自1962年以后,群众为解除流域内的积涝灾害,曾自力更生,治理过多次。因该流域地面坡度较大,河道水土流失严重, 故于1980年对下游4公里进行了削坡,河道边坡1:3,河底比降1/5000,底宽4米,建生产桥4座,投资2.4万元。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实物

太行堤河
相关实物
二堤河
相关实物
刘楼沟
相关实物
孟流河
相关实物
小杨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