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土特产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037
颗粒名称: 第七章 土特产品
分类号: F762.7
页数: 5
页码: 237-241
摘要: 荷泽地区栽培泡桐,历史久远。据调查,单县、曹县黄河故道一带群众从1796年(清朝嘉庆元年)就开始培育泡桐。1965年之后,全区开始大面积造林,1985年全区农桐间作已发展到596.28万亩,桐树丰产林37.2万亩,加上四旁植桐,全区共有桐树2622.5万株,桐木蓄积量120万立方米,年采伐量7万立方米,出口桐木0.7万立方米。
关键词: 菏泽地区 土特产品

内容

第一节林果
  桐木桐木是菏泽地区的一大优势。全区适宜泡桐生长的壤土、沙壤土和沙土面积较大,加之气候条件适宜,不论农桐间作,还是四旁植桐,生长都比较快。据测定,泡桐单株年生长量平均可达0.031立方米,是刺槐的3倍,杨树的1.5倍,榆树的3.4倍。
  荷泽地区栽培泡桐,历史久远。据调查,单县、曹县黄河故道一带群众从1796年(清朝嘉庆元年)就开始培育泡桐。1965年之后,全区开始大面积造林,1985年全区农桐间作已发展到596.28万亩,桐树丰产林37.2万亩,加上四旁植桐,全区共有桐树2622.5万株,桐木蓄积量120万立方米,年采伐量7万立方米,出口桐木0.7万立方米。从1958年开始,青岛土产公司在单县杨楼收购桐木300立方米,东销日本。通过外贸部门出口始于1970年,当年出口量为88立方米。1980年是建国36年来出口量最多的年份,出口量为3.19万立方米,1985年为1337立方米。桐木家具出口始于1980年,当年出口家具价值14.52万元.1970—1985年,全区共出口桐木13.74万立方米,拼扳1.08万立方米。
  曹州耿饼曹州耿饼是以菏泽市东郊耿庄一带镜面柿为原料做成的。据《菏泽县志》载:“柿出耿氏园者佳,曰'耿饼',四方争购之”。菏泽古称曹州,故又称“曹州耿饼”。菏泽柿树历史上极盛时期近一万亩,约十余万株,年产柿子2500多万公斤,加工耿饼500万公斤。经过历次战争的破坏,1952年荷泽县的柿树只剩下26791株,产量为39.8万公斤,耿饼产量为10万公斤左右。1985年菏泽市仅有柿树0.23万亩,3500株,年产鲜柿20万公斤。菏泽耿饼以其肉质细软,橙黄透明,甜味浓郁,自生霜厚,有“霜果”之称。据山东农学院1980年测定,耿饼含糖量为62.2%,含酸量为0.18%,水分为24%,是国内含糖量高的品种之一,被列为全国优良推广品种。
  曹州木瓜现称菏泽木瓜,为菏泽市特产果品。栽培历史远在明代以前。据有关资料记载,解放初期菏泽郊区尚有明朝大木瓜树。菏泽木瓜集中栽培在菏泽市北郊牡丹乡的李集、赵楼、芦堌堆、干洼等村和菏泽地区农科所。据统计,解放初期,菏泽县有木瓜600株。建国后,木瓜生产有所发展,除菏泽县原有面积外,曹县、单县、定陶、鄄城等县也有小面积栽培。据1978年菏泽地区果树站调査,全区有木瓜树1822株,年产木瓜4.39万公斤。
  荷泽木瓜金黄油亮,香味扑鼻,既是室内陈设观赏佳品,又是重要的中药材。有祛湿、舒筋、和胃等功能,治关节病和腰膝酸痛等症。据山东省果树所测定,木瓜果实每百克鲜果可食部分,含有糖5.45克、可滴定酸2.12克、可溶性果胶0.68克、维生素C120毫克,还含有磷、钾、钙、镁、铁等多种微量元素。菏泽木瓜以其个大,色泽金黄,香气浓郁而著称,是荷泽的名特产。
  木瓜品种有胜花子、豆青瓜、狮子头、细脖子和香木瓜5种,以胜花子香气最浓,具有朱砂斑点,曾做为贡品进于封建帝王,其它品种也作为观赏品而远销京津一带。
  巨野圆铃大枣巨野圆铃大枣俗称核桃纹枣。巨野枣树栽培历史相传在千年以上,百年以上的大枣树仍能见到,枝繁叶茂,果实累累。20%的枣树树龄均在70年以上,群众称之为“祖宗树巨野圆铃大枣树集中分布在城东南薛扶集和城西田桥乡。建国前,全县约有枣树近20万株,因1935年黄河在鄄城临濮集决口和1946年的内战,损失严重。据《山东省农业生产统计资料(1949—1952)》记载:1952年巨野县有枣树7.96万株,大枣产量为415万公斤。建国后,经过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枣树有所恢复和发展。据1963年统计,巨野县枣树总株数为29.65万株,其中成片面积0.38万亩,产量为73万公斤。1985年,大枣产量回升到147万公斤。
  巨野圆铃大枣晒制的红枣,肉厚核小,出干率高达40%,每百克红枣可食部分含糖量达73克,相当于大米79克或精面粉75克的营养价值,所含维生素C达336毫克,比苹果高出80倍,在人民生活中常以此为滋补营养品。
  梁山蜜桃梁山蜜桃系菏泽地区梁山县果品特产,栽培历史约在2000年以上,因集中分布在梁山周围的山坡地带而得名。1952年,梁山县有桃树2.92万株,产量33.5万公斤。建国后,由于梁山周围开山采石、建厂及城建占地,梁山蜜桃遭到破坏,蜜桃基地已经湮灭。据梁山林业局1985年调査,仅剩下15株,散生在郝山头和馍台等村群众的院内。
  梁山蜜桃,味酸甜,离核,果多白色也有绿色,果肉白色,纤维少,品质上等,闻名省内外。
  第二节水产
  黄河鲤鱼主产于东平湖及黄河干流中,为荷泽地区名优水产品之一。黄河鲤鱼“金鳞赤尾”,生有双须,善跳跃,向来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因其“肥美甲天下”,故“金盘脍鲤”向为大宴珍肴,明代李时珍曰:“诸鱼惟此最佳,故为食品上味”。在菏泽地区,男女结为百年之好,有请媒人吃鲤鱼的习惯,以示吉祥美满。
  黄河鲤鱼不仅肉质细嫩鲜美,色味俱佳,而且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煮食,治咳逆上气、黄疸,下水气,利小便”。另外还有许多以鲤治病的民间验方,如:鲤鱼半市斤加胡椒、生姜、鸡内金、茡荠等少许,共煮汤服可治胃病,胸部胀痛,消化不良。鲤鱼血与白糖,调匀后涂患侧(左歪涂右, 右歪涂左)治疗口眼歪斜,效果较好。
  区内黄河鲤鱼生长较快,当年尾重200多克,二龄可达1公斤。产量也较高,仅梁山每年就从东平湖中捕捞2500吨左右。
  毛刀鱼学名刀鳞,产自东平湖及黄河干流中。毛刀鱼味鲜美,为区内名优水产品。
  毛刀鱼形侧扁,尾部细长呈三角形,口大,有细齿,上颌骨长,接近或达到胸鳍基部。为洄游性鱼类,每年3月性成熟的个体从大海溯黄河而上,5—6月份在东平湖产卵;8月份小毛刀鱼开始顺流回海,自陈山口建闸后, 切断了其洄游的道路,现在黄河干流中产卵。
  性成熟年龄为2龄,绝对怀卵量2.9-10.6万粒,相对怀卵量27.8—71.4万粒/公斤。1963年前,毛刀鱼较多,每年鱼退时,渔民在东平湖陈山口上下布网拦捕毛刀鱼,一般年捕100多吨,高者数百吨。如1961年第三季度仅银山公社即捕214吨,1962年1—5月梁山28架网平均日捕1500公斤。为保护毛刀鱼资源,1964年4月,沿湖三县召开了会议,划了禁渔区,确定了禁渔期,建立了毛刀鱼资源管理委员会。70-80年代,区内毛刀鱼产量呈逐步下降的趋势。
  芡实俗名鸡头米,一年生大型浮叶植物,为东平湖名特产之一。
  芡实根茎短粗,多须恨。叶如榆钱,皱折。浮于水面,上面绿色,下面紫色,叶脉突出呈网状,两面脉上有尖刺,叶柄上也密生棘刺,花萼似鸡嘴,大的象拳头,花蓝色,浆果近球形。50年代初期,全区芡实较少,且主要在东平湖中。1953年东平湖芡实产量只有350公斤,1958年菱、芡面积发展到10000亩。1962年,成武于城湖内发展部分芡实。1964年全区种植250亩。1972年发展到1000亩,产量6万公斤。1975年东平湖菱芡混作面积8万亩,梁山县收芡实10万公斤。
  芡实种子、根茎和花梗(去皮后)可食用。种子除食用外,还有重要的药用价值,为滋养强壮药,兼有收敛镇痛作用。有治滞浊、助消化、补脾益肾、治疗腰脊痛等效能。
  第三节畜禽
  鲁西黄牛鲁西黄牛是全国五大地方良种牛之一,它以体大力壮、出肉率高、肉质鲜美、耐粗易养、抗病力强而著称。菏泽地区为中心产区。截止到1985年全区存养量近60万头,占全省鲁西黄牛总头数的80%以上, 出栏率为19%。
  鲁西黄牛是在一定历史和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当地气候温和,土地宽广,交通不便,要求躯体大、挽力强、行走快的役畜,这就促使当地群众选用大型役牛。历史上每逢配种旺季,种公牛披红戴花,赶集串会,相互竞赛,对选优去劣,加强选育起了重要作用。鲁西黄牛肉质好,产区群众有吃牛肉的习惯。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山东省沿海贸易开放后,牛肉为主要贸易物资,开始大量出口,运往德、日、南洋、香港等国家或地区。
  根据自然条件和用途,鲁西黄牛在品种形成过程中,出现不同类型。凡土地粘重、生产工具笨重并要求精耕细作的地方,以“抓地虎”牛为主;土质较松,耕地面积大,交通不便,耕挽兼负的地方,则以体格高、步幅大、速度快的“高辕型”牛为主。70年代中期以后,
  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既要求挽力大,又要求速度快,加之“两型”之间的交配,饲养管理条件的改善,又出现了大量的中间类型。
  高辕型牛:个体高大、四肢较长、但体躯较短,侧视略成正方形。角多为龙门角和倒八字角。被毛颜色较浅,黄色较多,三粉较明显,臀部较高,行走快,步幅大,适于拉车运输,但持久力较差。
  抓地虎牛:上体较矮,身躯粗且长,四肢粗壮,胸部深广,侧视呈长方形。公牛以倒八字角、扁担角为多,母牛多为不正角。被毛较深,以棕红、深黄为多,步幅小,行走慢,挽力和持久力较大,适于农田耕作。
  中间型牛:体质类型、外貌特征、体态指数等均介于高辕型与抓地虎之间,这种类型的牛较多,约占牛群总数的43.6%。
  据1980年调査,鲁西黄牛的体重,一岁公牛310公斤、母牛253公斤;二岁公牛432公斤,母牛341公斤;三岁公牛482公斤,母牛357公斤;四岁公牛554公斤、母牛379公斤;五岁以上公牛560公斤,母牛391公斤。
  鲁西黄牛具有良好的役用体型,且性情温顺,好管理易调教。据1980年42头牛(其中公牛3头,年龄6—7岁;母牛24头,年龄5-9岁;阉牛15头,年龄5-9岁)的测验,平均最大挽力229.33公斤,相当于体重的54.87%。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中等膘情的阉牛每天可耕沙质土地5-6亩,母牛可耕
  3—4亩。
  鲁西黄牛产肉性能良好、皮薄、骨细、产肉率较高,且肉质鲜美,肌纤维较细,脂肪均匀地分布于肌纤维之间,呈明显的大理石状花纹,群众称为“五花肉”,本世纪初曾远销海外,被称为“山东膘牛”,每年岀口十几万头。80年代又有数万头膘牛运销香港等地,颇受欢迎。据1984年试验,12—18月龄的公、母牛平均日增重0.61公斤,每增重1公斤消耗6.3饲料单位,平均屠宰率为56.75%,净肉率为48.68%,接近或超过国外著名肉牛品种。
  小尾寒羊小尾寒羊是我国优良绵羊品种。1965年以前,全区的小尾寒羊多集中在黄河故道、大沙河两岸。70年代后,区内西部、西北部数量较多,质量也较好。特别是鄄城、东明两县最多,菏泽、曹县、定陶等县次之。后来由于绵羊杂交改良工作的开展,使小尾寒羊的存养量大大减少,分布面也大大缩小。1979年菏泽地区被定为全国小尾寒羊育种基地。80年代梁山、郓城、巨野、鄄城等县为重点产区,每年约产8万张裘皮,175万公斤羊肉。1985年全区存养10.31万只。
  饲养小尾寒羊,投资少、见效快,管理也比较简单。小尾寒羊成熟早,繁殖率高,生长快,适应性强。在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羔羊成活率可达90%以上。
  小尾寒羊属于短脂尾羊,尾长不超过飞节,被毛白色者为多,毛股清晰,花弯较多呈穗状,适于制裘。公羊头大鼻隆起,羊角粗壮,呈三棱形,颈粗短,背腰平直,四肢粗壮,前躯发达,耆甲高。母羊头较小,颈细长,两耳较大且下垂,大多有小角或角基。
  一般成年公羊体重94公斤,体高91公分,成年母羊体重50公斤,体高77公分,体长78公分。周岁公羊体重62公斤,体高83公分,体长80公分;周岁母羊体重41公斤, 体高74公分,体长74公分。
  小尾寒羊产肉性能良好,出肉率高,成年公羊屠宰率为55.59%,净肉率为45.9%;成年母羊屠宰率为52.43%,净肉率为39.7%;三月龄断奶羔羊屠宰率为50.57%,净肉率为39.18%。
  小尾寒羊的羔皮比细毛羊、半细毛羊的羔皮薄,皮肤组织细密紧韧,毛股清晰,具有波浪形或螺旋形花纹,经过熟制花形基本不变。成年公母羊的板皮面积大,是制革的好原料,毛没有花弯的也可制裘。
  小尾寒羊产毛量较低,但羊毛油汗小,净毛率较高。
  青山羊青山羊是世界著名的三大毛皮品种之一,所产青山羊板皮,是加工皮褥、皮衣的上等原料,尤其是羔皮(称青猾皮)驰名中外。青山羊主要分布在菏泽地区,系本地和我国的名特产。
  青山羊的选育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本世纪初全区饲养的山羊有青、白、黑三个毛色,以吃肉为目的。后来随着对外贸易的发展,猾皮成为岀口商品。开始黑猾皮为最好。1952年后,染色工业发展较快,黑色猾皮可以染制,而区内所产的青猾皮,由于毛色好、光润,又有美丽的花纹,质地柔软紧密,人工不能仿制等特点,在国际市场很畅销。早期流行小毛猾皮,商人大批宰杀母羊,剥取胎羔,造成山羊不断减少。1937年前后,出口改为大毛猾皮,宰杀出生后3天左右的羔羊取皮,结束了 “刀下猾皮”,变肚剥为“活羊摔”。
  50年代以后,国家收购青猾皮,实行了优质优价和奖励政策,并采取了选种选配、收次留好和异母带羔、劣种淘汰等办法,育成了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繁殖率高、适应性强、耐粗饲、遗传性稳定的羔皮山羊品种。
  随着青山羊的迅速发展,两皮产量也逐年提高,1950年全区收购青猾皮17.4万张,山羊板皮4.3万张;1955年收购青猾皮76.2万张、山羊板皮25.1万张;1975年收购青猾皮226.4万张、山羊板皮93.8万张;1978年收购青猾皮367.7万张、山羊板皮137.2万张;1982年收购青猾皮428万张,山羊板皮219.9万张,成为大宗出口商品,销往西欧、美洲的一些国家。
  70年代以后,全国很多省、市、自治区,从菏泽地区引进了大批青山羊进行繁殖饲养,南到两广、云贵;北到吉林、黑龙江;东至沿海;西至青海、四川。有山区,也有平原,气候千差万别,饲草料极不相同,但大部分羊群都能健康发展。
  青山羊体格小,结构紧凑,头大小适中,上宽下窄呈三角形。公羊颈粗短,前胸发达,背腰平直,四肢粗壮,前高后低,雄壮有力;母羊颈细长,前躯较窄,后躯较深,背腰平直,前低后高,腰围大,四肢健壮结实。
  青山羊具有“四青一黑”的特点,即被毛、嘴唇、角、蹄为青色,前额为黑色。由于黑、白毛混生均匀,细密有光泽,使人感觉到呈青色而不是灰色。又因黑、白混生比例不同,毛色又分为正青、粉青、铁青三种。白毛过多的为粉青,黑毛过多的为铁青。
  斗鸡斗鸡原产于菏泽地区,是中国一个珍贵的玩赏型鸡种,历史悠久,闻名国内外。据载,春秋战国时期到唐玄宗李隆基时,“诸王世家、贵族之家,倾家破产斗鸡,都中男女以弄鸡为事,民间兴斗鸡戏”。后来开封、商丘、西安等地也来菏泽地区引种斗鸡。由于连年战乱、黄河决口等自然灾害频繁,致使斗鸡几乎绝种。
  70年代初期,全区部分县又开始饲养斗鸡,但数量很少,发展也很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山东省主管部门在鄄城县建立了斗鸡保种场。斗鸡又有新的发展, 除鄄城县以外,菏泽、成武、曹县等县市均有斗鸡分布。
  斗鸡体型紧凑,公鸡胸部发达,头大而宽,腿高,颈粗长。从体重上可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体重分别为6、5、4公斤。从毛色上又可分为黑、白、红、黄四个类型。斗鸡斗架有快型慢型之分,斗打形式又分高咬、下海、打低头等三种。
  斗鸡的外形,具有鹰嘴、鹅颈腿、驼鸟身特征。头型多数为平头,凤头不多,冠多分为单冠和平冠,一般皆为红色,嘴为白色或黄色,脚为黄、白两种颜色,其中黄色较多,白色仅占四分之一。没有趾毛,爪玉色较多,黄色次之,皮为白色,掉毛处呈红色。
  周岁以上成年鸡的体长,公鸡为25-30厘米,母鸡为21-25厘米;其胸深,公鸡为11—15厘米,母鸡为9—13厘米。
  斗鸡生长快,肌肉丰满,肉质鲜美,逐渐形成赏肉两用型品种。据调査,斗鸡30日龄体重可达0.35公斤;60日龄体重可达0.75-1公斤;90日龄体重可达2公斤;120日龄体重可达2.5公斤;150日龄体重可达3公斤;180日龄体重可达3.5公斤;周岁体重可达4.5公斤。
  斗鸡开产日龄一般为180—220日,年产蛋62—96枚,蛋重50—75克,蛋色多为暗红色,成年母鸡就巢性较强。公母鸡利用年限3年左右。
  斗鸡同良种肉用鸡杂交,杂种鸡产肉性能很好,生长快、产肉多、肉质好,深受消费者欢迎。
  第四节药材
  牡丹属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根皮(丹皮)加工后入药,有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等功效,为地道药材之一。
  半夏半夏别名老鹳眼、老鸦芋头、麻芋头、天落星,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块茎加工后入药,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等功效。治痰饮咳喘,胸脘痞胀,恶心呕吐,痰厥不语,风痰眩晕等症,外用消痈肿。菏泽地区野生半夏分布较广,历史悠久,系地道药材之郓城县所产为“郓半夏”,也叫“猴头半夏”;单县产的叫“防城半夏”;成武县产的叫 “鲍头半夏”;菏泽市产的叫“雷泽半夏”;曹县产的叫“榆林半夏”。
  山药山药为薯荠科多年生缠绕草木。块茎加工后入药,有补脾胃、益肺肾的功效,治脾虚腹泻、肺虚咳嗽、糖尿病、小便频数、遗精、白带等症。各县皆产,以单县、鄄城县为主产区。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专题

桐木
相关专题
曹州耿饼
相关专题
曹州木瓜
相关专题
巨野圆铃大枣
相关专题
梁山蜜桃
相关专题
黄河鲤鱼
相关专题
毛刀鱼
相关专题
芡实
相关专题
牡丹
相关专题
半夏
相关专题
山药
相关专题
鲁西黄牛
相关专题
高辕型牛
相关专题
抓地虎牛
相关专题
中间型牛
相关专题
小尾寒羊
相关专题
青山羊
相关专题
斗鸡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