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渔业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203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渔业概况
分类号: F326.4
页数: 4
页码: 230-233
摘要: 菏泽地区历史上湖泊众多,河流纵横,渔业发达。远在夏朝以前,舜即“渔雷泽”。春秋末年,孔子的学生宓子贱在单父(今单县)为官,只许百姓捕大鱼,而不许捕小鱼,已开始保护鱼类资源。
关键词: 菏泽地区 渔业概况

内容

菏泽地区历史上湖泊众多,河流纵横,渔业发达。远在夏朝以前,舜即“渔雷泽”。春秋末年,孔子的学生宓子贱在单父(今单县)为官,只许百姓捕大鱼,而不许捕小鱼,已开始保护鱼类资源。
  秦汉时,巨野泽方圆数百里,渔民起义首领彭越曾在泽中捕鱼捉蟹。
  宋朝时期,梁山周围烟波浩渺,芦荡茫茫。梁山泊百姓于此捕鱼捉虾,栽植收割水生植物。
  民国年间,由于战乱频繁,渔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产量较低。
  建国初期(1950—1952年),平原省提岀:“打鱼等有利可图的事业,都要加以恢复和发展”的要求后,政府发放了一定量的渔业贷款和救济金,渔村开始组织互助组,渔业生产恢复发展较快,水产品产量达2234吨,其中1952年807吨,占该期产量的36.1%。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 渔业实现了合作化,捕捞生产除东平湖渔民长年作业外,其它多进行零星的季节性捕捞。鱼虾总产量计7612吨,其中1957年达2120吨,占该期捕捞产量的27.9%。1956年梁山开始于农业社中试养鲤鱼。1956年和1957年,梁山水产部门每年加工干鱼10万公斤,梁山县大安山成立水产品收购站,使水产品收购销售及渔需物资供应有了一定发展。1957年统计,全区渔船1100只,湖区网具7886件。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1958-1962年),全区大搞水利建设,修建水库,开辟河渠,整修塘坝,使全区水面由数十万亩,扩大到184万亩。机帆船装配投产,尼龙网试制成功,轻拖网开始应用,并采取多种捕捞方式,大大提高了捕捞能力。1960年水产品总产量5145吨,对当时度荒起了重要作用。1961-1962年,为发展农业,全区有90万亩水面排水改为农田,水产生产受到影响。淡水捕捞专业队伍发展鼎盛时期有13000人。此后,部分渔民转向农业,据1962年底调查,全区仍有渔业劳力5333人。1959年鲤鱼人工孵化获得成功。全区先后建成区、县鱼种场10处,并逐年进行中南鱼的采运工作。5年间,全区共生产当地苗种19390万尾,采运中南苗(种)19898万尾,人工养殖面积达到10000亩,水生植物发展到106600亩。1958—1962年养殖总产量4443吨,占水产总产量的22.88%,占全省养殖产量的2.84%。1960年曹县食品公司设立水产品加工车间,1962年制鱼罐头几万斤,此外,梁山县干鱼制作及鱼酱、鱼酱油的生产均形成一定规模。在渔需物资供应上(指木材、钢材、棉纱、棉布、桐油、猪血等),采取 “找、控、代、省、换、产”的方法,船网、渔具大量增加。1962年统计,大小渔船2000余只,网具39022件。水产教育开始发展,全区大办短期训练班,并建立了曹县水产学校,招收学生50名。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63—1965年),渔业实行了包工、包产、包值、包成本和超产奖励的“四包一奖”制度,并对水面进行确权发证,提高了渔民生产积极性,同时化学纤维渔网具逐步代替天然纤维渔网具,使捕捞成本下降,捕捞产量提高。三年共捕鱼虾8132吨,占全省淡水捕捞产量的10.23%,其中1963年达2877吨,占全省淡水捕捞产量的12.50%。1963—1964年家鱼人工繁殖成功,长江纳苗(种)量减少。三年自孵中南鱼苗1015万尾,培育鱼种312万尾。养鱼面积由1962年的5879亩发展到1965年的39680亩,水生植物达176000亩。
  第三个五年计划时期(1966—1970年),由于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地区一级水产工作无人从事,水产品总产量急剧下降。五年水产品总产量6864吨,占全省淡水产品总产量的7.1%。其中1968年只有741吨,仅占全省淡水产品产量的4.97%。养殖生产所需苗种以自孵自育为主,并采捕少量天然鱼苗。
  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1971—1975年),渔业产量回升,1971年达1678吨,为1970年产量的2.11倍,五年水产品总产量为12089吨,为第三个五年计划的1.76倍,其中1973年产量最高为2903吨,占该期产量的24.1%.占全省淡水产品总产量的8.64%。随着水库、湖泊、河沟等大面积的利用,养殖流放面积逐步扩大。1974年除东平湖外,养殖面积有30100亩,养殖总产量达1668吨,占该年总产量的65.7%.1975年孵化鱼苗3489万尾,占全省鱼种生产量的6.81%.此期人工河蚌育珠也获得成功。水生植物1974年达到247174万亩,为历史最高纪录。湖区渔民普遍进行干鱼加工,每年加工量在5-17.5万公斤。水产保鲜有了初步发展,梁山建蓄水库4个,每年储鲜运鲜50万公斤。
  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1976—1980年),特别是1978年后,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渔业受到重视。随着渔业生产责任制的推行,水面权属的落实,渔业得以较快的发展。捕捞专业队伍由1975年的1364人,发展到1980年的3570人,并有5427人的兼业捕捞队伍。捕捞产量5年达到11305吨,占同期全省淡水捕捞产量的7.36%,养殖面积1980年达59518亩,其中国家商品鱼基地727亩,省商品鱼基地192亩,社队渔场最高期有36处,五年养殖产量4829吨,其中1980年1179吨,占该期产量的24.4%。此期生产鱼苗22897万尾,鱼种5197.5万尾,其中3寸以上的大规格鱼种1568.5万尾,分别占全省鱼苗生产量的2.34%,鱼种生产量的6.45%。渔业购销业务活跃,购调入海、淡水产品15532吨,纯销售量3907.05吨,渔需物资购调入量金额122.1万元,纯销售额实现了131.7万元。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1981—1985年),为菏泽地区水产生产发展的盛期。5年总产量25105吨,占同期全省淡水产品产量的8.57%,其中1985年为8548吨,占该年全省淡水产品产量的10。12%,创历史最高水平。养殖生产至1985年面积发展到111397亩,养殖产量达4934吨,占总产量的57.72%,占全省淡水产品产量的10.47%,水产品总产量及养殖面积的增长幅度在全省淡水渔业中均占第一位。按其绝对值均居第三位。水生植物面积19.53万亩,产量12431万公斤,平均单产636.5公斤。1982年,东平湖鸡头米收获60万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5年共生产鱼苗27745万尾,生产鱼种9589万尾,其中大规格鱼种2531万尾,分别占全省总量的5.47%;8.09%、4.45%。其中1985年生产鱼种4515万尾,占全省鱼种生产量的10.8%.为水产品保鲜,单县、梁山先后建成50吨冷库二座,有效地防止了鱼货腐烂变质,提高了经济效益。
  菏泽地区1949一1985年水产品产量及与全省比较 单位:吨、%续表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