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统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984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统计
分类号: C81
页数: 6
页码: 159-164
摘要: 1950年7月菏泽专署统计科设立,随着形势的变化时设时撤、时合时转,至1980年3月,成立菏泽地区统计局。统计内容由少到多,逐步发展到劳力资源、国民财产、社会产品、经济效益、国民收入、人民生活等方面。统计方法分全面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査和典型调查等。
关键词: 菏泽地区 统计

内容

1950年7月菏泽专署统计科设立,随着形势的变化时设时撤、时合时转,至1980年3月,成立菏泽地区统计局。统计内容由少到多,逐步发展到劳力资源、国民财产、社会产品、经济效益、国民收入、人民生活等方面。统计方法分全面统计报表、普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査和典型调査等。
  第一节劳力资源
  国家劳动力资源的年龄界限是:男16—59岁,女16—54岁。1949年菏泽专区劳动力为179.4万入,其中农业劳动力174.4万人,工业劳动力2.3万人,其他行业2.7万人。1957年全区劳动力为238.3万人,比1949年增加58.9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229万人,比1949年增加54.6万人;工业劳动力1.7万人,比1949年减少0.6万人;其他行业劳动力7.6万人,比1949年增加4.9万人。1966年全区劳动力为216.3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206万人,工业劳动力0.7万人,基本建设部门劳动力0.07万人,农林水气部门劳动力0.7万人,交通邮电部门劳动力0.3万人,商业服务部门劳动力1.9万人,科学文教卫生部门劳动力2.2万人,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劳动力1.2万人,其他劳动力3.23万人。1978年全区劳动力资源277.38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243.78万人,工业劳动力6.7万人,基本建设劳动力0.7万人,农林水劳动力1.6万人,交通邮电劳动力1.1万人,商业、饮食、服务、物资供销劳动力4.1万人,科学文教卫生劳动力4.3万人,金融部门劳动力0.4万人,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劳动力1.9万人,在校高中、中专、大学生劳动力9.7万人,其他劳动力3.1万人。
  1982年经第三次人口普査核定,全区劳动力资源371.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195.8万人,女劳动力175.3万人。在劳动力资源中,大学文化水平的1.3万人,高中文化水平的27.9万人,初中文化水平的80.4万人,小学文化水平的87.5万人,文盲半文盲174万人。劳动力行业分布是:农林牧副渔业337.5万人,电力、煤气、自来水供应行业0.3万人,制造业10.7万人,地质勘探和普査业0.06万人,建筑业1.4万人,交通邮电业1.6万人,商业、饮食、物资供销行业5.9万人,公共事业和居民服务业0.4万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2.1万人,教育、文化艺术事业6.5万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服务事业0.06万人,金融保险业0.7万人,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3.4万人,其他劳动力0.48万人。
  1985年全区劳动力375.23万人,比1982年增加4.13万人,其中乡村劳动力331.5万人,工业劳动力9.4万人,建筑业劳动力1.1万人,交通邮电业劳动力1.2万人,商业、饮食、物资、供销和仓储劳动力5.5万人,房地产、公用事业和居民服务业劳动力0.33万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劳动力1.8万人,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视业劳动力4.2万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劳动力0.3万人,金融保险业劳动力0.6万人,国家机关和群众团体组织劳动力3.2万人,在校高中、大中专学生劳动力8.9万人,其他行业劳动力8.4万人,待业劳动力0.8万人。
  第二节主要国民财产
  固定资产投资1949年全区12处工业作坊和极少的私人工商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15万元。解放后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全区经济开始发展。1950-1957年,全区县以上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009万元。“二五”期间完成投资额7996万元.1961—1962年“调整”期间完成投资额3634万元。“三五”期间完成投资额13685万元。“四五”期间完成投资额21952万元。“五五”期间完成投资额17537万元。“六五”期间完成投资额15050万元。1950—1985年共形成固定资产82863万元;年均投资2368万元。施工房屋建筑面积643万平方米。
  工业固定资产价值1980年全区独立核算工业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7952万元,其中生产用固定资产原值30874万元。1985年全区共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333个,固定资产原值达到74711万元。全民企业固定资产44036万元。集体企业固定资产原值30675万元。扣除折旧,1985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到55459万元。
  农业固定资产价值1949—1985年,全区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经济积累增加很快。1985年全区农民拥有生产性固定资产111798万元。为农业服务的农林牧渔水利部门固定资产原值118万元。农村集体固定资产10170万元。农民建房800.52万平方米, 形成固定资产47655万元。
  工业全部资金随着生产的发展,企业资金不断增加,1980年全区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全部资金为66226万元,其中固定资产27875万元,流动资金38351万元。1985年全部资金为166725万元,其中全民企业60078万元,集体企业106647万元,固定资产55459万元,流动资金111266万元。
  主要工业生产能力随着工业的发展,工业主要产品生产能力逐步增强°1985年工业生产能力主要有:原煤开采9万吨/年,发电装机容量13850万千瓦,卷烟27万箱/年,合成氨3.5万吨/年,水泥7万吨/年,小拖拉机4000台/年,油漆7000吨/年,火柴32万件/年,面粉加工46.8万吨/年,食用植物油6.2万吨/年,印染布3000万米/年,饮料酒1.9万吨/年。
  农业现代化状况1985年,全区农用机械总动力166.33万千瓦,农用拖拉机24587台,农用汽车1924辆,机引农机具22330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9万台,农用排灌机械8.9万台,79.38万千瓦。化肥施用量66217吨。农用电量17989万度,机耕面积43.67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45.53万公顷,配套机井6.8万眼。
  第三节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值建国初期,区内属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区。1949年的社会总产值为43136万元(1980年不变价),而农业产值占99.3%。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总产值的构成也在变化,但农业总产值仍是主要的。1980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是27589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59084万元,工业总产值71466万元,建筑业总产值8649万元,运输邮电业16936万元,商业饮食服务业19762万元。1985年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社会总产值是637996万元,其中农业343234万元,占54%;工业195150万元,占30.5%; 建筑业61250万元,占9.6%;运输邮电业6249万元,占0.9%;商业、饮食服务业32113万元,占5%。
  工农业总产值1949—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由4313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同)达到463543万元,增长9.75倍,年递增7.1%,其中,工业增长586倍,年递增20%;农业增长6.9倍,年递增5.7%。建国后各个时期年份工农业总产值情况是:1957年65345万元,工业占6.4%,农业占93.6%;1962年工农业总产值49072万元,工业占9.7%,农业占90.3%;1965年工农业总产值82622万元,工业占10.3%,农业占89.7%;1970年工农业总产值101117万元,工业占18.1%,农业占81.9%,1975年工农业总产值158088万元,工业占22.7%,农业占77.3%;1980年工农业总产值222837万元,工业占30.5%,农业占69.5%;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463543万元,工业占36.2%,农业占63.8%。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1949年,全区工业产品产量只有卷烟0.97万箱,饮料酒102吨。1957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发展到棉布288.5万米,卷烟1.96万箱,火柴7.1万件,饮料酒1858吨。1965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导火索904万米,机制纸631吨,棉布198.3万米,卷烟2.63万箱,火柴9;1万件,饮料酒1313吨,发电量705万度。1970年在原有基础上新增加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合成氨3931吨,农用水泵4000台,水泥7092吨,棉纱2551吨,轴承38.4万套,电表5.7万只。1980年工业产品产量,主要有发电量4929万度,原煤9.8万吨,合成氨30916吨,油漆5026吨,水泵1382台,小拖拉机500台,水泥49000吨,棉纱10992吨,棉布3952万米,毛线526吨,印染布424万米,卷烟10万箱,火柴12万件,饮料酒12491吨,机制纸5900吨,轴承67.9万套,电表47万只,铁制小农具239万件.1985年比1980年新增加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是:啤酒2.6吨,呢绒7.36万米,麻袋445万条,丝织品147.7万米,中成药90吨,塑料制品1634吨,小拖拉机3509台,机动脱粒机5106台,交流电动机2.53万千瓦,变压器3.47万千伏安,灯泡299.6万只。
  主要农业产品产量1949年农业主要产品产量:粮食795830吨,主要品种有小麦、谷子、大豆、高粱、玉米、地瓜、小杂粮;棉花8195吨。1975年,粮食总产1587670吨,棉花11155吨,油料25150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区农业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的改善。1980年粮食总产1538810吨,棉花总产104825吨。1985年粮食总产2972245吨,比1980年增加1433435吨,增长93.2%,菏泽地区由缺粮大户变成余粮大户,每年向国家提供商品粮5亿多公斤。在粮食总产中,小麦2078485吨,为1980年的3.2倍;玉米475090吨,比1980年增长102.6%;大豆137250吨,比1980年减少41%.同年共产棉花182405吨,油料181695吨,麻类6929万公斤,烟叶118万公斤,蚕茧63400公斤,水果5641万公斤,肉类9932.5万公斤,牛奶62.5万公斤,羊奶127万公斤,羊毛265.035万公斤,蜂蜜28.8万公斤,禽蛋6610.5万公斤,水产品8548吨,木材345318立方米。年末实有林地面积7.13万公顷,桑园面积0.013万公顷,果园面积1-26万公顷;大牲畜75.7万头,猪117.45万头,羊236.4万只,家禽1477.4万只,兔337.4万只。第四节经济效益
  社会净产值1949年全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社会净产值是13616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60.4%。社会净产值中90%的是农业净产值,工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服务业净产值占10%。1980年全区按当年价格计算的社会净产值是162731万元,其中农业净产值率为69%,工业净产值率为30%,建筑业净产值率为34%,运输邮电业净产值率为54.9%,商业饮食服务业净产值率为61%。1985年社会净产值323042万元,比1980年增长9&5%,其中农业净产值率为70%,比1980年提高1%;工业净产值率为20%,比1980年降低10%;建筑业净产值率为26%,比1980年降低8%。
  农业劳动生产率1949年全区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38元/每劳动力。1957年农业劳动生产率为256元/每劳动力。196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为350元/每劳动力,比1957年增长36.7%。197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351元/每劳动力。1978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是435元/每劳动力,比1970年增长23.9%。198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是581元/每劳动力。1985年农业劳动生产率是1011元/每劳动力。1949—1985年平均每年递增4.2%。
  工业劳动生产率1949年,全区没有国营工业企业,无法计算劳动生产率。1966年全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是5928元/每劳动力。1970年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是5411元/每劳动力。1975年工业劳动生产率是9410元/每劳动力。1980年工业劳动生产率9646元/每劳动力。1985年工业劳动生产率12063元/每劳动力,比1975年增长28.2%。
  工业利税1978年全区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42个,其中亏损企业46个,亏损面32%,亏损额为2377万元,盈亏相抵后,利税总额为2264万元。1980年全民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48个,其中亏损企业35个,亏损面23.6%,亏损额591万元,盈亏相抵后的利税总额6527万元。1985年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333个,盈亏相抵后的利税总额15344万元。平均每百元总产值提供利税9.4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提供利税120.5元。
  农业劳动力的产值1949年全区每百亩农用耕地拥有役畜2.6头,有效灌溉面积0.2亩。每一劳动力提供粮食443.5公斤,棉花4.55公斤。1957年每百亩耕地拥有役畜3头,有效灌溉面积2亩,每一劳动力提供农业总产值256元,粮食339公斤,棉花4.65公斤。1965年每百亩耕地拥有役畜2.4头,有效灌溉面积3亩,每一劳动力提供产值351元,粮食525.5公斤,棉花8.75公斤.1980年每百亩耕地拥有役畜5.5头,有效灌溉面积53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0.025千瓦,农用拖拉机0.13台。每一劳动力提供总产值581元,粮食577公斤,棉花38.5公斤,油料5.75公斤。1988年每百亩耕地拥有役畜5.2头,有效灌溉面积59亩,农业机械总动力14.55千瓦,农用拖拉机0.2台;每一农村劳动力提供总产值1011元,粮食1015.5公斤,棉花62.5公斤,油料60.5公斤,蚕茧0.02公斤,水果19公斤,肉类34公斤,禽蛋22.5公斤。
  第五节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就是工业、农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服务业五大物资生产部门净产值之和。按可比口径计算,全区1949年国民收入为13616万元,人均29元;1957年国民收入为22510万元,人均42元;1965年国民收入为28975万元,人均56元;1970年国民收入为36602万元,人均62元;1980年国民收入为162731万元,人均222元;1985年国民收入为325864万元,人均432元。
  在1980年的国民收入162731万元中,农业112950万元,工业21439万元,建筑业2941万元,运输邮电业9310万元,商业饮食服务业16091万元。1985年国民收入生产额为323042万元,使用额为325864万元,外地流入2822万元。在国民收入使用额中,积累总额为82741万元,积累率为25.4%;消费总额为243123万元,占国民收入使用额的74.6%。全体居民平均消费水平为305.3元, 其中农业居民291.3元,非农业居民537.8元。
  1985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为381083万元,人均508元,在全省是最低水平。
  第六节人民生活
  全民人均消费水平建国后,城乡人民生活逐步提高。按可比口径推算,1949年全年总收入8773万元,人均18.4元;人均消费粮食142.5公斤,食用油0.25公斤,猪肉0.4公斤。1957年全年收入31114万元,人均56元;人均消费粮食162.5公斤,食用油1.35公斤,肉类0.625公斤,鲜蛋0.1公斤, 酒0.45公斤,棉布2.6米。1965年全年收入30338万元,人均58元;人均消费粮食192.5公斤,食用油0.65公斤,肉类0.8公斤,鲜蛋0.15公斤,食糖0.65公斤,棉布3.4米。1980年全年收入91625万元,人均128.5元;人均消费粮食221公斤,食用油0.7公斤,肉类3.3公斤,鲜蛋0.6公斤,食糖1.65公斤,化纤布0.7米,棉布7.7米°1985年全年总收入379492万元,人均506元;人均消费粮食245公斤,并且以细粮为主,人均消费肉类4.6公斤,食用油5.35公斤,禽蛋2.25公斤,食糖2.8公斤,水产品0.3公斤,酒类2公斤,棉布3.4米,化纤布0.8米,呢绒0.1米,丝绸0.2米,毛线0.02公斤。
  非农业人□人均消费水平1949年全区非农业人口18.2万人,全年总收入764万元,人均42元1957年非农业人口18.6万人,总收入2864万元,人均154元,其中职工工资2686万元,平均工资419元。1965年全区非农业人口15.7万人,总收入3846万元,人均245元,其中职工6.7万人,工资总额3459万元,平均工资512元1980年全区非农业人口30.6万人,总收入16279万元,人均532元,其中职工22.8万人,工资总额14592万元,平均工资640元。1985年全区非农业人口44.8万人,总收入31836万元,人均710元,其中职工28.7万人,工资总额25884万元,平均工资946元。非农业居民1985年人均生活费支出645元,住房8.1平方米,消费粮食193公斤、食用油5.3公斤、肉类5.5公斤、禽蛋4.1公斤,购棉布支出5.7元、化纤布支出10.2元、呢绒支出5.4元、丝绸支出1.2元。
  农业人口人均消费水平1949年全区农业人口458.4万人,总收入8009万元,人均17元。1957年农业人口528.1万人,总收入28250万元,人均53元。1965年农业人口500.8万人,总收入26492万元,人均52.8元,人均消费粮食190公斤。1980年农业人口682.1万人,总收入75346万元,人均110元,人均消费粮食225公斤。1985年农业人口705.1万人,总收入307656万元,人均436元,人均消费粮食246公斤,其中小麦229公斤,人均消费食用油5公斤,肉类4.3公斤、禽蛋2公斤、食糖1公斤、卷烟32盒、酒1.55公斤、棉布2.6米、化纤布3米。平均每百户拥有自行车121辆,缝纫机58架,手表74只,电视机1.7台,收录机1.7台。平均每户住房6.2间,面积82平方米。1985年全区农村建新房59.6万间,投资47655万元。第七节社会调查
  工业普査建国后,全国进行了两次工业普査。第一次是1950年4月至7月底,普查目的是清理企业单位,抓紧恢复生产。当时全区只有15家手工业作坊,正式工人不足百人,只能生产卷烟、轧花机、弹花弓、火柴等少量产品。第二次工业普査的标准时间是1985年12月31日。区内自1984年9月筹备,到1987年12月结束。这次普査内容较多,包括企业的产供销人财物,普査对象包括全民所有制工业、县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乡镇、城市街道办工业和村及村以下工业。普查结果表明,全区拥有工业企业18989个,职工141164人,年总产值(1980年不变价格)162904万元,利税总额15345万元。
  农产量抽样调査1962年农产量等距抽样实收实测方法在区内全面实施。郓城县是国家抽中的基点县。“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1982年恢复。自1983年开始,全区在每县(市)按往年粮食单产水平高、中、低三个层次各抽三个公社,按同样方法在抽中的每个公社内再抽三个生产队;每个抽中的生产队抽7—15个地块实收实测,以此样本推算全区总产,验证全面统计。1984年,国家统计局按照科学方法确定在区内的菏泽市、曹县、定陶、鄄城4县、市设立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承担农产量抽样调査等项工作。
  人口普査建国后共进行三次人口普查。
  第一次人口普査于1953年3月开始,至10月结束,标准时间是1953年6月30日24时。这次普査项目很少,主要是为了清理户口,筹备选举工作。普查结果:全区1090742户,4691483人。
  第二次人口普査的标准时间是1964年6月30日24时,区内自5月开始,10月结束。普查项目在第一次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素质指标。普查结果:全区1298780户,5129164人,其中男2529329人,女2599835人。
  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982年6月30日24时,区内1981年5月开始筹备,至1984年3月结束,历时两年零10个月。普査项目包括出生时间、性别、婚姻生育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等等。普査结果:全区1562615户,7276053人,其中男3671411人,女3604642人。
  第八节服务与监督
  建国后,区内统计部门积极主动搞好统计服务,为当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及上级主管部门提供月、季、年度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的数据和分析材料,半年和年度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领导发送计划执行情况、编印年度统计资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统计职能更加充实,服务领域不断拓宽,在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基础上增加为社会服务的职能,同时增加统计监督职能。在实际统计工作中,各项统计数据及时报送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并利用有关统计数据开展专题分析和综合分析,半年和年度编写经济运行状况综述。一般在3月份发表上年度行政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公报,5月份编印统计年鉴向社会发行。为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统计数据利用新闻媒介定期公布。为配合地委、行署评价基层领导工作政绩,每年搞一次乡、镇主要指标排队。为使各级领导开阔横向视野,不定期地搞一些相邻地市主要经济指标对比,全省地市、全区县市的主要经济指标排序等等。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