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气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90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气候
分类号: P462
页数: 11
页码: 72-82
摘要: 菏泽地区地处中纬度,位于太行山与泰沂山之间南北走向的狭道上,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南北风频繁交替,气温回升较快;夏季高温湿润,常刮东南风,降雨集中;秋季雨量逐渐减少,风向由南转北,降温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多刮北风,气候干冷。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降水分配极为不均,再加常受北方大陆气团的影响,不少年份出现灾害性的天气。
关键词: 菏泽地区 气候

内容

菏泽地区地处中纬度,位于太行山与泰沂山之间南北走向的狭道上,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主要特点是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南北风频繁交替,气温回升较快;夏季高温湿润,常刮东南风,降雨集中;秋季雨量逐渐减少,风向由南转北,降温迅速;冬季雨雪稀少,多刮北风,气候干冷。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但是降水分配极为不均,再加常受北方大陆气团的影响,不少年份出现灾害性的天气。
  第一节日照
  日照时数与百分率日照时数:全区各县市累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317.9-2556.9小时。曹县最多,单县最少。由曹县往北至定陶、菏泽为多值区,东北部的梁山县为次多值区,东明、鄄城、郓城、巨野再次之,单县、成武为最少值区。年内变化规律一般是由最少月一2月到最多月一6月,逐月递增;10月到次年2月逐月递减。由于7月份多云雨,日照时数较8月份少,9月份雨季尚未完全结束,日照时数比10月份略少。
  日照百分率:全区各县日照百分率(实际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百分比)累年平均为52—58%,境内分布和年内变化与日照时数差别较小。
  菏泽地区各县(市)累年平均日照时数表单位:小时太阳辐射量年平均辐射总量:全区各县市太阳辐射总量累年平均为116.6-123.6千卡/平方厘米。其地理分布是梁山最多,单县最少;月份分布是6月份最多,12月份最少。
  年光合有效辐射量:全区各县市光合有效辐射量为57.2-60.5千卡/平方厘米,其地理分布规律同太阳辐射总量°
  菏泽地区各县(市)太阳辐射量分布情况表
  续表
  第二节气温
  年、月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年、月平均气温:全区各县累年(1954-1985年)平均气温为13.5℃—14.0℃,其地理分布基本上呈纬向型,即由南向北递减,南部单县最高 (13.9℃),北部梁山最低(13.4℃)。
  年内月份气温分布是,1月份最低,为一0.9℃——1.8℃。7月份最高,为26.8℃—27.0℃。年较差(最冷月与最热月气温差)为27.9℃—28.7℃。上半年,1—7月份逐月递增,3—5月份增温较快,4月份最快;下半年,7—12月份逐月递减,10-12月份降温较快,月)气温变化较缓慢,春季(3—5月)与秋季11月份最快。夏季(6-8月)与冬季(12-2(9一11月)变化迅速。
  菏泽地区各县(市)平均气温分布及年较差表 单位:℃
  气温年际变化:区内各县气温的年际变化较大,历年平均气温最高年份是1961年,为14.2℃—14.9℃,最低年份是1969年,为12.4℃-13.1℃,最高与最低年相差1.8℃-2.0℃,各县气温年际变化一般带有规律性,如菏泽市有3-5年一个周期的特点,即当出现一个低温年(低于累年平均值)后,间隔3—5年出现一个高温年(高于累年平均值)。
  年平均气温有逐年升高和年较差逐年变小的趋势。如菏泽市在1954—1972年的19年间,年平均气温13.5℃,而1973—1985年的13年间,为13.79,升高了0.2℃。菏泽市前19年的气温年较差为29.1℃,而后13年仅为27.7℃,即进入7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变得冬季略有升高(菏泽市1月平均气温前19年为一1.9℃,后13年为一1.2℃),夏季略有降低(菏泽市7月平均气温前19年为27.2℃,后13年为26.5℃)。
  极端气温各县最高气温为41.5℃—43.7℃,均出现在1966年7月19日;最低气温为一20.6℃—一15.6℃,差异较大,其中单县最低,为一20.6℃,出现在1957年1月15日。
  菏泽地区各县(市)年极端气温单位:℃
  无霜期全区平均初霜日在10月27日。北部较早,平均在10月24日;南部较晚,平均在10月31日。平均终霜日在3月31日,南部略早于北部。年平均无霜期209天, 南部略长于北部。年无霜期最长为271天(东明),最短为168天(鄄城)。为15-2°C—16.0℃,境内分布及年内变化规律同气温。6、7月份最高,各县平均29.7℃-31.1℃,地面极端最高温度为64.2℃-69.8℃;极端最低温度为一23.71℃一一19.9℃。
  第三节地温
  地面温度区内各县累年平均地面温度
  菏泽地区各县(市)平均地面温度单位:℃
  续表
  菏泽地区地面极端温度
  地下5厘米处温度地下5厘米处温度,农业上常作为代表播种层的地温。4月份为全区春季作物播种期,地温稳定通过14℃(棉花、玉米播种温度指标)的初日在4月16,日前后。
  第四节风
  风向全区各县全年主导风向为南、北两个风向,累年平均频率多在11%以上;其次为西南风和东北风,频率为8%左右。
  各季由于所受不同气压系统的影响,主导风向也不一致。若以1、4、7、10月分别代表冬、春、夏、秋四季,则冬季各县的主导风向一
  般为北风,平均频率为13%,其次为东北风,平均频率为11%;春季主导风向为南风,平均频率为14%,其次为北风,平均频率为11%;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平均频率为12%;秋季主导风向为北风,平均频率为11%,其次为南风,平均频率为10%。总之,全区冬季盛刮北风,春秋两季为南、北两主导风的转换季节。
  风速各县累年平均风速为2.6-3.5米/秒。一年之中,以4月份风速最大,在3.4—4.4米/秒之间;以8,9月份最小,在1.9—2.8米/秒之间,一般上半年大于平均值,下半年小于平均值。菏泽地区各县(市)平均风速 单位:米/秒
  风速>17.0米/秒(相当于七级风)的称大风。全区大风日数平均每年13.2天,其中菏泽市最多,平均每年19.3天;曹县最少,每年8.8天。就月份而言,4月份大风日数最多,占全年大风日数的19.2%,9月份最少,占全年大风日数的2%。一般北部大风多,南部大风少;春季大风多,秋季大风少。
  菏泽地区各县(市)累年平均大风日数统计表续表
  全区各县历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风速均在20.0米/秒以上,其中菏泽市1978年7月1日,风速达28.8米/秒。巨野县1985年8月3日曾出现过35米/秒的大风。
  各县各季风速日变化规律大体相同,一般从6-9时开始增大,12-14时达到最大,16时后开始减小,18-20时趋于稳定阶段。但冬季(1月)8时才开始增大,而夏季(7月)早6时就显著增大。春、秋两季均在7时左右增大。冬季18时开始减小,夏季16时即开始减小。
  第五节降水
  年、季、月降水量年降水量及其年际变化:全区各县累年平均降水量为590.0-726.7毫米,平均662.7毫米,其地域分布是从西北往东南逐渐增多,东南部的单县较西北部的鄄城多136.7毫米。
  菏泽地区各县(市)平均降水量
  单位:毫米续表
  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最多的年份在900.0毫米以上,巨野县1964年多达1223.3毫米,较少的年份各县都少于450.0毫米,甚至少于400.0毫米,东明县1966年仅降水264.9毫米。
  四季降水量:由于西风带和季风活动的影响,全区降水量四季极不均匀,夏季降水最多,平均为392.0毫米,占年降水总量的59%;冬季降水最少,平均为25.1毫米,只占年降水总量的4%左右,一般秋季少于夏季, 多于春季。
  菏泽地区各县(市)四季降水情况
  各月降水量:各县平均降水量以7月份最大,在154.7—204.0毫米之间,全区平均为180.9毫米;以1月份最少,在4.3—10.4毫米之间,平均为6.9毫米。
  年降水变率全区各县年降水量的绝对变率为115.9—150.2毫米,平均为129.1毫米,即全区年降水量的平均变化范围为662.8±129.1毫米,全区年降水相对变率为18—22%。菏泽地区年降水绝对变率与相对变率
  量别降水日数全区各县累年平均降水量>0.1毫米的日数在69.6—83.2天之间, 平均为76.6天。其中小雨(0.1-9.9毫米)为53.0—64.5天,平均58.7天;中雨 (10.0—24.5毫米)为9.7—11.1天,平均10.8天;大雨(25.0—49.9毫米)为4.4—
  5.2天,平均4.7天;暴雨050.0毫米)为1-9—2.9天,平均2.4天,暴雨最多的年份个别县达8天,最少年份有的县全年无暴雨。
  菏泽地区各县(市)平均量别降水日数
  各季、月雨日不均。对农业生产能起作用的有效降水(降水量25.0毫米)全区为26.1—30.9天,平均28.4天,60%左右集中出现在6—9月份。俗称“透雨”的降水(降水量≥25.0毫米)日数,全区平均仅7.1天,并且只岀现在3-11月,其中7、8两月约占60%左右。
  全区累年平均降水强度(每个雨日的降水量)为8.3—9.4毫米/日,最大降水强度为243.2毫米/日(单县,1965年7月9日,一天的降水量竟大于累年7月份的平均降水量)。
  降水强度月际变化悬殊很大,冬季各月很小,平均只有2.6毫米/日;夏季各月最大, 平均在14.0毫米/日左右,秋季稍大于春季。
  连雨全区降水量大于0.1毫米的最长连雨日数平均为5.6-7.6天,极长达15天, 累积降水量达484.1毫米(1957年7月6-20日出现在菏泽市)。涝灾往往为连雨所致, 从各县有气象记录至1985年,全区连雨大都集中在每年的7-9月份,有些年10月也常发生。菏泽地区各县(市)最长连雨日数及雨量 雨量单位:毫米
  降雪与积雪降雪:全区各县降雪较少, 年降雪日数平均为6.7-9.2天。降雪最多年份,有的县达25天,最少年份,有的县仅1天,降雪大多集中在冬季及早春各月。平均降雪初日为12月8日-12月18日,最早初日为10月24日-11月11日,最晚初日为1月150-2月10日;平均降雪终日为3月4日一3月14日,最早终日为12月17日-2
  月6日,最晚终日为4月6日-5月6日。
  各县降雪强度一般不大,大多数日降雪量小于15.0毫米。最长连续降雪日数为3-6天。多年平均降雪期为79-97天,最长降雪期134-196天,最短降雪期为16-37天。
  积雪:各县平均年积雪日数为8.5-15天,最多年份为27-52天,最少仅1天.各县积雪初日平均为12月24日一1月6日,最早初日为11月8日—11月24日,最晚初日为1月31日-3月14日,积雪终日为2月16日一3月2日,最早终日为11月24日-1月3日,最晚终日为3月23日一4月10日。各县多年平均积雪期为42.3—58.6天,最多为95—139天,最少为0—1天。
  湿度全区各县累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8-72%。相对湿度的年际变化不大,一般在 ±5%的范围内。全年以7、8月份的平均相对湿度最大,为78—83%,以6月份最小,为59—64%,4、5月份稍大于6月份。
  最小相对湿度为0,在4、11、12各月均出现过;个别年的7月份,最小相对湿度仅达14%,1983年7月3日出现在定陶县。
  菏泽地区各县(市)平均相对湿度与最小湿度 单位:%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