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建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892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建置
分类号: K901.9
页数: 4
页码: 47-50
摘要: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济水所汇,年久湮塞,遗址在菏泽市东南15公里处。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从此,“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
关键词: 菏泽地区 建置

内容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济水所汇,年久湮塞,遗址在菏泽市东南15公里处。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从此,“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
  荷泽地区文化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境内各县(市)都有发现。古史中称誉的唐尧、虞舜、大禹在这里留下了较多的遗迹。历史上建置的演变,可远溯到公元前17世纪。
  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境内置有三=国(今境中部)、莘国(今定陶与曹县之间),商代始建的都城亳(今曹县南)、商朝第五次迁徙的都城庇(今郓城北部)。顾国黎国(今鄄城与郓城之间)都在境内。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境中部有曹国(都定陶),东南部有郜国,东北部有须句国,东部属鲁国,西北部属卫国,南部属宋国。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曹国于公元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亡于宋。郜国也为宋灭。其他小国相继为大国兼并。后期,境域为宋、鲁、卫三国分割。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齐国联合楚、魏灭宋,三分其地。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十四年)楚灭鲁。至战国末期,今境为齐、魏两国分领。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境内中部和北部属东郡(治濮阳),南部和东部属砀郡 (治砀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初属梁国。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彭越受封为梁王,都定陶。公元前144年(汉中元六年),分梁国为梁、济阴、济川、济东、山阳五国。后来,除梁国外相继改国为郡。至汉末,今境分属济阴郡(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山阳郡(王莽时改为巨野郡,治巨野)、东郡、梁国,另有小部地区属陈留郡和东平国。济阴郡治定陶,山阳郡治昌邑,均在现境。此时,境内置县达24个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东汉(公元25-220年),今境主要属兖州刺史部(治所在昌邑,公元192年徙鄄城,即今旧城镇)的济阴郡,该郡辖11县,均在今境;其次为兖州的山阳郡和东平国。另外有小部分区域分属兖州东郡、豫州陈留郡和梁国。济阴、山阳两郡治同西汉。东汉济阴郡幅员在历代州郡中,最接近今境。
  三国(220—265年),今境主要属曹魏之兖州。中部属兖州济阴郡,北部属东郡,东部属山阳郡,东北部属东平国,西南部有陈留国济阳县地,今曹县南部属兖州梁国。济阴、山阳两郡治所与两汉同,兖州治所由鄄城徙廪丘(在今郓城县西北)。
  西晋(265-316年),境域分属兖州济阴郡、濮阳国、高平国、东平国、陈留国和豫州梁国。兖州治廩丘,济阴郡治定陶,高平国治昌邑,均在境内。陈留国于公元302年(西晋永
  宁二年)改为陈留郡。
  东晋、十六国(317—420年),东晋王朝南迁后,境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国据有。公元409年(东晋义熙五年),刘裕北伐,相继收复豫、兖、青诸州。此后50年间,境域属东晋的有济阴、濮阳、高平、北济阴郡。其中济阴郡治成阳(治所在今荷泽市胡集一带),北济阴郡治单父城(侨置离狐县),皆在今境内。
  南北朝(420—589年)初期,今境属刘宋。5世纪60年代末,北魏统一北方,境域分属北魏的兖州任城郡、东平郡,司州濮阳郡,徐州北济阴郡。济阴郡治由成阳徙定陶,北济阴郡仍治单父城。527年(北魏孝昌三年),置西兖州,辖济阴郡、沛郡。西兖州济阴郡仍治定陶,后迁左城(今定陶县力本屯左山寺西)。这时,在境内东北部置两个东平郡,相邻的两东平郡又各置范县、寿张。
  534年(东魏天平元年),北魏分为东、西魏。境域属东魏的西兖州济阴郡、濮阳郡,徐州北.济阴郡,济州东平郡。550年(北齐天保元年),北齐灭东魏;七年后,北周灭西魏。这时,境域属北齐的西兖州济阴郡、濮阳郡,徐州的永昌郡(治城武)。578年(北周宣政元年),改西兖州为曹州,仍治左城,是为曹州得名之始。北周时,境域属曹州的济阴郡、濮阳郡,徐州永昌郡,济州东平郡。
  隋(581-618年),文帝即位后,废郡,以州直接辖县。境内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北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治郓城), 东南部属戴州(废永昌郡后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内。南部属宋州。606年(隋大业二年),炀帝废州改郡。境内中部属济阴郡(治济阴县),东部属东平郡(治郓城)。另外,西北部有离狐县属东郡,东北部有寿张县属济北郡,南部有楚丘县属梁郡。
  唐(618-907年),境内属河南道,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北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先治郓城,后徙须昌),南部属宋州(治睢阳)。
  五代十国(907-960年),境域主要属于曹州、濮州(两州辖区全在境内,治所同唐)、郓州、宋州、单州(三州辖区部分在境内,郓、宋两州治所同唐,单州治单父)。
  北宋(960—1127年)初,属京东路。1074年(北宋熙宁七年),京东路分东、西两路。今境属京东西路的兴仁府(1102年由曹州改,仍治济阴县)、广济军(治定陶,以上府、军辖区在境内)、濮州濮阳郡(治鄄城)、东平府东平郡(治须城)、单州(治单父)、济州济阳郡 (治巨野)、应天府河南郡(治宋城,以上府州辖区,各有一部分在境内)。
  南宋、金(1127—1279年),境域分属山东西路东平府的曹州(宋兴仁府治所由济阴县旧址左城徙乘氏故城一今菏泽城)、济州(治任城),南京路归德府(治宋城)的单州,大名府路大名府的濮州(治鄄城)。
  元(1271—1368年),全区属中书省。境内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即今菏泽城),北部属濮州(治鄄城),西部属大名路开州(治濮阳),东部属济宁路(治巨野)的兖州,东南属济宁路的单州(治单父),东北属东平路(治须城)。
  明(1368-1644年),境内大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兖州府的曹州、济宁州和东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属京师大名府的开州和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东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次年再徙盘石镇(今曹县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故乘氏县址(今菏泽城)。这时的曹州虽领两县,但为府辖州。
  清(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除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但辖区较明代不变。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为府,辖1州10县,附郭设县,赐名菏泽。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地区°
  中华民国(简称民国1912—1949年),1912年,政区仍沿用清末省、府、县三级制,道为省的监察区°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颁发组织令,规定地方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今境除东明县属直隶大名道、鄄城县和梁山县(原为寿张县)属山东省济西道(后改为东临道,治聊城)外,其他县均属山东省岱南道(后改为济宁道,治济宁).1925年10月22日,山东省将原4道增为11道,于今荷泽地区置曹濮道(治荷泽),境内原属东临道、济宁道的县改属曹濮道。1928年废道制,东明县直属河北省,其他县直属山东省。1932年南京政府规定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山东省共有7个行政督察区(以下简称区):第一区治济宁,今梁山县东南部(原汶上县地)属之;第二区治荷泽,菏泽、定陶、曹县、城武、单县、巨野、郓城属之;第六区治聊城,濮县(1931年濮、鄄分治,1936年鄄城并入濮县)和今梁山县的西部和北部(原寿张县)属之。“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入山东后,山东省政府撒离济南,在省内流亡,并于1938—1942年在全省先后设置了17个区。巨野、郓城、寿张、汶上属第二区,单县、城武、曹县属第十一区,菏泽、定陶、濮县属第十六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虽然调整了行政区划,但境内各县的归属仍然未变。1948年9月全区解放。
  在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相继产生,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逐步发展成为各级政区。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境域分属以下几个专区:
  冀鲁豫第八专区。1940年4月初建立运西专区(因位于运河以西)。是年11月,改称鲁西二专区,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辖区除境内北部数县外,兼有聊城地区南部几县部分地域。专署常在今梁山县黑虎庙一带活动。1941年7月,鲁西行政区并入冀鲁豫行政区,从此脱离山东省,隶属晋冀鲁豫边区,原鲁西二专区改称冀鲁豫二专区,专署曾移鄄城东北杨屯一带。是年9月又改称晋冀鲁豫十七专区,1944年8月再改为冀鲁豫八专区。专署曾移驻黄河以北濮县一带。
  冀鲁豫第十一专区1940年7月,建立湖西专区(因地处微山湖以西),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辖区位于今境南部,并含河南省虞城,安徽省砀山,江苏省丰县及山东省金乡、鱼台等县的全部或部分区域。专署常活动于单县东南蔡溜、张寨一带。1942年12月,该专区划归冀鲁豫行政区,遂改为晋冀鲁豫二十一专区,1944年8月改称冀鲁豫十一专区。专署后移驻鱼台城内。
  冀鲁豫第十专区。1941年5月建立冀鲁豫三专区,7月改为冀鲁豫七专区,9月改称晋冀鲁豫二十二专区。1942年12月称晋冀鲁豫二十专区,1944年8月称冀鲁豫十专区。辖区位于境内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权等县部分区域。专署常驻曹县西北刘岗、伊庄一带。
  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2月,原冀鲁豫第八专区改为冀鲁豫二专区,专署曾移驻郓城的潘渡和陈坡;原冀鲁豫十一专区改为冀鲁豫三专区,专署曾移驻丰县境内;原冀鲁豫十专区改为五专区。
  在这期间,又新建了冀鲁豫七专区。境内梁山县的大部分和巨野县的一部分为其辖区的一隅。
  1949年3月,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将冀鲁豫第二、三、五、七专区,分别更名为临河、湖西、鲁西南、运西专区。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临河、鲁西南及运西的一部分合并为菏泽专区,与湖西专区同属平原省人民政府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菏泽、湖西两专区划归山东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山东省人民政府撤销湖西专区。该专区所辖各县,分别划归菏泽、济宁两专区。至此,菏泽地区的政区规模基本形成°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次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辖区如旧。1967年3月,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至今。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