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行政区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890
颗粒名称: 第一编 行政区域
分类号: K928.2
页数: 19
页码: 47-65
摘要: 菏泽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4°32'—36°10',东经114°48'—116°24'之间。东和东北与济宁、泰安、聊城三地市为邻;东南与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县地区为邻;南、西、北三面分别与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濮阳市接壤。菏泽地区行政公署驻菏泽。以菏泽为中心,东南距江苏省丰县界106.4公里、安徽省砀山县界87.2公里,南距河南省商丘县界74.4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兰考县界43公里,北距范县界44.7公里,东北距泰安市东平县界109.8公里,东距济宁市嘉祥县界73公里;距首都北京750公里,距省会济南240公里,距郑州202公里,距南京545公里。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140公里,面积1.3145万平方公里。
关键词: 菏泽地区 行政区域

内容

第一章地理位置
  菏泽地区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北纬34°32'—36°10',东经114°48'—116°24'之间。东和东北与济宁、泰安、聊城三地市为邻;东南与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县地区为邻;南、西、北三面分别与河南省商丘市、开封市、濮阳市接壤。菏泽地区行政公署驻菏泽。以菏泽为中心,东南距江苏省丰县界106.4公里、安徽省砀山县界87.2公里,南距河南省
  商丘县界74.43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兰考县界43公里,北距范县界44.7公里,东北距泰安市东平县界109.8公里,东距济宁市嘉祥县界73公里;距首都北京750公里,距省会济南240公里,距郑州202公里,距南京545公里。南北长180公里,东西宽140公里,面积1.3145万平方公里。
  第二章
  “菏泽”原系天然古泽,为济水所汇,年久湮塞,遗址在菏泽市东南15公里处。以水名称县,始于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划境内西北部为菏泽专区,治菏泽县。从此,“菏泽”又成为专区或地区级地方名称。
  荷泽地区文化源远流长,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境内各县(市)都有发现。古史中称誉的唐尧、虞舜、大禹在这里留下了较多的遗迹。历史上建置的演变,可远溯到公元前17世纪。
  商代(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境内置有三=国(今境中部)、莘国(今定陶与曹县之间),商代始建的都城亳(今曹县南)、商朝第五次迁徙的都城庇(今郓城北部)。顾国黎国(今鄄城与郓城之间)都在境内。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一前771年),境中部有曹国(都定陶),东南部有郜国,东北部有须句国,东部属鲁国,西北部属卫国,南部属宋国。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曹国于公元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亡于宋。郜国也为宋灭。其他小国相继为大国兼并。后期,境域为宋、鲁、卫三国分割。
  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齐国联合楚、魏灭宋,三分其地。公元前249年(楚考烈王十四年)楚灭鲁。至战国末期,今境为齐、魏两国分领。
  秦(公元前221—前207年),境内中部和北部属东郡(治濮阳),南部和东部属砀郡 (治砀县)。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4年),初属梁国。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彭越受封为梁王,都定陶。公元前144年(汉中元六年),分梁国为梁、济阴、济川、济东、山阳五国。后来,除梁国外相继改国为郡。至汉末,今境分属济阴郡(因地处济水之南而得名)、山阳郡(王莽时改为巨野郡,治巨野)、东郡、梁国,另有小部地区属陈留郡和东平国。济阴郡治定陶,山阳郡治昌邑,均在现境。此时,境内置县达24个之多,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
  东汉(公元25-220年),今境主要属兖州刺史部(治所在昌邑,公元192年徙鄄城,即今旧城镇)的济阴郡,该郡辖11县,均在今境;其次为兖州的山阳郡和东平国。另外有小部分区域分属兖州东郡、豫州陈留郡和梁国。济阴、山阳两郡治同西汉。东汉济阴郡幅员在历代州郡中,最接近今境。
  三国(220—265年),今境主要属曹魏之兖州。中部属兖州济阴郡,北部属东郡,东部属山阳郡,东北部属东平国,西南部有陈留国济阳县地,今曹县南部属兖州梁国。济阴、山阳两郡治所与两汉同,兖州治所由鄄城徙廪丘(在今郓城县西北)。
  西晋(265-316年),境域分属兖州济阴郡、濮阳国、高平国、东平国、陈留国和豫州梁国。兖州治廩丘,济阴郡治定陶,高平国治昌邑,均在境内。陈留国于公元302年(西晋永
  宁二年)改为陈留郡。
  东晋、十六国(317—420年),东晋王朝南迁后,境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国据有。公元409年(东晋义熙五年),刘裕北伐,相继收复豫、兖、青诸州。此后50年间,境域属东晋的有济阴、濮阳、高平、北济阴郡。其中济阴郡治成阳(治所在今荷泽市胡集一带),北济阴郡治单父城(侨置离狐县),皆在今境内。
  南北朝(420—589年)初期,今境属刘宋。5世纪60年代末,北魏统一北方,境域分属北魏的兖州任城郡、东平郡,司州濮阳郡,徐州北济阴郡。济阴郡治由成阳徙定陶,北济阴郡仍治单父城。527年(北魏孝昌三年),置西兖州,辖济阴郡、沛郡。西兖州济阴郡仍治定陶,后迁左城(今定陶县力本屯左山寺西)。这时,在境内东北部置两个东平郡,相邻的两东平郡又各置范县、寿张。
  534年(东魏天平元年),北魏分为东、西魏。境域属东魏的西兖州济阴郡、濮阳郡,徐州北.济阴郡,济州东平郡。550年(北齐天保元年),北齐灭东魏;七年后,北周灭西魏。这时,境域属北齐的西兖州济阴郡、濮阳郡,徐州的永昌郡(治城武)。578年(北周宣政元年),改西兖州为曹州,仍治左城,是为曹州得名之始。北周时,境域属曹州的济阴郡、濮阳郡,徐州永昌郡,济州东平郡。
  隋(581-618年),文帝即位后,废郡,以州直接辖县。境内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北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治郓城), 东南部属戴州(废永昌郡后置,仍治成武),以上4州治所皆在境内。南部属宋州。606年(隋大业二年),炀帝废州改郡。境内中部属济阴郡(治济阴县),东部属东平郡(治郓城)。另外,西北部有离狐县属东郡,东北部有寿张县属济北郡,南部有楚丘县属梁郡。
  唐(618-907年),境内属河南道,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北部属濮州(治鄄城),东北部属郓州(先治郓城,后徙须昌),南部属宋州(治睢阳)。
  五代十国(907-960年),境域主要属于曹州、濮州(两州辖区全在境内,治所同唐)、郓州、宋州、单州(三州辖区部分在境内,郓、宋两州治所同唐,单州治单父)。
  北宋(960—1127年)初,属京东路。1074年(北宋熙宁七年),京东路分东、西两路。今境属京东西路的兴仁府(1102年由曹州改,仍治济阴县)、广济军(治定陶,以上府、军辖区在境内)、濮州濮阳郡(治鄄城)、东平府东平郡(治须城)、单州(治单父)、济州济阳郡 (治巨野)、应天府河南郡(治宋城,以上府州辖区,各有一部分在境内)。
  南宋、金(1127—1279年),境域分属山东西路东平府的曹州(宋兴仁府治所由济阴县旧址左城徙乘氏故城一今菏泽城)、济州(治任城),南京路归德府(治宋城)的单州,大名府路大名府的濮州(治鄄城)。
  元(1271—1368年),全区属中书省。境内中部属曹州(治济阴县,即今菏泽城),北部属濮州(治鄄城),西部属大名路开州(治濮阳),东部属济宁路(治巨野)的兖州,东南属济宁路的单州(治单父),东北属东平路(治须城)。
  明(1368-1644年),境内大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的兖州府的曹州、济宁州和东平州,西部和北部各有一小部分属京师大名府的开州和山东承宣布政使司东昌府的濮州。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水患曹州徙治安陵镇(今菏泽市大黄集乡安陵集),次年再徙盘石镇(今曹县城址)。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故乘氏县址(今菏泽城)。这时的曹州虽领两县,但为府辖州。
  清(1644-1911年),改布政使司为省,境内除西部和东北部分属直隶省大名府和山东省兖州府外,均属山东省曹州府。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升为直隶州,但辖区较明代不变。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为府,辖1州10县,附郭设县,赐名菏泽。此时辖区面积,略大于今菏泽地区°
  中华民国(简称民国1912—1949年),1912年,政区仍沿用清末省、府、县三级制,道为省的监察区°1913年1月8日,北洋政府颁发组织令,规定地方实行省、道、县三级制。今境除东明县属直隶大名道、鄄城县和梁山县(原为寿张县)属山东省济西道(后改为东临道,治聊城)外,其他县均属山东省岱南道(后改为济宁道,治济宁).1925年10月22日,山东省将原4道增为11道,于今荷泽地区置曹濮道(治荷泽),境内原属东临道、济宁道的县改属曹濮道。1928年废道制,东明县直属河北省,其他县直属山东省。1932年南京政府规定省下设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为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山东省共有7个行政督察区(以下简称区):第一区治济宁,今梁山县东南部(原汶上县地)属之;第二区治荷泽,菏泽、定陶、曹县、城武、单县、巨野、郓城属之;第六区治聊城,濮县(1931年濮、鄄分治,1936年鄄城并入濮县)和今梁山县的西部和北部(原寿张县)属之。“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侵入山东后,山东省政府撒离济南,在省内流亡,并于1938—1942年在全省先后设置了17个区。巨野、郓城、寿张、汶上属第二区,单县、城武、曹县属第十一区,菏泽、定陶、濮县属第十六区。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山东省政府虽然调整了行政区划,但境内各县的归属仍然未变。1948年9月全区解放。
  在抗日战争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政府相继产生,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逐步发展成为各级政区。从1940年到抗战胜利,境域分属以下几个专区:
  冀鲁豫第八专区。1940年4月初建立运西专区(因位于运河以西)。是年11月,改称鲁西二专区,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辖区除境内北部数县外,兼有聊城地区南部几县部分地域。专署常在今梁山县黑虎庙一带活动。1941年7月,鲁西行政区并入冀鲁豫行政区,从此脱离山东省,隶属晋冀鲁豫边区,原鲁西二专区改称冀鲁豫二专区,专署曾移鄄城东北杨屯一带。是年9月又改称晋冀鲁豫十七专区,1944年8月再改为冀鲁豫八专区。专署曾移驻黄河以北濮县一带。
  冀鲁豫第十一专区1940年7月,建立湖西专区(因地处微山湖以西),属山东省鲁西行政区,辖区位于今境南部,并含河南省虞城,安徽省砀山,江苏省丰县及山东省金乡、鱼台等县的全部或部分区域。专署常活动于单县东南蔡溜、张寨一带。1942年12月,该专区划归冀鲁豫行政区,遂改为晋冀鲁豫二十一专区,1944年8月改称冀鲁豫十一专区。专署后移驻鱼台城内。
  冀鲁豫第十专区。1941年5月建立冀鲁豫三专区,7月改为冀鲁豫七专区,9月改称晋冀鲁豫二十二专区。1942年12月称晋冀鲁豫二十专区,1944年8月称冀鲁豫十专区。辖区位于境内中部和西南部,兼及河南省考城、民权等县部分区域。专署常驻曹县西北刘岗、伊庄一带。
  解放战争期间,1946年2月,原冀鲁豫第八专区改为冀鲁豫二专区,专署曾移驻郓城的潘渡和陈坡;原冀鲁豫十一专区改为冀鲁豫三专区,专署曾移驻丰县境内;原冀鲁豫十专区改为五专区。
  在这期间,又新建了冀鲁豫七专区。境内梁山县的大部分和巨野县的一部分为其辖区的一隅。
  1949年3月,华北人民政府决定将冀鲁豫第二、三、五、七专区,分别更名为临河、湖西、鲁西南、运西专区。是年8月,平原省建立,临河、鲁西南及运西的一部分合并为菏泽专区,与湖西专区同属平原省人民政府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平原省建制,菏泽、湖西两专区划归山东省。次年7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批准山东省人民政府撤销湖西专区。该专区所辖各县,分别划归菏泽、济宁两专区。至此,菏泽地区的政区规模基本形成°1958年11月1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菏泽专区建制,所属各县划归济宁专区.次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辖区如旧。1967年3月,改菏泽专区为菏泽地区至今。
  第三章行政区划
  清,曹州府辖1州10县,即濮州、菏泽、定陶、城武、曹县、单县、巨野、郓城、范县、观城、朝城。范、观、朝3县和濮州部分地域,不在今境内;今境内的东明县当时属直隶省大名府;梁山县境当时属寿张县和汶上县,隶属兖州府;鄄城县境为濮州的一部分。
  中华艮国,1914年5月山东省划为4道。今境属济宁道的有菏泽、曹县、定陶、单县、城武、郓城、巨野、汶上(部分属今梁山县力属东临道的有寿张(今梁山县境)、濮县 (今鄄城县境);属直隶省大名道的有东明。
  1925年,山东省督办兼省长张宗昌将全省4道增为11道。曹濮道(治菏泽)辖8县,全在今境内,即菏泽、曹县、定陶、单县、城武、巨野、郓城、濮县(鄄城);东明县当时仍属大名道;梁山县境属寿张与汶上县,属济宁道。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废道制,各县直属省。
  1935年1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根据乡村建设派的意见,划菏泽、济宁等14县为乡村建设实验区,即山东省第一区,专署驻济宁。是年4月改称山东省实验区,6月再改山东省县政建设试验区。1937年全省先后共建立7个区。第二区辖9个县,其中有今境内的菏泽、曹县、定陶、单县、城武、巨野、郓城、鄄城等8县,专署驻菏泽。东明县当时属河北省第十七区,今梁山县境属山东省第六、一区的寿张和汶上县。鄄城县于1931年与濮县分治,黄河北岸境域属濮县,南岸境域属鄄城,至1936年又并入濮县。
  1938年,沈鸿烈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将全省改划为17个区,当时属境内第十六区的县有菏泽、定陶、濮县;属第十一区的县有曹县、单县、城武;属第二区的县有巨野、郓城、寿张、汶上;东明县属河北省第十七区。
  自1938年夏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结束,境内建立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个抗日专区,即冀鲁豫第八、第十、第十一专区。各专区境域区划如下:
  冀鲁豫第八专区辖16县,境内有昆山、郓城、鄄城、临泽、南旺、郓巨等6县。
  冀鲁豫第十专区辖10县,境内有东明、东垣、齐滨、曹县、复程、菏泽、南华、定陶等8县。
  冀鲁豫第十一专区辖13县,境内有城武、巨野、单县、单虞等4县。
  在解故战争中,境域区划如下:1946年2月,区划有所调整,原冀鲁豫第八专区改为冀鲁豫第二专区。经过调整于年底辖6县,境内有郓城、郓北、郓巨、临泽、鄄城5县。至1948年2月,南华县由五专区划入,11月临泽县改称菏泽县,年底该专区共辖6县:菏泽、郓巨、郓城、郓北、鄄城、南华,全在境内。
  1946年2月,原冀鲁豫第十一专区改为第三专区。年底,该专区共辖11县,境内有单县、单虞、城武、巨南4县。
  1946年2月,原冀鲁豫第十专区改为第五专区。年底,该专区共辖10县,境内有东明、东垣、齐滨、曹县、复程、菏泽、定陶、南华8县。1948年3月,南华县由五专区划归二专区。11月,菏泽县改称安陵县。年底,该专区共辖8县,境内有东明、齐滨、曹县、复程、安陵、定陶6县。
  1946年1月,新建冀鲁豫第七专区,将原八专区所辖的南旺、昆山,原十一专区所辖的巨野、嘉祥、济宁和一专区所辖的宁阳划归七专区。经过几次调整,年底该专区共辖8县1市。1948年底,该专区共辖5县,境内有南旺、昆山、巨野3县。
  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区划作了较大调整,撤销了冀鲁豫第二、三、五、七4个专区,建立荷泽专区和湖西专区,隶属平原省。
  调整后的菏泽专区辖8县,即菏泽、定陶、曹县、东明、鄄城、郓城、梁山、南旺。除南旺部分地域外,均在今境内。湖西专区辖7县,境内有单县、复程、城武、巨野。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菏泽、湖西两专区划归山东省,菏泽专区所辖的东明县划归河南省郑州专区。
  1953年7月,湖西专区撤销,所辖的单县、复程、城武、巨野划归菏泽专区,嘉祥、金乡、鱼台3个县划归济宁专区。同时,撤销南旺县,析入梁山和嘉祥。至1953年底,菏泽专区共辖10县:菏泽、鄄城、郓城、梁山、定陶、曹县、单县、城武、巨野、复程。
  1956年3月,撤销复程县,析入曹县、单县。
  1958年11月,撤销菏泽专区,将所辖的菏泽、鄄城、郓城、梁山、巨野、成武、单县、曹县8县并入济宁专区。同时,撤销定陶县,析入菏泽、成武两县。
  1959年6月,恢复荷泽专区,原并入济宁专区的8县复归菏泽专区。
  1960年1月,改菏泽县为菏泽市,2月原属济南市的平阴县划入菏泽专区。
  1961年2月,菏泽专区所辖的平阴县复归济南市,10月恢复定陶县。
  1963年3月,改菏泽市为菏泽县,是年4月,东明县复归菏泽专区。
  1983年9月,再改菏泽县为菏泽市。
  1985年12月,梁山县银山、豆山、斑鸠店、昆山、司里、大安山等6乡镇的全部地域及商老庄、戴庙2个乡镇的部分地域划入泰安市东平县1989年12月22日,梁山县划入济宁市,原属济宁市嘉祥县的核桃园乡划归巨野县。至1996年底,菏泽地区辖荷泽1个市和东明、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巨野、郓城、鄄城8个县,共有乡镇、办事处253个,居委会74个,村委会6426个,自然村13996个。行政公署驻菏泽市。
  第四章县市简况
  第一节菏泽市
  位置菏泽市境位于菏泽地区中部略偏西北,地处北纬35°03'—35°28',东经115°11,一115°48'之间。北邻鄄城,东接郓城和巨野,南与定陶和曹县相连,西与东明相依,西北隔黄河与河南省濮阳市相望。南北纵距48公里,东西横距55.5公里,面积1399.6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0.8%,菏泽城为地区行署驻地,座落在市境中心,地理坐标;北纬35°14',东经115°26'。东距巨野县城63公里,东南距定陶县城22公里,西距东明县城33.5公里,北距鄄城县城37公里,东北距郓城县城60公里;北距首都北京公路线750公里,铁路线765公里;东北距省城济南公路线240公里,铁路线260公里;东距济宁市公路线114公里,铁路115公里;东南距江苏省徐州市公路线216公里;南距河南省商丘市公路线101公里;西南距开封市公路线128公里;西距新乡市铁路线243公里;西北距濮阳市公路线228公里;北距聊城市公路线245公里。
  沿革西周,属曹国、郕国。
  春秋,初期东北部属鲁国,西北部属卫国,其余属曹国;后期宋灭曹,今境属宋国。
  战国,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齐联合魏、楚灭宋,今境属齐国。
  秦,今境为成阳、宛朐、定陶县地。三县均属东郡。
  西汉,今境为成阳、句阳、离狐、葭密、吕都、冤句(由宛朐改)等县地。除离狐县属东郡外,其他县均属济阴郡。
  东汉,略同西汉,只是葭密、吕都两县并入冤句,离狐县划属济阴郡。
  三国、西晋,同东汉。
  南北朝,今境为乘氏县及离狐县、冤句县地。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乘氏县治由今巨野县地徙来(习惯上称魏乘氏),此为菏泽城史上建县之始。
  隋,为济阴郡之乘氏、冤句,东郡之离狐和东平郡之雷泽县地。隋末,改济阴郡为曹州,复置乘氏随属。742年(唐天宝元年)改离狐为南华,冤句不变,两县亦属曹州。
  宋,1102年(宋崇宁元年)升曹州为兴仁府,乘氏、南华、宛亭(元祐元年改冤句为宛亭)随属。东北有濮州之雷泽县地。
  金,1166年(金大定六年)撤乘氏入济阴县。1168年(金大定八年),济阴城圮于水,曹州和济阴县治同徙魏乘氏故城(今菏泽城),菏泽城首次成为州之治所。同时,南华、宛亭也并入济阴。
  元,济阴县属曹州。州与县治均同金代。
  明,1368年(明洪武元年)划济阴县入曹州,同时因河患曹州治徙安陵镇,翌年,再徙盘石镇(今曹县城)。乘氏故城改称古雄镇。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于古雄镇,领县2:曹县、定陶,隶属兖州府。
  清,1724年(清雍正二年),曹州改为直属州。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设附郭县,赐名菏泽,是菏泽为县名之始。
  民国,1914年,菏泽县属济宁道。1925年,属曹濮道。1932年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于菏泽县搞实验,名为“实验县”。1936年,属山东省第二区,县城为专署驻地。1939年7月,日本侵略军侵占菏泽,县城沦陷。
  1941年3月,于今境西南菏、定、曹三县结合部建立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菏泽抗日县政府;1942年于县西北部与东明县交界处建立南华抗日县政府。以上两县属冀鲁豫第七专区(后改称第五专区)。是年又建立临泽县。1944年划出临泽县东部,建立郓巨县,两县同属冀鲁豫第八专区(后改称第二专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0月八路军光复菏泽城,县全境解放。1946年2月建菏泽市,为冀鲁豫专区驻地。9月国民党军袭入菏泽城,11月撤销荷泽市。1948年9月30日,菏泽城第二次解放。这年,原菏泽县改为安陵县,临泽县改为菏泽县。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安陵、南华、郓巨等县撤销,恢复原建置,名为菏泽县,属平原省荷泽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菏泽县随菏泽专区改属山东省。1958年11月菏泽专区撤销,菏泽县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菏泽县随属。1960年1月20日,菏泽县复改为市,1963年3月,又改市为县。1983年9月,菏泽县再次改为菏泽市,属菏泽地区,为行署驻地。
  区划明,全县划为29里,后增至74里。清末分为69都。民国初年划为21区。1928年,改为10区,分辖9镇,194乡。1932年,搞乡村建设,改10区为21乡。建国后,划12个区、1个城关镇。后增至13个区、1个城关镇。1958年8月,撤区并乡,除城关镇外,全县改为29乡。1958年9月至1959年初,全县建11个人民公社和1个城关镇。1979年增为23处公社。1983年12月改社建乡。1984年底全市划分6个农村办事处:市郊、高庄、黄堽、皇镇、马岭岗、王浩屯;5个城区办事处:东城、西城、南城、北城、丹阳;10个镇:李村、高庄、吕陵、小留、黄堽、辛集、安兴、沙土、金堤、马岭岗;26个乡:李庄集、杜庄、刘寨、牡丹、岳程庄、庞王庄、皇镇、新兴、贾坊、二郎庙、解元集、何楼、大黄集、佃户屯、吴店、白虎集、都司、侯集、胡集、马村、龙王冯、王浩屯、孙化屯、郭寨、张庄、姚亨寨。1996年12月,辖7个办事处,14个镇、15个乡,25个居委会,792个村委会,1770个自然村。
  第二节东明县
  位置东明县境位于荷泽地区西部,地处北纬34°58'—35°25',东经114°48'—115°16,之间。东与菏泽市相连,东南与曹县接壤,南与河南省兰考县为邻,西和北与河南省长垣县、濮阳市毗邻。南北最长55公里,东西最宽35公里,面积1357.25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10%。县城座落于县境中部偏北,地理坐标为北纬35°17',东经115。05'。北距首都北京铁路线长797公里,公路线长643.5公里;东北距省城济南278公里;东距行署驻地菏泽铁路线长35公里,公路线长30.5公里。邻县之间,东南距曹县县城75公里,西南距河南省兰考县城67.5公里,西距长垣县城35公里,北距濮阳市45公里。
  沿革西周、春秋,今境属卫国。
  秦、汉,据《大名府志》载,秦始皇东游至阳武县户牖乡,“霾雾四塞”不能进,遂命此地为东昏。公元前140年(西汉建元元年)建东昏县(址在今兰考县北偏东爪营),属陈留郡。公元9年(新始建国元年),王莽即位,改东昏为东明,是东明县名由来。公元25年(东汉建武元年)复改东明为东昏,仍属陈留郡。此外,今境内尚有冤句、离狐县地。
  三国,曹魏废东昏县为东昏镇,将县域分入外黄、济阳二县,均隶陈留国。从此至五代末,七百多年间于东昏镇未再置县。冤句、离狐属济阴郡。
  隋,属济阴郡之外黄、济阳、冤句和东郡之离狐。
  唐,今境南部属冤句,北部属离狐。742年(天宝元年)改离狐为南华,属曹州。
  北宋,963年(宋乾德元年),复于东昏镇置东明县,属京畿路开封府。此外,境内尚有京东西路兴仁府之南华、宛亭(冤句改)地。
  金,1218年(金兴定二年),因避河患,徙治于黄河北岸今东明集,属南京路曹州。原县城降为通安堡。同时废宛亭、南华二县。
  元,属中书省大名路开州。
  明,1368年(明洪武元年)为避河患,县城迁至云台集(今县西堡城)。1377年(明洪武十年)废东明县,原境域分属开州及长垣县。1490年(明弘治三年)重置东明县于大单集(今县城址),属京师大名府。
  清,属直隶省大名府。
  民国初年,属直隶省大名府。1914年5月,大名府改为大名道,东明县属之。1923年废道,直隶省改为河北省,东明县直属河北省。1936年属河北省第十七区,1939年第十七区改为第十区,东明县随属。1939年7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东明沦陷。
  1940年3月,八路军攻克东明城,建立东明抗日县政府。
  1941年3月,在东明、曹县、菏泽三县结合部建东垣抗日县政府,1942年9月在东明县东北部与菏泽县西北部建南华抗日县政府。1944年2月,东明县撤。1945年8月恢复。1946年2月改称东明民主县政府,与东垣、南华同属冀鲁豫第五专区。1947年8月撤东垣县并入东明县。1949年8月南华县撤销,其辖区析入东明县与菏泽县。同时,平原省成立,建菏泽专区,东明县属之。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东明县划入河南省郑州专区,1955年10月改属开封专区,1963年划归山东省菏泽专区,1967年属菏泽地区。
  区划1912年,东明县划分为11个区,1933年改为6个区。1944年在抗日根据地内共建有10个区,1948年县城解放后,全县划为8个区,1952年划为10个区。1958年全县成立9处人民公社,1963年改划为12处公社。1984年实行体制改革,将18处人民公社改为3个镇(城关、陆圈、东明集),19个乡(海头、武胜、菜园集、王店、高村、张寨、沙窝、刘楼、焦楼、临河店、长兴、焦园、三春、小井、马头、大屯、五营、胡庄、鱼沃)。1996年12月,全县辖6个镇、16个乡,5个居委会,589个村委会,924个自然村。
  第三节梁山县
  位置梁山县境位于菏泽地区东北隅,地处北纬35°36'—3610',东经115°52′—116°21′之间。东和东北与平阴县、东平县、汶上县接壤,南与嘉祥县、郓城县相连,西、北隔黄河与河南省台前县及山东省东阿县、阳谷县相望。南北最长63公里,东西最宽43公里,面积约1330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0%。县城座落于县境中部偏南,处梁山与凤凰山、龟山之间,地理坐标为北纬35°47′,东经116°05'。公路线,北至首都北京465公里,东北至省城济南148公里,西南至行署驻地菏泽92公里,东南至济宁市83公里,东北至泰安市130公里;相邻县之间,西南至郓城县城30公里,西北至河南省台前县城35公里,正北至东阿县城62公里,东北至东平县城25公里,东南至汶上县城41公里。
  沿革梁山县始建于1949年9月,因境内有梁山而得名。
  西周时,今县境域属须句国。春秋属鲁之须句、良邑。战国时,分属齐国的范、寿、朐等城邑。秦时,分属薛郡的须昌、东郡的范县。西汉,属东郡的范县、须县、寿良。东汉,分属东郡的范县,东平国的寿张(寿良改)、须昌。三国至西晋,隶属同东汉。东晋十六国,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等国据有。南北朝初期,刘宋复设兖州,今境属兖州东平郡的范县、须昌、寿张等县。后北魏统一北方,曾置两个东平郡:一属济州,一属兖州。两个东平郡又各置范县、寿张,除济州东平郡所辖范县外,均在境内。隋时,今境分属济北郡的寿张、东平郡的须昌、鲁郡的平陆等县。唐时,分属郓州的须昌、寿张、郓城和兖州的平陆等县。五代隶属同唐,只是改须昌为须城。北宋,今境属京东西路郓州的东平府东平郡的须城、中都、寿张等县。金时,属山东西路东平府的须城、寿张、汶上等县。元时,属中书省东平路的须城、寿张、汶上等县。明时,属兖州府东平州之寿张县、汶上县、郓城县等。清时,分属山东省泰安府的东平州及兖州的寿张、汶上,曹州府的郓城等州县。
  民国初期,今县境南部属济宁道的郓城县、汶上县;西部、北部属东临道的寿张县;东部属东平县。1928年撤道,直属山东省。1938年,今境分属山东省第二区所辖的汶上、东平、寿张、郓城等县和第六区所辖的阳谷县。抗日战争开始后,区划略有调整,郓城、寿张、东平、汶上等县属二专区,县境分别随属。1940年9月,中共鲁西区党委为加强对敌斗争,决定把东阿、阳谷、寿张、东平、郓城、汶上六县边区结合部(大部在今梁山县境),划为鲁西实验区,并于1941年1月正式成立昆山抗日县政府,隶属鲁西二专区。1941年间,鲁西二专区先后改为冀鲁豫二专区、晋冀鲁豫边区十七专区,昆山县均随属。1944年8月,晋冀鲁豫十七专区改为冀鲁豫八专区,昆山县仍属之。1946年成立冀鲁豫七专区,昆山县属之。是年,今境西南部属郓北县,东南部属南旺县。1949年8月,建立平原省,昆山县易名梁山县,属平原省菏泽专区。同年撤销郓北县,其北部划归梁山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菏泽专区属山东省,梁山县随属。同年,又将南旺县的孔坊区划归梁山县。1953年8月撤销南旺县,其北部四个区又划入梁山县。1985年12月,梁山县的银山、豆山、斑鸠店、昆山、司里、大安山6乡镇的全部地域及商老庄、戴庙2乡的部分地域划入泰安市东平县,1989年12月22日,梁山县划入济宁市。
  区划梁山初建县时划为9个区。1958年2月撤区划为25乡1镇。同年8月,改为7处人民公社。1959年6月,增为10处。1962年2月,将银山分为两处公社。翌年4月又将大路口分为两处公社。1965年,东平湖库区新建5处公社。1979年春,又增划3处公社。至此,全县共20处公社1983年12月区划进行调整,至1984年底,全县改建6个区:城郊、小安山、银山、小路口、韩岗、徐集;27个乡;前集、后孙庄、马营、馆里、寿张集、小安山、商老庄、大安山、李官屯、馆驿、斑鸠店、豆山、司里、昆山、戴庙、袁口、韩垓、开河、王府集、杨营、黑虎庙、赵堌堆、大路口、郓陈、拳铺、方庙、信楼。第四节定陶县
  位置定陶县位于菏泽地区中部,地处北纬34°57'—35°14',东经115°20′—115°47′ 之间。北和西北与菏泽市相接,南和西南与曹县相依,东南与成武为邻,东北与巨野交界。南北纵距32公里,东西横距40公里,面积为844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6.5%。县城座落于县境中部略偏西北,地理坐标为北纬35°04′,东经115°34′。北距首都北京677公里,东北距省城济南287公里,西北距行署驻地菏泽22公里。邻县之间,东距成武城32.5公里,南距曹县城25公里。
  沿革定陶之名,缘古陶丘。据《说文》,“陶再成丘也,在济阴这里有丘双层,象陶灶,故名,又称釜丘,或单称陶。陶丘有尧城,尧尝所居,故尧号陶唐氏。
  春秋末期,范蠡以陶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今定陶城西南十余里,即古陶丘所在地,旧有陶丘亭。《史记》中舜“陶河滨”的河滨也在这里,旧有河滨寺,祀舜。
  夏、商,今境有三鬷国。
  西周,武王封弟振铎于曹国,都陶丘(在今定陶县城西北李线庄一带)。
  春秋,公元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宋灭曹国,今境属宋国。
  战国,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齐、魏、楚灭宋,三分其地,今境属齐。
  秦,始置定陶县,属东郡。
  西汉,公元前202年(汉高祖五年),刘邦封彭越为梁王,都定陶。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十一年),杀彭越,立子刘恢为梁王,移都睢阳,定陶县属之。公元前144年(汉景帝中元六年),分梁国为五,其中之一的济阴国都定陶。次年,济阴国改为济阴郡,治定陶。后曾两次改济阴郡为定陶国,但时间都不长,直到西汉末年,仍为济阴郡。
  东汉,演变情况略同西汉。初期,几次为王国,每次国除后,仍为济阴郡。或国或郡,治所都在定陶(址在故曹国都)。
  三国初期,于定陶置济阴郡,后为定陶国,最后仍为济阴郡。定陶县先后随属。
  晋代仍为济阴郡定陶县。
  南北朝,公元527年(北魏孝昌三年)置西兖州,与济阴郡同治定陶县。不久,州、郡治所同迁左城(今定陶县西10公里力本屯乡左山寺西),定陶县属之。578年(北周宣政元年),改西兖州为曹州,济阴郡定陶县随属。
  隋开皇初,废济阴郡。586年(隋开皇六年),割定陶、乘氏两县地置济阴县,治所在左城。定陶、济阴两县同属曹州。606年(隋大业二年),炀帝废州设郡,改曹州为济阴郡。济阴、定陶两县同属济阴郡。
  唐,627年(唐贞观元年),撤济阴郡置曹州,济阴县属曹州,撤定陶县入济阴县,原定陶县降为定陶镇。
  五代,承唐建置。
  北宋,963年(宋乾德元年),于定陶镇置发运务(专理漕运事务)。978年(宋太平兴国三年),置广济军。979年(宋太平兴国四年), 割曹、澶、濮、济四州地复置定陶县。1071年 (宋熙宁四年),广济军废,定陶属曹州。1086年(宋元祐元年),复置广济军,仍治定陶县。
  金,撤广济军,定陶县属曹州。1168年(金大定八年),曹州城圮于河,曹州和济阴县治所同徙魏乘氏故城(乘氏县于1166年一金大定六年并入济阴县)。
  明初,撤济阴、定陶两县入曹州。1371年(明洪武四年),复置定陶县,并徙县治于今城址,定陶属济宁府。1377年(明洪武十年),撤定陶并入城武县1380年(明洪武十三年), 又恢复定陶县,仍属济宁府。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降济宁府为州,定陶县属兖州府。
  清,定陶县初属曹州。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为府,定陶县随属。民国,1914年属济宁道,1925年属曹濮道。后废道制,直属山东省。1936年置山东省第二区,定陶县属之,1938年属第十六区。
  抗日战争中,1941年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定陶县人民建立定陶县抗日办事处,9月改为定陶抗日县政府,隶属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二专区。该专区先后改为第二十、第十、第五专区,定陶县均随属之。1949年8月建平原省,定陶县属平原省菏泽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撤销平原省,定陶县随菏泽专区属山东省。1958年10月撤定陶县,析入菏泽、成武两县。同时撤菏泽专区,随菏泽县、成武县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1961年10月恢复定陶县,仍属荷泽专区。1967年属菏泽地区。
  区划清代中期,全县分为19个都社,48个村。民国年间划为5个区。1937年改划50个乡镇。建国后,划为10个区,138个行政#.1956年划分7个区,1个镇,50个乡,4个居民委员会。1958年3月,并为17个乡镇;8月改建11处人民公社。1979年增为18处公社。1984年,改社为乡、镇,即:城关、陈集、黄店、冉堌4镇;杜堂、南王店、半堤、孟海、姑庵、王双楼、田集、东王店、马集、力本屯、张湾、邓集、游集、保宁、一千王15个乡。1996年12月,全县共有6个镇、13个乡,8个居委会、443个村委会,1055个自然村。
  第五节曹县
  位置曹县位于菏泽地区西南部,地处北纬34°28'—35°06',东经115°12'—115°52'之间。东临单县,东北、北和西北与成武、定陶、菏泽、东明接壤,南和西南与河南省商丘、民权、兰考毗连。东南、西北长77.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47.6公里,面积1974平方公里,约占全地区总面积15%;为本地区面积最大的县,也是山东省大县之一。县城座落于县境中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4°49',东经115°32'。北距首都北京707公里,东北距省城济南302公里,北距行署驻地菏泽51公里。邻县之间,北距定陶县城25公里,东北距成武县城33公里,东距单县城43公里,南距河南省商丘市48公里,西南至兰考县城70公里。
  沿革商,今境北部有莘国,南部有亳邑。莘为汤相伊尹耕种之地,在今城西北十公里莘冢集一带;亳为商朝第一个国都,亦即后世的薄县故址,在今曹县城南。
  西周,今境北部为曹国境,南部为宋国北境,西南有卫国贯邑。公元前487年(周敬王三十三年)宋灭曹,其地入宋。
  战国初期,今境全属宋。公元前286年 (周赧王二十九年)齐、魏、楚灭宋,今境北部属齐,西与西南部属魏。
  秦,今境东南部有己氏邑,南部有蒙县,属砀郡;西北,东北部分属东郡的宛朐(即后世的冤句、宛句、宛亭)、定陶、成武。
  西汉,西北与北部分别属济阴郡的冤句、定陶;东北、东、南部,分别属山阳郡的成武、单父、薄县;东南部属梁国的己氏县。
  东汉,今境所属县全同西汉,唯郡区划分较西汉略有变化,成武、单父、己氏三县均改属济阴郡,薄县改属梁国。
  三国,除南部改属梁国蒙县外,其他全同东汉。
  晋、南北朝,境域归属略同三国。
  隋,北境分属冤句、济阴、定陶、成武4县,属济阴郡;东南、南和西南为楚丘县,属梁郡。
  唐,西北、北、东北部,分属曹州冤句、济阴、成武3县;中部以南属宋州楚丘县。621年(唐武德四年)属戴州,643年(唐贞观十七年)戴州废,改属宋州,899年(唐光化二年)属辉州。
  五代,袭唐制。唯南部楚丘于后梁时改属宋州。
  北宋,西、北部属兴仁府宛亭县、济阴县,北、东属广济军定陶县,中部以南属应天府楚丘县。
  金,今县境西北、北部,分属曹州东明、定陶县,其余属归德府楚丘县。
  元,北属济阴县,东南属楚丘县,并隶曹州。
  明,1368年(明洪武元年)因河患,迁曹州治于安陵镇;翌年,再迁于盘石镇(今曹县城),并撤楚丘县入曹州。1371年(明洪武四年)降曹州为曹县,改属济宁府,此为曹县得名之始。
  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济宁降为州,县随济宁州属兖州府。1445年(明正统十年),复置曹州,曹县随曹州属兖州府。
  清初,曹县属曹州。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曹州府,曹县属曹州府。
  民国,1914年曹县属济宁道。1925年属曹濮道。1928年废道,直属山东省。1937年属山东省第二区,1938年属第十一区。同年10月,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曹县沦陷。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于1938年在曹县、东明、考城结合部建考城抗日县政府。次年3月撤。1940年8月于曹县西北刘岗一带,建立曹县抗日县政府,同时设曹东南办事处(次年7月撤)。1941年5月冀鲁豫第三专区建立,曹县属之。1943年8月为纪念已故专员刘齐滨,将曹县改名齐滨县;9月在曹县东南青堌集一带建立曹县抗日县政府,在曹县、城武结合部建立城曹抗日县政府。此三县均属晋冀鲁豫边区二十专区.1944年8月二十专区改称冀鲁豫第十专区,三县随属。1945年9月撤销曹县、城曹两县,建立复程县(为纪念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捐躯的袁复荣专员和朱程司令员,故以“复程”名县)。1945年9月18日,曹县城光复,重建曹县,属冀鲁豫十专区。1946年2月,十专区改为五专区,三县随属。1949年8月建平原省菏泽专区,曹县属之;同时,齐滨县撤并入曹县。是时,复程县属平原省湖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30日撤销平原省,曹县随菏泽专区,复程随湖西专区同属山东省。1953年3月撤销湖西专区,将复程县划归菏泽专区。1956年撤销复程县,析入曹县、单县。1958年撤销菏泽专区,曹县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曹县随属,1967年属菏泽地区。
  区划明代划曹县为48都社,清代改为52里。民国初期,划为13个区,区辖乡,乡辖保。1928年改为10个区,100个乡1947年改为12个区,30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初划为12个区,1个城关镇,区下设乡。1957年撤区,改划35个乡,1个城关镇。1958年改划为18处人民公社,1979年增为31个公社。1983年12月进行体制改革,至1984年底全县划为城郊、魏湾、庄寨、韩集、普连集、侯集、孙老家、青堌集、梁堤头、阎店楼等10个区;郑庄、王吕集、倪集、莘冢集、温庄、东李集、楼庄、刘尚玉、西田集、王泽铺、大寨集、白茅、桃源集、常乐集、刘岗、申楼、青岗集、王庄寨、古营集、秦庄、王集、安仁集、孟楼、龚楼、安蔡楼、南李集、望鲁集、袁辛楼、红庙庄、仵楼、祝口、朱洪庙、邵庄、仲堤圈、北青山、魏庄寨、大集、火神台等38个乡;城关、魏湾、庄寨、韩集、普连集、砖庙、侯集(回族镇)、苏集、孙老家、青堌集、梁堤头、阎店楼等12个乡级镇。1996年底,全县有14个镇,17个乡,7个居委会,1242个村委会,2787个自然村。
  第六节成武县
  位置成武县境位于菏泽地区东南部,地处北纬34°49'—35°10',东经115°44′—116°11′之间。北与巨野县,西与定陶县相接;南与曹县,东南与单县相连;东与济宁市金乡县为邻。南北纵距约39公里,东西横距约41公里,面积约988.1平方公里,约占全地区总'面积的7.6%。县城座落在县境中部略偏西南,地理坐标为北纬34°57′,东经115°53′。北距首都北京560公里,东北距省城济南215公里,西北距行署驻地菏泽51公里,西北距定陶县城32.5公里,东北距巨野县城50公里,东距金乡县城38公里,东南距单县城26公里,西南距曹县城33公里。
  沿革西周,今县境属郜国(国城旧址在今县城东南9公里郜鼎集)。
  春秋、战国,约公元前8世纪,郜亡于宋。今境为宋国北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齐、魏、楚三国灭宋,今境属齐。
  秦,始置成武县,治所即今县城,属东郡。西汉,今境属山阳郡的成武县、郜城县、昌邑县及济阴郡的秺县,四县均属梁国。前144年(汉景帝中元六年)分梁为五国,成武、郜城、昌邑属山阳国,秺县属济阴国。后来国又改为郡。平帝时成武为县侯国。秺县在西汉也三次为县侯国。新莽改成武为成安,属山阳郡。
  东汉,废秺县和郜城为成武地,先为侯国,后改为县,属济阴郡。章帝建初时成武属梁国,永元时还属济阴郡。另仍有山阳郡昌邑县地。
   三国,今境属曹魏兖州济阴郡。另有山阳郡昌邑县地。
  西晋,同魏旧置,属济阴郡成武县和高平国昌邑县地。
  东晋、十六国,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东晋等国之地,均属高平郡。
  南北朝,初属南朝刘宋的徐州北济阴郡。县名“成”作“城”,同时废昌邑入金乡。北魏统一北方后,“城武县”徙治郜城,隶属北魏的徐州北济阴郡。公元556年(北齐天保七年),于城武故城置永昌郡(一说治郜城),辖城成、单父、丰县。北周灭北齐,改西兖州为曹州,永昌郡属曹州。
  隋,开皇初年废永昌郡,县名复为“成武县”。596年(隋开皇十六年),于成武故城置戴州,辖成武、单父、楚丘等县。606年(隋大业二年),撒戴州,成武县治由郜城迁回成武故城。这时,成武县属曹州济阴郡。
  唐,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复置戴州于成武。次年,徙治金乡,成武县仍属之。643年(唐贞观十七年)戴州撤销,成武县改属曹州济阴郡。899年(唐光化二年),于砀山设辉州,次年,治所迁单父,成武县属之。
  五代,924年(后唐同光二年)辉州改为单州,成武县属之。
  宋、金,北宋时成武县属京东西路单州。南宋时,成武县为金地,属南京路单州。
  元,属中书省济宁路,后改属曹州。
  明,1371年(明洪武四年),成武县属济宁府,“成”作“城”。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济宁降为州,兖州升为府,城武县改属兖州府。
  清初,仍属兖州府。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曹州升为府,城武县改属曹州府。
  民国,1913年撤曹州府,城武县属岱南道。翌年,岱南道改称济宁道,城武县属之。1925年,属曹濮道。1928年,废除道制,城武县直属山东省。1936年,属山东省第二区,1938年,属山东省第十一区。1939年7月1日,日本侵略军侵占县城,县城沦陷。1941年6月4日,城武抗日县政府建立,属五县(金、嘉、巨、菏、城)联合办事处领导1942年冬,改属第二十一专区。1944年第二十一区改为冀鲁豫第十一专区,1946年再改为第三专区,城武县随属。1946年城武抗日县政府改称城武民主县政府。1949年8月,巨南县撤,其南鲁区、汶上区和昌邑区划归城武。同年3月三区改为湖西专区。8月平原省建立,城武随湖西专区属平原省。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撤销平原省,11月城武县随湖西专区改属山东省。1953年8月,湖西专区撤销,城武县改属菏泽专区。1958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县名中的“城”改为“成”,复为“成武”。是年,菏泽专区撤销,划属济宁专区。1959年,恢复菏泽专区,成武县仍属之。1967年属菏泽地区。
  区划明代全县编为37里,清代划为24社,民国分为5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全县分为8个区,1957年改为10个区。1958年撤区并乡,划为17个乡镇。同年秋,实行人民公社,改为10处人民公社。11月定陶析入成武,县名仍为“成武”。1961年10月,恢复定陶县,成武、定陶两县各统原辖区。1979年初,原10处人民公社增为18处。1983年底,改社为乡,到1984年底全县改为4个镇:城关、天宫庙、大田集、汶上集;15个乡:九女集、智楼、康集、孙寺、郜鼎集、苟村集、孙庙、白浮图、张楼、桃花寺、党集、南鲁集、宝峰集、徐庄、伯乐集。1996年底,全县共有7个镇、11个乡,3个居委会、512个村委会,1313个自然村。
  第七节单县
  位置单县位于菏泽地区东南部,苏鲁豫皖四省结合处,地处北纬34°34'—34°56',东经115°48'—116°24'之间。东邻丰县(苏),南、东南接砀山(皖)、虞城、商丘(豫),西连曹县,北靠成武、金乡。南北最大纵距33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0公里,面积1661.52平方公里,约占全地区总面积12.6%。县城座落于县境中部略偏西北,地理坐标为北纬34°47′,东经116°05′。北距首都北京635公里,东北距省城济南315公里,西北距行署驻地菏泽80.5公里;邻县之间,西距曹县城48公里, 西南距河南省商丘市54公里,南偏西距河南省虞城县城47公里,南偏东距安徽省砀山县城47公里,东距江苏省丰县城47公里,东北距金乡县城36公里,西北距成武县城26公里。
  沿革单县古称单父,相传为舜帝师单卷所居,因以为名。
  春秋时,先属宋,继属鲁,后又属宋。战国时,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宋亡后,单父属齐。
  秦,始置单父县(治今单城南厢),属砀郡。
  西汉,又在今单县东终兴一带建平乐县。单父、平乐二县,先后属梁国、山阳国、山阳郡、昌邑国等。宣帝时,单父改县侯国,前38年(汉建昭元年)平乐县也改为侯国,归属不变。王莽时改单父县为利父县。
  东汉,单父属济阴郡。撤平乐县,在单县东境设防东县,属山阳郡。昌邑不变。
  三国,今境内有济阴郡的单父县,山阳郡的防东县、昌邑县。三国末年防东废。晋同三国,只是山阳郡改为高平国,仍辖昌邑。
  南北朝,公元454年(宋孝建元年)废单父县,于单父故城侨置北济阴郡和离狐县。郡辖离狐、城武、丰县。467年(宋泰始三年)淮河以北为北魏占领,北魏袭刘宋建制,仍保留北济阴郡和离狐县。至556年(北齐天保七年)撤北济阴郡与离狐县,另置永昌郡于城武,统辖其地。
  隋,586年(隋开皇六年)复置单父县,属济阴郡。596年(隋开皇十六年)于成武设戴州,单父属之。606年(隋大业二年)改州为郡,废戴州,单父属济阴郡。
  唐,621年(唐武德四年)复于成武置戴州,单父属之。643年(唐贞观十七年)撤戴州,单父属宋州。
  唐末,朱温(砀山人)为宣武军节度使,为光耀故里,于899年(唐光化二年)设辉州于砀山县,单父属之。翌年,辉州迁治单父。
  五代,后唐灭后梁,于924年(后唐同光二年),改辉州为单州,领县四,单父为其一。
  北宋至元,单州名称和治所不变,只是宋单州属京东西路,金单州属南京路归德府,元单州属济宁路,单父随属。
  明,1368年(明洪武元年)撤单父县入单州。翌年七月降单州为单县(单县由此定名),时属济宁府;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改属兖州府。1523年(明嘉靖二年)黄河决口,城毁于水,乃于原城北重建新城(即今城址)。
  清初,属兖州府,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改属山东布政司曹州府。
  民国,1914年单县属济宁道。1925年属曹濮道。1928年废道,直属省。1936年建山东省第二区,单县属之。1938年属第十一区。1939年日本侵略军侵占单县,县城沦陷。1940年3月,中共于单县东南张寨一带建立单县抗日县政府,1941年8月,在单县东北部建曹芳办事处,10月建单西南办事处,均属湖西专区。1942年10月,湖西专区改称晋冀鲁豫边区第二十一专区,单县及两办事处随属1943年7月曹芳办事处改为金曹县,1944年6月单西南办事处改为临河县,同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二十一专区改称冀鲁豫十一专区,单县、金曹、临河三县均属之。1945年9月建单虞办事处,撤金曹县。12月撤单虞办事处改临河县为单虞县。1946年2月改第十一专区为三专区,单县、单虞县随属。1947年底,在今河南省虞城县和单县结合部建虞城县。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改三专区为湖西专区,单县随湖西专区属平原省(同时撤单虞县)。这时,单县为专署驻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撤平原省,湖西专区属山东省。1953年8月撤湖西专区,单县改属菏泽专区。1958年撤菏泽专区,单县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单县复属。1967年属菏泽地区。
  区划建国初,除城关区直属湖西专署外,全县划12个区。1953年改为13个区、1个城关镇、221个乡。1956年将原复程县东部几个区划入单县,单县之大寨区划归砀山。1958年撤区并乡,改为30个乡镇。9月乡改社后,划为13个人民公社。1979年增为27个公社°1984年划为7个区、8个镇、30个乡,即:城关镇(区级镇);城郊区,辖单溜、李半庄、孙溜、陈蛮庄、十里铺、谢集、丁楼7个乡;终兴区,辖终兴集及李田楼、时楼、黄堆、张集、马楼、王小庄6个乡;蔡堂区,辖蔡堂镇及龙王庙、朱集、杨楼、孔集4乡;黄岗区,辖黄岗镇及罗庄、孟寨、花园、毛庄、浮岗5个乡;高韦庄区,辖高韦庄镇及李新集、聂傅庄、曹叵集3乡;郭村区,辖郭村镇及曹庄、高老家、大李海3个乡;徐寨区,辖徐寨、曹马集两镇及芦墓、李新庄两乡.1996年底,全县共有12个镇、25个乡,9个居委会、502个村委会,2491个自然村。
  第八节巨野县
  位置巨野县境位于菏泽地区东部,地处北纬35°05'—35°30',东经115°47'—116°13′之间。东与嘉祥,南与成武、金乡,西与定陶、菏泽,北与郓城等县市依次相邻。南北纵距42公里,东西横距49公里,面积1308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10%。县城座落于县境东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23',东经116°05'。北距首都北京717公里,东北距省城济南181公里,西距行署驻地菏泽60公里。东距嘉祥县城22公里,南距成武县城50公里,北距郓城县城28公里。
  沿革周,今县境属鲁国,境内有咸丘邑、垂葭邑。
  春秋,为鲁国西境。
  战国,先属鲁国,后属齐国。
  秦,于今境东南昌邑集一带置昌邑县,属砀郡。
  西汉,始置巨野县(城址在今城东北5公里处),因境临大野泽而得名。先属梁国,继属山阳国,后属山阳郡。郡几次变制,巨野县均随属。同时,于今境西南28公里处(今龙堌集甘泉寺一带)置乘氏县,属济阴郡。
  东汉与三国时期,巨野、乘氏两县名称、位置与隶属均同西汉。昌邑县同作兖州、山阳郡治所。东汉末,昌邑仍为山阳郡治,兖州治所先迁鄄城,后徙廪丘。
  西晋,今境置巨野、昌邑,两县同属高平国(公元265年即晋泰始元年由山阳郡改,治昌邑)。此时境内西部尚有乘氏县,仍属济阴郡。
  南北朝,刘宋时,今境属兖州高平郡,昌邑县并入金乡县。北魏统一北方后,今境属任城郡。乘氏县于公元488年(北魏太和十二年)移置今菏泽城址。北齐废巨野县,其地并入乘氏、金乡二县。
  隋,公元596年(隋开皇十六年)复置巨野县,并于汉乘氏故址置乘丘县,属郓州;同时析金乡县复置昌邑县。606年(隋大业二年)又撤乘丘入巨野,属东平郡;撤昌邑入金乡,属济阴郡。
  唐,619年(唐武德二年)巨野县属郓州东平郡。621年(唐武德四年)于巨野县置麟州,复置乘丘县,与巨野同属麟州。622年(唐武德五年)废麟州,巨野、乘丘同属郓州。是年,复置昌邑县,属戴州。625年(唐武德八年)复撤昌邑入金乡。627年(唐贞观元年)复撤乘丘入巨野,属戴州。643年(唐贞观十七年)废戴州,巨野仍属郓州。
  五代,梁、唐、晋、汉袭唐旧制,巨野属郓州。952年(后周广顺二年)置济州,治巨野城,巨野、金乡属之。
  北宋,巨野、金乡属济州济阳郡,先属京东路;1074年(宋熙宁七年)后,属京东西路。
  金初,袭宋制。1150年(金天德二年)巨野城圮于河,其民分别迁至济州之郓城、嘉祥、金乡三县,济州治所迁任城(今济宁市城
  址),并撤巨野县。
  元,1269年(元至元六年)复置巨野县,济州治由任城迁回巨野。1271年(元至元八年)升济州为济宁府,治任城,1275年(元至元十二年)复置济州,1278年(元至元十五年)府治任城而济州治移巨野。年末,又把府治迁巨野而州治迁任城。翌年,升济宁府为济宁路,仍治巨野,辖兖、济、单三州1348年 (元至正八年)黄河决口,巨野再圮于水,遂迁路治于济州任城,迁巨野治于城北邢家务。
  明,1368年(明洪武元年)设济宁府于任城,巨野属之。1376年(明洪武九年),县治复徙旧址(即今县城址)。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兖州升为府,济宁府降为州,巨野随济宁州属兖州府。
  清,初属济宁州,1730年(清雍正八年)改属曹州。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升曹州为府,巨野仍随属。
  民国,1914年巨野县属济宁道。1925年属曹濮道。1928年,废道制,直属山东省。1936年于荷泽置山东省第二专区,巨野县属之。1938年,巨野县属第二区(今荷泽与济宁之间)。抗日战争爆发后,境内建立了几个抗日民主县级政区。巨野抗日县政府于1940年建,先属运西专区,1941年2月后改属湖西专区,1946年属冀鲁豫八专区。1946年2月第八专区改为第二专区,该县随属。1941年在菏泽、巨野间建巨荷抗日县办事处,次年该办事处改为巨荷抗日县政府,年底撤,其地并入郓鄄巨菏办事处;1943年1月在巨野、金乡间建金巨抗日县政府,属冀鲁豫边区二十一专区;1944年在郓、鄄、巨、菏4县结合部建郓巨抗日县政府,属冀鲁豫八专区;巨南抗日县政府于1945年3月建,属冀鲁豫第三专区。1945年11月撤金巨县。1949年8月撤巨南、郓巨2县,部分辖区并入巨野县。同时, 平原省建立,巨野县属平原省湖西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撤平原省,湖西专区改属山东省,巨野县随属。1953年8月撤湖西专区,巨野县改属山东省菏泽专区。1958年11月撤菏泽专区,巨野县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巨野县仍属之1967年属菏泽地区。
  区划明,全县编35个里。清代划40个保,外附6屯,东、西、南、北4乡。民国分为9个区、61个乡(镇)。建国后设11个区、73个乡。
  1958年秋成立11个人民公社,至1979年增为21处公社。1983年5月进行体制改革,全县共划为5个镇;城关、大义、章缝、龙堌、大谢集;21个乡:田庄、丁官屯、吕官屯、田桥、太平集、大李集、张表、王平坊、柳林、昌邑、薛扶集、夏官屯、营里、陈集、万丰、董官屯、葛店、新城、双庙、独山、陶庙。1996年底,全县共有9个镇、18个乡,11个居委会、896个村委会,1082个自然村。
  第九节郓城县
  位置郓城县境位于菏泽地区北部,地处北纬35°19'—35°52',东经115°40'—116°08'之间。东邻梁山、嘉祥,西接鄄城,南靠菏泽、巨野,北有28公里的黄河岸线,隔河与河南省范县、台前县相望。南北最长44公里,东西最宽35.71公里,面积为1571.3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2%。县城座落于中部略偏东,地理坐标为北纬35°36′,东经115°56′。北距首都北京690公里,东北距省城济南154公里,西南距行署驻地菏泽60公里,东南距嘉祥县城49公里,南距巨野县城28公里,西距鄄城县城41公里,西北距范县城56公里,北距台前县城46公里。
  沿革商,今境北部有商王祖乙所建都邑庇(故址在今县城北肖堌堆一带)。
  春秋,今境东部为鲁国西境。公元前587年(鲁成公四年),鲁国曾在此筑城驻军,以防曹、卫,城名“郓”。这是后世郓城县命名的根据。
  秦,属东郡范县、都关、成阳等县和郓、廪丘等邑。
  西汉,境内有廩丘,(在今水堡一带)、黎县(在今城西17公里陈坡一带),均属东郡。
  东汉,撤黎县入廪丘,今境为廩丘县地, 属济阴郡。
  三国,今境为廩丘县地,改属兖州东郡。此时,兖州治廪丘,东郡治濮阳(今濮阳市南)。
  西晋,略同三国,廪丘仍为兖州治所,但改属濮阳国(时撤东郡,其地分属濮阳国、济北国、东平国、平原国、阳平郡)。
  南北朝,北魏时今境为廩丘县地,属司州濮阳郡(治汉黎县故城);北周析廩丘县置清泽县,县城在今县城东张营一带,为济州东平郡治所。
  隋,584年(隋开皇四年),改清泽为万安县。590年(隋开皇十年)于万安设郓州。598年(隋开皇十八年),改万安县为郓城县,并撤廩丘入郓城。郓城之名始于此。606年(隋大业二年),撤郓州,复改为东平郡,治所仍在郓城。
  唐,袭隋初建置。621年(唐武德四年),撤东平郡设郓州为总管府,郓城属之。624年(唐武德七年),总管府改为都督府,627年(唐贞观元年)撤府。634年(唐贞观八年)徙州治于须昌县,郓城县属之。905年(唐天祐二年),复改郓城为万安。
  五代,梁仍名万安,属郓州。唐复名郓城,仍属郓州。952年(后周广顺二年)改属济州。
  宋,郓城县属京东西路济州济阳郡。
  金,属山东西路济州(治任城县,今济宁市)。1166年(金大定六年),黄河决于阳武(今河南省原阳县),郓城县没于水,治所由原址(今张营一带)徙治盘沟村(今县城址)。
  元,1268年(元至元五年),郓城改属济宁路。次年,以济州还治巨野,郓城复归济州。1279年(元至元十六年),济宁由散州升为路,郓城改属济宁路。
  明,1376年(明洪武九年),郓城县属济宁府。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改济宁为州,辖郓城、巨野、嘉祥三县,统隶兖州府。
  清初,袭明旧置。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属曹州府。
  艮国,1914年,郓城县属济宁道。1925年,属曹濮道。1928年废道制,直属山东省。1932年属山东省第二区。1939年2月27日,日本侵略军侵占郓城,县城沦陷。
  1939年10月建立郓城抗日县政府。1940年10月建立郓南县,属运西专区,11月改属鲁西二专区。1942年12月,撤销郓南县、巨菏县,建立郓、鄄、巨、菏四县边办事处。'1943年11月,四县边办事处改称临泽县。1944年12月,从临泽县东部析出郓巨县,属冀鲁豫八专区。1946年1月,以潘渡为中心建立郓北县,属冀鲁豫二专区。1949年9月,郓城、郓巨、郓北三县合并为郓城县,隶属平原省菏泽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郓城县随菏泽专区改属山东省。1958年12月,菏泽专区撤销,改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菏泽专区恢复,复属菏泽专区。1967年属荷泽地区。
  区划民国初期,全县划为13个区,72个乡。1928年划为9个区,84个乡。抗日战争时期共划9个区。解放战争时期划15个区。1949年三县合并共设11个区。1953年1月划17个区,1个城关镇。1958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划34个乡。9月,撤乡建社,全县共建14处人民公社。1979年1月,增为27处公社。1983年进行农村体制改革,改公社为区乡镇,全县设7个区(城郊、张营、郭屯、玉皇庙、侯咽集、程屯、郭屯),6个镇(郓城、武安、郭屯、程屯、侯咽集、玉皇庙),32个乡(随官屯、徐垓、梳洗楼、大潭、苏阁、李集、伟庄、黄集、肖皮口、潘渡、王井、常庄、丁庙、双桥、蒋庙、八里庄、张营、大人、丁里长、三屯、郭庄、唐庙、陈坡、黄安、杨庄集、黄堆集、汉石桥、南赵楼、五界首、刘口、水堡、张鲁集)。1996年底,全县有9个镇、29个乡,4个居委会、950个村委会,1394个自然村。
  第十节鄄城县
  位置鄄城县境位于菏泽地区北部,地处北纬35°22'—35°43',东经115°19′—115°43′之间。南邻菏泽市,东连郓城县,西部和北部与河南省濮阳市范县接壤。南北长37公里,东西宽32公里,面积1032平方公里,占全地区总面积的8%。县城位于县境中部略偏西北,地理坐标为北纬35°34',东经115°31'。北距首都北京510公里,东北距省城济南184公里,南距行署驻地菏泽36公里;邻县之间,东距郓城县城41公里,北距河南省范县城40公里,西北距河南省濮阳市50公里。
  沿革春秋,今境为卫国地。北有甄 (鄄)邑,南有垂邑,东属古郕国地。西南有城濮,古代著名的“城濮之战”即发生在这里。
  战国,地属齐国。境内有甄(鄄)、垂都、成阳等城邑。
  秦,置甄城县,治今旧城集,并于今境东置都关县,东南置城阳县,均属东郡。
  西汉,改甄城县为鄄城县,属济阴郡。今境内有济阴郡城阳县及句阳县地、山阳郡都关县及城都县地。王莽时曾改鄄城为鄄良。
  东汉,撤都关、城都入鄄城,鄄城与城阳仍属济阴郡。公元192年(东汉初平三年),兖州刺史部由昌邑移至鄄城。
  三国,鄄城县属兖州东郡,郡治濮阳,州治廪丘。公元222年(魏黄初三年),魏文帝封其弟曹植为鄄城王,鄄城为县王国;次年,植徙封雍丘,鄄城复为县。226年(魏黄初七年),封曹林为鄄城王,鄄城复为国。不久,曹林进封沛,鄄城仍为县。城阳县仍属济阴郡。
  西晋,鄄城县属兖州濮阳国。另外,今境内还有济阴郡城阳及句阳县地。惠帝时,东海王司马越领兖州牧,曾将兖州治所由廪丘移至鄄城。309年(晋永嘉三年),又移至滑台 (今濮阳南)。
  东晋十六国,鄄城县曾先后属后赵兖州济阴郡、前燕兖州东郡、前秦兖州、后燕兖州东郡,兖州、东郡均治鄄城。
  南北朝,北魏时,鄄城、城阳二县属司州濮阳郡(治汉黎县故城)。东魏,北齐时,濮阳郡治所迁于鄄城。城阳县于北齐时废。
  隋,581年(隋开皇元年),废濮阳郡,鄄城县改属郓州(治郓城)。596年(隋开皇十六年),于鄄城置濮州(濮州之名始于此),于城阳故址置雷泽县,于城濮故址置临濮县。鄄城、雷泽、临濮3县均属濮州。606年(隋大业二年),废州设郡,改郓州为东平郡,撤临濮县入鄄城、雷泽两县。两县均属东平郡。
  唐,621年(唐武德四年),复置濮州(治鄄城),境内有鄄城、临濮、雷泽、永定、长城、安丘6县。次年废长城、安丘2县入临濮县。625年(唐武德八年)废永定县入鄄城县。
  五代,建置同唐。
  北宋,今境属京东西路濮州的鄄城、临濮、雷泽3县。州治鄄城。
  金,今境初属濮州鄄城、雷泽、临濮县地。1154年(金贞元二年)濮州辖县仅鄄城。临濮、雷泽二县降为镇,其地并入鄄城县。
  元,濮州治鄄城,属中书省,辖县四,其中境内仅鄄城。
  明,1369年(明洪武二年),撤鄄城入濮州,属东昌府。1452年(明景泰三年),因河患,濮州治所由鄄城迁黄河西王村集(今河南省范县濮城),鄄城故城遂称旧城。
  清初,今境为东昌府濮州地。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濮州改属曹州府。
  民国,1913年改濮州为濮县,属山东济西道。次年,该道改称东临道,濮县仍属之。1925年,改属曹濮道。1928年,撤道制,直属山东省。1931年,“濮鄄分治”,于濮县河东地区复置鄄城县,县政府驻王堌堆集(今县城)。1936年10月,再并鄄城入濮县。属山东省第二专区,1938年改属山东省第十六专区(驻菏泽)。
  1940年3月,鄄城抗日县政府成立,属运西专区。该专区几次易称,至1946年定名为冀鲁豫二专区,鄄城县均隶属。1949年8月,平原省成立,鄄城县(治今县城)属平原省菏泽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鄄城县随菏泽专区属山东省。1958年11月,菏泽专区撤销,属济宁专区。1959年6月,菏泽专区恢复,鄄城县还属之。1967年3月属菏泽地区。
  区划清末,今境内辖3个大区、12个小区、56里。1927年辖10个区。1931年濮鄄分治,鄄城县辖6个区,18个乡。1936年濮郅合并,境内设30个乡。1940年2月鄄城抗日县政府成立,辖6个区,20个乡。1945年8月,日本投降,鄄城县辖区调整,划为10个区°1955年全县划9个区。1957年底撤区建乡,全县划29个乡。1958年9月实行公社化,划为10处人民公社,1979年1月增为18处公社。1984年1月,农村进行体制改革,建立3个镇:城关、旧城、红船;22个乡:梁堂、凤凰、箕山、宋楼、陈良、左营、李进士堂、大埝、葛庄、西双庙、临濮、梁屯、什集、麻寨、鲁王仓、彭楼、阎什口、张志门、引马、郑营、富春、董口。1996年底,全县有6个镇、19个乡,5个居委会、500个村委会,1180个自然村。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志

《菏泽地区志》

出版者:齐鲁书社

菏泽地区乃中华民族发祥圣地,尧舜禹汤活动方域,西周置曹国,北周设曹州;世沿代续,英雄辈出,物华天宝,民风淳厚。国史方志,记之颇详。其修志工作也和祖国的方志事业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

阅读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