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菏泽黄河大事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黄河大事记》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850
颗粒名称: 1946年菏泽黄河大事记
分类号: K106
页数: 7
页码: 48
摘要: 重点记载的是1946年重要治黄法规、规划、计划的制订与实施;中央及地方各级领导视察菏泽黄河的活动及其所作的重要指示;重要的黄河考察、查勘、观测、科研及调水调沙活动;引黄灌溉、放淤改土、城市供水等黄河水沙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的显著成绩;防洪、防凌、重大险情及抢护、洪水灾害和抗洪救灾等;重大的堤防建设工程、河道整治工程、引黄供水工程等;菏泽黄河河务局机构重大变革和重要人事任免;黄河治理工作中涌现的先进集体、模范个人;新的治黄建议、方略的提出以及重要的理论著述;菏泽市范围内发生的与治黄有关的其他重要事件。
关键词: 菏泽 黄河大事记

内容

冀鲁豫行署调查黄河故道
  1月31日冀鲁豫边区行政公署(以下简称“冀鲁豫行署”)通令长垣、滨河、南华、濮县、范县、鄄城、郓城、寿张、东阿、平阴、长清等沿黄各县,要求立即调查黄河故道耕田、林地、村庄、房屋、户口数量及堤坝破坏情形等,动员群众防备国民党政府利用黄河归故水淹解放区。
  中共中央就黄河归故问题作出指示
  2月中旬中共中央就黄河归故问题指示冀鲁豫解放区党委及行署:“黄河归故,华中华北利弊各异。但归故意见全国占优势,……。此事关系我解放区极大,我们拟提出参加水利委员会、黄委会、治河工程局(即花园口堵复局),以便了解真相,保护人民利益。”根据这一指示,冀鲁豫解放区党委和行署除积极准备同国民党政府进行黄河归故问题谈判外,还决定成立解放区治黄机构,负责组织和领导修堤、防汛工作。
  冀鲁豫边区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在菏泽成立
  2月22日冀鲁豫边区政府在菏泽成立“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由冀鲁豫行署主任徐达本兼任主任委员。并决定:①沿河各专区、县分别成立治河委员会;②立即勘察两岸堤埝破坏情形及测量河身地形情况;③调查两堤间村庄人口及财产数目,筹划迁移及救济事宜。3月120,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又决定在黄河南、北两岸设立修防处及县修防段。
  花园口堵复工程危及冀鲁豫解放区
  3月1日花园口堵复工程破土动工。1938年6月6日晚,国民党政府为阻止日军西进,命令新八师在河南郑县花园口开始掘堤,至9日晨复用炸药爆破。上午9时决口过水,主流穿堤而出,分两股入淮,使豫、皖、苏三省44县成为黄泛区。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政府在策动内战的同时,决定堵复花园口,使黄河回归故道,水淹解放区。当时,黄河南流已经8年多,故道堤防经战争破坏和风雨侵蚀已残破不堪。故道所经地区为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河床内土地大部垦为农田,有60万人在其中居住耕作,如不先行复堤和迁移居民而堵口使黄河归故,冀鲁豫和渤海解放区必将沦为新的黄泛区。为保护民众的切身利益,中国共产党以大局为重,同意黄河堵口归故,同时提出了必须先复堤和迁移河床居民而后堵口的合理主张。对花园口堵口、复堤与移民等问题,中共代表与国民党政府代表进行了多次谈判。
  国共双方商谈黄河堵口复堤问题
  3月3日国民党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国民党政府黄委会”)委员长赵守钰,在新乡与正在当地执行军事调处任务的中共代表周恩来、美国代表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又称“军事三人小组”)商谈黄河堵口复堤问题,决定各方派代表共同进行谈判,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国共双方达成《开封协议》
  3月23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代表晁哲甫、贾心斋、赵明甫等在开封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商谈堵口复堤问题,4月7日达成《开封协议》。商定堵口、复堤可同时进行,但花园口合龙日期要等共同查勘下游河道、堤防情形之后再作决定。
  国共双方达成《菏泽协议》
  4月8日赵守钰和美籍顾问塔德等与中共代表赵明甫、成润共同赴黄河下游查勘,从荷泽到河口实地调查堤岸破坏情况。15日返回荷泽,在冀鲁豫行署,与段君毅、贾心斋、罗士高等进行协商,并达成《荷泽协议》:复堤、浚河、裁弯取直、整理险工等工程完竣后,再行合龙放水;河床内村庄迁移救济问题,由国民党政府黄委会呈请行政院发给迁移费,并请联总°、行总救济。
  中共中央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撕毁《菏泽协议》
  4月17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出“黄河堵口复堤决定两月内同时完成”的消息。20日,国民党《中央日报》发表消息称:“倘黄河汛前不克全部完成堵口工程,(国民党)政府方面实不能负全责。”对国民党政府违反《荷泽协议》提前堵口的行为,5月5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负责人指出:国民党政府决定两个月内堵口,明显包含军事行为,有意指挥黄委会放水,水淹冀鲁两省沿河人民,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停止花园口堵口工程。10日,中共中央发言人也指出:“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此种蓄意淹我解放区的恶毒计划,要求国内外人士主持正义,制止花园口堵口工程,彻底实行《菏泽协议》。”
  南京会谈达成协议
  5月15日中共中央代表周恩来率领冀鲁豫解放区代表赵明甫、王笑一, 与国民党政府行政院水利委员会主任薛笃弼进行商谈。18日上午双方达成 《南京协议》:①下游急要复堤工程包括险工及局部整理河槽尽先完成,急要工程所需器材及工粮请行总、联总尽先尽速供给,所需工款由水利委员会充分筹拨;②下游河道以内居民迁移救济问题,从速核定办理;③堵口工程继续进行,以不使下游发生水害为原则。中共代表提出保留意见:大汛前口门抛石以不超出河底两米为限;不受任何军事、政治影响;汴新铁路暂不拆除。同时由中共派工程师住花园口加强联系。
  冀鲁豫解放区沿黄各县致电黄泛区同胞
  5月17日冀鲁豫解放区沿黄18县联合致电豫、皖、苏三省黄泛区同胞,呼吁团结,联合自救。
  冀鲁豫解放区请愿团赴南京请愿
  5月22日冀鲁豫解放区沿黄10余县组成“赴京请愿团”并到南京请愿,要求国民党政府立即停止堵口,执行《菏泽协议》。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第一号治河复堤通知
  5月28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冀鲁豫行署发出第一号《关于治河大举动工前之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沿河各专署、县政府、修防处、修防段:①麦前只修路口缺处;②堤岸之鼠穴、獾洞必须全部查出,加以堵塞,民夫工资每人每日小米2公斤;③为准备麦后全线大举动工,需用之石硪、土车及其他工具,各县立即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检查统计,保证麦后大举动工时不误应用。
  冀鲁豫边区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更名
  5月底 “冀鲁豫边区黄河故道管理委员会”更名为“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冀鲁豫黄委会”),王化云任主任,刘季兴任副主任。机关设工程、秘书、供给等处,共40余人,分驻菏泽和鄄城县临濮集两地;下设第一、二、三、四修防处及昆山、郓北、鄄城、南华、东明等十几个县修防段。由于战争原因,冀鲁豫黄委会机关住址依次迁至鄄城县西楚庄,濮县十里铺,范县沙窝、张秋镇,东阿县郭万庄,阳谷县郑那里,观城县北寨,最后又返回菏泽。
  冀鲁豫行署部署第一期复堤工程
  5月底冀鲁豫行署召开沿黄专员、县长、修防处主任和修防段段长参加的第一期复堤工程会议。行署主任段君毅作政治动员,冀鲁豫黄委会主任王化云讲了复堤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技术规范。会议要求各专区、县务必动员群众全力以赴,在麦收前或麦收后开工。每个民工每日给小米1公斤,先由各县垫支。修堤工具、工棚等由民工自带。各县要组成复堤指挥部,修防处、段领导参加复堤的组织和指挥工作。这次会议决定动员20多万人全线开展复堤。
  冀鲁豫黄委会第一修防处成立
  5月冀鲁豫黄委会第一修防处在东明县城成立,归冀鲁豫行署第五专署和冀鲁豫黄委会双重领导。考城民主县政府县长郭心斋任主任,东明民主县政府县长王子平任副主任。下设秘书、工程、供给、材料4科。辖考城、东垣、东明、南华4个县修防段。
  冀鲁豫黄委会第三修防处成立
  5月冀鲁豫黄委会第三修防处在郓城县大渚潭村成立(暂住亓楼村),归冀鲁豫行署第二专署和冀鲁豫黄委会双重领导。副专员张方兼第三任修防处主任,孟晓东、刘子仁任副主任。下设秘书、工程、会计3科。辖8个修防段,即北岸的濮县、范县、寿北、张秋与南岸的鄄城、郓北、寿张南、昆山修防段。
  冀鲁豫行署发布修堤命令
  6月1日冀鲁豫行署发布修堤命令:沿河各县,应立即动员组织群众即日开工修堤。先将堤上獾洞、鼠穴、缺口等修补完毕,打下加高培厚之基础。完工后,即开始修理河岸大堤,在未测量之前,各县暂按旧堤加高0.67米、堤顶加宽至8米;旧堤顶宽巳超过8米者保留原状。各地应先行开工,不得等待,以保证任务及时完成。
  冀鲁豫黄委会部署复堤工作
  6月3日冀鲁豫黄委会召开沿河各修防处、段负责人联席会议,对全面开展复堤进一步作出部署。至6月100,冀鲁豫解放区沿河18县组织23万民工,在西起长垣、东至齐禹长达300公里的堤线上开展复堤。经过一个多月的培修,初步修复了残破的大堤。
  美籍顾问塔德察看复堤工程
  6月20日国民党政府黄委会美籍顾问塔德由开封抵菏泽,察看鄄城县临濮集以下复堤情况。塔德视察后电称:经估计已做复堤工程价值超过法币60亿元,故建议先付60亿元。关于续付款届时再行研究。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呼吁暂停花园口堵口
  6月20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急电南京国民党政府,呼吁暂停花园口堵口工程,立即停止挖引河、拆汴新铁路,切实执行《南京协议》,速拨给解放区复堤工款、器材及河床居民迁移费。
  国民党军队掠夺解放区治河物资
  6月26日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并抢走大量治河物资。至8月,荷泽、考城、东明三县被抢去面粉100万公斤、麻绳24.5万公斤、汽油18桶、机油5桶、柴油7桶、面袋19.2万条、秸料100万公斤、木桩7万根,炸毁吉普车3辆。
  周恩来向马歇尔提出暂停堵口
  7月8日周恩来在致“军事三人小组”美国代表马歇尔的备忘录中指出:至6月27日冀鲁豫边区仅收到面粉500吨,使复堤无法进行。国民党政府在其统治区,只修南岸不修北岸,显然有意淹没解放区。请转告政府,供应款项应尽早送达解放区。花园口以下工程未完成前,不能挖引河、拆汴新铁路。堵口工程应暂时停止,黄河暂不归故。
  上海会谈达成协议
  7月18-22日由于国民党政府坚持堵口,对协议规定的复堤工款及河床移民费不予拨付,中共代表周恩来、伍云甫与国民党政府代表薛笃弼,联总代表塔德、福兰克芮,黄河堵复局代表张季春在上海进行了3次谈判。22日签署《上海协议备忘录》,其主要内容为:中共为修复堤坝所支付之全部工料款项,应由国民党政府付还;行总应出面粉8600吨,其中1/3经烟台等港交鲁东,2/3送菏泽交鲁西;河床居民救济款在11月底前应拨给150亿元。
  周恩来接见冀鲁豫解放区党政负责人
  7月19日周恩来在王笑一、成润等人的陪同下由沪飞豫,在开封会见国民党政府河南省主席刘茂恩。当夜接见了中共冀鲁豫解放区党委书记张玺、行署主任段君毅、冀鲁豫黄委会主任王化云等,详细听取了解放区复堤工程完成情况及解放区应得工款、工粮和运交情况,并记下了经过和具体数字。周恩来向张玺等人分析了形势,告诫他们不要把希望寄托在一纸协议上,要抓紧时间赶修堤防工程,尽早做好河床居民迁移,时刻提防国民党政府堵口放水,不能有丝毫麻痹。21日,周恩来飞返上海。
  张方任冀鲁豫黄委会副主任
  12月18日冀鲁豫黄委会向各修防处、段发出通知:奉冀鲁豫行署令,黄委会副主任刘季兴调冀南行署任建设处处长,所缺副主任职务,由冀鲁豫行署第二专署副专员张方充任。
  中共代表提出花园口堵口工程必须推迟
  12月19日中共代表赵明甫,冀鲁豫解放区代表段君毅、王化云等与国民党政府代表在山东张秋举行会谈。《张秋会谈纪要》载称: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军事破坏,复堤工程被推迟5个月之久,且国民党政府不执行协议,不如期交付工款及河床居民迁移救济费,多方延迟复堤及居民迁移之事实,至为明显。基于上述原因特提议,花园口堵口工程必须自本日起推迟5个月进行,方能使下游复堤工程在水来之前完成,否则,因此而发生的任何问题,应全由国民党政府负责。
  国民党政府悍然向解放区放水
  12月27日为加速堵口进程,缓解口门压力,国民党政府撕毁历次黄河谈判协议,在下游未完成复堤工程的情况下,悍然开放胡云口引河,导引一部分黄河水流入冀鲁豫和山东解放区。又在口门剑桥下抛石,增高浅坝,口门上游水位抬高,大溜已有改趋黄河故道之势。
  注释:
  ❶ 南华:位于菏泽市牡丹区的西北部、东明县的东北部,1942年9月建置,1949年8月撤销,仅存7年。
  ❷ 黄河归故问题谈判:自1946年3月至1947年4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代表为一方,国民党政府代表为一方,并有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代表参加,对黄河堵口复堤问题进行了多次谈判,并达成多次协议。
  塔德:美国人。抗日战争前曾在中国从事水利工作多年,此时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中国分署顾问。
  联总:系指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
  ❺ 行总:系指国民党政府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

知识出处

菏泽黄河大事记

《菏泽黄河大事记》

出版者: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菏泽黄河大事记》是《菏泽市黄河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编纂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地记述菏泽黄河治理开发过程中的大事、要事和新事,努力向人们勾勒一幅简明、生动、真实的治黄画卷。本书采用“记”、“图”和“录”三种志书体裁,以记为主,辅以照片,欲收图文并茂之功,并附录1855〜1945年菏泽黄河大事。为方便排版和印刷,所收照片均集中于书前,每幅照片都配有精练准确的文字说明。本书编纂以编年体为主,全部条目均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同时辅以本末体,即对持续时间较短的同一事件的始末,都写在同一条内;对于持续时间过长的事件,则按其不同阶段进行分条记述。日期不详的,记于月未;月份不详的,记于年末。为方便检索,个别变动频繁的人事任免条目没有完全按时间编排,集中收录在同一条目中。从便于阅读和检索着眼,在每条大事之前都冠一简明标题。为保持所录事件的准确、完整和简要,原则上只记述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事件梗概及结果。本书从国民党政府堵复花园口、欲使下游黄河回归故道的1946年写起,下限断至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统一规定的2005年,共收录与荷泽黄河有关的大事约1600余条。由于菏泽黄河早在解放战争之初就基本上属于解放区的版图,所以这段历史实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黄史。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