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篇 水政人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552
颗粒名称: 第九篇 水政人文
分类号: K826.1;D035.1
页数: 63
页码: 255-317
摘要: 中国历史上,为治国安邦,对水政机构设置,都很重视,设有专职官员,主管水利建设。1957年8月菏泽地委决定撤销菏泽专署治黄科和水利科,合并成为山东省菏泽专员公署水利局。局长由刑展担任,副局长由'化民担任。下设人秘、工程、灌溉三个股,统一管理全区内地的防洪、排水、打井、灌溉、改碱等水利工作,并协助政府解决水利纠纷和其他有关水政问题。
关键词: 水政机构 治水人物

内容

第九篇水政人文
  第一章水利机构
  中国历史上,为治国安邦,对水政机构设置,都很重视,设有专职官员,主管水利建设。自周朝开始,位列三公的大司空,是主管全国水政的官员。秦汉时期,在中央设有高级官员管理水利,唐、宋、明、清官制益臻健全,中央设六部,工部尚书管水政,工部内设水部,水部郎中是治水的专职官员,中央以下州、府、县,设三班六房,其中工房主管各级地方工役。民国初期,省以下设劝业所,取代清朝的“工房”,后又改为建设局。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冀、鲁、豫边区根据地,曾设立了“治水委员会”和“河务局”等专门治水机构,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边打仗,边搞水利。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冀、鲁、豫行署设交通处,兼管水利工作;1949年菏泽专署设水利科;1952年水利科撤销,改设建设科,负责农、林、水、交通、邮电等业务;1955年从建设科分出,复设水利科;1957年为适应水利建设的发展,加强地、县两级水利建设的领导,根据省府指示:地区和县都分别成立了水利建设指挥部;1978年改为水利局。自从菏泽地区有了统一的水利专管机构后,在除水害、兴水利的治水活动中,开拓创业,宣传、动员、组织群众,进行了一系列的水利建设工作,在全区范围内,现己建成了一个排、灌、蓄、弓I、滞较为完整的水利体系,为工农业生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第一节地区水利局机构沿革
  民国23〜25年(公元1934〜1936年),梁漱溟在菏泽搞实验县期间,县设建设科,管水利建设;抗日战争胜利后,仍设有建设科,管理水利业务。
  1947年〜1949年,冀、鲁、豫行政公署设交通处,兼管水利工作,由牛连文任处长。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政区有较大变动,撤销冀、鲁、豫行政公署,随设立了菏泽专区。1949年10月组建菏泽专员公署水利科,由祝英任科长;1950年水利科撤销,其业务由农业科管理,科长由樊蕊卿担任;直至1952年5月撤销农业科,设立建设科,由刘秀生任科长,先后由张英、王凤林、苗宗屏任副科长。
  建设科下设水利、打井两个队。水利队由段振东任队长,王启彦、冯敬亭、田干卿、王毓琪先后任副队长;打井队:由曾立山、范悌君、雷树才先后任副队长。两队编制名额30人。
  1955年3月设蓿泽专员公署水利科,山东省人民政府委任王化民为水利科科长。水利、打井两个队仍然保留。
  1957年8月菏泽地委决定撤销菏泽专署治黄科和水利科,合并成为山东省菏泽专员公署水利局。局长由刑展担任,副局长由王化民担任。下设人秘、工程、灌溉三个股,统一管理全区内地的防洪、排水、打井、灌溉、改碱等水利工作,并协助政府解决水利纠纷和其他有关水政问题。
  1958年6月,根据水利建设形势的发展,菏泽地区水利局与省治淮指挥部领导的万福河指挥部合并,名称为“山东省菏泽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由副专员程勉兼任,田克明任政委,同年11月菏泽、济宁两专区合并,名为“济宁专署水利建设指挥部”,正副指挥和政委,由七人组成,指挥长程勉,副指挥长徐敏山、朱恒先、闵庆乡、张玉良。政委田克明,副政委王德玉。
  1959年6月恢复菏泽专区,重建菏泽专署水利建设指挥部,由程勉副专员兼任指挥长,副专员刘韶亭(兼)和刑展、王化民任副指挥长,田克明任政委,技术负责人工程师王惟一。其机构设置:
  (一)指挥部机关下设:办公室、政工科、工务科、设计室、农田科、劳卫科、工厂科、财务器材科、水电科、团委。
  (二)指挥部下属机构:太行堤水库管理局、刘庄引黄灌溉管理局、菏泽地区水利安装队、菏泽地区水利学校。
  1964年,由于南四湖流域工程局成立,自菏泽济宁两地区抽调部分水利领导干部和科技人员,程勉指挥长和王惟一工程师等20余名干部调离菏泽专署水利建设指挥部,当年田克明政委也同时调任菏泽专署副专员,事后,由杨东山担任水利建设指挥部政委,刑展、王化民担任副指挥长。1965年6月孙振志调入,任副政委,1965年8月刘涛、刘赞调入,分别任指挥长和副指挥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67年2月,由于菏泽地委和菏泽专员公署被夺权,水利建设指挥部同时也被改组成为“菏泽地区人民水电服务站革命委员会”,主任由邓云山(工人)担任,副主任由刑展、李振恺、李景新担任。1969年12月改为“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革命委员会”,杨东山任主任(兼党核心组组长),孙振志、王化民任副主任。1971年杨东山调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部任副主、任,由阎敬贤(军代表)主持水利建设指挥部的工作,并任党核心组组长于法杰、李世超、李光盛、孙振志、王化民、邓云山分别担任副指挥长。1973年4月,王福盈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水利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兼任党核心组组长),于法杰、孙振志、王化民、李世超、李光盛、邓云山任副指挥长。1975年10月,丁捷任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水利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孙振志、王化民、李世超、刘树椿、李光盛、邓云山任副指挥长。1976年8月又提升段学孔、朱延德、林守臬为副指挥长。
  1978年恢复“菏泽地区行署水利局”,当时缺正职,由张登玉任第一副局长(兼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有孙振志、李光盛、于希臣、段学孔、朱延德、林守泉。
  1980年6月,改为“菏泽地区水利局”,由赵民任局长(兼任党组书记),李光盛、于希臣、段学孔、常大相、郭保安任副局长。
  1984年3月,由于希臣任菏泽地区水利局局长,段学孔、常大相、李化玺任副局长。
  1984年9月到1985年12月,由张立亭任菏泽地区水利局局长,周连瑞、段学孔、李化玺任副局长。
  附:机构变迁与领导成员更迭表第二节地区水利局下属管理机构沿革
  新中国诞生后,随着水利工程的大量兴建,管理机构相继建立,冼后建有梁济运河管理所,太行堤水库灌溉管理局,刘庄引黄灌溉管理局、万福河、赵王河、红卫河、郓城新河、洙赵新河几处管理所东鱼河(红卫河)流域工程管理处和洙赵新河流域工程管理处以及菏泽地区水利工程管理排灌公司等。
  一、梁济运河管理所
  该所原称南运河管理所,建于1956年,驻梁山县可河镇刘口村,有干部职工3人,临时工2人,护堤员20人,管理运河两岸20公里堤防并负责维修、养护。所长雷树才。至I960年梁济运河开挖治理后,改称梁济运河管理所,迁往梁山县城关任庄村,所内干部职工增至8人,临时工3人,护堤员100多人,主要负责管理梁济运河西堤,历任所长于庆义、徐奎,副所长赵德兰、毕先立、贾兰芳。由于该河流经梁山一县境内,故于1978年5月交梁山县管理。
  二、太行堤水库灌溉管理局
  该局建于1958年5月,初由菏泽专署领导,1960年归属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领导,由刑展任局长,王正廷、王鲁增任副局长,下设秘书、工务、灌溉、财供四个科,六个管理段。秘书科:历任科长有:韩万春、艾如根、杨广林 副科长有:张景石、杨作芳
  工务科:科长刘朝俭 副科长:张泽先
  灌溉科:科长王慎平,副科长曾立山刘步霄
   财供科:科长 于仁贵,副科长 汪利品 王荣涵 1959年又增设生产科和工程队
  生产科:科 长丁藏山 副科长 秦兴华
  工程队: 指导员 李元领队 长 李连让
  刘庄集段: 段长 王锡胜 副段长 藏明庆
  魏湾段: 段长 李培祥 副段长 宋炳琢
  岔楼段: 段长 魏振凤 副段长 门西田
  朱庄段: 段长 晋洪清 副段长 李景瑞
  姜庄段: 段长 常绪崇 副段长 李来
  浮岗段: 段长 李心广 副段长 宋大帮
  灌区内建有6个干渠管理委员会,28个支渠管理委员会,全局失有干部职工100多人,临时工10人,群众性护堤队伍1000人。至1967年改为太行堤水库河道管理所,交曹县管理,1971年10月复归地区管理,改名为太行堤水库管理处。1978年复交曹县管理。
  三、刘庄引黄灌溉管理局
  该局建于1959年12月,初由菏泽专署领导,局长由副专员刘韶夢兼任,副局长由菏泽县副县长尚铎充任,I960年归属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领导,局长由刘秀生担任,副局长曹生智、李传江、魏明成。下设人秘、工程、工管、财务四个科,人秘科长高贺文,工程科长司继兴,工管科长胡培忠,财务科长李子文。灌区南北两干渠,分别建管理段,南干渠设王和圈、马庄二段,北干渠设李庄集、郑营两个一段。
  四、万福河管理所
  该所建于1962年,驻菏泽县佃户屯公社马庄村乗南,建所时有干部职工9人,临时工4人,群众性护堤队伍400余人,主要负责堤防绿化,工程维修及防汛工作,所长林福增,副所长先后有芦太祥、徐恭修、至尊宪。1972年8月撤销,与红卫河管理处合并。
  五、赵王河管理所
  该所建于1964年春,所址设在郓城县武安公社三屯村,建所初期有干部职工、临时工5人,所长王锡胜,至60年代后期,增有干部职工10人,临时工6人,群众性护堤队伍200多人,主要负责赵王河、七里河堤防的绿化维修养护以及防汛工作,所长仍由王锡胜担任,副所长赵良轩,1972年8月撤销,合并到洙赵新河管理处。
  六、红卫河管理所
  该所建于1967年8月,所址设在成武县县城北2公里处,初期有干部职工5人,临时工3人,护堤队伍400多人,主要负责红卫河干流的堤防绿化,工程维修养护和防汛工作,历任所长有于仁贵、高贺文、刘玉安。:1972年建立红卫河管理处,该所撤销,改为红卫河成武管理段。
  七、郓城新河管理所
  该所建于1964年6月,所址设在郓城县杨庄集公社唐店村,初期全所有干部职工5人,临时工7人,群众性堤防管理队伍100多人,主要负责河道堤防绿牝,工程养护维修以及防汛工作。历任所长有李子文、徐恭修、芦太祥。1972年8月建立洙赵新河管理处后,该所撤销,改为唐店管理段。
  八、洙赵新河管理所
  该所原为洙水河管理所,建于1964年,所址设在巨野县田桥公社田桥村东南,1965年迁至巨野县吕官屯公社曹蛛村,有干部职工6人,临时工4人,群众性护堤队伍100余人,主要负责洙赵新河和洙水河的堤防绿化、工程维修和防汛工作,所长谷守法,副,所长毕先立。1972年8月建立洙赵新河管理处后,该所撤销,改为洙赵新河姚店管理段。
  九、洙赵新河流域工程管理处
  该处建于1972年8月,驻郓城县赵楼公社褚庄村西,初期下设姚店、郑营、唐店、魏楼四个管理段,编制人员46人,临时工16人,另有群众性护堤队伍1260人,主要负责洙赵新河干流、郓巨河、鄄郓河、赵王河、七里河等七条支流的堤防管理和防汛工作。1976年将郓城,新河、赵王河、七里河分别交所在县负责管理,1984年9月,管理处本身设立了人秘、工程、财务三个股,同时,增设了史庄管理段,管理处主任张云华,历任副主任,段学礼、阎明德、赵良轩、聂景润、夏成祥。'
  十、东鱼河(红卫河)流域工程管理处
  该处建于1972年8月,驻原万福河管理所住地,下设关桥、成武、路菜园、杨店、东风、裴河六个管理段。1978年东风段撤销,合并到杨店段,同时增设杨湖段。全处共有干部职工250人,临时工10人,护堤员1100人,主要负责东鱼河干流和北支、西支以及万福河的堤防养护和防汛工作。1984年9月,处机关设秘书、工程、财务三个股,管理处主任官德民,历任副主任有:马翠云、孙玉庆、赵良轩、张同海、芦太祥、王松柏、周凡路。
  十一、菏泽地区水利工程管理排灌公司
  该公司系1984年机构改革时建立的,低地区水利局半级的副县级单位,系事业编制,共38人,公司设正副经理,并配副总工程师1人,正科级调研员2人。经理暂缺,副经理徐学清、宋崇忠,副总工程师曹莲舫,调研员杨作芳、張志敏。下设耕书、农水、引黄、工程管理、财务五个科。秘书科副科长张惠民,农水科长王青林,副科长李娜,引黄科长邱建民,副科长马明法;工程管理科长陈世敬,副科长张树平,财务副科长祝保安、巨彩平。
  第三节县(市)水利机构
  建国前,历代均无水利专门机构,清朝末年县衙内设公房,兼管河务。民国时期,县府内设建设科或行政科,管理河道、堤堆。
  建国后,各县人民政府先后由水利科、农业科、建设科分管水利工作。
  1956年,各县先后设水利科。
  1956年下半年县水利科撤销,扩大编制,改设水利局。
  1958年11月,菏泽专区与济宁专区合并后,定陶县与成武县合并,撤销定陶县,名为成武县,并设立成武县水利建设指挥部。
  1959年6月,菏泽地区与济宁地区又分设。于1961年12月恢复了定陶县,建立了定陶县水利局。
  1963年东明县自河南省划归山东省,由菏泽地区管辖,县设水利建设指挥部。
  1968年和1969年在“文革”期间,多数县水利局被撤销,有的县建立人民水电服务站,有的县在县委下设农、林、水组,有的称水机电革命委员会,没有统一名称的机构。
  1970年以后,各县水利部门才逐步恢复,重新建立水利建设指挥部,指挥部下设科或股,多数县水利建设指挥部还成立了钻井队、制管厂,各县还根据水利工程情况,设有水库管理所、排灌站,闸管所等单位。
  1977年有的县开始于重点公社建立水管所,作为县水利建设指挥部的派出机构,人员受县水利建设指挥部和公社双重领导,业务受县水利部门的直接领导,一切费用列入水利事业中开支。
  1980年后,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撤销,改为水利局,各县也随之由水利建设指挥部改称水利局。
  第二章水利法规与政策
  历代治水,都是采取以法规为准绳,以政策为指导,进行防治水患,兴修水利的,这是治国安邦的重要措施。据宋史记载:以王安石为代表的熙宁变法运动的兴起,主要从“劝农”与“教战”一事入手,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变法之初,提出"理材以农事为先”的政策,并制定“农田水利法”,“开垦废田兴修水利,修贴污旱”。新法颁布后,六、七年间,全国即兴修水利10多处,对促进水利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均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一节法规及布告
  建国后,中央、省对水利工程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以及边界水利等,都先后制定了法律法规,地区基本上是执行中央和省颁发的,自己很少制定,惟1972年,为加强工程管理,菏泽地区革一命委员会曾颁发布告,内容如下。
  山东省菏泽地区革命委员会
  布告
  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指引下,我区水利建设事业迅速发展,兴建了大量的防洪、除涝、灌溉工程,对改变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产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工程,是全区广大贫下中农和社员群众的劳动结晶,是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丰硕成果。为了进一步落实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和“遇旱有水,遇涝排水”的伟大指示,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必须加强水利工程的养护和管理,特布告如下:
  一、禁止在水库、河道、沉沙池堤防上任意破堤扒口,堤防上及堤脚外十米以内禁止开沟、挖坑、拉土、修渠、打井、建窑、埋葬等。水库、河道堤防和渠堤上,禁止种植粮、棉、油、药材等农作劭,不准割草放牧,以防止水土流失,确保堤防完整。
  二、桥、涵、闸实行专人管理,任何人不得擅自启闭、拆除。不准
  詡用桥、涵、闸当渡糟,不准把涵洞当蓄水闸使用。禁止在桥、涵、闸五十米以内爆破炸鱼、游泳,禁止超桥、闸设计咙進的汽车、拖拉 机在桥闸上通行。
  三、不经水利主管部门同意,不准在河道上打坝截流。在水库大堤及骨干河道上建设桥、涵、闸排灌站等建筑物,必须事先与水利主管部门联系,不经同意,不得施工,以防影响排水、灌溉和造成水利纠纷。
  四、修建排灌站,应置于堤外,在滩地上挖引水沟,弃土必须运往堤外。不准在滩地上筑堤、修渠。不准任意在滩地上拾高路基和建设高于滩地的靠船码头。不准在滩地上种植高杆农作物和育植树苗,确保滩区顺利行洪。
  五、要保护好灌区各级渠道、沉沙池和建筑物,不准乱扒乱堵,任意启闭闸门。引黄灌溉必须作好沉沙工作,严禁浑水通入各级排涝河道。
  六、对于闸板、桥板、防汛器材,防汛电话线路,水准标点,里程桩,河道管理界牌以及其他防汛设滋等不准擅自挪用,严防偷盗、破坏。
  七、凡属于国家管理的水利工程,由国家水利部门统一管理,分段委托给沿河大队护理,受委托大队,应建立健全群众管理组织。堤肪绿化,由国家水利部门统一规划,不经主管部门同意,不;隹在国家管理的河道堤防和滩地上建林场。
  八、对于水利工程上,有计划种植的树木的间伐和更新,应由水刑部门有计划地进行,严禁乱砍乱伐。
  保护水利工程设施,以路线为纲,充分发动群众,坚决同破坏水利设施的行为作斗争,对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要狠狠打击。
  本布告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一九七二年六月二十五日
  第二节解决水利争端
  水利争端问题,由于受历史、自然、地理、人为等因素的影响,对上下游、左右岸除水害、兴水利的水事关系处理不当,酿成了不少的水利争端。建国后,党和政府,坚持上下游兼顾的原则,本着团结治水,互让互谅的精神,对边界水利问题,进行了统一规划,统一洽理,先后兴建了一些除害兴利工程,从而,边界水利争端,得到了基本解决。
  一、省与省之间的水利争端
  (一)山东省曹县与河南省民权县水利、土地纠纷协议书关于山东省曹县和河南省民权县交界处王厂、朱店一带水利、土地纠纷问题,经双方省、专、县、区、乡、社代表,本郑州协议精神,在现场进行了友好协商,订立如下协议由双方共同遵守:
  1.民权县顺河乡、朱店社和曹县青山集乡王厂社土地交换问题:
  (1)朱店社将土地八块,共肆拾玖亩伍分伍厘四毫与王厂土地十六块,共肆拾玖亩伍分伍厘四毫互相交换,永久耕种为业。(附换地清单)
  (2)所交换之土地上的麦苗,除按亩对亩交换外,其多出部分,由接收者补给对方麦种,每亩拾贰斤,劳动工值每亩巻元,土地上原种秋季物作(如萝卜、棉花、红薯等)谁种谁收。
  (3)所交换之土地,内计有墓园四处,朱店社赵在同墓地留一分伍厘,主权仍属墓主,土地由王厂社耕种,王厂社朱应全墓地留伍.分,归墓主自种,但不准使用牲口;以上墓地墓主有埋藏、祭扫通行之权,但任何人不得起地种植(柳棍成活的例外)。另外朱恒明的两墓地仍按原来契约规定除地贰厘。
  (4)土地交换后,由王厂社从沟庄东后流水口所堵之坝,南头朱店社朱灵聚墓地北边起,按双方确定之边界(边界处埋设界石三处)向北抵小朱庄东面余西大路南唇止,在王厂土地上修一南北坝,并将坝面加高,其高度以沟庄东头原有坝顶高度为准,修筑时和今后不挖朱店社土地。
  (5)朱店西面排水沟之东堤,由朱店养护,不准扒堤,向东流水,坝底修小涵闸一座以便有计划蓄水。原沟庄东头流水口,王厂所堵之坝,及新筑之坝,双方群众应妥为保护,不得破坏。
  2.杨河工程施工问题:原郑州协议规定之扬河工程,未完成,者,必须于本年十一月三十日以前保证按标准完成,不得拖延,并由双方专县将全部工程,共同进行验收,如提前验收时,由曹县通知。
  3.谢道口以西之头道沟,双方在今后,应保证教育群众,上不挖沟,下不堵坝。
  4.杨河及其支流治理问题:本郑州协议精神,专县建议,群众.迫切要求由两省各派干部,于本年十一月中旬开始,共同查勘测量统一治理。
  5.本协议正本一式两份,分存民权、曹县两县,自通过签字之日起,正式生效。
  山东省代表:李华
  菏泽专署代表;邢展
  曹县代表:张自强
  曹县十区代表:房敬修
  河南省代表:曹子彬王平
  商丘专署代表:郭建华张学六
  民权县代表:王新爱
  顺河集乡代表:任太轩
  一九五六年十月二十三日订
  (二)山东省单县与安徽省砀山县边界水利问题
  单县处于砺山下游,历史上,每届汛期,因排水问题,上排下堵,争端难以平息。1958年由于修渠、筑路破坏了自然流势,砺山县马良集群众因扒单县姜马庄乡、彭楼乡的路基,引起了边界水利纠纷;1959、1960年又连续发生类似破渠扒路事件,水利争端更加严重,1962年为解决两县边界水利问题,双方协商治理小杨河、马沟、岳庄沟和蒋河,但因意见不一致,未曾达成协议。直至1974年两县复经协商,将畅山县马良集的客水,自文庄西南向北侯新庄南,开挖截水沟一条,将上游来水截入刘楼沟,同时,刘楼沟进行疏浚,两县水利争端自此得到平息。
  (三)解决河南省兰考县和山东省曹县边界水利问题会议纪要。
  时间:1964年2月27日
  地点:中共兰考县委会议室
  参加人员:曹县水利建设指挥部指挥长岳光挺
  兰考县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副县长张奇,水利局副局长郭明武。
  本着团结治水,上下游兼顾,共同减轻灾害的精神,对于两县边界水利问题,双方进行了友好协商,曹县本着在刘同水库滞蓄的精神,接受兰考县的涝水,兰考县本着照顾曹县邻村的灾害,同意尽量使地面径流水纳入河道。基于上述精神,就下列几个问题,.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
  (1)黄蔡河、贺李河之来水,由曹县太行堤水库滞蓄(于第三节刘同水库)。两河可以逐年治理,每年治理标准两县服从中央统一规划,或两省协定标准治理。
  (2)吴信庄太行堤水库南堤涵洞,现过水断面偏低,商定同意扒掉,在目前情况下,也不再建,以后双方群众为交通提出要求时,两县商定兴建,扒口后曹县大杨口村为避免水淹的危害,可在流势附东岸作防护。
  (3)吴河太行堤水库南堤涵洞,过水断面,亦不适应要求,为了便利娄庄公社去大寨的交通,将涵洞拆除建桥一座。建桥由兰考县负责,原涵洞拆除后,桥址向南移时,必须堵复成原堤标准,分层夯实,曹县只提出要求桥的质量,不低于汽七级,其他设计流量、跨度结构型式,由兰考县制定,共同商定的意见是随扒随建,必须于汛期前完成。
  (4)为避免坡水滚流,使水纳入河道,吴河、吴信庄的流势,可以进行疏浚,开挖标准,必须事前商定,以便两县上下游在统一标准下,共同施工。
  (5)兰考县蒋庄一带的排水路线问题,双方同意再行勘察,另行定期商定。
  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七日
  二: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水利争端
  1.济宁专区金乡县与菏泽专区单县边界水利纠纷协议书。
  金、单两县水利纠纷于1959年5月以来,曾进行多次协商,但均未达成书面协议,为迅速解决问题,防止汛期发生纠纷,造成损失,两专区分别通知金乡、单县两县互派代表,于1959年6月18日在单县进行协商,历时四日,双方都本着"以蓄为主,全面安排"的方针和上下游兼顾的原则,及互相友好,团结生产的精神,达成如下协议。
  (1)单县根据以蓄为主,积极搞好沟池畦田等蓄水工程,控制地面径流,降低河内水位,迎接上游来水,照顾金乡;金乡亦本着以蓄为主,作好蓄水工程,减少地面径流,降低河内水位,迎接上游来水,照顾单县,并迅速整修金鱼公路桥至张洼南三华里白马河堤防。岁修白马河全线,以接受金、单边沟开口及白马河上游排泄的3.0秒立方米的流量。
  (2)为不致使白马河下游成灾和照顾上游的原则,有计划地排泄坡水,在白马河上口,金、单边沟处,修建带闸门的涵洞一座,其标谁:净宽1.7公尺,洞底与河底平。
  (3)为安排接受上游来水,必须开挖白马河柏树园至陈楼一段新河及整修陈楼至张洼一段河道。其标准是:柏树园至陈楼,设计底宽5公尺,边坡1:1.5,挖深1.2公尺,上口宽8.6公尺,滩地1.0公尺,两边筑堤,标准:顶宽0.8公尺,堤高1.0公尺,边坡1:1.5公尺;陈楼至张洼段设计河底宽6.0公尺,挖深1.5公尺,边坡1:2, 并结合挖河加固堤防。
  (4)边沟涵洞及柏树园南白马河开口处至陈楼北韩堂到朱洼东西大路处(长约9华里)一段工程,由单县负责,其余河段整修及岁修,均由金乡负责。
  (5)在金、单边沟白马河开口处,修建涵洞的同时,进行东沟至白马河一段河道疏通,由金乡负责,除吕庄、赵庄间的隔墙保留以作分流外,其余整修沟槽结合筑堤、边堤标准,由金乡根据防洪、排涝情况,自行解决。
  (6)为确保白马河的安全和防止因排水倒漾頂托而造成漫溢成灾,在南四湖水位达到36.00公尺,高程时,由两专区分别通知两县,派人共同关闭涵洞闸门,水位下降36.00公尺以下时,应立即开闸,水位不到36.00公尺高程时,闸门不得关闭。
  (7)施工时间与结工要求。双方在协议签订后,立即作好一切滋工准备工作,于6月26日开工,月底完成任务(白马河开口建涵与开挖河糟同时进行)。工作结工后,双方立即组织统一验收,凡不合乎规格质量要求者,必须进行翻工,工程未完成前,不得向北行为保证上述协议的实现,双方必须大力作好干群工作,讲清道理,打通思想,协议签署后立即生效,任何一方不得违犯,否则,造成一切后果,由不遵守协议者负责,本协议除两专县各有一份,并报呈地委、省防汛指挥部,抄送两专县政法机关监督执行。
  菏泽专区水利指挥部代表:李大安孙玉钊
  济宁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代表:刘增光张少康
  单县人民委员会代表:赵锦堂刘绪良
  金乡县人民委员会代表:李寿亭周振汉
  1959年6月26日
  2.济宁专区嘉祥、金乡与菏泽专区巨野县边界水利问题。
  建国初期,特别是1957年大水后,嘉祥、金乡、巨野三县交界处,由于排水,酿成水利争端,长期得不到解决,每届汛期你扒我堵,双方出动上万人,刀枪相见,水利纠纷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问题,于1962年6月9日,由山东省政府副省长李澄之主持,召开了济宁、菏泽两专署及有关县负责人会议,达成了协议,平毁边界阻水工程,恢复自然流势。缓解了矛盾。但由于受条件的限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故于1964年秋,嘉祥、巨野两县在老邱公岔处,复又发生水利争端事件,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山东省水利厅,南四湖工程局立即进行了统一规划,1971〜1972年先后开挖了洙赵新河和郓巨河,排水问题得到解决,边界水利争端基本消除。
  3.济宁地区金乡县与菏泽地区成武县水利争端
  成武与金乡边界自1957年大水后,金乡县沿边界自万福河南岸张阁村起,南至大沙河北岸,修筑长达54华里大坝一条,高2.0米以上,顶宽2.5米。因此,截断了自然流势,造成成武县东部白浮图、大田集;苟村集三个公社大片土地受淹,成武县则先后开挖排水沟n条,通向金乡县境内,但有头无尾,积水虽已排除,边界水利纠纷时.有发生。
  菏泽、济宁两专区,根据中央处理边界水利问题的八项原则,经过现场勘察、协商,于1962年3月23日签订了《关于济宁专区和菏泽专区处理边界水利问题的协议》。先后在省政府和济宁、菏泽两专区领导人的亲自主持下,又于1962年6月7日达成了《关于执行(济宁专区与菏泽专区处理边界水利问题的协议)金乡、成武段具体协议》。
  7月28日,省又派员组织双方专、县和有关公社负责人,对协议所规定的工程,逐项进行了检查验收。边界处涝灾基本解除。
  附:
  关于执行《济宁专区与菏泽专区处理水利问题的协议》
  金乡、成武段具体协议
  根据1962年3月23日协议书第一条"具体扒口地点长度由双方合同勘定”的决定,于3月31日至4月20日,由省、专、县进行会勘,并纪要在案,复于6月6日进行复勘。根据勘查结果,订立具体协议如下:
  (一)小白河以北至万福河间,双方同意边界两旁的水利工程,在未统一规划治理前,维持现状不变。
  (二)小白河以南至犬沙河间边界工程,双方同意作适呂处理。
  (三)边界堤共扒口7处,总长度为1340米,外加10%的扒口,长度为146.6米,总长1486.6米,具体地点及长度如下:
  (1)小白河南岸扒口100米;
  (2)吕洼林东扒口200米;
  (3)吕洼排水沟北扒口400米;
  (4)李双楼北扒口200米;
  (5)单海村西北扒口120米;
  (6)侯楼村东南扒口150米。
  所有口门,均以最低洼处为中心,如因汛期水流冲刷口门加宽时,不得堵复。10%的扒口,可在交通路口,或其他需要地点。
  (四)边界横堤:金乡县境内,距边界5公里范围内的血水横堤,应分段平毁的:
  (1)王程寺小河北至高地一条,长830米;
  (2)王程寺村西一条,长3000米;
  (3)孔楼村西一条,长5000米;
  (4)关庄向北一条,长6000米;
  (5)从鸡黍集入苏沟的横沟分段平毁。
  凡在距边界5公里范围内的其他阻水横堤或渠道等,也按同样要求,扒开口门,恢复自然流势。以上分段平毁地段,均以最洼处为中心。
  (五)边界沟:成武县境内距边界6公里范围内的有头无尾排水沟,应每500米长度内,填平100米,汛期中段失去作用时,须再恢复,具体地点如下:
  (1)陈庄沟排水沟长1000米;
  (2)朱集南、东西沟一条,长500米;
  (3)新冲小河与朱集间串洼小沟,长2500米;
  (4)冀楼北南至边沟的排水沟一条;
  (5)梁寨西北交叉沟两条;
  (6)于郭庄之间向单海路海沟的一条;
  (7)陈庄南北沟一条;
  (8)朱集排水沟西,新往上延长部分,分段填复;
  (9)伊楼苏李庄、吕洼等村的围堰应平毁。
  其余在边界5公里范围内的有头无尾排水沟,均按同样标准平毁。
  (六)杨楼村西老马河,维持现状不变,以利排水,为保护杨楼村安全,村西边堤,予以保留,如有需要,可延长至西沟。
  (七)马寺排水沟(即小白河上游)及吕洼排水沟,今年疏挖部分,在分段填复,每500米长度内填复100米。
  (八)双方为保护村庄安全,都可修建村堰,但护村堰,不得阻碍自然流势。
  (九)上述工程的施工,按原协议的规定,由两县负责于6月20日前完成,由两专区将完成情况,请省派人会同验收。
  (十)本具体协议,业经双方同意,必须立即贯彻执行,并报省备查。
  菏泽专署代表:程勉
  成武县代表:刘金才 济宁专署代表:徐敏山
  金乡县代表:李寿亭
  一九六二年六月七日
  第三节水利移民安置
  —、东平湖水库移民
  在东平湖水库兴建前,自然滞洪时期,为了确保库区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减少财产损失,在库区内,离山离堤较远,人口密集的居民点,曾重点修筑了33处围村堰,121个避水台,但到了1958年建成常年蓄水综合利用的水库后,库区群众即全部迁出,库区土地分属由梁山、东平「平阴、汶上四个县,汶上县只有耕地,没有村庄,其他三县迁移村庄527个,57405户,278332人,(其中梁山县村庄154个,36969人),其移民安置有以下三个去向:
  (一)支援东北边疆建设:黑龙江省97516人;辽宁省10000人;吉林省2000人,共计109516人。
  (二)零星投亲靠友:迁移外省,其中河南省2300人;新疆2200人;河北、天津、北京及其他省市区共计约有13000人。
  (三)本省安置:在垦利县和本地区安置的有155816人,其中:有80000人留住在溯边就地安置,计划发展工业和渔副业生产。
  1958年经中央批拨移民经费5568万元,每人先发140元安置费,剩余用于湖区发展生产。1959年8月经省委批准,在梁山成立水库移民建设姿员会,在省水利厅领导下,负责对湖区移民进行迁移、安置,开展生产建设工作。I960年蓄水以后,安置费每人增加到270元。
  外迁移民,由于气候寒冷,水土不服,生产生活安排得不好等原因,从1963年到1968年,除本县本地区的移民外,安置在黑龙江、辽宁和本省垦利等地的移民,大部陆续返回,共计71212人。根据国务院的指示,除对移民加强教育,积极动员返回外,并采取不落户口,不分口粮等强制办法,但仍未得到有效制止,后对1966年以前返回的44000人,在湖区进行了安置,其余27000人,派专车送回了原安置地区,但终因思想不通,造成了第二次自动返回湖区。由于几经往返,出现了拆房、卖房、倾家荡产的不良后果。
  1963年,国务院批准水库改变运用方式后,本着有利于防洪,有利于安全,有利于生产的原则,分期分批兴建了大量避水工程,其基本方案是:
  1.老湖区移民,原则上回老湖,在山玻洪水线以上建房定居。
  2・新湖区移民:土地在湖区,距围堤3.0公里以内的村庄,一律在库外围堤附近筑台,统一建房定居,湖外居住,湖内生产。
  3.新老湖区移民所种土地,离围堤或山坡较远的,要统一规划,在库内修大村台,集中建房定居。房台面积,按每人38平方米的标准(包括公用房屋和集体设施),每人住房一律掌握0.5至0.7间,每间国家补助经费100元至130元。
  到1973年湖区共建房台142个(其中梁山县130个,东平县12个),湖外村台43个,建房1.0万多间,基本安置了12万返回的移民。据1974年调查,仍有从外地自动返回未安置的移民6.7万人,分散住在庄台下的简易房内。另外,还有8000多人无房居住,加之二十多年来人口的自然增长,房台不够使用,分家后也迁部分人口在台下居住,因而,当时每至汛期约有8.0万人,必须临时组织搬迁,问题很多,难度很大。总之,东平湖水库移民问题,正如群众所说:“国家没少花了钱,群众没少受了苦,遗留问题还很多”,主要问题有:
  (1)库区尚有8.0万多人住在台下未曾安置,已安置在湖区台上的10万人,大部住房不够标准,撤离道路,交通工具不足,难以满足超标准运用的洪水要求。
  (2)由于黄河河底逐年淤高,库区向外排水日益困难,湖内部分土地很难达到“一水一麦”的要求,多年来易涝成灾,群众生产无 保障。
  (3)群众对蓄洪运用思想顾虑越来越多,阻力也越来越大,必须尽快研究湖区群众生产门路,以适应防洪运用的要求。
  二、太行堤水库群及内地水利移民
  自1958年以来,内地水利工程,先后兴建了曹县太行堤、单县浮岗、成武智楼、党楼水库和菏泽市刘庄引黄灌区沉沙池,共迁出移民 26739户,108279人;直中:太行堤水库22719户,91419人;浮岗水 库1.022户,4394人;智楼水库482户,1867人;刘庄沉沙池2516户,10527人。拆除民房104501间,其中:太存堤水库89071间;浮岗水库4175间,智楼水库2500间;刘庄沉沙池8755间。
  由于广大移民识大体,顾大局,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抛弃自己的家园,克服重重困难,为水利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多年来,根据上级安置移民的方针和政策,按照规定对内地水利工程和库区移民进行了定居安置,在生产方面,进行了一些扶持,在住房方面,按每人0.5至0.8间的规定标准,进行了建设。共计建房52413间。移民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遗留问题,主要是:
  一、除在外地定居外:在本地定居移民中,还欠房40131间,其中:太行堤水库34367间;浮岗水库1095间;智楼水库928间;刘庄沉沙池3741间。
  二、工程挖压土地共19570亩,造成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其中:太行堤水库13000亩;浮岗水库1950亩;智楼水库2640亩;刘庄沉沙池1980亩。群众迫切要求解决。
  三、太行堤水库和浮岗水库有移民11000人,在库外定居,库内生产,近者五华里,远奢十华里,生产很不方便,现已解决了6000人返库定居问题,其余5000人尚未解决。
  第三章水利人物
  菏泽地区在古今治水活动中,曾涌现出不少治水人物,他们不仅治水成绩卓著,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勤奋创业的精神。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治水模范人物不断涌现,有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把毕生精力献给水利事业;有的专业技术干部,则默默无闻,精心钻研,兢兢业业,在本职岗位上艰苦工作做出了优异成绩;还有一些长期战斗在水利战线上的干部和职工,因风里来雨里去,栉风沐雨,积劳成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些先进人物,在菏泽地区水利建设史上,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第一节历史治水人物
  伊尹:商初大臣,伊尹(是官名),奴隶出身,后任国政,鉴于境内地上缺水,农田受旱,禾稼枯萎,即掘井于莘(今曹县莘集)打井灌溉,发展生产。汜胜之:公元前一世纪曹县人,古代农学家,汉成帝时为议郎,曾以轻车使者的身份在三辅(关中平原)提倡种麦,获得丰收后升迁.为御史,由于所传农学名著《汜胜之书》而闻名于后世。
  魏咸信:唐刺史知曹州时,秋霜积潦,决广济河堤以导之,民田无害。
  赵安世:宋曹州知州,金大定末年,河决曹南,州治及害,及迁徙其民于乘氏县故城为州治,乃置附郭阳县(即今县治),百姓德之。
  陈询: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州守陈询,由于枣林河引黄济运之举,导至屡决金龙口,恐泛滥州害,起丁夫筑里河缕堤120里,又檄曹定二县合修堤防,人以为厉。至秋,河果决黄绫岗,水束两堤中不旁溢,人始德之。
  刘大仲:明嘉靖年间成武乡民,时县城东关外有护城堤,堤外有桥,为通徐沛达洛阳之要道,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大水,舟行于市井,桥被淤没,因而雨天或傍晚,洼坑断岸,极难通过,刘大仲不忍众民行路艰难,不借众力,独捐数十金,雇工匠运石料,决心新建一石桥。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适逢甲子,正月开工,二月桥成,高一丈八尺,宽一丈六尺,长两丈有零,下为洞门,可通小船。桥成,请知县和乡邻名士观看,知县郑汉带诸学博先生登桥,善而取名丰乐桥,并为作诗,以赞扬大仲功德。
  沈韩:常熟人,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进士。知曹州,筑护城堤,以防水患,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曹州知府许恩于护城堤植柳万株,防冲护堤,美化环境,乡民称赞。
  罗椿枝:桐庐人,由进士官员外郎,因事遭贬,为曹州同知,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改为成武知县,提倡宽厚,民不欺诈,时黄河泛滥,城郭淹没,纷纷提出迁城意见。罗椿枝与推官徐材力主 修复旧城,于是重新构筑了护城大堤和城墙。修建了县公署,从而安 定了民心,罗椿枝所修北大堤与南堤环抱城池,使其在明末清初免于水患。
  胡宗沔:字继原,曹县人,是明朝的治水专家,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他以岁贡入国子监学习。学习勤奋,知识渊博,尤长水利,他上疏朝廷有关河务和漕运问题,经河务大臣调查核对与事实完全相符,自此才名大著。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皇帝颁发诏令,决定西自归德(今河南商丘)东至京杭运河,开挖长二百余公里新河一條,用银500万两,工部调胡宗沔勘察这一工程现场,他认为黄河屡决沛县地段,主要因地势低洼,新河不但不易经过,同时,耗费人力财力过多,挖河不如增修黄河旧堤以外的太行堤,工部尚书,总理河务大臣潘季训认为胡宗沔的论述有理有据,后上奏朝廷收回成命,采纳了胡宗沔修太行堤的建议,堤成后确保了黄河安全,受到了朝廷的褒奖,百姓的称颂,至今沿太行堤的群众还在念叨胡宗沔修堤的功德。
  朱运昌:字懋生,曹州人,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举人,任平乡县令厂有仁慈声,捐谷赈饥,除民累,主义学,兴水利,善政甚多,乡人德之。
  刘佐临:字与襄,颍州人,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赐进士出身,授兖州府推官六年裁缺,八年授成武知县,时土地荒芜,邑民贫困,到任即均夫役,请拨补,去火耗,劝民垦荒。仅一年,就垦田千顷,增筑护城堤和东西太黄堤,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黄河决口,太竽堤阻隔了洪水,黄患未祸及堤北八县城免于水患。此外,及时上陈灾害伤亡,免半年田赋。理县十年,政通人和。
  杨文乾:汉军镶白旗人,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任曹州,尝疏引河归贾鲁河,民无潴水之患,至今犹感颂不忘。
  赵嗣晋:号桐崖,江南广德人,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以进士授成武知县,注重教化,讲究实效,肘成武水患严重,他亲自下乡,访问百姓,探寻河深,察看河势,组织疏通了桶子河,新冲河,北乡新河和北乡小河,并寻归河道,开挖一小河,以疏排傅家潭一带积水,使秋禾保收。时定陶、巨野、单县动议开河,使水入傅家潭洼地,赵嗣晋亲自调查,查明潭区地势低洼,本境之水尚滞留为患,若汇三县之来水,势必为泽国,贻患无穷,故致书力争,动议始息,赵嗣晋还于四乡创设社仓,以储粮备荒,视查保甲,以防盗窃,创书院,置学田,以兴文教。
  何塘:字元植,曹州城内西隅人,赋性谨厚,笃于行义,居家孝友生平,清雍正中,曾任四川叙永同知,后任陕西汉是同知,其他有龙雅江,民所资以灌溉者,而土堰易渍,泛滥无常,反受其害,培以石罄,已裹修之,克朝成功,民永其利,甚感德之,称“何公堰”。
  蓝第锡:清乾隆五十二年间(公元1787年)为河东道总督,因大旱,奏请重开赵王河上游,自长垣经菏泽、郛城至汶上入南旺湖以济运。
  袁章华:字实庵,江西崇仁人,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任成武知具,六修《成武县志》,注重治水,他勘奏奉旨重浚三条河流,重浚城南二里旧桶子河,在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知县赵嗣晋为泄傅家潭积水,重疏旧河道的基础上,新开万福河,谕令生员傅子冈携村出工,重挑普济河入万福河。在赵嗣晋治河的基础上,经过袁章华的进一步疏通,基本上形成了县境内现代的主要河道。
  第二节现代治水入物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水利建设,地、县各级领导干部带领全区人民大力进行除水患、兴水利,出现了崭新的水利面貌,在境內兴建的水利工程,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贡献卓著的治水人物众多,难以尽载,将成绩突出的人物记述于下:
  —、已故人物
  (一)张方
  张方,男、生于1911年,卒于1981年,山东省鄄城县张殿庄人,
  北京朝阳大学毕业,1937年参加工作,1943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团长,冀、鲁、豫二分区副司令员,冀、鲁、豫第二专员公署副专员,兼黄河第三修防处主任,冀、鲁、豫黄委会副主任,先后任平原省、河南省黄河河务局局长以及河南省农委副主任等职。
  解放战争时期,在财政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他积极从事黄河修防工作,发动群众献砖献石,修堤筑堤,把多年失修的堤防工程整修加固,保卫了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粉碎了国民党企图以水代兵,淹没解放区的阴谋,受到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表扬。
  1948年9月至10月黄委会成立了“黄河下游查勘团”他任团长,从封丘到济南,跋涉千余里,历时两个月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黄河防洪方案、措施提供了依据。
  1949年汛期,黄河出现大水,5天内,平原省管辖区,黄河大堤出现了200多处漏洞,形势非常紧张。他吃住在船上,昼夜指挥战斗在第一线,取得了防洪斗争的胜利。他在治黄工作中,发动群众,大力推广了钢丝锥探堤身隐患的方法,促进了全河锥探工作的开展。他通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总结出不同地形、土质和水势的情况下,修筑坝婦应采取的方法和坝形,并在绿化大堤中,总结出堤前丛柳,堤后高柳的植树方法。
  他作风艰苦,重要的报告,多是自己动手起草,他系二等荣誉军人。建国后,组织批准他去苏联治疗,他谢绝了组织上的关怀,一心扑到治黄工作上。
  “文化大革命”中,批判唯生产力论甚嚣尘上时,他理直气壮地喊出:“修好大堤就是最大的政治”;表明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
  (二)杨克民
  杨克民,男,生于1914年,卒于1983年,山东省郓城县杨集村人。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工作,历任乡长,县扩军委员,抗日大队教导员,武装科长、区长、秘书、副县长、修防处科长、副主任、主任、位山工程局处长、副局长、山东黄河河务副局长等职。
  1948年6月,调入菏泽黄河修防处后,努力工作,刻苦钻研业务,较快地熟悉了黄河情况。1949年大水期间,他具体帮助鄄城县苏泗庄险工抢险斗争,取得了胜利,,并和工程技术人员一起,总结岀修傲柳石埽和透水柳坝的施工经验,推动了全处险工建设和堤河串沟治理。
  他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团结同志一道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地位,一心扑在黄河事业上。在菏泽黄河修防处工作期间,全面完成了修堤、整险、防洪、防凌等各项治黄任务,并亲自导建设了菏泽地区第一批引黄兴利工程。他调出菏泽修防处后,受山东省黄河河务局和菏泽地委的委托,先后参加和领导了菏泽地区1958年,1975年、1976年的抗洪抢险。
  (三)邢展
  邢展,男,生于1914年12月,系山东省郛城县,张集乡邢庄人,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工作以来,历任武委主任、区长、区委书记、曹县县长、蓿泽专署治黄科长、水利局长、太行堤水库灌溉管理局局长、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等职,于1971年8月1日,因病于济南逝世,终年57岁。
  邢展自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在党的教育和培养下,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时代里,不畏艰险和困难,长期在敌战区,坚守阵地,积极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进行反赛和打击伪顽以及抗日救国的斗争,特别在朝郓一带做地下工作期间,面对艰苦复杂的环境,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分散和瓦解敌人,不断地壮大我党力量,对捍卫党的事业和保卫人民利益,作出了显著成绩,经常受到党的表扬。
  全国解放后,长期从事地方政府领导工作,他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尤其从事水利工作以来,他遵照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的指示,积极组织和大力领导了除水害、兴水利,修建防洪、除涝发展灌溉等水利工程,特别在大型河道施工中,在早期尚缺乏施工经验的情况下,他依靠广大干部和群众想办法出主意,战流沙,排稀淤,解决一个个难题,战胜一个个难关,不仅按国家要求圆满地完成了洽河任务,同时,为后来根治我区洪涝灾害奠定了基础。1957年,全区遭受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他更是日以继夜地战斗在防汛第一线,为防汛工作赢得胜利,尽到了最大努力。总之,他在水利战线的十余年来,给菏泽地区水利建设事业,确实创建了卓著的业绩。
  (四)仪顺江
  仪顺江,男,生于1915年,卒于1967年,山东省鄄城县仪楼村人。1939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参加工作,历任乡长、县政府科长、秘书、修防段长、公安局长、县长、修防处科长、副主任、主任、山东河务局副局长、三门峡工程局办公室主任、黄河中游局局长、黄委会办公室主任等职。
  他担任鄄城修防段长和县长期间,正处在国民党军队猖狂进犯解放区之时,鄄城县黄河大堤和江苏坝险工,又是其破坏的主要目标,大堤被挖断,坝埽被拆毁,抢险料物被烧掉,治黄员工遭搜捕,堤坝岌岌可危,他肩负重任,身先士卒,将黄河职工化整为零,分插到险工附近村庄,将地方武装隐蔽在大堤两侧,采取“敌进我退,敌走我修,白天隐蔽,夜间施工,武装保卫,侧击牵制”等机动灵活的斗争策略,坚守阵地,指挥修堤抢险。并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掩护治黄职工和群众,经过两年来的残酷斗争,粉碎了国民党军队掘堤毁坝水淹解放区的阴谋,保卫了河防安全。
  (五)雷朝卿
  雷朝卿,男,生于1921年,卒于1975年,山东省梁山县阎集村人,1939年6月参加工作,1940年加入共产党,历任区自卫队副队长、青年抗日先锋队指导员、助理员、副区长、区长、修防段长、副县长、修防处副主任、主任等职。
  他任郓城县黄河修防段段长期间,领导了1949年防汛抢险斗争,厢护了二十多华里的风波堤岸,并及时抢堵了4个漏洞,尤其在抢堵濒临决口的义和庄漏洞时,他以高度负责的精神与其他领导同志一起,沉着指挥,在深水中探摸漏洞进水口,采取正确的措施,堵塞了漏洞,避免了一次重大的决口灾害。在梁山修防段工作期间,领导民工和技术人员,总结出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春厢整险经验,在山东全河进行了推广。1954年至1975年,他全面参与和主持菏泽修防处工作二十余年,始终兢兢业业,谦虚谨慎,作风民主,任劳任怨,积极为菏泽地区人民除害兴利。在病危弥留之际,还嘱托在身边护理的同志,
  “把黄河工作搞好”。
  (六)甘明德
  甘明德,男,生于1897年,卒于1974%河南省濮阳县郎中乡汪寨村人。1947年3月参加冀、鲁、豫边区黄河指挥部一大队,当水兵。当年6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第二野战军,在濮阳县相城码头渡黄河的战役中,甘明德驾驶木船担负军渡任务,冒着敌人的炮火,机智勇敢,经过一个多月的强渡,圆满地完成了任务。1948年他又参加了长坦县高固抢架浮桥的战斗,为陈毅、栗裕率领的第三野战军跨越黄河挥军南下,做好了准备。在二十多天的紧张施工中,甘明德自始至终表现勇敢顽强,驾驶技术熟练,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得到了黄河指挥部的通令嘉奖。
  二、健在人物
  (一)张含英,男,生于1900年5月,系山东省菏泽市城内东北隅人,先后就学于北洋大学土木系和北京大学物理系,1921年留学美国伊利诺和康乃尔大学,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1925年回国。历任北洋大学教授、教务长、校长、前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总工程师、委员长。自1949年6月起,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顾问,水利部,水利电力部副部长、顾问,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1981年加入共产党。
  张含英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水利学者和治黄专家,他的主要著作有:《水力学》、《历代治河方略述要》、《黄河治理纲要》.《黄河水患控制》、《黄土高原和水土保持》以及《黄河流域之土壤及其冲积》等。
  张含英自1951年10月30日毛泽东主席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后,他即在全国水利联席会议上,提出发展引黄灌溉的主张,很快就得到了周总理的同意。1952年即兴建了河南省新乡市人民胜利渠第一个引黄灌区。尔后,在河南、山东两省黄河两岸相继建成引黄涵闸70余座,大小灌区100多处,历史上被称为害河的黄河,真正变成了利河。
  张含英现虽年逾九十,但乃潜心于治水事业的研究,决心在有生之年,把自己毕生研究治水的经验结晶,记录下来,留传后人,造福万代。
  (二)姚汉源,男,生于1913年,系山东省巨野县城关姚庄村人,1933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在校期间,除攻读水利工程专业外,并从事水利史的研究。1937年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时,“被派往山东省济宁“华北农村建设协进会”工作。抗日战争爆发,他先后去贵州、昆明、重庆等地,从事建筑、教育工作,直至抗战胜利后,去南京金陵大学任教,担任中国思想史课程,在长期间撰写了部分历史哲学性的文章后,又到江西信江农业专科学校任教,主要担任农田水利课程。直至解放后,该校迁回南昌,改为南昌农业专科学校,即任教授兼校委主任,主要担任《水力学》、《农田水利系统管理》;《水能利用》等课程。同时,用十年的时间,整理了一部60万字的《中国水利技术史讲义》。这个肘候,他深感中国共产党光荣、伟大,就积极向党靠拢,终于在1956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至1963年被调北京,任北京水力水电学院教务长、院长、党委委员、主管教「 学。“十年动乱”,他被打成了“反革命”并被开除了党籍,下放农村劳动,在此期间,他并没停止学术的研究,同时并写出了约70万字的《左传地名释》一书0.1973年至1975年,他同其他同志合作,翻译, 出版了约50万字的美国佩尔主编的《喷灌》一书。
  1978年回到北京后,得以平反,恢复了党籍,主要从事于水利史研究工作,直至1987年退休返聘后,他仍坚持进行水利史的研究工作。自80年代以来,他曾先后担任《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水利卷》编委及水利史部分的编审(共计30万字)特别是,他所著50多万字的《中国水利史纲要》,荣获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一等奖。
  1982年他联合水利、农业交通、历史、地理、考古等有关方面学者。在中国水利学会创立了“中国水利史研究会”,他担任第一、二任会长。他曾先后培养水利史专业研究生14名,这些研究生现已成为国内水利史研究的骨干力量,现他虽年过七十,还在中国水利史领域中开拓耕耘,学术界称他为当今中国水利史研究的“带头人”。
  (三)田克明,男,生于1920年11月,系河北省辛集市(原束鹿县)镇头村人,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入抗日军政大学,以后历任十八集团军第一纵队电台政治指导员,山东纵队鲁中军区卫生处政治协理员、总支书记、华东野战军卫生部第十五医院副政委,华东军区荣军总校疗养院政治委员,山东省荣军总校副校长,民政厅优抚局副局长,省水利厅副厅长,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政委,菏泽专署副专员等职,直至1983年离职休养。
  田克明同志是抗战初期参加工作的老同志,在半个世纪的革命历程中,他一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一直从事于野战军的医院和荣,校的领导工作,1940年在反扫荡的斗争中,他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坚持依靠群众,保护了伤兵员,参加多次与敌人的战斗,为革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8年,由山东省水利厅调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任政委期间,正逢大搞水利高潮之际,参加领导了山东、河南两省兴建的三义寨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他深入工地,战斗在第一线,与科技人员一道,共同制订施工方案,研究施工中的技术问题,战流沙、排稀淤,克服一个个难点,战胜一个个难关,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工程完成后,成了又红又专的一个水利领导干部。
  六十年代,在他任菏泽专署副专员时期,由于分管水利工作,他认真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在组织领导水利工作中,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亲自参加沂沐泗流域水利工程的勘查、规划,多次跑中央,去省委,找有关地(市)汇报协商,制订湖西地区水系调整方案,研究确定建立梁济运河、洙赵新河、东鱼河、万福河等骨干工程的开挖与治理,为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总的布局奠定了基础。
  他离休后,仍然关注菏泽地区水利事业,并指导与参加了水利部门的修志工作,他以无限热忱,回忆总结了菏泽地区水利建设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水利建设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借鉴。田克明同志认真学习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始终坚持崇高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坚定的革命立场。在“文革”中他身处逆境,但仍相信党,相信群众, 坚持原则,实事求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自重新工作后,不计个人恩怨,继续勤勤垦垦为党工作。由于他为人正直,作风正派,一心为公,不谋私利,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团结同志,尊重知识,爱护人才,生活俭朴,不搞特殊,所以他深得党内外干部的敬重。
  (五)张华轩(张肇荣),男,生于1921年10月,系山东省东明县大屯乡张街村人o1938年毕业于东明县师范学校,1941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历任干事,宣传员,东明县黄河段秘书、技术员、秘书股长、副股长、段长、东明县副县长等职。
  1958年任东明县副县长,主管水利工作期间,由于缺乏水利建设资金和建筑材料,他带领水利技术人员,共同研制成功了适用于黄河冲积平原地区流沙基础悬臂式跌水建筑物工程,此种结构物,具有挖基浅,省工、省料的特点,通过实践运用,取得了良好效果,曾推广全区。为了改变沿黄生产条件,利用黄河泥沙进行了放淤改土试验,在一无资金,二无材斜的情况下,他又大胆设想,勇于创新,与科技人员共同研制利用胶泥代替砖石,在郭寨於区兴建了一座20秒立方米,胶泥结构进水闸一座,运用后,具有夏防烈、冬防冻的性能,既节省了资金又发挥了淤改效益,在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上得到了推广。
  1964年,在黄河治理上,他向水利电力部,提出治理黄河的三项建议:一是在氓山以下,修建对口工程,将河床宽度压缩到1000一1500米,以利束水攻沙;二是在瞌河堤玻内砌筑砖墙,防渗防漏,以巩固大堤;三是在背河挖深沟种荫柳,改良盐碱地。这三条建议不但受到了钱正英部长的表扬,同时,还在沿黄进行了推广。另外,他在科技创新方面,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人民广播电台,《人民黄河》以及其他刊物上发表的通讯、报导和论文达36篇,被省级认可的革新项目就有8项并于1959年元月被河南省吴芝圃省长亲自授于“农田水利红专工程师"荣誉证书;同时,并誉为河南省水利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张华轩同志为了改变东明县南部沙碱荒地,提出利用黄河水沙资源,进行大面积放淤改土的方案。他亲自到黄委、去北京,与专家共同考察与论证,冲破重重难关,终于得到了水电部的支持,于1972牟批准在阎潭兴建150秒立方米大型引黄淤灌闸一座。他又亲自领导这项工程施工,在施工过程中,继续坚持革新,以竹筋代眷钢筋,以条编模板代替木模板,设暖棚增保温,缩短了工期,闯出冬季施工的新路子。当时被《大众日报》赞扬为“淮北地区冬季施工的创史人”。张华轩同志,在一生治水的征途中,由于坚持创新求实的态度,为东明县的水利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曹莲舫,男,生于1928年4月,原籍山东省菏泽市佃户屯乡曹楼村人,民国年间迁居菏泽城内,学生出身,自1949年参加革命工作以来,先后在平原省水利局,山东省农林厅水利局,菏泽专署建设科、水利科、水利建设指挥部、水利局等单位,历任技术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等职,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被评为全省模范共产党员.同年评为全省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于省劳动模范称号,颁发给“五一”劳动奖章。曾任山东省第七届人民代表;菏泽市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届政协委员。
  曹莲舫同志,自1949年从冀、鲁、豫革命干校毕业后,被分到平:原省水利局工作,当时,水利建设任务繁重;而技术干部缺乏,他边干边学,既搞规划设计,又搞测量施工,从实践中认识到水利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奠定了他一辈子干水利工作的决心。
  1953年调菏泽专署建设科工作,当时,他是唯一的水利技术员,但他并非科班出身,所以实感重任难承。面对现实,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决心步履周总理“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的教导,一心扑到水利工作上。他为了尽快熟悉全区水利情况,经常栉风沐雨,茧足跋涉跑遍了菏泽地区每个角落,很快掌握了情况,搜集了大量资料,对问题了如指掌,同志们亲切地称他为菏泽地区的“活地图”。
  五十年代,菏泽地区,在水利问题上,主要矛盾是涝灾,他主动提出了在涝地里兴修蓄泄兼施沟j血畦田工程的建议,并亲自测量,规划设计了定陶县店子洼、郓城县十二连洼两个洼改工程,实施后,除涝效果显著。1954年水利部傅作义部长来菏视察水利时说:“沟池畦田,是平原地区治水的一大创举”。同时,外地来菏参观的络绎不绝。
  为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1955年到1956年,他又积极建议在菏泽刘庄、鄄城苏泗庄、梁山国那里,兴建了三处丘吸管引黄灌溉工程,通过实践运用,灌溉效益显著,给菏泽地区发展引黄灌溉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58年到1965年,他参加了太行堤水库和刘庄引黄灌区,京杭运河,万福河等大型工程的规划设计,还以他为主规划设计了定陶县裴河洼旱涝碱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实施后,由于效果显著,.成为全省洼改工程的典型。
  十年动乱期间,曹莲舫同志排除一切干扰,深入调查,详细观察,潜心研究,基本摸到了黄河水沙的运动规律,并亲自主持了沿黄八大引黄灌区的规划与设计。同时,为扩大沉沙出路,缓和群众生产与泥沙处理的矛盾,创造性地推行了沉沙结合改土的措施。1979年他主持规划设计了万南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使原来的易旱、易涝、易碱地区,一跃而成为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粮棉生产基地。该项成果,获得省级规划设计三等奖。
  为尽快改变沿黄生产条件,加快农业生产步伐,他又负责制定了全区引黄淤改规划,经省批准逐年投资实施后,凡是淤改的土地,都是一年翻身,一年巨变,增产显著。1982年他又向地委行署提出了,开辟兴建九条引黄送水干线的建议,以解决下游远距黄河抗旱用水的问题,后因受经费所限,仅实施了阎潭、刘庄、旧城三条两年时间,向下游送水12.0亿立方米,浇地600多万亩,增产粮食7.5亿公斤。
  曹莲舫同志所以能成为一个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和自学成才的高级知识分子,除了党和领导对他的教育与培养外,与他的兢兢业业、赤诚忠心的工作态度和坚韧不拨,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分不开的。直至今日,他仍在踏踏实实默默无闻地为修好水利专业志书,勤奋地工作.着。第三节全区中级技术人员
  全区中级技术人员名单
  李化玺工程师副局长地区水利局
  曹莲舫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地区排灌公司
  张玉彬工程师 副总工程师地区水利局设计室
  郝金田工程师 地区水利局计财科
  蔡则良工程师地区水利局设计室
  刘永凯工程师制科长地区水利局工程科
  白文立 工程师主任地区水利局设计室
  王少英工程师副主任地区水保办
  刘庆录工程师地区水利排灌公司引黄科
  李恒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地区水利局设计室
  陈应合工程师科长地区水利局工程科
  段学孔工程师副局长地区水利局
  李娜工程师副科长地区水利排灌公司引黄科
  牟良亭工程师科长地区水利局科教泣
  刘继善工程师地区水利局科教科
  刘勤工程师副科长地区水刹局科教科
  李志杰 工程师地区水利局设计室
  李万荣工程师.地区水利局工管科
  崔复华工程师地区水利局工程科
  李飞源工程师地区水利局设计室
  朱瑞节工程师地区水利局设计室芦太详 工程师 副主任 东鱼河管理处
  聂景润 工程师 副主任 洙赵河管理处
  徐学清 工程师 副经理 地区排灌公司
  王青林 工程师 地区水利排灌公司农田科
  吕佩印 工程师 地区水利局工程科
  赵斌 工程师 地区水利排灌公司引黄科
  安尚余 工程师 地区水利局设计室
  耿信启 工程师 地区水利局设计室
  张朝勤 工程师 地区水利局工程科
  朱宝玉 工程师 地区水利局科教科
  袁兆华 工程师 地区水利局计财科
  张福玉 工程师 地区水利局工程科
  郝健 工程师 地区水利排灌公司农田科
  王玉明 工程师 地区水利局办公室
  郭永田 会计师 地区水利局物资站
  乔先源 会计师 东鱼河管理处
  王俊朋 会计师 地区水利局计财科
  李殿卿 工程师 副局长 菏泽市水利局
  乔冠军 工程师 副主任 刘庄引黄灌溉管理处
  孔祥安 工程师 菏泽市水利局
  孙建学 工程师 菏泽市水利局
  白学参 工程师 菏泽市水利局吴焕明 工程师 菏泽市水利局
  李德备 农艺师 主任 菏泽市水利局
  卞希明 技师 菏泽市水利局
  曹传孝 技师 菏泽市水利局
  季春辉 工程师 副局长 曹县水利局
  张龙云 工程师 曹县水利局
  武历申 工程师 副局长 曹县水利局
  魏光洁 工程师 曹县水利局
  谭超 工程师 定陶县水利局
  陈钦华 工程师 定陶县水利局
  周兆民 工程师 定陶县水利局
  张庆福 工程师 定陶县水利局
  黎远培 工程师 定陶县水利局
  张明德 工程师 副局长 成武县水利局
  郭明义 工程师 成武县水利局
  李显明 工程师 成武县水利局
  冯志远 工程师 成武县水利局
  李培建 工程师 成武县水利局
  黄绍宏 工程师 单县县水利局
  苏承业 工程师 单县县水利局
  李仲经 工程师 巨野县水利局
  黄明 技师 巨野县水利局王咸福 工程师 梁山县水利局
  蔡怀义 工程师 梁山县水利局
  汪洪录 工程师 梁山县水利局
  王沛玉 工程师 副局长 郓城县水利局
  郭学圣 工程师 副局长 郓城县水利局
  樊兆慈 工程师 郓城县水利局
  杨沛涛 工程师 郓城县水利局
  管念贺 工程师 郓城县水利局
  李培山 工程师 郓城县水利局
  甄洪愿 工程师 郓城县水利局
  张君孔 工程师 郓城县水利局
  刘效山 工程师 副局长 鄄城县水利局
  刘久安 工程师 鄄城县水利局
  金国贞 工程师 副局长 东明县水利局
  刘旺泉 工程师 东明县水利局
  汪大伦 工程师 东明县水利局
  张渭敏 工程师 东明县水利局
  王立仁 工程师 东明县水利局
  马世贞 工程师 东明县水利局
  孙洪钧 工程师 东明县水利局
  郭永摩 工程师 东明县水利局第四节全区三十年以上水利工龄人员
  全区三十年以上水利工龄人员名单
  表9 一 4
  姓 名 职 务 所在单位
  曹莲舫 副总工程师 地区水利排灌公司
  李超众 技术员 地区水利排灌公司工管科
  李万荣 工程师 地区水利排灌公司工管科
  晁秀志 科员 地区水利局办公室
  李恒湘 副总工程师 地区水利屈设计室
  郝金田 工程师 地区水利局计财科
  牟良亭 工程师 地区水利局科教科
  崔复华 工程师 地区水利同工程科
  乔先源 '会计师 东鱼河管理处
  赵良轩 地区水利局生活服务站
  李仲经 工程师 巨野县水利局
  井玉忠 工程师 荷泽市水利局
  第四章艺文谚语
  荷泽地区境内河流众多,治水活动历史较长,尤以当代水利业绩辉煌,在水利事业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文献、诗词、歌谣、谚语等,这些古今佳作,既记述了历史上水旱灾害的惨景,也如实地 反映了水利建设带来的伟大业绩,文存中既有历史堤文碑记,又有新建工程的记述,这些艺文谚语,有助于人们从一个侧面了解荷泽地区水 利发展的脉络。第一节古代艺文
  一、《明》副督御史刘大夏塞河功绩碑文
  弘治二年,菏徙汴城东北,过沁水溢流为二:一自祥符于家店经兰阳、归德至徐邳入淮;一自荆隆口,黄陵岗东经曹濮入张秋运河,所至坏民田庐,且势损南北运道。
  天子忧之。尝命官往治时运道尚未损也。六年夏大霖雨,河流骤盛,而荆隆口一支尤盛,遂决张秋,运河东岸并汶水奔注于海。由是运道淤涸,漕舟阻绝。
  天子复命都察院,右副太监御史臣刘大夏治之,既而虑其功不时上也,又以总督之柄付之。内官监督臣李兴平,江伯臣陈锐俾衔。
  命以往三臣同心协力,以祇奉阳诏,遂自张秋决口视溃决之源,西至河南广武山淤涸之迹,以北至临清卫河。地形事宜既悉,然以时当夏半水势方盛,又漕舟鳞壅口南相与议曰:治河之道,通漕为急;乃于决口两岸,凿月河二里许,属之旧河道通漕舟,漕即通。又相与议曰:黄陵岗庄张秋之上,而荆隆口又黄陵岗溃决之源,筑塞固有缓急,然治水之法,不可不先杀其势,遂凿荥泽孙家渡河道七十余里,设祥四府,营淤河二十余里以达淮。疏贾鲁旧河四十余里,由曹县梁靖口出徐州运河,支流既分水势渐杀。于是乃议筑塞诸口,其自黄陵岗以上,凡地属河南者,悉用河南兵民夫匹,即以其方面统一。按察副使张鼎都指挥,佥事刘胜分统荆隆等口。按察司挙善都指挥佥事王杲分统黄陵岗。而大夏、兴、锐辈总统之,博采群议,昼夜计划,官属工匠等悉用命,筑台卷帚,遂得成功。初河南筑口,唯黄陵岗屡塞屡决,为最难塞,之后,特筑堤三重以护之,其高各七丈,厚半之。又筑长堤,荆隆口之东西各二百里,黄陵岗之东西三百余里,直抵徐
  州。使河流恒由黄行故道,而张秋可无溢决之患矣,其兴工以弘治甲寅十月,而毕以次年二月。会张秋以南至徐州工程具完。
  二、新筑障东堤
  光绪纪元,岁在乜亥,余既南塞菏泽贾庄复躬督官绅员弁,监筑长堤,障横流而顺下,以顾运道,卫民田,军民欢跃赴功。坚冰初泮手足皲圻,骄阳如炙,面目焦黛,虽疾风甚雨,蹿厉不少休,五越月而堤成。起东明谢家庄迄东平十里堡,蜿蜒二百五十余里,堤高十四尺,身厚百尺,顶宽三十尺。计堤一里,用土方若干,正杂物料若干,因民力而计里授食,调兵勇以助不足,在工监督府丞县州佐贰等, 凡七十二员,武职称是工惟其坚,用惟其省,工用物料有稽。凡费帑银五十四万余两,事之成也,在工人士,请记诸石。余惟同治癸酉。河决直隶东明,历优经秋,全河夺溜南趋,弥漫数百里,山东、江南毗连数十州县民人荡析,运河两岸,胥被衡刷,溃败几不可收拾。今幸借民力独告厥成功,而南堤保以兴筑,庶而民各得安其居,运道水固,因名之曰障东,而记其大略为池。
  冬十月朔日,山东巡抚丁宝祯撰并书。
  三、曹州八景
  菏泽古称曹州,历史悠久,有“尧耕历山,渔雷泽”的记载,又有襟带河济,控扼鲁宋的地理位置,而且北有历山、雷泽、桂陵;东有双河,南有清邱、左山;西有华驿,于是形成了“曹州八景”,八景之说,始于元未明初。有的是实物实录,有的则是文人骚客,发思古之幽情,借题演绎而成。八景所示地点,现仍在菏泽地区境内,故列入。
  (一)清邱烟柳
  清邱俗称“清邱瑚堆”距菏泽市二郎庙乡通固集村西约二公里,古代是座高大的岗丘,方志记作“清邱山”《菏泽县志》记载“晋、宋、卫、曹监于清邱,即此,丘上有清原寺(亦名清邱寺)。据说史建于隋朝,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一1449年)重修。寺院以四大天王庙,十八罗汉与千手佛殿为轴,钟鼓楼厢房,廊房等作陪,整个建筑物格局精巧,是座艺术性很高的建筑物。寺院远近多柳,珠帘丝垂“朝幕望之,郁然如烟”。故称“清邱烟柳”,清初何远曾有这样的诗句:
  “沧桑历历此遗邱,望遍垂柳系客愁,春霭回风迷近远,岚肖唱树任沉浮。丝穿语燕深深出,青拂行人款款留,玉敦珠盘俱寂寞,欲凭俯仰识千秋?”。明代诗人苏毓眉也有诗赞曰:“犹是古清邱,残阳几树秋?凤鸣疑鼓角,旷野想旌矛,枝瘦寒烟桂,林疏晓雾收,高台留夕阳,短草卧耕牛。
  抗日战争以前,这座寺隧,建筑基本保留完好,绿林轻烟,景色宜人,多有学生来此春游,后在战争中,陆续遭到破坏,所剩部分殿堂,解放后拆除,仅有一高台,由于风剥雨蚀,人为破坏,面积逐渐缩小,高度也逐渐降低,清邱堌堆下埋有古物,有较高价值,己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桂陵柿叶
  桂陵在菏泽市北约5.5公里何楼村,两千三百年前,齐、魏“桂陵之战”即在此地,桂陵大貌,南有济水,北有濮水,沟溢遍布,地形复杂,林木茂密,适宜伏兵,齐之孙膑,诱魏师至此,聚而歼之,生擒庞涓。
  明代,此地多植柿树,大者两人不能合围。据载,盛时约有4.8万余株。金秋十月,叶经霜染,恰似枫林,满山遍野,红果倒挂,似火焰,如灯龙,在碧空金叶映衬下,美景如画。明代诗人王相枢有诗赞美说:“枫林流丹柳复黄,杖藜散步桂陵乡……招来野老林间坐,闲说齐师败魏王”。清代诗人苏毓眉诗中也赞道“桂陵何处有,齐魏己成空,唯有千林柿,来看十月红,恍如霜后柏,疑是晚江枫,不必垂朱果,翻然叶叶风。”
  此地屡遭黄水淤积,面目己非,仅堀堆尚存,堀堆属周遗址,含汉代墓葬,有考古价值。
  (三)双河晓月据菏泽县志记载,赵王河双河口岸边,有一因果寺,(原寺在今双河大桥西)该寺青砖绿瓦,映在苍松翠柏之中,蔚躲清秀,传说每当阴历十五日,晨钟初动,即可出寺赏月,河水中即呈现出“犹是中秋月,清光分外多”。“渐向天边没,犹从水底园"的妙景,故曰:“双河秋月”。文一传说是,中秋节时,明月中挂,月投影到因果寺南的一口水井中,则出现出两个月影。(今河道於平,河岸之因果寺,水井等均不复存在)。
  (四)历山春雨
  历山,在今鄄城县与菏泽市交界处,大雷泽湖畔,传说山侧为舜耕之处,历经沧桑,历山己成隐然一阜,而荒墟也尽为平原,每当春雨箫箫,旷野之上青黄悖交错其中,犹可使人想见田父让畔之风。故曰:“历山春雨”清人段云襄《历山春雨诗》写道:“欲访耕耘迹,苍茫失故山,野人犹让畔,春鸟己知还,细雨柴荆静,轻风刍收间,悠然怀纳鹿,历试备储艰。“
  (五)雷泽秋风 古雷泽湖,在今菏泽市胡集乡与鄄城县交界处,传说舜曾捕鱼湖上,湖岸有尧陵和庆都灵台,后来,古寺倒塌,汉碑残缺,商飙一起,落叶纷下,有些文人,悲秋吊古,怆然不禁,故曰:“雷泽秋风” 。
  (六)灉水菏花
  灉水,在今菏泽市城南,大体顺古济水道东流。元末河道於积。自金堤往东,“野水相连,潴于故道,中生菱菏,盛夏花展,香闻数里。”清诗人苏毓眉咏叹说:“停车淄水上,十里尽芙蕖。柳荫笼纱岸,香风透葛裙,红装幅碧镜,翠盖隐游鱼,曲沼环茅屋,菏花荡里居”。此盛景历明、清数百年,直到晚清方绝。
  (七)华驿归骑
  元末有人在菏泽西城墙内(约在今烟厂家属院处)挖掘一块“南华驿馆”碑,得知在西城外经风嘴山阅武台后,有一条通往古南华县(即离狐县)的古南华驿道“每夕阳隐堤,遍照雉堞,则野树含烟,池水泛碧,行旅驱马望门投止,络绎不绝。故曰:华驿归骑。”
  (八)兴化晨钟
  今定陶县原左山之阳有隋法源寺,寺内晨钟甚古,每当清晨将曙八悠悠钟声遥传数里,闻者足发深省,故曰:“兴化晨钟”。
  第二节现代杂记
  —、1937年菏泽大地震灾变记(曹蕴健作)
  次岁丁丑(1937年)夏历6月24日仅间大雨不止,至25日早4时许,余睡适醒,忽听屋瓦响声甚厉,如火车疾行空桥上,声阵耳鼓,约有败分钟,床变跳跃颠簸。余即赤膊跑至屋檐下,继而全家皆起,其声渐止,始知为地震。余即呼家人尽出,冒雨至院外凉棚下,围集一处,不敢移动,约20分钟,雨亦渐歇,环视各屋,墙亦震裂,瓦多动脱,墙墉倒塌多处。出至街前,邻众毕集,惊相寻问,有墙屋倒塌,而人为压毙者,有受伤者,有仅伤虚惊者,所言震声相同。期时,震又起,房屋十去三、四,而新建之房,屋瓦亦震脱。自是以后,人皆不敢室处,群居棚下.至下午4时,忽又响动,如波翻浪涌,屋皆摇荡,仆而复起,倒塌者已十之六七矣!人皆在外,幸未伤亡。唯自受此震荡,人人恐惧,余全家即移至街中对邻空场处,与邻右据地而坐,几无余隙,是夜露天坐宿,终非久计。余新筑之屋,脊瓦零落,壁酥砖裂,东屋尤甚,西屋稍好,不唯不敢居,亦不可居。翌时,全家移至西坑涯,新筑土岗,搭盖席棚一座,聚居于此。是夜(二十六日)风雨大作,连夜不停,棚皆渗漏,群相撑伞披被而坐,围坐一夜,但 觉夜长。而地仍不时震动有声,天明雨稍止,而屋之倒塌者已十之有八九矣!二十七日,天气时阴时晴,地仍震动,其轻重不等,至夜复大雨倾盆,不分点瓣,如倒银河,并时见火光,而隆隆雷声与地动之声,倒塌之声相呼应,犹如天崩地裂,人们莫不栗栗危惧,至夜分始止,而水则满坑满谷,房屋之倒塌几尽矣!至7貝2日,势稍稳定,唯自初震之日起至初四日,计已9日,地仍不时震动,声如殷雷,虽未如前次之甚,然人心不安,房屋已倒塌者不敢觅匠收拾,损失之巨不可数计矣!综计此次人民压毙者5000余人,受伤者不计其数,房屋倒塌者数十万间。
  此次地震,菏邑实为发源地,西北为甚,西南次之,东北较轻,城西20里解元集,全镇势若崩塌,人死者十居八九,屋宇无存,地成泥潭,人不能行,随地陷穴,或如单场,或如井眼,或扬飞沙,或涌黑水,十步一坑,五步一坎,几如蜂房水窝,受害最重者约有20余村,人畜死者无算,官方无法救济,而民之颠连困苦,诚有不堪言状者,此次之灾,实为前所未有,人生所未曾经者,而余则会逢其适,亦浩劫之难免也。刻下震动仍未停,究不知至何程度,推原其故,有谓系电流地中,地雷所鼓荡;有谓系地层空虚,为流沙所射激,余曾经地震四、五次,然皆一震即止,均未此次之甚切久也,故持之此笔以记之。
  二、1985年菏泽专区河网规划要点
  根据中央依靠群众,以蓄为主,以小型为主,以社办为主的方针,按照河网化新的经验及本地区地形地貌,水文、气象,作物生长等具体情况,在已有工程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规划,综合开发,全面 治理。
  (一)规划标准:主要目标是大雨不成灾,无雨保丰收,在这样要求下,实现全区河网化;灌溉自流化;河道阶梯化;工程系统化;水力电气化;提水机械化;耕地田园化;水产多样化;四旁绿化。
  (二)规划的具体要求
  1.大雨不成灾。据水文资料分析,我区百年一遇汛期一个月降雨量750公厘,径流量360公厘,如全区降雨普遍平衡,则全部径流量为37亿立方米。根据以蓄为主,尽量的蓄和必要的排,排而不灾的原则,全区村头坑塘应该扩大,蓄水4.3亿立方米;各地分散水库在引黄前汛期蓄存2.0亿立方米;利用洼地改变种植,修建作物水库(约33万亩),可蓄水2.2亿立方米;其余28.5亿立方米的水,需开挖河网蓄存13.2亿立方米,利用河流沿岸较大特洼地区临时滞蓄2.3亿立方米(约35万亩可一水一麦),其余13.0亿立方米,可陆续排入南四湖,不致成灾。(按:南四湖堤顶高程39.0米,水位至36.0米高程可蓄水50亿立方米。伊家河、韩庄运河20夭泄量约为5.0亿立方米。共55.0亿立方米。南四湖流域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我区面积为三分之一。其余地区坡水、山水区各半,充其量按泄水35%计,可泄入40亿立方米,加上我区泄入量共53亿立方米,尚不超过36.0高程,因此,不会造成灾害。按我区各河泄量估计,万福河及大沙河可泄1000秒立米,洙水、赵王等河约泄300秒立方米,则20天之内八可泄出13.0亿立方米,但实际情况很少全区降雨普遍平衡,如万福河以南地区达到百年一遇,万福河以北地区仅二十年一遇,则总径流量约为27亿立方来,排水量约5.7亿,不需临时滞蓄。
  如遇50年一遇,一月降雨量660公厘,径流267公厘,总水量27.4亿立方米,河网工程蓄存13.2亿立方米,村头坑塘蓄存4.3亿立方米,作物水库蓄存2.2亿立方米;分散水库可蓄2.0亿立方米,尚余5.7亿立方米,可以泄入南四湖,亦不会造成灾害。河道泄水能力亦不成问题。
  如遇20年一遇,一个月降雨550公厘,径流174公厘,总水量为17.9亿立方米,河网蓄存13.2亿立方米,村头坑塘蓄4.3亿立方米,作物水库可蓄0.4亿立方米,不需排泄。
  2.无雨保丰收
  (甲)水源估算,按上述水文资料及现有工程设计资料核算:
  (1)雨水:按我区平常年份汛期降雨量437公厘,其径流深为34.4公厘(村庄内为260公厘),全区总径流量为5.3亿立方米,可全部蓄存于河网及各类坑塘。加上河网及坑塘底部原有之地下水约3.6亿立方米,共有水8.9亿立方米,减去蒸发渗漏损失约0.5亿立方米,.则真正可供利用之水仅8.4亿立方米。
  (2)引黄水,山东、河南共同举办之东坝头引黄蓄灌工程,分配我省流量218秒立方米,按该工程设计资料除去输水期蒸发、渗漏损失以及给金乡供水2.25亿立方米外,可供我区水量为17.95亿立方米,(其中曹县水库蓄水9.3亿立方米,单县浮岗水库蓄水0.9亿立方米;黄河故道蓄水0.8亿立方米,其余为分散蓄存及汛期使用),减去蓄水以后蒸发、渗漏损失,有效水量为16.2亿立方米。其次在菏泽县刘庄建闸引黄,其设计流量为260秒立方米,现按8至11月份平均引水流量208秒立方米;3至7月份平均引水流量78秒立方米,此外,12月至2月份按流量30%,即78秒立方来引入河网,可蓄存6.1亿立方米,计水量为38.5亿立方米。除供给嘉祥县用水6.0亿立方米外,其余为32.4亿立方米。以上两处引黄工程,共可供我区水量48.6亿立方米。
  (2)地下水。我区地下水储藏量较多,为了达到双保险,必须大量提取地下水,计划打机井23000眼,每眼机井可出水8.0万立方米,共计水量18.3亿立方米。
  以上三类水共可供给我区用水75.3亿立方米,即使在汛期无雨的情况下,也可有66.9亿立方米的水供利用。
  (3)水量分配。我区原有耕地1460万亩,因开挖河网及筑路林带,占地约130万亩,连同所挖的坑塘及水库等,共计占地约260万亩,尚余土地1200万亩,可以耕种。
  发展水稻小麦连作300万亩,每亩小麦用水以300立方米,水稻每亩用水量为900立方米,共需水量为36亿立方米。
  发展水浇地900万亩'每亩以麦秋连作,小麦仍以每亩用水量300立方米计,杂粮以每亩用水100立方米计,共需水量为36亿立方米。
  以上灌溉用水总共为72亿立方米,其余水量3.3亿立方米可以分别用到水力发电1.3亿立方米,工业用水1.0亿立方米,航道逮闸用水1.0亿立方米,水产因每年平衡不消耗水量,可以不计。在一年不雨的干旱年份,也有水量63.6亿立方米,除了其他用水外,还可以保证灌溉用水的88.3%,完全可以保证丰收。
  第三节歌谣民谚
  一、河决歌
  八月九月河水溢,贾鲁堤防迷旧迹。
  涓涓起自涧溪间,顷刻岸崩数千尺。
  我行见此殊衔恤,观者如堵咸股栗。
  怒气喷却九天风,声若万雷号镇日。
  哺时东注如海倒,平原千里连苍昊。
  人家远近百无存,不黍高低付一扫。
  人民湛溺不知数,牛羊畜产何须顾。
  仓皇收拾水中粮,拟向他乡度朝暮。
  翻思山东富庶乡,百年生育菏吾皇。
  哀哉河伯何不仁!忍思一旦成苍茫。
  闻道当年瓠子河,兴卒十万功不磨。
  况复曹南水势雄,庙堂发策当何如! 君子不见东村子,父兮救子父先死。
  君又不见西村女,母子相持死不已。
  安得治河最上策,洒泪匐匍献天子。
  二、饥民叹
  去去勿复道,人家今几存!
  穷饿岂不苦,眷念吾乡村。
  即去欲何之?谁与具盘飨?
  携妇采苜蓿,且同糠犹谷。
  剥榆更取钱,折色已成髡。
  所赖活吾者,春来野菜繁。
   傍徨不见者,燥土没其根。
  日暮提筐归,凄凄洒泪痕。
  何以消长日厂何以救残魂。
  低垂气不苏,辗转心自扪。
  去年三冬糜,变卖及鸡豚。
  今春典尽衣,价值宁敢论!
  颓然四壁中,惟余釜与盆。
  父母座茅檐,白发待晨昏。
  连日无菽米,反哺愧酬恩。
  痴儿索梨果,随我烧柴门。
  饥饿如常岁,牵衣号且奔。
  百计浑无赖,尪尪倚败垣。
  咄嗟此奈何!命也向谁言。
  三、流民叹
  侧侧背乡井,迟迟行道侧。
   追逐唯家口,满目无亲识。
   有时相顾语,可怜各菜色。
   己矣既出门,得地乃得息。
   闻道何之南,人家富黍稷。
  沿途万万人,争走而兹域。
   负担不能远,谁知我心亟?
   赢人值此劳,容易疲筋力。
   畏粮临凤餐,蒙尘衣尽黑。
   日暮宿荒郊,愁吟声唧唧。
   人生信多艰,无家最可尽。
  己分填沟壑,沟壑辛故园。
  百转增焦虑,欲留留不得。
   岂无官给来,谁禁里胥克?
   岂无厂散粥,谁共妻子食。
  征途虽暂停,收入仍相逼。
   慨然一决绝,惆怅填胸臆。
   风急走浮云,林空无定翼。
   辛苦己备尝,漂流未有及。
   安得古郑侠,画此入图饬。
  走纳无逸殿,大布乾坤德。
   格雨更蠲租,男妇还耕织。
   逶迤家渐遥,回首望天北。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机构

菏泽地区
相关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