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水文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53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水文工作
分类号: P33
页数: 13
页码: 227-239
摘要: 水文工作是水利建设的尖兵,是抗旱防汛的耳目,是为防治旱、涝、碱自然灾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规划、设计积累资料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只是对一般水文现象进行定性观测,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对各种水文要素设站定位观测。菏泽地区的水文观测工作,始于1916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85年,计有降水观测站63处,河道测流站9处,地下水动态观测井342眼。
关键词: 水利建设 水文工作

内容

第一章水文工作
  水文工作是水利建设的尖兵,是抗旱防汛的耳目,是为防治旱、涝、碱自然灾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规划、设计积累资料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只是对一般水文现象进行定性观测,’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对各种水文要素设站定位观测。菏泽地区的水文观测工作,始于1916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85年,计有降水观测站63处,河道测流站9处,地下水动态观测井342眼。
  第一节机构设置
  建国前菏泽地处黄河、淮河流域,水文工作分别隶属山东省政府建设厅和有关流域水利机构领导;建国后,菏泽地区初属平原省管辖,各水文站由平原省领导,1952年平原省撤销,在菏泽地区境内的南运河刘口和大沙河黄寺水文站,移交给徐州一等水文站,安山水文站移交给黄河水利委员会接管。1956年全区水文测站归济宁分站领导。1959年建立菏泽地区水文分站,归属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I960年菏泽地区水文分站与定陶水科所合并,改名为菏泽专区水科所,戴启智任所长,由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直接领导。1961年又改为商泽专区水文分站,艾如根、刘景尧为副站长,仍属菏泽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领导。1958年至1961年各水文测站,均由各所在县水利建设指挥部管辖。
  1962年12月,菏泽专区水文分站交省,由水利厅命名为“山东省水利厅菏泽地区水文分站”。1963年2月由省水文站统一管辖。1964年2月,改为“山东省水文总站,菏泽地区水文分站”,郭云霭任教导员,魏新民任副站长。1975年李向东任副教导员,陈焕义任站长,王金灿任副站长。1984年李向东、黄永志、王士元任副站长,水文分姑下设行政组、测验组、水情组、地下水组。
  第二节站网建设
  1915年成立江淮水利测量局,该局于1916年在梁山县安山村设立安山水位站,观测东湖水位。1919年5月在安山村,设安山闸水位站。1934年3月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上,设高村水文站,观测水位、流量、含沙量。
  1919年建立曹县雨量站,1920年设单县雨量站,1931年设郓城、菏泽、巨野、定陶、成武雨量站,1932年设鄄城雨量站。1934年定陶、巨野县先后于各主要河流筹建测流站。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城镇被日寇占领,原有的水文站、雨量站都遭破坏,停止观测,资料中断。后来在日本,国民党统治时期,华北建设署一度恢复了黄河高村水文站,但资料残缺不全。
  为了加强水文工作,于1951年7月在赵王河魏楼、万福河魏庄、大沙河黄寺建立了河道流量观测站,到1975年水文站网已基本形成,共建国家雨量站55处,流量站9处,其中:梁济运河郭楼站1处;洙赵新河设丁里长、刘庄、魏楼站3处;东鱼河设马庄、牛小楼、张庄、李庙、黄寺站5处。有泥沙观测项目的计有丁庄、马庄、牛小 楼、张庄、李庙、黄寺6个站。到1985年,共有国家雨量站63处,流 量站9处,蒸发站3处。地下水观测井342眼。
  自1975年地下水观测资料开始单独整编、刊印,并设地下水观测井847眼,其中水化学分析井538眼,水温观测井213眼,1985年全区共有观测井342眼,其中地下水位观测井327眼。
  菏泽地区最早的蒸发站有鄄城、菏泽、郓城、成武、定陶、单县6处,观测时间为1931〜1636年(1934年停测),安山、刘口两处蒸发站观测时间为1951年〜1952年。
  1985年雨量站、水文站分布及其观测项目如下表第三节水文测验、调查
  水文测验是水文工作的基础,是通过定位观测、巡回测验,水文调查等方式,收集积累基本水文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各项水文数据。
  一、测验项目
  建国前,泽菏地区只有3处水文站,7处雨量站,6处蒸发站。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降雨量、蒸发量。建国后水文事业不断发展,测验项目逐渐增加,日臻完善,到1985年测验项目有水位(包括河道水位和地下水位)、流量、悬移质泥沙(包括含沙量、输沙率)水温、水化学分析、水质污染监测、水面比降、降水量、蒸发量、水文调查、含水率等项目。
  建国后到1959年建立菏泽地区水文分站时,有水文站6处,测验项目为水位、流量;雨量站11处,观测降水量;蒸发站3处,观测水面蒸发o1957年开始在黄寺站测定悬移质,即含沙量、输沙率,到1985年测定悬移质的有8个站。自1959年首先在黄寺站取样开始水化学分析,到1985年水化学分析站6处。自1962年开始土壤含水率的测定,到1985年测定土壤含水率的站有6处。1977年开始进行水质污染监测,1985年地表水水化学和水质监测合并为水质污染监测,有6处.测站。比降的测定自1958年开始,至1985年测定比降的测站有4处。
  二、测验方法与设备
  水位。建国前为直立式木质水尺,建国后。改用搪瓷水尺,自1975年开始用水面浮标法施测,或用水面比降法推算流量。菏泽地区自1959年建站以来大都是用流速仪测流,测流设备用测船沿水文缆道过河测流。
  悬移质泥沙。泥沙取样采用横式取样器、瓶式汲水样器等。
  降水量。建国前一般使用口径为20、32厘米和20厘米的普通雨量器观测,自1966年开始用自记雨量计。
  水面蒸发。建国前使用89厘米套盆式蒸发器观测,1964年开始在黄寺站使用E601蒸发器观测。
  水化学、水质污染。自1959年开始水化学分析,建立了水化学分析室。1983年建立水质污染监测室,化验室设备有:万分之一天平,721分光光度计、测汞仪、烘箱、冰箱、水浴锅等仪器,以及所需化学药品,化验室于1985年撤销,自此,菏泽地区水样送济宁分站化验室分析。
  1985年底有木船3艘,钢船1艘,手摇缆道9处,电动缆道1套,自记水位台8架,对讲机2台。
  三、地下水动态观测
  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始于1974年5月,按照网状均匀分布的要求,全区设观测井点847个。观测项目有:水位、水温、水化学分析,降雨、地面蒸发和土壤含水率等,1982年和1985年,分别对观测井点作了调整,1985年有普通观测井278眼,重点观测井64眼,共342眼,其中情报井142眼,详细情况见表8—5。
  1975年开始,地下水观测资料单独刊印,每年一册,其中1979年至1982年没有刊印。1975年刊印内容有:测井一览表,地下水位表、水温表、水化学成果表。图件有:观测井点分布图,丰枯水期水位等值线图,丰、枯水期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及年变幅图。刊布847眼观测井水位,埋深资料,213眼井水温资料,538眼观测井水化学资料等。四、水文调查
  自60年代中期开始,菏泽地区修建一些拦河闸及提水工程,大量蓄水、引水。菏泽水文分站仅靠原有设施不能全部控制流域内的天然水量,为解决人类活动对水文测验工作的影响,自1969年起,即开始水文调查工作,1972年将调查资料刑入水文年鉴。自1974年水利电力部颁发了《水文测验试行规范》以后,即使水文调查H作,走向了规范化、系统化。
  水文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水文定位观测。包括流域内水利工程、蓄水量,引进泄出水量、灌溉面积和灌溉定额,滞洪、分洪、决口等情况。另外,对测:站资料发生显著影响的因素,也要作较细的调查。
  二是,洪、枯水及暴雨调查。主要调查测站及其特殊地点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最大流量,暴雨量和最小枯水流量等。
  三是,对当前生产建设服务的项目。如为防汛所需进行的测站上、下游可能淹没范围的调查等。
  第四节水资源评价
  菏泽地区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逐步深入开展起来的。建国后,50年代后期,做过零星的水文地质勘探,70年代中期做过地下水普查,80年代前期,各县(市)按照统一部署做,了水资源调查评价,80年代中期,地区在各县、市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区性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主要成果如下:
  一、1980年10月至1985年,10个县(市)完成了各自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
  二、1981年8月完成《定陶县(试点县)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技术总结》。
  三、1981年12月编写完成了培训班材料一《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
  四、1983年10月完成《黄河侧渗对菏泽地区地下水补给量的计一算》。
  五、1985年完成了《菏泽地区0—8米土壤盐性钻探》。
  第五节水文情报与预报
  水情工作,是一种为抗旱、防汛、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管理调度等准确及时地提供雨情、水情、境情、灾情信息,并为各级领导当好耳目和参谋的重要工作。
  一、水文情报(一)报汛站网
  菏泽地区报汛站网,50年代站网很少,60年代初期开始境情测报。1959年,全区雨量站10处,1985年发展到63处,报汛雨量站28处,基本控制了全区降雨的时空分布。河道报汛站,基本控制了河流的流量变化过程,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报汛站网。
  (二)报汛内容
  全区报汛任务,分为汛期和非汛期两种,汛期除定时发报日雨量外,由于这个地区为平原,故按4段4次发报,基本上控制了全区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非汛期一般只有部分站,测报日雨量,有些年份,因抗旱需要,选择重点加报14时雨量。为了掌握全区主要河道水情变化,枯、丰季均定时发报流量,当出现暴雨、洪水,水位、流量剧烈变化时,按报汛任务书加报。
  自1962年开始进行境情测报工作,到1985年有境情站12处,采用取土,烘干称重法计算土壤含水率,按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旱涝测报须知》,向省、地抗旱防汛指挥部拍报境情,水文分站点绘惰情等值线图,配合降雨等值线图,作物生长情况,分析各种旱情(一般为适应、轻旱、重旱三级)。60年代只提供定性分析材料,1968年至1970年菏泽水文分站曾和地区气象台合作,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墙情普查,从70年代初期开始,向各级领导提供定量分析材斜,作为指导抗旱的依据。
  从50年代至1985年,主要用电报传送雨情、水情,即各基层报汛站通过邮电局,向省、地防汛机构、中央防总等单位拍报。
  (三)水文情报的服务范围和效果
  水文情报工作,主要服务于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工程管理和调度等,为工农业生产准确及时地提供雨情、水情和墙情,当好各级领导的耳目和参谋。自建国以来,菏泽地区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水文情报监测、传输、收集整理系统:为抗旱防汛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水文预报
  水文预报工作,山东省是自1955年开始的,1956年省水文总站编制了沂、沭、泗等主要河流控制站的洪水预报方案,1959年汛期即开始做南四湖洪水预报。自I960年春,全区即运用趋势、相关法等简易方法,开展了降水量及主要河道流量的长期预报,提供地区防汛部门参考。1960年以后,洪水作业预报实行分级负责,菏泽地区内的河道洪水作业预报,主要由菏泽水文分站负责发布,凡是流域性较大型的洪水作业预报则由省水文总站负责发布。
  第六节水文资料整编印刷
  随着水文测验项目的开展,水文资料整编和刊印的内容也逐渐增加,项目也随之增多,表格内容也臻以完善,菏泽地区水文资料不单独刊印,纳入沂、沐、泗、运整编资料中统一刊印。
  一、资料积累概况
  建国前,菏泽地区已有少数水文站、雨量站,积累了部分资料,但当时没有进行系统整理刊印,所以资料残缺不全。基国后,山东沓水利局和治淮委员会,分别集中技术人员,对建国前的水文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与选择,汇编刊印了《淮河流域沂沫泗区水文资料》。
  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水文站不断增加,各种水文资料整编工作;也逐渐走向注规化,逐年整理、审查、汇编刊印。1953年中央水利部颁发《水文资料整编成果表式和填制说明》,淮河流域沂、沭、泗区水文测站资料,由治淮委员会,进行审查汇编,刊印《淮河流域水文资料》,菏泽地区水文资料也刊印在该资料之中。
  1958年4月颁发了《关于全国水文资料卷册分装规定》,將原《淮河流域水文资料(沂、沭、汶、泗区)》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5卷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第7、8册(沂沐泗运及南四湖区)。
  1964年8月按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水文年鉴审编刊印暂行规范》的规定,将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5卷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第7、8册(沂、沭、泗,运及南四湖),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5卷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第5册(沂河、沭河水系及沿海诸小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5卷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第6册 (运河、泗河水系及南四湖区)。
  二、资料整编
  1964年8月水利电力部颁发《水文年鉴审编刊印暂行规范》,对水文年鉴汇编刊印前水文资料整编、审查、复查、汇编刊印各阶段工作作了具体规定,使水文资料整编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1967年〜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水文资料整编成果精度受到了一定影响,有些资料未能刊入《水文年鉴》。1970年后,水文资料整编工作逐步恢复正常,汇编刊印工作也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
  1976年水利电力部颁发《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及《测验手册》,省水文总站于1979年制定了《水文资料整编补充规定》。地区水文分站于汛前、汛后,年底分三次对全区水文测站资料成果进行审查,由省水文总站作了复审。1979年开始用电子计算机整编淮河流域第5、6册水文资料中之部分降雨资料。1980年用电子计算机整编淮河流域第5、6册水文资料中全部降雨量资料。同年对河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等水文资料正式采用电子计算机整编成果。
  除将水文资料逐年汇编刊印《水文年鉴》外,自1958年分期进行全省水文特征值统计工作。到1985年已审查汇编了《山东省水文特征值统计资料》,分别于1958年、1972年、1982年出版。
  全区历年水文资料整编成果,均按有关规定对资料整编成果进行审查验收,达到规定的标准。
  三、刊印内容
  (一)基本水文资料。建国初期仅整编刊印、水位、流量、降水量、蒸发量以及考证材料等水文资料。1957年开始刊印黄寺站“实测悬移质输沙率成果表”及“逐日平均输沙率表”和“逐日平均含沙量成果表”。
  (二)地下水位资料。1958年刊印了黄寺水文站地下水观测资料,“地下水位表”和“逐日平均地下水位表”。1959年刊印黄寺水文站"地下水水化学成果表"。自1975年起,将地下水观测资料按县、市行政区划,单独汇编刊印。
  (三)水化学资料。1959年开始印魏庄、黄淮站水化学分析成果。1985年根据水利部颁发的《水质监测规范》,将水质监测资料归淮河流域领导机构刊印,不再刊入《水文年鉴》内。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