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 水利基础工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536
颗粒名称: 第八篇 水利基础工作
分类号: TV1
页数: 28
页码: 227-254
摘要: 水文工作是水利建设的尖兵,是抗旱防汛的耳目,是为防治旱、涝、碱自然灾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规划、设计积累资料的一项重要工作勘测、规划、设计是水利建设中的基础工作,也是水利工程兴建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自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勘测规划设计工作越来越为重要,在整个水利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关键词: 水利工作 水利管理

内容

第八篇水利基础工作
  第一章水文工作
  水文工作是水利建设的尖兵,是抗旱防汛的耳目,是为防治旱、涝、碱自然灾害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规划、设计积累资料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开始,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只是对一般水文现象进行定性观测,直到19世纪80年代,才开始进行对各种水文要素设站定位观测。菏泽地区的水文观测工作,始于1916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1985年,计有降水观测站63处,河道测流站9处,地下水动态观测井342眼。
  第一节机构设置
  建国前菏泽地处黄河、淮河流域,水文工作分别隶属山东省政府建设厅和有关流域水利机构领导;建国后,菏泽地区初属平原省管辖,各水文站由平原省领导,1952年平原省撤销,在菏泽地区境内的南运河刘口和大沙河黄寺水文站,移交给徐州一等水文站,安山水文站移交给黄河水利委员会接管。1956年全区水文测站归济宁分站领导。1959年建立菏泽地区水文分站,归属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1960年菏泽地区水文分站与定陶水科所合并,改名为菏泽专区水科所,戴启智任所长,由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直接领导。1961年又改为菏泽专区水文分站,艾如根、刘景尧为副站长,仍属菏泽专区水利建设指挥部领导。1958年至1961年各水文测站,均由各所在县水利建设指挥部管辖。
  1962年12月,菏泽专区水文分站交省,由水利厅命名为“山东省水利厅菏泽地区水文分站”。1963年2月由省水文站统一管辖。1964年2月,改为“山东省水文总站,菏泽地区水文分站”,郭云霭任教导员,魏新民任副站长。1975年李向东任副教导员,陈焕义任站长,王金灿任副站长。1984年李向东、黄永志、王士元任副站长,水文分姑下设行政组、测验组、水情组、地下水组。
  第二节站网建设
  1915年成立江淮水利测量局,该局于1916年在梁山县安山村设立安山水位站,观测东湖水位。1919年5月在安山村,设安山闸水位站。1934年3月由黄河水利委员会在黄河上,设高村水文站,观测水位、流量、含沙量。
  1919年建立曹县雨量站,1920年设单县雨量站,1931年设郓城、菏泽、巨野、定陶、成武雨量站,1932年设鄄城雨量站。1934年定陶、巨野县先后于各主要河流筹建测流站。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大部分城镇被日寇占领,原有的水文站、雨量站都遭破坏,停止观测,资料中断。后来在日本,国民党统治时期,华北建设署一度恢复了黄河高村水文站,但资料残缺不全。
  为了加强水文工作,于1951年7月在赵王河魏楼、万福河魏庄、大沙河黄寺建立了河道流量观测站,到1975年水文站网已基本形成,共建国家雨量站55处,流量站9处,其中:梁济运河郭楼站1处;洙赵新河设丁里长、刘庄、魏楼站3处;东鱼河设马庄、牛小楼、张庄、李庙、黄寺站5处。有泥沙观测项目的计有丁庄、马庄、牛小 楼、张庄、李庙、黄寺6个站。到1985年,共有国家雨量站63处,流 量站9处,蒸发站3处。地下水观测井342眼。
  自1975年地下水观测资料开始单独整编、刊印,并设地下水观测井847眼,其中水化学分析井538眼,水温观测井213眼,1985年全区共有观测井342眼,其中地下水位观测井327眼。
  菏泽地区最早的蒸发站有鄄城、菏泽、郓城、成武、定陶、单县6处,观测时间为1931〜1636年(1934年停测),安山、刘口两处蒸发站观测时间为1951年〜1952年。
  1985年雨量站、水文站分布及其观测项目如下表第三节水文测验、调查
  水文测验是水文工作的基础,是通过定位观测、巡回测验,水文调查等方式,收集积累基本水文资料,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各项水文数据。
  一、测验项目
  建国前,泽菏地区只有3处水文站,7处雨量站,6处蒸发站。测验项目有水位、流量、降雨量、蒸发量。建国后水文事业不断发展,测验项目逐渐增加,日臻完善,到1985年测验项目有水位(包括河道水位和地下水位)、流量、悬移质泥沙(包括含沙量、输沙率)水温、水化学分析、水质污染监测、水面比降、降水量、蒸发量、水文调查、含水率等项目。
  建国后到1959年建立菏泽地区水文分站时,有水文站6处,测验项目为水位、流量;雨量站11处,观测降水量;蒸发站3处,观测水面蒸发o1957年开始在黄寺站测定悬移质,即含沙量、输沙率,到1985年测定悬移质的有8个站。自1959年首先在黄寺站取样开始水化学分析,到1985年水化学分析站6处。自1962年开始土壤含水率的测定,到1985年测定土壤含水率的站有6处。1977年开始进行水质污染监测,1985年地表水水化学和水质监测合并为水质污染监测,有6处.测站。比降的测定自1958年开始,至1985年测定比降的测站有4处。
  二、测验方法与设备
  水位。建国前为直立式木质水尺,建国后。改用搪瓷水尺,自1975年开始用水面浮标法施测,或用水面比降法推算流量。菏泽地区自1959年建站以来大都是用流速仪测流,测流设备用测船沿水文缆道过河测流。
  悬移质泥沙。泥沙取样采用横式取样器、瓶式汲水样器等。
  降水量。建国前一般使用口径为20、32厘米和20厘米的普通雨量器观测,自1966年开始用自记雨量计。
  水面蒸发。建国前使用89厘米套盆式蒸发器观测,1964年开始在黄寺站使用E601蒸发器观测。
  水化学、水质污染。自1959年开始水化学分析,建立了水化学分析室。1983年建立水质污染监测室,化验室设备有:万分之一天平,721分光光度计、测汞仪、烘箱、冰箱、水浴锅等仪器,以及所需化学药品,化验室于1985年撤销,自此,菏泽地区水样送济宁分站化验室分析。
  1985年底有木船3艘,钢船1艘,手摇缆道9处,电动缆道1套,自记水位台8架,对讲机2台。
  三、地下水动态观测
  地下水动态观测工作,始于1974年5月,按照网状均匀分布的要求,全区设观测井点847个。观测项目有:水位、水温、水化学分析,降雨、地面蒸发和土壤含水率等,1982年和1985年,分别对观测井点作了调整,1985年有普通观测井278眼,重点观测井64眼,共342眼,其中情报井142眼,详细情况见表8—5。
  1975年开始,地下水观测资料单独刊印,每年一册,其中1979年至1982年没有刊印。1975年刊印内容有:测井一览表,地下水位表、水温表、水化学成果表。图件有:观测井点分布图,丰枯水期水位等值线图,丰、枯水期地下水埋深等值线图及年变幅图。刊布847眼观测井水位,埋深资料,213眼井水温资料,538眼观测井水化学资料等。四、水文调查
  自60年代中期开始,菏泽地区修建一些拦河闸及提水工程,大量蓄水、引水。菏泽水文分站仅靠原有设施不能全部控制流域内的天然水量,为解决人类活动对水文测验工作的影响,自1969年起,即开始水文调查工作,1972年将调查资料刑入水文年鉴。自1974年水利电力部颁发了《水文测验试行规范》以后,即使水文调查H作,走向了规范化、系统化。
  水文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一是,水文定位观测。包括流域内水利工程、蓄水量,引进泄出水量、灌溉面积和灌溉定额,滞洪、分洪、决口等情况。另外,对测:站资料发生显著影响的因素,也要作较细的调查。
  二是,洪、枯水及暴雨调查。主要调查测站及其特殊地点的特大洪水最高水位,最大流量,暴雨量和最小枯水流量等。
  三是,对当前生产建设服务的项目。如为防汛所需进行的测站上、下游可能淹没范围的调查等。
  第四节水资源评价
  菏泽地区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小到大,由浅到深,逐步深入开展起来的。建国后,50年代后期,做过零星的水文地质勘探,70年代中期做过地下水普查,80年代前期,各县(市)按照统一部署做,了水资源调查评价,80年代中期,地区在各县、市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开展了全区性的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主要成果如下:
  一、1980年10月至1985年,10个县(市)完成了各自的《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
  二、1981年8月完成《定陶县(试点县)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技术总结》。
  三、1981年12月编写完成了培训班材料一《水资源调查评价与水利区划》。
  四、1983年10月完成《黄河侧渗对菏泽地区地下水补给量的计一算》。
  五、1985年完成了《菏泽地区0—8米土壤盐性钻探》。
  第五节水文情报与预报
  水情工作,是一种为抗旱、防汛、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管理调度等准确及时地提供雨情、水情、境情、灾情信息,并为各级领导当好耳目和参谋的重要工作。
  一、水文情报(一)报汛站网
  菏泽地区报汛站网,50年代站网很少,60年代初期开始境情测报。1959年,全区雨量站10处,1985年发展到63处,报汛雨量站28处,基本控制了全区降雨的时空分布。河道报汛站,基本控制了河流的流量变化过程,形成了比较合理的报汛站网。
  (二)报汛内容
  全区报汛任务,分为汛期和非汛期两种,汛期除定时发报日雨量外,由于这个地区为平原,故按4段4次发报,基本上控制了全区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非汛期一般只有部分站,测报日雨量,有些年份,因抗旱需要,选择重点加报14时雨量。为了掌握全区主要河道水情变化,枯、丰季均定时发报流量,当出现暴雨、洪水,水位、流量剧烈变化时,按报汛任务书加报。
  自1962年开始进行境情测报工作,到1985年有境情站12处,采用取土,烘干称重法计算土壤含水率,按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旱涝测报须知》,向省、地抗旱防汛指挥部拍报境情,水文分站点绘惰情等值线图,配合降雨等值线图,作物生长情况,分析各种旱情(一般为适应、轻旱、重旱三级)。60年代只提供定性分析材料,1968年至1970年菏泽水文分站曾和地区气象台合作,根据需要,不定期开展墙情普查,从70年代初期开始,向各级领导提供定量分析材斜,作为指导抗旱的依据。
  从50年代至1985年,主要用电报传送雨情、水情,即各基层报汛站通过邮电局,向省、地防汛机构、中央防总等单位拍报。
  (三)水文情报的服务范围和效果
  水文情报工作,主要服务于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工程管理和调度等,为工农业生产准确及时地提供雨情、水情和墙情,当好各级领导的耳目和参谋。自建国以来,菏泽地区逐步建立了一整套水文情报监测、传输、收集整理系统:为抗旱防汛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在工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水文预报
  水文预报工作,山东省是自1955年开始的,1956年省水文总站编制了沂、沭、泗等主要河流控制站的洪水预报方案,1959年汛期即开始做南四湖洪水预报。自I960年春,全区即运用趋势、相关法等简易方法,开展了降水量及主要河道流量的长期预报,提供地区防汛部门参考。1960年以后,洪水作业预报实行分级负责,菏泽地区内的河道洪水作业预报,主要由菏泽水文分站负责发布,凡是流域性较大型的洪水作业预报则由省水文总站负责发布。
  第六节水文资料整编印刷
  随着水文测验项目的开展,水文资料整编和刊印的内容也逐渐增加,项目也随之增多,表格内容也臻以完善,菏泽地区水文资料不单独刊印,纳入沂、沐、泗、运整编资料中统一刊印。
  一、资料积累概况
  建国前,菏泽地区已有少数水文站、雨量站,积累了部分资料,但当时没有进行系统整理刊印,所以资料残缺不全。基国后,山东沓水利局和治淮委员会,分别集中技术人员,对建国前的水文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与选择,汇编刊印了《淮河流域沂沫泗区水文资料》。
  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水文站不断增加,各种水文资料整编工作;也逐渐走向注规化,逐年整理、审查、汇编刊印。1953年中央水利部颁发《水文资料整编成果表式和填制说明》,淮河流域沂、沭、泗区水文测站资料,由治淮委员会,进行审查汇编,刊印《淮河流域水文资料》,菏泽地区水文资料也刊印在该资料之中。
  1958年4月颁发了《关于全国水文资料卷册分装规定》,將原《淮河流域水文资料(沂、沭、汶、泗区)》改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5卷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第7、8册(沂沐泗运及南四湖区)。
  1964年8月按水利电力部颁发的《水文年鉴审编刊印暂行规范》的规定,将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5卷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第7、8册(沂、沭、泗,运及南四湖),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5卷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第5册(沂河、沭河水系及沿海诸小河)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第5卷淮河流域水文资料》第6册 (运河、泗河水系及南四湖区)。
  二、资料整编
  1964年8月水利电力部颁发《水文年鉴审编刊印暂行规范》,对水文年鉴汇编刊印前水文资料整编、审查、复查、汇编刊印各阶段工作作了具体规定,使水文资料整编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1967年〜1969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水文资料整编成果精度受到了一定影响,有些资料未能刊入《水文年鉴》。1970年后,水文资料整编工作逐步恢复正常,汇编刊印工作也逐步走向正规化、规范化。
  1976年水利电力部颁发《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及《测验手册》,省水文总站于1979年制定了《水文资料整编补充规定》。地区水文分站于汛前、汛后,年底分三次对全区水文测站资料成果进行审查,由省水文总站作了复审。1979年开始用电子计算机整编淮河流域第5、6册水文资料中之部分降雨资料。1980年用电子计算机整编淮河流域第5、6册水文资料中全部降雨量资料。同年对河道的水位、流量、含沙量、降水量等水文资料正式采用电子计算机整编成果。
  除将水文资料逐年汇编刊印《水文年鉴》外,自1958年分期进行全省水文特征值统计工作。到1985年已审查汇编了《山东省水文特征值统计资料》,分别于1958年、1972年、1982年出版。
  全区历年水文资料整编成果,均按有关规定对资料整编成果进行审查验收,达到规定的标准。
  三、刊印内容
  (一)基本水文资料。建国初期仅整编刊印、水位、流量、降水量、蒸发量以及考证材料等水文资料。1957年开始刊印黄寺站“实测悬移质输沙率成果表”及“逐日平均输沙率表”和“逐日平均含沙量成果表”。
  (二)地下水位资料。1958年刊印了黄寺水文站地下水观测资料,“地下水位表”和“逐日平均地下水位表”。1959年刊印黄寺水文站"地下水水化学成果表"。自1975年起,将地下水观测资料按县、市行政区划,单独汇编刊印。
  (三)水化学资料。1959年开始印魏庄、黄淮站水化学分析成果。1985年根据水利部颁发的《水质监测规范》,将水质监测资料归淮河流域领导机构刊印,不再刊入《水文年鉴》内。
  第二章勘测与规划设计
  勘测、规划、设计是水利建设中的基础工作,也是水利工程兴建不可缺少的前期工作,自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这项工作极为重视,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勘测规划设计工作越来越为重要,在整个水利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
  第一节机构与人员
  建国前菏泽地区不但没有专门的水利勘测设计机构,同时,也没有本项工作的专业人员,建国后,1952年专署设建设科,科下设水利队,编制23人,除负责水利工程的测量、规划、设计外,并兼管施工和打井灌溉工作。1955年专署设水利科,水利队改属水利科领导,业务不变;1957年水利科撤销,改为菏泽地区水利局,局下设有工程股,其测量规划设计工作,则由工程股负责,1958年地区水利局和省治淮指挥部下设的万福河指挥部合并,建立了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即组建了规划设计室和测量队,端制35人,负责全区水利工程的勘测和规划设计工作。1963年规划设计室撤销,其业务归属于工务科,后因工作需要,于1966年又重新恢复。1968年底撤销,1980年复建,1985年经省审查合格后,正式批准菏泽地区勘测设计室,设计证书,为水乙建丁级,编制20人,有高级工程师4人,并设有总工程师室。
  第二节水利工程勘测
  建国后,菏泽地区水利工程勘测工作,由于缺乏技术人员和设备,较大的地质钻探和大型的勘测任务,主要由省内承担,一般小型农田水利方面的查勘任务,由地方水利部门承担。,
  一、查勘建国初期,平原省水利局第一勘测队,由廖效舜队长带领来菏。首先,对赵王河流域进行查勘,其范围包括:东明、菏泽、鄄城、郓城、巨野、嘉祥、济宁等七个县市,面积为2500多平方公里。查勘的重点是菏泽县的七里河、太平溜,鄄城县的临濮沙河,鄄城、巨野、嘉祥县境内的赵王河等查勘中并对重点河段,测绘了局部地形和纵横断面图,最后,写出了《赵王河查勘工作报告》,并提岀了治理的规划方案,据此,于1952年经平原省政府批准,对菏泽县的七里河和自安兴集至嘉祥县马村集一段的赵王河,进行了开挖治理。尔后,对万福河、洙水河、梁济运河以及整个湖西水系调整和引黄工程的建设等,都是经过详细的勘查后,进行规划设计而实施的。至1985年全区共查勘较大的水利工程项目达500多项,另外,对水文地质,水资源进行过一次大普查,土壤两次大普查。为此,查勘工作不但给已建工程提供了资料依据;同时对未建工程,也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测绘
  菏泽地区的测绘队伍,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自1953年开始,测岁会队伍在原菏泽专署建设科水利队的基础上起步,当时队长段振东,技术员曹莲舫,其他成员为抽调的行管人员和从社会招聘的知识青年。那时的主要任务是:承担河道纵横断面和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小面积地形测量任务,同时,还担负着规划、设计和施工任务。成立后,首次到定陶县店子洼沟適畦田工程,工地现场练兵,圆满完成了1/10000的30平方公里面积地形测绘任务;尔后,于1954年春又完成了流经菏泽、定陶、巨野的洙水河;1955年至1957年完成了曹县的白花河、曹北河、太行堤河;梁山县的宋金河以及鄄城县的张苏尹楼,巨野县的龙固集;成武县的普济;単县的刘寨、黄寺;郓城县的候集和十二连洼等七个大洼的测量任务。随着水利建设的发展,测绘任务的加重,测绘队伍不断扩大,业务水平也不断提高,从而开展了精密水准和大比例尺的大地控制测量工作。至1985%完成了东鱼河、万福河、梁济运河、洙赵新河等几个大流域内河道的设计和施工测量以及局部的地形测量任务。共计测绘河道、灌区、闸址、扬水站以及各类地形图计2000多平方公里,水准测量11.0万公里。
  第三节水利工程规划设计
  自建国至50年代末期,地区境内的大中型水利工程,一般由省水.利厅负责规划设计,小型工程由地区自己承担。自1959年5月,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指挥部成立规划设计室后,编制11人,由杨绪斌任主任,其业务范围逐渐扩大,开始承担小流域和全区内河道的设计任务。1963年规划设计室撤销,归属于工务科,后因工作需要,于1965年8月又恢复了规划设计室,主任仿由杨绪斌担任;1968年底撤销;1980年元月复建,先后由常大相、李化玺、白文立任主任,1985年经.省审查合格后,正式批准菏泽地区勘测设计室,设计证书为水乙建丁级。历年主要规划设计项目记述于下:
  一、建国初期,菏泽地区的主要矛盾,是涝灾,首先对重点灾区万福河流域进行全面规划,1956年水利部批准治淮委员会勘测设计院编报的《万福河除涝规划》,根据这一规划,先后治理了大沙河,新挖了安济河、定陶新河,疏浚了西沟等工程,从此万福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得到缓解。二、为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发展引黄灌溉,提前实现全区水利化,在山东省水利厅、勘测设计院的帮助下,编制了太行堤水库灌溉规划与设计:1959年编制了刘庄引黄灌溉规划与设计。实施后,因工程不配套,排水系统不健全,加之,灌溉面积过大,管理无经验,一度增加了涝碱灾害,于1962年停止运用,但通过工作实践培养了一批水利规划设计科技人才,充实了规划设计力量。
  三、1963年大雨后,为扩大湖西地区排水出路,由省水利厅组织菏泽、济宁两地区,开始酝酿湖西排水工程大改道规划方案,1964年山东省南四湖流域治理工程局,编制了《山东省南四湖流域近期(1966〜1970年)治理规划》中,提出湖西新河方案,这一规划,后经淮委规划组勘查研究,给有关地、县反复协商,几次编报设计,水电部和省领导多次批示,并经几次补充修改,1967年开始实施,于1970年基本完成了湖西水系调整的整体规划和东鱼河骨干排水工程的兴建。
  四、1963、1964年两次大水后,由于严重的内涝灾害,广大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治理洙水、赵王两河。由山东省南四湖流域工程局会同菏泽、.济宁两地区,于1965年先后编报了洙赵新河设计任务书及设计文件,经山东省批准,自1965年至1966年施工完成。至1971年和1972年为了最大限度地将高水截入洙赵新河,尽量减轻梁济运河负担,又规划设计开挖了鄄郓和郓巨两条新开河道,调整了水系,理顺了排水系统,减轻了内涝灾害。
  五、1965年全区干旱严重,抗旱缺乏水源,各县要求恢复引黄灌溉,经地委研究,请示省委,转报中央,于1966年3月水利电力部拟准,同意恢复引黄灌溉,但必须积极慎重,所有引黄灌溉一定报规划设计,根据这一精神,1965年菏泽地区水利局编制了刘庄、黄寨、苏泗庄、陈垓四个灌区的规划设计。1967年编制了苏阁、东平湖两灌区的规划设计;1971年编制了阎潭灌区的规划设计;1972年编制了旧城灌区的规划设计。使引黄灌漑纳入了发展轨道。
  六、为了有效地治理全区旱涝碱三大自然灾害,于1979年1月编制了《万南小流域除涝改碱会战区规划与设计》,自1979年冬到1984年底,经过五年的时间,按规划设计全部完成。
  七、菏泽地区沿黄10公里以内,据调查有沙碱涝洼地160余万亩,严重影响着沿黄群众的生产与生活,为了充分利用黄河水沙资源,通逊放淤改土,改变沿黄生产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于1980年编制了《菏泽地区引黄淤改规划》,到1985年己淤改130多万亩,完成规划任务的80%。
  八、为充分发挥菏泽地区引黄优势,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于1982年编制了《菏泽地区引黄灌区抗旱送水工程规划》,根据规划,同时,还编制了阎潭、刘庄、旧城三条送水工程设计,实施后扩大引黄抗旱面积609万亩。
  九、1984年8月编制了单县徐寨闸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扩大引河灌溉面积11.0万亩,补源面积10万亩。
  第三章水利科技
  自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以后,明确了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实践证明,水利建设的发展,就是依靠科学技术的推动而前进的。菏泽地区各级水利部门,在上级有关科技部门指导下,根据菏泽地区水利建设的发展需要,充分调动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了科学 事业的发展。1979年地区水利局增设了科教科,1980年菏泽地区成立了水利学会,把全区水利科技人员组织起来,广泛开展学术研究,引进新技术,大搞科学试验,为发展水利,振兴农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试验研究的课题,多数是围绕水资源日趋贫乏的情况,探求如何为农业增产服务的途径,几年来重点试验研究了水资源开发,灌溉技术以及引黄泥沙淤积等。这些试验项目,经过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都已提出了有价值的成果,多数已在实际应用中,发挥出很大效益,并荣获省、地级科技奖励。
  第一节科技发展及研究内容
  在水文和水资源工作上:从50年代开始,即开展了洪水调查、雨情、1情测报工作;60年代初与省水科所配合进行了除涝水文的试验研究,70年代即开展引黄渠首防淤及输沙、沉沙的试验研究,80年代,全区性地进行水资源评价工作。
  在水利工程方面:60年代地区水利局开展了低水头和灌柱桩闸的水力计算和试验;70年代开展特细沙混凝土,用于建筑物的研究,和推广应用;80年代推广应用水泥裹沙喷射混凝土。
  在施工技术方面:50年代在土坝施工中,为保证质量,试行水中倒土的试验研究。70年代在建筑物施工中,为节约“三材”进行预埋块石的研究。
  在农田水利方面:50年代至60年代,重点进行土壤盐渍化防治,农田灌溉和排水方面的研究;70年代至80年代,开展了电测找水技术,及旱、涝、碱综合治理方面的试验研究。同时,研究推广、应用
  排灌机械“改阀”、机井“机泵下卧”以及“激发极化法寻找基岩裂隙水”等技术。对引黄泥沙处理和利用,进行了刘庄引黄渠首引水防淤测验和阎潭淤灌区的泥沙利用的研究。
  第二节试验研究与成果
  —、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转化的试验。
  为了准确评价和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更好地为工农业生产服务,于1981年,就开始酝酿收集有关资料为试验“三水”转化作好准备。1983年山东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下达了“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三水转化关系的研究”课题,并列为“六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菏泽地区水利局、菏泽水文分站、定陶县水利局三单位共同承担,试区设在定陶县邓集乡姜楼大队附近,对气象、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系统的观测和试验,目的是通过试验研究,提交岀一套完整的有关“三水”转化关系的重要成果。
  这个试验区的三水转化水文模型,是在南京水文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张海伦教授和杨裕英工程师的具体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模型经过邓集试验区1981年一1984年的实测资料验证,精度提高(97%以上),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逐日降水量和水面蒸发量输入计算机,三分钟之内即可将全年逐日地表水和地下水量打印输出,并同时打印逐日地下水位盘程线,本模式的计算精度和工作效率是现行的手算方法无法比拟的,在邓集试验区水资源计算中,是成功的,为邓集试区及相同类型的水资源评价,水利规划,洪水预报,提供了先进的分柝计算手段。
  二、管道灌溉技术试验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日益增多,水资源越来越感不足, 为了发展农业节约用水,1980年成武县进行了管道灌溉系统试验研究,主要试验了半固定式和移动式两种类型,其管道所用材料,包括塑料软管、塑料硬管和铝管以及塑料薄膜管等,通过试验,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省水:经过抽水试验,土渠输水80米,利用率为62%,塑料管输水利用率达97%,可节水35%,土渠畦灌浇水定额,每亩用水量56立方米;管道输水用长畦短浇的办法,由于减少了渗漏,每亩用水量仅45立方米。
  (二)节能:土渠每入田间100立方米水量,耗柴油4.4公斤;管道输送,同样水量,耗油量2.8公斤,加上每次减少10立米的用水量,则每亩次节省柴油1.08公斤。
  (三)省工:用土渠畦灌一天(工作10小时)浇地2.8亩,管道灌溉,一天可浇地6.2亩;土渠输水灌溉,一般需3人管理,管道灌溉1.5人即可。
  (四)省地:控制灌溉面积200亩,土渠占地2.25亩,管道灌溉,采取暗明管相结合,占地0.23亩。
  由于管道灌溉,既节省了水量,又降低了灌溉成本,还缩短了灌溉周期,从而扩大了灌溉面积。.成武县从1980年以来,全县已安设管道23万米,管道灌溉面积发展到8.5万亩。
  三、防止引黄泥沙、淤积试验
  在引黄灌溉中,经常出现由于渠道淤积影响及时灌溉的问题。菏泽市刘庄引黄灌溉管理处自1972年以来,为了防止渠首引黄淤积,就开始了这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利用“水力沖沙” “柳坝束水攻沙八的原理和措施,通过8年时间的试验观测,取得了避、顶、泄、冲、束五个字的成果。
  避:关闸避峰。在黄河行洪时,河水含沙量大,为减少入渠泥沙,防止渠道淤积,采用临时芙闭引黄闸门,避黄河沙峰引水。
  顶:清顶浑水,关闸停水后,闸前引水渠,渠水变清,以清水顶托黄河浑水,使黄河浑水不再入渠,以达控制泥沙的落淤部位,防止引水渠淤积。
  泄:泄空沉沙池。为增大输沙渠水面比降,便于峰后开闸冲沙,泄空沉沙池或降低池内水位,提高输沙渠的挟沙能力,给冲渠拉沙创造有利条件。
  冲:水力冲沙。当黄河洪峰过后,利用峰后开闸放水,采取大流.量,水力冲沙清渠。
  束:束水攻沙。对沙土渠道、宽浅渠道,通过修建柳坝,缩窄断面,柳坝还滩法,以水力冲刷渠底,加大渠道水深,增加流速,提高水流挟沙能力,达到输沙不淤渠道的目的。
  以上成果,可概括为四句话:
  水力冲淤巧用闸,清顶浑水防淤沙。
  避开主峰放峰尾,满槽束水水攻沙。
  第三节水利学会
  菏泽地区水利学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水利科学技术工作者,自愿结合组成的学术性的群众团体,是菏泽地区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地区科协)的组成部分,隶属菏泽地区科协领导,挂靠于菏泽地区水利局、山东省黄河位山工程局及菏泽黄河修防处三个单位,业务上受中国水利学会指导。其宗旨是:组织会员,团结广大水利科学技术工作者,认真贯彻科学技术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为推动菏泽地区水利建设,繁荣水利科学技术事业,加速实现四个现代化做出贡献。
  一、组织建设
  菏泽地区水利学会建于1980年12月,当时,根据全国科协"一大”的要求和地区科协部署,成立了菏泽地区水利学会筹备委员会:段学孔为主任委员,刘光普、张锁厚、傅少思、孙玉庆、张玉彬、刘贵芝六人为委员,经过短期筹备,正式建立了菏泽地区水利学会的领导机构第一届理事会,由13人组成;段学孔任理事长,彭应仁、孟青云任副理事长,孙玉庆任秘书长,曹莲舫、刘贵芝、李殿卿任副秘书长,李化玺、张玉彬、张锁厚、傅少思、王庆升、姚树理为理事。
  1985年经过调整充实,组成了第二届理事会,由19人组成,理事长由李化玺担任,彭应仁、田德本、段学孔分别担任副理事长。秘书长为牟良亭,副秘书长为曹莲舫、崔学文、孙学太、刘继善、李殿卿。其他理事计有:张锁厚、傅少思、张立文、牛淳、刘德基、王庆升、张玉彬、陈应合、黄永志。在此期间,学会办事机构,设在菏泽地区水利局科教科,无专职工作人员,由朱宝玉兼任学会祕书工作。在菏泽地区科协和地区水利局、位山工程局、黄河修防见党组的领导下,学会工作认真贯彻科学技术为“两当”(当前、当地)生产服务和“双百方针,大力开展学术活动,对推动全区水利建设,促进农一业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理事会下改:治河防洪泥沙,水资源、水文、水保,水利经济体制改革,水工农水,规划设计发展战略,科普咨询,水利史,工程管1理施工八个专业组,专业组根据理事从事业务情况,分别担任组长,并聘任兼职联络员。建立健全专业机构,为更好地开展学术交流,加-强专业活动,奠定了基础。
  学会并按照科协的统一部署,进行会员登记、发证工作,同时,根据学会《章程》分期分批地发展新会员,至1985年底,会员已达17名。这些会员分布菏泽地区水利局,位山工程局,黄河修防处和下属单位以及各县市水利局,体现了学会是学术性群众团体,典有“人才荟萃、知识密集”,且具有跨部门,多学科的特点,为开展综合性学术活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学术活动
  开展学术活动,是学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学会成立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方针,紧密围绕水利建设和发展农业生产中所存在关键性的技术问题,举行了形式多样的学术讨论、学术报告会,以及专题学术活动等,现简述如下:
  1981年10月,学会派员参加了《山东省水资源学术讨论会》,曲于会议认真贯彻了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双百”方针,与会代.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充分交流了各种学术观点,会员代表曹莲舫.就“菏泽地区利用黄河水资源的分析”为题,在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得到好评,并将其发言材料编入中国农、林、水学会合办的《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第三卷。
  1982年为提高科技人员业务水平,于3月中旬邀请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常金玉工程师作了“关于水利工程经济效益计算方法”的报告,4月上旬,邀请了赴美考察归来的中国灌溉研究所胡毓琪主任做了“关于灌溉排水与土壤改良”的技术讲座。通过专家讲授,会员一致反映收获大、效果好,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识,对搞好水利规划设计,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年各专业小组,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了学术研究和交流,一年间召开了治黄、引黄规划,水资源、排灌技术、工程管理等多学科的小型学术讨论会,技术座谈会,以及现场经验交流会等,计有:平原建闸技术座谈会;建筑物工程基础灌浆经验交流会;黄河抗洪抢险技术座谈会;引黄淤改技术经验交流会;小型机井机具革新项目表演。通过演习,有力地推动了抗旱“双保”工作的开展;为了提前获得科研资料,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对定陶县邓集试验场,巨野县吕官屯改碱试区,刘庄引黄泥沙防次试验站以及东鱼河马庄闸自动化等科研项目的有关人员,都分别进行了培训,增添设备和观测试验等_切准备工作。
  1983年召开了《菏泽地区旱涝碱综合治理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是一项包括农业、林业、气象、地理等多学科、多部门参加的,规模较大的学术讨论会,近100名与会代表,并邀请了水电部水利科学研究院魏永纯高级工程师和南京土壤研究所副研究员祝寿泉主任以及水电部新乡灌溉研究所刁绍全主任和山东省水利厅水利科学研究所陈耀础工程师,到会作了学术报告,有21名代表,在大会上发了言,共交流学术论文53篇。
  通过专家、学者聚集一堂,探求改变菏泽的自然面貌,发展农业生产的途径,分柝菏泽地区旱涝碱成因的规律。集思广益,提出了加速这个地区的农业生产,实行农、林、水、旱涝碱综合治理的措施。受到地委、行署以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和赞扬。会后,选出论文7篇,刊印270册,印发给全区水利部门和有关学会,在水利建设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同年紧紧围绕四化建设这个中心,面向生产,面向基层,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普及的内容主要从水利建设需要出发,既注意了普及水利技术的基本知识,又有针对性地普及了与当前水利建设中,急待解决的实际问题相关的科技知识。
  一、推广改机节油新技术。采取培训技术力量,编写宣传提纲,协同有关部门,深入农村开展技术咨询服务等措施,进行推广,通过一系列的科普工作后「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技术革新的开展。明显地使改机节油新技术,取得了优质、高产、低消耗的优异成绩。
  二、处理利用黄河泥沙,防止次生土地盐碱化。通过观测试验,初步索取了一些数据和试验成果,经过整理,总结岀对引黄泥沙处理利用的系统资料,已在全省全区引黄工作中推广。
  三、学习外地建筑物配套经验。水工建筑物专业组,专门组织会员,赴烟台、青岛、临沂参观学习,通过学习外地经验,在设计、施工、管理运用以及采取新结构、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开阔了眼界:提高了设计能工技术水平,对全区建筑物配套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在水利史研究工作上,通过资料收集、整理鉴别,编印了《菏泽地区水旱灾害史汇编》和《菏泽地区黄河历史决口情况表》以及《解放战争时期,菏泽地区人民治黄灌溉》等资料,这对菏泽地区,今后水利建设,提供历史依据和研究治水方案,都将有很大帮助。
  五、订购了中外水利科技刊物50余种,200余册,发至有关业务科室及会员,以供学习和工作中参考,使广大科技人员及时了解国内外、省内外的水利建设情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从而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工作能力。
  六、帮助领导部门,评议了自1979年至1983年以来的水利科技成果14项,为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努力开创菏泽地区水利建设新局面,做出了贡献。
  1984年3月,由于天气干旱,给小麦生长帶来了严重威胁,为确保小麦丰收,学会配合开展抗旱“双保”运动,对排灌机械配套安装、使用中不合理问题,进行了咨询服务。于3月30日至31日在成武县党集乡召开了机井节能测试现场会,在会上提出了四组数据:
  一是降低"高射炮”(出水管出水头偏髙,群众称“高射炮”,)扬水:将1.0米“高射炮”降到正常出流,每小时可出水1.89立方米,同时耗油量减少55克,能源单耗降低250克:节能率为6.65%,装置效率提高1.4%。
  二是加大柴油机皮带轮,降低柴油机转速,减少输水功率。因菏泽地区机井、沟河提水,多是三寸四寸水泵,只需配套功率4至6马力,但当时保有量最大,使用最多的都是195型12马力柴油机,是典型的大马拉小车,造成浪费,试验将柴油机直径152毫米的皮带轮,换成200毫米,柴油机转速由1550转/分降到1200转/分,水泵转速保持不变。结果是:出水量没有明显变化,耗油量由每小时682克下降到545克,每小时节油137克。能源单耗由3.56公斤降到2.84公斤。每做功千吨米,就可节油720克,节能率为20.2%,装置效率提高5.27%。
  三是提高柴油机冷却水温,将水温由40°c至45°c,提高到70°c,每小时可多出水0.48立米,少耗油40克,能源单耗下降120克,节能率为3.43%,装置效率提高0.7%。
  四是综合试验,将小带轮"高射炮",低水温改为大带轮、正常出流和正常水温(70°c),能源单耗减少570克,节能率为14.44%,装置效率提高3.37%。
  1985年元月,召开会员代表大会及灌溉管理学术讨论会,地区科协、省治淮南四湖工程指挥部的领导到会指导。水利部和武汉大学有关专家,应邀出席了会议,地区有关学会也到会祝贺,共计70多人。会上,认真回顾总结了自1980年学会成立以来的工作,不论在级织建设上,科技学术活动上,以及科普工作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现已发展会员179名,先后召开大型学术讨论会两次,共提供论文,科研总结报告117篇,省授奖的科技成果4项,地区科协授奖的3项。同时,县市水利学会发展也很快,已有5个县市成立了水利学会,发展会员150多名,会上,民主选举产生了新的理事会领导机构一一菏泽地区水利学会第二届理事会。
  会议本着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择善而从的精神,对灌溉管理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0篇,16人在会上发了言。水电部新乡灌溉研究所的吉光泽、刁绍全工程师,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大家在畦灌、管灌新技术,竹杆骨架井型,双缸风力泵,水利工程管理等方面,交流了经验和作法。虽然在个别具体问题上,还有不同看法,但对当前应搞好灌溉管理这个问题,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大会认为,灌溉管理,是菏泽地区当前水利建设中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农业是用水大户,必须十分注意节约用水。当前一方面水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浪费水的现象非常严重,长此以往,无可为继,将是制约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与会人员认为,会上交流的灌溉管理的技术经验,应认真推广普及。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