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 抗旱防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510
颗粒名称: 第六篇 抗旱防汛
分类号: TV87
页数: 30
页码: 171-200
摘要: 荷泽地区,自古以来,易涝易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历代统治者虽有灾蠲赈济之举,但无根本抗灾之策,民者听天由命,苦不堪言。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广大群众兴修水利,抗旱、防汛,御灾兴利,效果显著,本篇着重记述荷泽地区历史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规律以及抗旱防汛斗争的经过。
关键词: 抗旱防汛 防汛工程

内容

第六篇抗旱防汛
  荷泽地区,自古以来,易涝易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历代统治者虽有灾蠲赈济之举,但无根本抗灾之策,民者听天由命,苦不堪言。新中国建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广大群众兴修水利,抗旱、防汛,御灾兴利,效果显著,本篇着重记述荷泽地区历史水旱灾害发生的原因、规律以及抗旱防汛斗争的经过。
  第一章水旱灾害分析
  气候的变化是影响旱涝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荷泽地区属大陆性气候,干燥多风,多年平均气温为13.7度。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203.5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674.7毫米,其中有70%集中于汛期,降雨年际变化大,据统计自1951年以来,全年最大降雨量是1964年,降雨量为1055.3毫米,最小降雨量是1966年,降雨量为404毫米。同时,年内分配和年际变化表现出春秋干旱,盛夏降雨集中,形成春旱夏涝,秋后又旱的特点,在旱涝发生过程中,既有大涝年,又有大旱年。4957年大涝,涝灾面积达960余万亩。1966年大旱,受灾面积达984万亩。1973年到1975年和1977年都有大旱,受灾面积均在400到500万亩以上。
  第一节黄泛灾害
  自大禹治水,迄今伯00余年,黄河历经26次改道,其中6次大徙,从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第一次大徙后,在近2600年中,黄河泛滥溃决达1593次,平均三年两决,百年一改道。其中黄河改道波及菏泽地区者,就达12次之多;黄河决口发生在菏泽地区的,即有164次。从民四元年(1911年)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止,黄河决口达26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对黄河堤防普遍进行了修整,其中菏泽地区曾三次大复堤,每次动员十几万人施工,到1985年,总计完成复堤土方1.1亿立方米。人民治黄36年间,黄河从没发生过决口漫溢。这是史无前例的。但也需要看到黄河下游洪水还未得到完全控制,河槽仍在继续淤积,洪水威胁仍然存在,确保黄河安全,仍是今后治黄工作的严峻任务。现将黄泛历史灾情分年记述于下:
  一、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于河南瓠子决口,大溜东南行直趋巨野泽。从公元前432年决口至公元前109年堵塞,黄河洪水在济濮之间泛流二十三年。
  二、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六月,河决李固渡(今河南浚县南),水溃曹州城(左城)分流曹州之境。这次河决,淹没了左城,淤平了广济河,菏、济二水也从此消失。
  三、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河决曹县白茅堤,大溜顺赵王河,宋金河北侵安山,侵夺会通运河及清济故道(今东平湖以下故道)入渤海。曹县、单县、菏泽、郓城、成武、定陶、金乡、鱼台、嘉祥、济宁等县均遭黄水侵袭,直到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贾鲁治河才堵塞决口,黄河漫流达七年之久。
  四、元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元月,河决大明路,东明、长垣,六月五日济阴县魏家道口黄河旧堤将决。……至二十一日,水忽泛溢,新旧三堤一时咸决,明日外堤复决。
  五、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东明、曹县等处,以河决溺死人畜坏官民庐舍不可胜计。
  六、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四月,河决原武黑山羊……东至寿州正阳镇,……又由旧曹州、鄴城两河口漫东平之安山湖,会通河亦淤。
  七、明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河北决:由县境入鱼台,似水由南来。当系单县或丰沛河决。
  八、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临清水溢,坏庐舍,德州、平原大水(卫河决)。成武黄河决口,城倾圮。六月,河南山东淫雨,河水泛滥曹县、单县。
  九、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七月河决河南八柳树口,漫曹、濮二州坏沙湾等堤。
  十、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五月,河决水入南岸者十三,入北岸者十七,南决者自中牟杨桥至祥符界折为二支,北决者自原武往阳武、祥符、封丘、仪封、考城,其一支决入封丘金龙口至山东曹、濮冲入张秋槽河。
  十一、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六月河复决黄陵岗……张秋东堤复决百余丈……会通河溢,曹县、定陶、成武、巨野、郓城、曹州、濮州、鱼台、寿张、聊城費县受水浸,坏官民庐食无算。
  十二、明弘治七年(公元1495年)治理张秋决河,堵塞黄凌岗及金龙决口七处。修筑自郓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曹县、抵虞城之太行堤,长三百六十里。
  十三、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秋河决王牌口至黄陵岗,经曹、单连虞城。巨野、定陶、成武以黄河南徙各邑被害。
  十四、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河决梁晋口,淹没民居庐舍殆尽,曹县、单县、鱼台、成武均受洪水。
  十五、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六月河决黄陵岗、曹、单田产多淹没。
  十六、明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曹县六月河决黄陵岗………。七月河决曹县娘娘庙、孙家口等口至东北曹、单、成武之间。曹县、定陶、成武、单县均受灾。
  十七、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曹县四月大雨,河决焦家泽。戚武黄河决口,城倾圮,定陶被水淹。
  十八、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九月黄河决冲没成武县。曹州、曹县、成武大水灾。
  十九、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河决曹、单、成、杨家、梁晋二口吴士举庄冲入鸡鸣台夺运道。
  二十、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32年)八月,河溢鱼台。曹县、成武、单县、金乡等县洪灾。
  二十一、明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秋河决曹县,水入城二尺,人溺死者甚众;漫定陶严成武、谷亭。
  二十二、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河决原武,冲陷曹县城关北堤,由成武、金乡入运河。定陶、鱼台、单县均大水。
  二十三、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99年),河决曹县旧老堤,南长堤,直抵漕运。七月河决原武判官村八百丈,曹县、定陶、成武、单县、金乡、鱼台、济宁等七县受灾。
  二十四、明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七月河决沛县,逆流至曹县棠林集而下,分为二散漫湖坡。浩渺无际,河变至斯为极。曹县、成武、定陶、巨野、单县、金乡、嘉祥、济宁等县以河决被水。
  二十五、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曹县、单县、金乡、鱼台、成武以河决水灾。十月以河决丰县、金乡、曹县、单县等县田庐尽没,请蠲漕米。
  二十六、明万斩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六月河决单县东南,灌一及城北四十里,漂没庐舍,又是年秋水泛涨……黄固口复决……筑塞。曹州、郓城、巨野、定陶、曹县、成武、单县等县秋涝。
  二十七、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夏,河决原武胡村铺,又河决封丘荆龙口,冲曹县塔儿湾太行堤,趋张秋。
  又河决单县柳家口筑塞之。曹县九月河决荆龙口水涨城南凡八月平地丈余,尸流遍野。
  二十八、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已卯河决曹家口坏稼漂庐舍灾及百里。
  二十九、清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河决曹县荆龙口水围城南北四十余里横流东下,五年始平,地尽荒芜。
  三十、清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曹县石香炉二决,几成大患凡五月塞工告成。
  三十一、清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六月……黄河溢……。单县……大水。
  三十二、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山东曹县十里堡,五月二十一日浸工。曹县、单县、菏泽、金乡、济宁、临清六州县黄水漫溢。共勘明成灾地,一万四百三十顷九十七亩七厘七分。并冲塌房屋。
  三十三、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秋七月河决曹县冲金乡、鱼台,境禾尽没,宁阳、汶上、寿张俱大水。
  三十四、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七月初八河决小宋,直冲黑村经魏家湾、大黄集、洪府寺东入成武至四十八年四月中旬水涸淤直丈余。
  三十五、清咸丰五年(公元1855年)六月决铜瓦厢水趋濮范,支流由灉河浸郓灉之王岔口决,由廖秋陂东趋绕城自城东北入济水。
  三十六、清同治三年(公元1865年)是年夏秋,曹州黄河漫溢,泛菏泽、定陶、曹县、濮州、巨野、成武诸县。
  三十七、清同治五年(公元1867年)八月大雨,东明黄河决东流至定陶城南王店,河水势汹涌人皆骇。至二十八日尽退人咸以为奇。
  三十八、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河决东明的高村口,水入山东菏泽市、郓城、巨野、嘉祥、济宁诸县境……。经冀省将串沟堵塞抢筑合龙。
  三十九、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89年)六月曹州府郓城境内南岸八孔桥民堰决口水向东北流数十里,复决杨庄大堤,水淹梁山南北,东淤运河,过东阿仍归旧河。
  四十、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黄河南岸大堤在黄花寺附近决口被淹区域二千方里,灾民二百万人,被灾村镇二千余村,财产损失数千余万元。
  四十一、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5年)七月决鄄城县董庄,分正河水十之八七,东流折而南分为两股:小股由赵王河穿东平县运河汶水复归正河。大股漫菏泽、郓城、嘉祥、济宁、巨野、金乡、鱼台等县……。
  四十三、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6月国民党政府于河南省郑州北花园口扒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入淮,造成豫、皖、苏三省1250万人受灾,淹地8000余万亩,淹死89万人,使千里沃野变成了黄泛区。
  第二节涝灾
  涝灾主要由于暴雨集中和大量降雨而形成,菏泽地区暴雨年内最早的出现于四月上旬,一般始于六月下旬到七月下旬,最晚结束于十一月份。暴雨出现往往表现强度大,历时短。1970年单县贾楼村,一小时降雨121毫米;1975年郛城县玉皇庙乡六小时降雨208.6毫米;曹县青固集十二小时降雨293.3毫米,由于暴雨集中,降水量大,形成超渗产流,加之地形平缓,汇流时间长,河道排泄能力低,径流誓泄不及时,则酿成涝灾。
  涝灾的周期性。据历史资料记载,自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到1982年,共计614年,其中涝水年224年,平均2.8年发生一次。建国后1949年到1962年共计34年,其间汛期发生涝水13年,平均2.6年发生一次。
  历代特大涝水灾情记载于下:
  一、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山东大涝,死民禾,免今年田租,十一月免山东田租。
  二、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十一月青兖济宁三府水。
  三、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5年)夏六月山东水溢,坏庐舍没田禾……。
  四、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六月河南、山东雨,河水泛滥,坏民舍没稼禾。五、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月报登来诸郡,今岁雨水伤麦。鄴城、巨野等县夏涝。
  六、明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山东大雨,诸水并溢,堤岸多冲决。
  七、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五月以后,直隶山东、河南等处,大雨连绵,河水横溢,平地成川。
  八、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曹县、郓城、定陶、成武、单县等县秋涝。
  九、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98年)济宁、金乡、鱼台、单县、定陶、成武、巨野、嘉祥,以河南徙,州以南诸闸尽毁,各县皆为巨浸。
  十、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山西、河南、山东……南北直隶有大水……。又……沿河一带,雨水泛滥田禾淹没。
  十一、明正德十年(公元1515年)大雨、河决。
  十二、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东明春大雨昼夜逾旬始息,夏秋复大雨民大浸,死者十之五六,道途相望……天灾竟尔不赈。定陶淫雨四十天。
  十三、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濮州大饥。曹州四至八月大雨麦栗淹没。曹县大雨四至八月不止,民舍倾圮,麦尽烂秋禾坏,城内行舟,次年始开城放水,岁大饥。定陶四至八月大雨不止,房舍倾塌。成武四至八月大雨不止,麦尽烂秋禾坏。单县五月大雨,夏河决黄固。巨野夏大水。
  十四、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郓城丁酉大雨平地出泉。
  十五、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曹州城内坑水尽赤,夏淫雨百日。
  十六、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成武秋雨连绵两月不止麦不能种。定陶、单县秋涝。
  十七、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曹县七月十六日至十八日,月色无光白昼如晦,秋大雨,水深二尺余,晚禾尽伤,冬大雪平地四尺余,草木冻枯。菏泽八月淫雨,平地水深二尺,禾尽淹没。东明秋大雨水深二尺。菏泽、定陶、曹县、济宁、嘉祥、鱼台、汶上、邹县、滕县秋涝。
  十八、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曹县大雨淹歉。定陶六月大雨八日平地水探五尺秋禾尽淹,立秋后又炎热异常屋内物炙人,热死者甚众。七月又大雨四昼夜屋多倒塌,八月大雨。
  十九、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巨野已卯元旦烈风终日,六月十五日大雨注,淹伤禾稼。菏泽、郓城、成武、巨野等县夏秋涝。
  二十、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7年)济宁秋七月大雨禾尽淹没。济宁、金乡、鱼台、巨野、单县夏秋涝。
  二十一、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巨野六月大水禾苗尽淹,自济宁至巨野舟楫通行,单县五月大淫雨,自五月晦日至八月十五日连绵不断八十余日,护城堤西北角被水冲开,堤内深丈余,城内街巷均可行船。十一月椿叶生。菏泽伏天大雨。一连下三日余。黄水暴涨,六月一日河决,八月中旬又下大雨,昼夜不停,一片汪洋,颗粒不收。
  二十二、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东明六、七月淫雨连绵,城东北一带水淑二、三尺,房屋倒塌数千间,黄河水势汹涌,南岸受漫,议河头(在城东北)决口一百余丈,山东曹州西北部半为波巨所有,而东明被灾较轻。单县六月二十五日夜骤雨,雷电加风,东北城墙自根到顶,向外陡张,长迖十余丈,城南霍庄、张楼、沈窖发生房屋二三十间无踪迹,有五、六里外得梁檩者,秋冬淫雨为灾,屋宇倾塌,人鲜米薪,十月始种麦,菏泽六、七两月淫雨连绵。
  二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元1957年7月20日以后,连降暴雨,雨量之大和降雨时间之集中,为百年所未有,以致内河普遍决口漫溢,洪水横流,田禾淹没,受灾面积达960万亩。
  第三节旱灾
  旱灾主要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形成。菏泽地区陆地水面蒸发量以六月份为最大,蒸发量为223毫米,以元月份为最小,蒸发量为29毫米。除七月八月份降水量,尚能满足蒸发外,其他月份则远远不够,蒸发和降水两者差额,形成了水份供不应求,致使一些季节发生旱情。就发生旱情规律分析,以三月份到五月份出现的次数最多。
  据1949年到1982年,34年统计:
  旱情发生于三月份的12次,发生在六月份到凡力份的有1次,发生于三月份到九月份连续干旱的有4次。
  旱灾的周期性。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368年到1982年,共计615年,其中旱年173年,平均每3.5年发生一次。1949年到1982年,共34年,其间旱年15年,平均每2.26年发生一次。历代发生的特旱记载于下:
  一、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山东大旱,山东全省税粮免征。
  二、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成武大旱、定陶、巨野、曹县大旱,泉流枯竭,民食草皮及树根。
  三、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曹州、郓城、巨野、定陶、曹县、成武、单县、嘉祥、金乡、鱼台等县夏大旱,志记:有人相食。东明岁大旱,人饥相食。
  四、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菏泽、郓城大旱民饥掘鼠而食。
  五、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山东自正月不雨至六月。
  六、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山东、济南、湖广、江西及嘉兴、大同、成都俱旱,赤地千里,殍踵载道。
  七、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山东大旱,禾尽枯。
  八、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郓城、东明大旱,自春至六月不雨地皆赤。
  九、明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成武大饥人相食。定陶大饥人相食,树皮草根殆尽。曹县大饥,人食树皮。郓城春大饥,人食树皮草根。菏泽岁大饥,人食榆树草根既尽,遂相食。
  十、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大旱,山东、河南赤地千里。
  十一、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山东春夏大旱,千里如焚。
  十二、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菏泽旱蝗。郓城春大旱,井泉大竭,且黄风时作,飞沙遮天。
  十三、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菏泽大旱,蝗飞蔽天,蛹生遍地……黑鼠遍野衔尾审渡数日不绝。
  十四、明崇祯十三年(公元1640年)菏泽大旱,春不雨,罗种不入至于六月,飞蝗蔽天,继而蝗相生,禾尽食草,草尽食树叶,屋垣井灶皆满。是岁井泉涸,二月人相食。单县蝗旱大饥,斗米价银三两,瘟疫盛行八人相食。
  十五、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山东大旱,赤地千里。曹县春大旱,风沙弥月不息。成武春大早,风沙弥月不息,人多饿死。菏泽大旱、饥。
  十六、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成武、单县、济宁、嘉祥等县大旱。
  十七、清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成武、单县、济宁、金乡、鱼台等县旱。
  十八、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濮州、菏泽、郓城、巨野、定陶、曹县、成武、单县、济宁、嘉祥、金乡、鱼石等县大旱。
  十九、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山东特大旱灾……。范县、濮县、菏泽、巨野、郓城、定陶、曹县、成武、单县、金乡、嘉祥…… 等县特大旱年,赤地无禾,大饥。
  二十、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陕、豫、冀、鲁、晋五省大旱,灾民二千万人,占全国五分之二,死亡五十万人。灾区三百-一十七县。
  二十一、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东明春夏大旱,禾苗半枯死,七、八月间大旱田苗枯死,民不聊生。
  二十二、民国三十一年到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2年到1944年)菏泽大旱。庄稼严重歉收。
  二十三、公元1966年菏泽地区逢百年未遇的大旱,大部县春夏旱,夏秋连旱受灾面积586万亩,其中菏泽47万亩,曹县85万亩,定陶45万亩,成武39万亩,单县77万亩,巨野67万亩,梁山52万亩,鄄城101万亩,郓城28万亩,东明45万亩。由于发挥了灌溉工程效益,以及国家在物资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人民生产自救,粮食总产仍达到22亿斤,粮食亩产达到了228斤。
  第二章防汛斗争
  建国后党和政府为了抗御洪涝灾害,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肪汛工作非常重视,并把防汛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
  第一节防汛组织领导
  一、机构设置
  1950年6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作出《关于建立各级防汛机构的决定》。中央设防汛总指挥部,省地县各级以地方行政为主体,由各地人民解放军代表参加,组成统一的肪汛机构。基于这一指示,菏泽地区每年汛前即组织有地委书记和政府负责人及解放军代表参加的菏泽专区防汛指挥部,并由地区水利局,黄河修防处以及计委、商业、农业、粮食、物资、民政、卫生、邮电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办事机构。县成立防汛抬挥部。公社或区建立防汛指挥部及防汛大队部;乡成立防汛中队部,生产队设防汛领导小组。各级防汛机构工作任务是:搞好肪洪防涝,做到黄河保安全,内河不决口,内涝少成灾。
  各级防汛机构,具体编制情况如下:菏泽专区防汛指挥部、设政委、指挥长各一人,副指挥长二人,政委由地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指挥长由专员或副专员兼任,副指挥长由军区司令员兼任。下设黄河、内河两个办公室,内河办公室主任由建设科长或水利局长兼任,黄河办公室主任由黄河修防处主任兼任,其他人员由专署统一调配。各县防汛指挥部,设政委、指挥长各一人,政委由县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指挥长由县长兼任,副指挥长由合作部长或武装部长兼任;其他人员由县府统一调配。
  区防汛大队部,设大队长1人,由区长或武装部长兼任,设政治、教导员1人,由区委书记兼任。其他人员由区政府统一调配。乡设防汛中队部,设中队长1”人,由乡长或民兵连长兼任,设政治教导员1人,由乡支部书记或副书记兼任。
  二、防汛通讯建设
  建国后菏泽地区防汛通讯建设,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已形成了有线、无线多种通讯体系,在历年防汛中对传达情况、指挥工作发挥了重大作用。到1985年黄河修防处安装使用交换机7台,单机205部,干线总长度1148.65公里。支线总长度284.4公里。修防处于各修防段有双路或多路通讯网络。各县段对下属各分段,险工控导工程,涵闸、虹吸、水文站均架有导线。处投通往地区各县,.均架有黄河专钱。东明、菏泽两段还安装了自动拨号设备,并陆续引进长江301电台,705单工电台,10瓦单边电台,308型双工电台,以及JDD一4型电台等,建立了上下联系无线通讯。
  在内河方面:菏泽地区水利局设总机,下设分总机3处,即:①「东鱼河管理处分机,通往袁旗营、刘士宽、杨店、马庄、裴河、关桥、冯集、楚楼、路菜园、张湾、杨湖等管理段专线,长达150公里。通过成武县邮电局有专线通往苟村雾张庄闸,九女乡新城闸,单县徐寨乡徐寨闸,专线长20公里。②洙越新河管理处分机,向东通往赵楼闸,毛张庄、于楼等闸。向北通往郑营、刘庄闸。向南通往安兴魏楼闸、侯集闸。以上专线总长150公里。并通过郓城县丁长乡通往鄴城魏楼闸,菏泽辛集乡坡刘庄闸上述二闸专线长10公里。③太行埂管理处分机,通往岔楼段,戴老家鱼场,魏湾段、李庙闸、曹县城,专线长50公里。
  综上所述宥线通讯线路总长380公里,联通3个管理处27座闸段。
  在建设有线通讯的同时,于1980年菏泽地区防汛指挥部在地区水利局院内建立起无线电台传真通讯,并不断充实完善,已形成了有线无线上下联通的通讯网络。
  三、防汛措施。各级防汛机构对开展防汛工作采取的措施是:
  (一)组建防汛队伍。按河道、湖库等不同情况组成防汛大队,明确责任划段防守。防汛大队以党团员为骨干,以民兵为基础,组成常备队、抢险队、预备队“其具体组成,一般堤段每华里4个基干班,防汛人员300人。对重点堤段、涵闸、虹吸等主要地方和工程薄弱环节,每华里每座建筑物组织5个到8个基干班,防汛人员500人到600人。对防汛队伍的要求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二)检查渡汛工程。丁对河道、堤防、涵闸等渡汛工程逐个进行检查,遇有问题迅速落实解决。对拦河土坝、滩地高渠、堤防缺口、险工堤段等,除应堵复加固者外其余彻底拆除。各类涵闸启闭机械等认真检修,确保启闭灵活,对步修基建工程加速施工,保证汛前完 成。
  防汛料物就地取材,进行群众性的号料登记,以备抢险急需。对国家常备抢险料物器材以及照明设备等,进行清库查库及时运到现场
  对边界水利,宣传教育人民顾全大局,团结洽水,汛前主动协商,汛期密切配合,上下游兼顾妥善处理,防止上扒下堵,造成水灾搬家,对扇动群众闹事加剧水利矛盾,造成严重危害者,依法严肃处:理。
  (三)组织各行各业共同支援防汛。计委、工业、商业、物资、交通等部门主动做好防汛物资的供应和储运。气象水利部门确'保及时准确提供水情、雨情和气象的预报。公安部门做好肪汛保卫工作。
  (四)参加防汛人员,以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坚守岗位,随时掌握汛情、险情,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对不听指挥,各自为政,擅离职守不负责任,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者,依法追究责任,严肃处理。
  (五)做好滩区和湖区群众迁移安置救护准备。沿黄各县设滩区救护小组,做好迁移安置救护计划,有组织地搞好临河,背河区乡的挂钩,使滩区群众户户有着落,家家有安排。滩区的乡村建立迁移安置和抢救小组,负责乡村迁移安置和村庄避水台抢护工作。对滩.区面吠任务重,自迁力量不足的,组织背河区乡进行支援。
  第二节防汛抢险纪实
  1957年:
  本年遭受大水,灾情严重。全区7月20日开始,连降暴雨,雨量之大和降落时间之集中,为百年未有。曹县、单县最大降雨量达900毫米,由于雨量过大,加之河南民权、东明等县洪水大量流入,以致内河普遍决口漫溢,洪水横流。全区17条大中河流决口568处,漫溢491处,险工149处,其他小河堤防几乎全部漫决,洪水一片汪洋,冲毁桥梁涵洞105座,许多村庄被水包围。据统计全部泡在水里的村庄达5174个。菏泽、巨野、成武、单县、曹县、定陶等县城,城外坡水高于城内,数度城池告急。同时黄河在10日内连续出现8次洪峰,尤以7月20日15时和21日1时进入菏泽地区的第六次、第七次洪峰叠加一起,其汛情更为紧张,当时高村站水位为62.41米,距保证水位仅有0.17米,流量达到18000秒立米,持续达9小时之久,河水全部浸滩偎堤,滩区水深达2.5米。东平湖由于银马民堰决口黄水入湖,水位猛涨,7月23日安山水位达44.06米,超过保证水位0.56米。运河也曾一度紧张,7月9日北尺最高水位46.65米,超过保证水位0.05米。在黄河内河、运河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济宁专区于7月22日十里闸北五里堡扒开运河西堤使用南旺湖蓄洪,因此,运水不仅直接威胁梁山、郓城、巨野三县,而且造成内河水势顶托,更增加了防洪除涝的艰巨性。在遭受异常洪水灾害的同时,单县、曹县又遭到特大风暴的突袭,洪水风暴使全区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损失。据统计全区最大积水面积1050.4万亩,受灾面积960.44万亩,其中减产5成以上的有732.24万亩。占受灾面积的76.22%;减产3成到5成的有130.52万亩,占受灾面积的13.5%,受灾减产不到3成的有97.88万亩,占受灾面积的10.19%。另淹黄河滩地22.41万亩。全区倒塌房屋12116间,砸死淹死470人,砸伤3702人,死牲畜928头,伤牲畜2481头。
  在严重灾害情况下,人民政府抽调机关干部和部队人员12953人,动员群众7.15万人,开展了抢险救灾战斗。山东省人民政府给予了很大支援,拨来水陆两用汽车5辆,橡皮船26只,铁丝4万公斤,麻袋10万条,席20万领,草袋15万,条煤油2.5万公斤,还有药品、救生圈等许多物资,空投熟食3万多公斤,种子274.4万公斤。
  在与洪水博斗中,广大干部、党、团员发挥了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有的光荣地献出了生命。单县张集区事务干部钱行远,在领导群众与洪水搏斗中被急流冲走光荣牺牲。黄寺区干部刘洪宇在抢救灾民中带病奋战。巨野孔楼乡党支部书记孔庆道,连夜冒雨普查民房,保证了全乡没出伤亡事故。曹县古营集区粮所干部15人为抢救公粮奋不顾身与洪水搏斗七昼夜,使公粮未遭损失。
  1962年:
  本年汛期总降雨量为558.8毫米,比历年汛期平均降雨多115毫米。从时间上看,大雨主要集中在7月18日到8月18日,在这30天中平均降雨量408.4毫米,占汛期总雨量的70%强。从地区来看,以定陶降雨为最大,三日降雨246.4毫米,降雨频率为15年一遇,菏泽、郓城、梁山、曹县四县三日降雨70毫米到190毫米,降雨频率为5年到6年一遇;成武、巨野、鄄城三县三日降雨120毫米到150毫米,降雨频率为3年一遇到4年一遇;最小的单县三日降106.3毫米,降雨频率为一年一遇。综合来看,全区平均三日降雨164.8毫米,降雨频率为五年一遇。
  8月14日至18日大雨后,全区大小河道水位猛涨,其中万福河牛小楼水位45.23米,超过警戒水位0.62米,流量为393秒立米。在超警戒水位的情况下,傅潭、邓庄、郭桥等地决口7处;定陶新河口以下至安济河口以上各支流普遍倒漾,洪水漫溢。洙水河水势很大,自太平溜入口以下水情非常紧张,距太平溜入口以下5华里一段水面距堤顶只有0.43米,该河因河床淤浅,堤身单薄,全线发生决口11处。赵王河魏楼以下最高水位46.27米,流量52秒立米,接近警戒水位,中游部分堤段超过警戒水位,支流也受到顶托。
  雨后全区最大受灾面积441.8万亩,其中减产1成到3成的71.96万亩;减产3成到5成的94.58万亩;减产5成到8成的113.23万亩,绝产的162.02万亩。水围村庄2732个,倒塌房屋215671间,砸死124人,砸伤376人,砸死牲畜189头,砸伤172头,冲毁大小桥涵6座。
  抗灾中全区各地在防汛指挥部的领导下,地委书记霍志仁除亲自!挂帅,护守河道、水库外并组织抢险队2174个,动员群众12.7万人。
  雨后各级政府还及时召开地县社队负责人会议,分工负责发动群,众,千方百计排除内地积水,压缩灾情。据统计雨后组织排涝群众达30余万人,进行挖沟排水,清理河沟障碍和机械提排,半月内排除田间积水达300余万亩。同时还抽调干部抢救安置受灾群众,并拨款和物资解决群众的吃、烧、住、治病等问题。定陶县灾后随即拨出救济款9万元,煤11万公斤,粮食6万公斤,并组织1.5万名劳力整修房屋2.5万间,组织医疗队巡回治病,使受灾群众均得适当安置,从而鼓舞’和增强了广大群众生产自救的决心和信心。
  1963年:
  本年从5月1日至9月20日共125天时间,全区平均降雨量为769.6毫米,接近1957年雨量为梁山、郓城、鄄城、东明、菏泽五县雨量大于1957年。汛期提前,暴雨频繁,雨量面广且急,特别是8月份降雨量331.9毫米,占汛期总雨量的43%。最大日降雨量331.9毫米,时雨量为72毫米,降雨持续时间长,连绵不断。据记载:菏泽8月份31天中有18天阴天,其中16天降雨,郛城在7月份31天中有30夭阴天,其中15天降雨。成武在8月份中31天全部阴天,其中有16天降由于雨量大,全区各主要河道均岀现紧张局面。万福河自8月4日起滩地行洪连续7天。马庄站观测最高洪水位49.46米,超过警戒水位0.66米,流量达162秒立方米;超过警戒流量13秒立方米。定陶牛小楼站水位45.35米,流量233秒立方米,超过保证流量32秒立方米,超警戒水位1.15米。成武魏庄站水位40.02米,超过警戒水位1.37米,流量458秒立方米,超警戒流量148秒立方米。赵王河8月8日雨后流:量为85秒立方米八超过保证流量25秒立方米,高水位持续达4天之久。梁济运河8月21日洪峰水位39.2米,超警戒水位0.92米,流量为212秋立方米,超过保证流量62秒立方米,高水位持续达10余夭。太行堤水库8月2日至20日,自上游河南省进入客水7744万立方米,库伪降水5456万立方米,共拦蓄洪水13200万立方米。
  由于雨量大,河道排泄不畅,暴雨后沟满壕平,披水横流,致使涝灾面积广而重。据统计受灾面积为839.06万亩,成灾面积731.19万亩,其中绝产382.68万亩,减产5到8成的171.22万亩,减产3到5.成的177.29万亩。灾情分布于万福河流域354.6万亩;洙水河流域69.31万亩;赵王河流域124.35万亩,梁济运河流域181.1万亩。大雨后水围村庄5987个,倒塌房屋386026间,其中有6.13万户23.15万人,砸死192人,砸伤1240人;砸死砸伤牲畜308头;冲毁大小桥涵224座。
  抗灾斗争中,各级政府在防汛总指挥部的领导下,领导亲临前线,地委书记专员亲自值班,并组织工作组,由专员科局长带领分赴各县,协助排涝抗灾。各地都以书记、县长、.社长为首的分片包干深入基层查灾排水。实行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共组织干部8000余人,动员群众63万人,整修堤防,开挖临时排水沟达3800余条,使积水得到及时排除,压缩了灾情。在抓排水的同时,还抓紧播种补苗和田间管理,提出了“早秋丢了晚秋补,晚秋丢了蔬菜补,重灾变轻灾,轻灾变无灾,无灾争丰收”的号召。全区大雨后种植晚秋蔬菜达80余万亩。
  1964年:
  本年降雨特点是:①雨量大。全区至10月份降雨量1055.3毫米,比历年同期多343毫米,其中汛期平均比历年同期多108.3毫米。郓城、梁山两县雨量相当于10年一遇。从7、8、9三个月份的雨量来看,比1957年同期多210毫米。单县、鄄城、东明三县相当于5年一遇。其余各县也有短期暴雨出现。②降雨强度大。最大日降雨量巨野县大义公社216毫米;时雨量郛城县黄堆集公社104毫米。③降雨连绵, 持续时间长,自8月25日至9月18日24天内全部为阴天下雨。
  水情的特点是,土地饱和,径流系数大,洪峰交错。万福河9月2日至3日,全河出现洪峰,马庄站最高水位48.94米,流量145秒立方米,超过警戒流量15秒立方米。牛小楼站水位45.03米,流量230秒立方米,超过警戒水位0.03米,超警戒流量25秒立方米;魏庄站水位39.43米,流量83秒立方米。滩地行洪0.1米到0.47米,行洪自8月30日到9月5日,持续长达7天之久。
  赵王河魏楼站9月3日最高洪峰水位47.43米,超过警戒水位0.13米,最大洪峰流量125秒立方米,超过警戒流量10秒立方米。魏楼以下郓城、巨野两县段内自8月31日开始滩地行洪,最高时滩地水深1米左右,行洪持续七天时间,在巨野、郓城两县段内各有一处缺口发生倒漾。
  洙水河9月2日田桥站最高洪峰水位41.30米,超过保证水位1米,流量87.1秒立方米,超过警戒水位,接近保证流量,自8月3日至9月1日滩地行洪,下游巨野段内支流顶托漫溢十分严重,有4处缺口发生倒漾。
  梁济运河自9月3日出现最大洪峰,司垓站洪峰水位39.83米,超过保证水位0.91米,最大流量238秒立方米,超保证流量58秒立方米,自8月31日至9月24日滩地行洪25天,有9处缺口和支流沟口发生倒漾。
  由于雨大河道排泄不及,造成洪涝灾害,全区受灾面积594.86万亩;成灾面积465.09万亩,其中绝产134.88万亩,减产6成到9成的148.65万亩,减产3成到5成的181.56万亩。共减产粮食5.6亿斤。全区因受渍减产的有227.06万亩。减产粮食达1.3亿斤。降雨期间被水包围的村庄有2800个,倒塌房屋386629间,砸死124人,伤581人,砸死牲畜61头,伤177头,冲毁大小桥涵303座。
  在抗灾斗争中,各级党委、政府和防汛指挥部立即加强了领导,通过各种紧急会议,动'员全党全民全力以赴投入肪汛,并组织工业、交通、商业、粮食;供销、邮电等部门支援抗灾斗争,总计投入干部1万余名,动员群众达66万人,并集中优势兵力上河防汛,共组织常备队、抢险队达48200人。雨后各级政府带领群众千方百计排除内地积水抢救作物压缩灾情。在排水方法上采取:(1)靠河沟的单位组织力量清除障碍,突击抢排(2)有骨干河沟,但田间工程不配套的地方,发动群众开挖疏通小型水沟;(3)死洼地积水无法排除的地方,本着舍小片救大片的精神,有计划地滞蓄涝水。据统计共挖排水沟7万余条,清除阻水障碍1万余处。同时还组织大批干部到灾区抢救安置灾民。梁山县寿张集和大安山公社、八里湾大队等地被水淹浸,公社书记林英高、郭玉亭带领18名干部到现场抢救群众,林英高带病坚持在1米深的水中背出3名老人。干部史昌云不顾自身安危,趟水到外地借船4支,经日夜奋战,将群众和财物全部抢救出来。并,做了妥善安置。
  1975年
  本年由于三门峡地区降雨偏多,自7月12日到10月4日花园口站黄河逹续出现几次洪峰,其中超过5000秒立方米的有7次。11次和12次洪峰相遇,到达高村站最高洪水位62.95米,最大洪峰流量7200秒立方米。东明新店集水位高于1958年1.5米,菏泽刘庄水位高于1958年0.9米,鄄城营坊水位高于1958年0.89米。这是1958年以来,水位最高,洪水偎堤时间(持续长达一个多月)最长的一次洪水。全区临黄.大堤全部偎水,一般堤根水深2到3米,部分堤段水深达4米以上。发生渗水堤段51段,长达10.472米;裂缝15段,长440米;走溜刷堤3段,长100米,发生管涌2处,陷坑2处,井水溢流8处。全区险工和控导工程共发生各种险情748段次,鄄城县的老宅庄、郭集和梁山县的蔡楼、宋丁庄等4处控导工程全部湿润,联坝被冲断,部分坝垛被冲垮。黄河滩区有495个村庄全部进水,淹没耕地43.13万亩,倒塌房屋72383间,损失粮食608.5万公斤,淹死16人,所有电讯交通一输电线路,水利设施等均遭严重破坏。
  在抗洪斗争中,地区及沿黄县、社各级领导全部上堤,并组织干部3415人,基干抢险队30840人,分兵把守,巡查险情,及时抢修。同时还积极进行滩区抢险工作,据统计参加干部2547人;组织抢救队一伍35000人,调集船只654只,共抢救灾民75000人,牲畜2854头,粮.食104万公斤。上避水台的灾民5000人,牲畜5418头,粮食77万公斤,以及其他大量物资。
  山东省领导对抗洪救灾极为重视并给予很大的支援,济南炮兵部队及时赶到参加堤段防守:两个舟桥营进入滩区昼夜抢救群众和物资;济南军区和山东省军区以及省、地县均派出医疗队深入滩区为群众防病治病。菏泽地区运输公司组织80部汽车日夜抢运石料。各企事业单位分别调集麻袋24万条,草袋2,万条,铝丝82吨,安装照明车14部,架设电灯照明20公里。后方县社及时加工运送熟住10.5万公斤。有力地支援了抗洪抢险斗争。
  第三章抗旱斗争
  抗御旱灾对保证农业生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建国后各级人民政府积极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并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抗旱斗争。
  第一节组织领导
  1952年5月2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华东防汛抗旱总指挥部,要求各省市防汛与抗旱相结合。基于这一指示,菏泽地区抗旱防汛指挥部,担负起了组织领导抗旱防汛双重任务,要求旱涝并防,有旱抗旱,有涝防涝。因此,各级组织在每年防涝的同时就做好抗旱的准备。抗旱采取的措施:
  一、层层召开会议,统一思想,统一认识,增强广大干部群众抗灾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发动群众大打抗旱的人民战争,缩小灾情,保证农业生产。
  二、 开辟水源,增打新井,检修旧井,搞好机井耶套,人机配; 番,井机配套,井地配套,挖掘机井潜力,推广机泵下卧,提高单井 出水率,保证抗旱用水。
  三、 对引黄引河灌区积极进行渠首涵洞、扬水站工程检修,保证 涵闸启闭灵活,引水顺利,提水方便,搞好渠系配套,开展渠系防 渗,提高渠道利用系数,缩短输水流程,扩大灌溉面积。
  四、 加强抗旱灌溉统一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引水、配水、调水, 本着先下游后上游的供水原则,加强灌溉监督检查,防止乱扒乱堵, 偷水抢水和霸水。并以日夜浇地的办法争取时间,扩大浇地面积,避 免昼浇夜不浇使水白流掉的情况。
  五、 挖掘水源潜力。利用河库坑塘以及截潜流挖土井等办法,采 取机械提水和肩挑人抬等大打人民抗旱战争,做到多浇一亩是一亩, 努力扩大抗旱灌溉面积,尽量缩小灾情。
  六、 各行各业全力支援抗旱。在抗旱灌溉中,各有关部门,对抗. 旱所需能源柴油、电力机械配件等,均采取优先供应办法,并送货上 门,现场服务,为抗旱提供方便。
  第二节抗旱纪实
  1976 年:
  本年春夏连旱,据查摘10厘米土壤含水率为10%到15%,有些地. 方含水率低于8%。全区受灾面积769万亩,成灾面积111.8万亩。抗旱中全区动员劳力174.7万人,动员干部11245人,利用机井3.6万眼, 引用黄河水14.0亿立米,利用扬水站232处,利用机械3.62万台,其他提水工具123.7万件,浇地日进度16万亩,井河灌溉571万亩,其中抗旱播种413万亩,抗旱保苗158万亩,进入汛期降雨量较历年偏少,雨量分布不均,6月份降雨量为37毫米,比历年同期降雨87毫米少50毫米。7月中旬连续降雨,雨量虽然较大,但因前期干旱,雨后有少量积水,并很快得到排除,基本未能成灾,7月下旬与8月上旬降雨58毫米,比历年同期114毫米少56毫米。8月11日到17日连续4次降雨,雨量大且急,雷阵雨多,因而造成部分地方积水。全区积水面积121.2万亩,动员各级干部2175人,发动群众11.5万人,排除积水96.6万亩,有16亩绝产。另外受渍面积150.4万亩,成灾51.1万亩,其中绝产16.3万亩。
  本年抗旱防汛领导工作,由地区抗旱防汛指挥部领导,地委书记周振兴任政委,地委副书记徐志坚任指挥长,共13人组成,"下设黄河、内河两个办公室。内河办公室办事人员8人。各县由县委书记、常委3到5人参加组成11到17人的抗旱防汛领导班子,下设办公室有5到8人组成;公社以书记为首的成立5到7人的抗旱防汛领导班子。全区抗旱防汛指挥部有一千多干部投入工作。由于强有力的指挥领导,因而取得了抗旱防汛的胜利,全区粮食总声达到了16亿余公斤,平均单产200公斤。
  1981年:
  本年旱情严重,持续时间长,从1980年的11月到1981年的10月份,全区总降雨量为431毫米,是60年来少有的干旱。全区干旱面积达到1117万亩,其中重旱900万亩,一般10厘米深土壤含水率在10%以下,个别地块土壤含水率低于5%。600万亩小麦有100万亩减产,有20万亩绝产。574万亩春田,成灾面积270万亩,其中秋粮减产2成的.有151万亩,减产3成的有110万亩,绝产的9万亩。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抗旱防汛指挥部具体指挥下,领导人民进冇抗旱斗争,全区动员劳力200万人,利用引黄闸8座,机井3.3万眼,扬水站320处,排灌机械3.5万台,喷灌机1100合,其他提水工具60余万件。引提总水量12.6亿立米,其中引黄20亿立米,提取地下水4.6亿立米,总浇地面积达1500多万亩次,其中浇小麦410万亩,内有两水的220万亩,三水的120万亩;四水的99万亩。灌春田381万亩,抗旱保苗270万亩。由于对抗旱采取了有力措施,发挥了水利灌溉的效益,挽回了因干旱而造成的损失。全区小麦总产15亿斤,秋粮总产19.18亿斤。全区粮食总产34.15亿斤,棉花总产230万担。因而群众反映说:“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大灾年那会有这样的好年景”。
  1982年:
  本年冬春连旱,持续时间长,10厘米土壤含水率在12%以下,干旱面积达800万亩,并先后受到风、雹、虫害的袭击,夏粮成灾面积450万亩,其中绝产的29.6万亩,风灾75.3万亩,雹灾24.3万亩,虫害276万亩。为抗灾战胜干旱,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抗旱防汛指挥部的異体领导下,抽调大批干部奔赴抗旱第一线,深入基层加强领导,实行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大打抗旱的“人民战争”,充分利用各种水源水具,努力扩大灌溉面积,并组织有关部门从物资上大力支擾抗旱。投入抗旱劳力达160万余人,利用引黄闸8座,机井2.5眼,引提总水量达13.2亿立方米,其中引黄河水19.3亿立方米(包括支援济宁地区1.0亿立方米),提地下水3亿立方米。利用扬水站378处,排灌机械3万余台,手压井2.6万眼,喷灌机1900部,其他简易提水工具28万件,浇地面积1368.36万亩次,其中浇小麦413.13万亩,包括浇二遍水的281.6万亩,三遍水的147.7万亩,四遍水的74万亩,春地造墒216.93 万亩,抗旱保苗210万亩。由于对抗灾的坚强领导和发挥了水利设施 的作用,虽在大旱的情况下,仍然获得了较好的收成,全区小麦总产 达到了17亿斤。粮食总产35.9亿斤,平均单产515斤。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荷泽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