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旱涝碱综合治理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500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旱涝碱综合治理工程
分类号: S157.2
页数: 3
页码: 164-166
摘要: 菏泽地区1979年,在认真总结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调查研究,摸清了情况,在治水的问题上,采取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流域,分系统地进行治理,并坚持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做到排、灌、路、林、井统一规划;旱、涝、沙、碱、渍综合治理,本着既有宏伟目标,又有科学态度的精神,兴建了一批旱、涝、碱综合治理工程。
关键词: 治涝工程 综合治理

内容

第三章旱涝碱综合治理工程
  菏泽地区1979年,在认真总结治水经验的基础上,加强了调查研究,摸清了情况,在治水的问题上,采取了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按流域,分系统地进行治理,并坚持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群众自办为主的方针,做到排、灌、路、林、井统一规划;旱、涝、沙、碱、渍综合治理,本着既有宏伟目标,又有科学态度的精神,兴建了一批旱、涝、碱综合治理工程。
  第一节东鱼河小流域治理
  东鱼河(原称红卫河)小流域工程,位于东鱼河干流和东鱼河西支以北,万福河和东鱼河北支以南,成武县曹庄引水沟以西,菏泽、冻明两县市边界以东。辖菏泽、定陶、成武、巨野四县市的36个公社,165个村庄,总面积为1308平方公里,耕地122.5万亩,人口77.7万人。
  这个流域,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土质系沙壤淤土相间分布,有涝洼地33万亩,盐碱地28.1万亩,占流域中耕地面积的49.7%,自1964年以来,在流域内虽兴建了一些治涝、灌溉工程,但由于缺乏按流域统一规划,旱、涝、碱综合治理的措施,自然面貌一直没有大的改变,1979年对流域内的18个小流域,进行了统一规划,按照旱、涝、碱综合治理的原则,作了治理,经过四年时间的协作会战,将规划中的安济河、党楼沟、南坡河、古柳河、南渠河、三干沟、沈庄沟、菏曹运河、定陶新河、仿山河、汜阳河、店子河、老赵王河、王秀生河、刁屯河、沙河、七里河、.贾河等18条支流,调整疏浚了10条,开挖骨干排水沟33条,中、小型排水沟2000余条,打机井354眼,配套扬水站29处,完成各类建筑物2718座。
  通过上述工程的兴建,增加了五年一遇除涝面积33万亩,改良盐碱地28万亩,扩大灌溉面积64.8万亩。如:定陶县,在该流域内15个公社,耕地面积53.9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1%,自举办小流域治理工程后,由于增强了抗灾能力,不仅经住了干旱的考验,而且也经住暴雨的袭击。1982年全县干旱,年降雨量仅有529.18毫米,春灌期3一6月份降雨仅54.7毫米,由于充分发挥了工程设施的作用,地上水、地下水并用,从而战胜了旱灾,夺取了农业丰收,粮食每亩单产比1981年增加了94.5公斤,同年8月10日至12日,该县马集、邓集两个公社,三日连续降雨量达276毫米,近100年一遇,雨后仅局部洼地积水,一天的时间,全部排除,没有成灾,其工程效益见下表:第二节巨野县赵官屯试验区
  巨野县处于菏泽地区下游,多河汇流,地势低洼,属旱、涝、碱三灾频繁地区,为治理三害,从60年代就着手这项工作,经过多年实践,终于找到了以小流域为单元,采取排、灌、平、肥、林、种、改相结合,走“大河深沟加机井”的路子,1977年,首先开挖洽理了新老洙水河,田城河、杨庙沟几条主要排水系统,在此基础上,于1978年以赵官屯为中心,开发了2.0万亩旱涝碱综合治理的试验区,通过试验,1979年又扩大到吕官屯一个公社的4.5万亩,由于工程标准高,配套搞得好,效益非常明显,当年粮食亩产100公斤到225公斤,其中有6000亩达到400公斤,有2.0万亩达到250公斤。除此以外,试区内通过井灌沟排,地下水位有明显下降。1976年前,地下水位埋深,年平均为2.1米,综合治理后的1978年和1979年地下水位,年平均埋深为2.50米和2.89米,从此,有效的治理和控制了土壤盐碱化的发生和发展,赵官屯试验区,给旱涝碱综合治理树立了样板。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