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水库停蓄与复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87
颗粒名称: 第五节 水库停蓄与复用
分类号: TV697.1
页数: 7
页码: 115-121
摘要: 太行堤水库和灌区工程,经过几年的运用,虽然有些效益,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1965年以来,除涝治碱工程发挥明显效益,次生盐碱化面积由全区362万亩减少到272万亩,随着农业发展的需要,旱的矛盾又突出了。降雨和地下水源不足满足不了农作物生长需水的要求,只好又逐年恢复引黄灌溉。
关键词: 水库停蓄 水库复用

内容

第五节水库停蓄与复用
  一、停蓄
  太行堤水库和灌区工程,经过几年的运用,虽然有些效益,但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质量差,发生倒闸,塌方问题。水库旋工时,由于任务重,时间紧,采取了边设计,边施工的方法,施工时仓促上阵,急于求成,对工程质量关把不严,造成蓄水运用后,出现倒闸,塌方的工程事故。如四格堤节制闸,于1958年10月6日被水冲倒,其他四个格堤闸上下游护底,均有轻重不同的冲刷断裂现象。水库大堤断面虽然很大,但因缺乏护面防冲工程,经风浪冲击后,脱坡塌方现象非常严重,给蓄水运用造成很大被动。(二)缺乏截渗工程,导致沿库土地盐碱化、沼泽化。水库蓄水运用后,水位高出北岸地面3至4米,由于缺乏截渗工程,侧渗严重,致使水库周围地下水位大幅度上升,造成土壤返碱和沼泽化的发生。据1960年6月25日观察测定,水库侧渗影响范围,一般在1000米至1200米,远者达到1500米。
  (三)灌区工程不配套,造成盐碱地扩大,涝灾加重。
  全太行堤水库灌区,控制灌溉面积650万亩,其中菏泽地区530万亩。由于灌区工程,只有骨干,没有田间,只有灌水工程,没有排水工程,加之,新修渠道,打乱了原有排水系统;灌溉时,施行大水漫灌,造成来水多,出水少,地下水位上升,土地大面积发生碱化,内涝灾害加重。I960年全区盐碱地面积增加到362.7万亩,1963年易涝面积扩大到900万亩。
  由于涝碱灾害加重,于1962年水库停蓄还耕,灌区封闸平渠,移民陆续返库定居,从此,全力转向除涝治碱,大挖面上的排水河道,疏浚骨干排水系统,打通排水出路。1964年春在一、二库南部修筑导流堤12.5公里,1968年举办了杨河复故工程,1971年开挖治理了东明县南赵王河,1972年淸理疏通了水库土塘,这些工程对除涝治碱,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使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在治涝改碱的同时,又大力开展了机井建设。实践证明,在平原地区,蓄水发展灌溉,不建筑在排水的基础上,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复用
  1965年以来,除涝治碱工程发挥明显效益,次生盐碱化面积由全区362万亩减少到272万亩,随着农业发展的需要,旱的矛盾又突出了。降雨和地下水源不足满足不了农作物生长需水的要求,只好又逐年恢复引黄灌溉。沿黄人民自发地要求改建和重建引黄工程01972年太行堤水库的广大群众,也积极要求引蓄黄河水源,发展灌溉,即而恢复了三库(刘同水库),小面积地进行调蓄。其蓄水方式,主要利用土塘,开挖加深,低水头运用。土塘全长10公里,平均宽350米,每次可调蓄水量350至400万立方米。经过实施,除解决2.0至3.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外,水库管理部门与库区群众,充分利用水库的水土资源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了经济收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库区群众,根据土壤、气候、水源等条件,除种植水稻、栽藕、植苇外,并利用水面发展渔业,鱼的产量年年增加,现已成为提供城市商品鱼的基地,太行堤水库管理处,自恢复利用三库以来,通过全面发展,综合利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库小面积复用实践证明,扩大蓄水范围,增加调蓄水量,进一步解决灌溉水源,是十分必要的。全区水资源并不丰富,地面径流,由于缺乏拦蓄工程,望水东流,不能利用,灌溉季节,黄河水量由省统一分配,也不能满足需要,地下水资源,尚有很多贫水区和咸水区,加之,黄河水量分布不均,存有北多南少,西丰东缺的问题。综合各项因素和情况的分析,根据条件恢复启用部分太行堤水库拦蓄径流及汛期多余黄水,以资调补灌溉水源,是十分必要的。为解决单县、曹县以及黄河故道高亢地帶的灌溉用水问题。1983年地区规划利用曹县太行堤三、四、六、七及单县堤头和浮岗等部分水库,进行调蓄。其水源自东明阎潭引黄闸,单独建立输水干线,采取黄河高水位时充库,低水时送水,或在灌区不用水的空隙,相机补充等措施,具体调蓄工程方案为:
  (一)开辟阎潭南送水干线。该线自东明县阎潭大闸向南输水,琏赵王河两侧沉沙,沉沙面积为16平方公里,沉沙后入南赵王河,经曹县太行堤水库至单县浮岗水库入二堤河,全长131公里。规划标准,太行堤水库以上为50个秒立方米,三库至七库为40个秒立方米,七库以下为30个秒立方米。抗旱水源补充范围,包括曹县全部,单县绝大部,成武冉河、胜利河以南及东明马头乡东南部等地区,面积为153.3万亩,这一工程于1983年按规划全部完成。
  (二)扩大三库蓄水面积。在原库区内,以不占压河南省土地为原则,阎潭送水干线的南堤,作为规划水库的南堤,老三库北大堤仍作为北堤,输水、蓄水合一,淹没面积约为14平方公里,蓄水位为55.3来,库容1100万立方米,建进、泄水闸各一座。
  (三)恢复四库,小面积地调蓄。其蓄水范围在输水干线和太行堤之间,面积为8.0平方公里,利用输水干渠南堤作为水库北堤,南属黄河故滩,地势高亢,并有太行老堤,不再新修堤防。为便于输水蓄水,有利防渗,在输水干渠上首南堤上,兴建进水闸一座,并采取输水蓄水分设。水库负担灌溉范围,主要保库南高滩,堤下游不再建闸,重点是沿库设站,向库南发展提水灌溉,规划蓄水位为55.0米,库容800万立方米。
  (四)利用六库,荒碱洼地调蓄,在输水干线以南,太行堤以北,仲堤圈以东、梁堤头以西的盐碱、荒滩以及潭坑等有利地形,进行调蓄,面积5.0平方公里。其工程措施与四库相同,利用输水干线南堤作为水库北堤,南靠高滩,不必修堤。在六库上头,输水干线南堤上,可建水库进水闸一座,采取输、蓄分设,水库下游可不建连通沟闸,所蓄水量,主要灌溉库南高滩和补给杨河用水,规划蓄水位为54.00米,库容500万立方米。(五)启用七庄部分面积,进行调蓄。蓄水范围,自谢集以东,沿输水干线和太行堤之间,面积10平方公里。工程措滋利用输水干线南堤和东堤作为水库北堤和西堤,南侧和东侧利用老堤,在谢集附近.输水干线南堤上,建水库进水闸一座,也采取输蓄分设,所蓄水量发展库南和库东提水灌溉,规划蓄水位为51.60米,库容1600万立方米。
  (六)扩大堤头水库调蓄能力,单县堤头小水库在现有的基础上,将围堤加高,蓄水位按48.90米运用。在王楼附近增建进水闸一座” 其兴利库容为2803万立方米。
  (七)浮岗水库,采取北部调蓄,南部还耕的方案。根据库区地形和土质情况,以及便于灌溉等问题,规划在输水干线以北,原浮岗水库北堤以南,作为调蓄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计划蓄水位48.30米,库容800万立方米,工程措施是利用输水干渠北堤,进水工程和堤头水库同一进水闸门,改建隔堤进水闸,作为西堤的连通工程。
  关于水库的防渗问题,根据上述各库的实际情况,采取挖沟截渗,粘土固基,特别腹背受水的堤防,规划采取全部臣化,作到既安“全又防渗,达到避害兴利之目的。水库调蓄规划,详见表4一7。
  上述太行堤水库改造利用规划若能逐步实施,将会使水库重新复一生,继续为农业生产服务。
  附:太行堤水库群平面布置图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东明县
相关地名
曹县
相关地名
单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太行堤水库
相关作品
浮岗水库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冉河
相关实物
胜利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