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分洪运用效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81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分洪运用效果
分类号: TV872
页数: 4
页码: 101-104
摘要: 1982年洪水,经东平湖分洪后,分流比虽然仅有0.24,但削减洪峰流量的作用却达到28.6%,艾山以下河道最高防洪水位,要比不分洪降低1.0米多,同时,洛口、利津最高洪水位,都没达到1976年的最高水位,这对下游堤防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对保卫河口油田的安全生产,减少淹没损失,效益尤为突出。
关键词: 分洪工程 分洪效果

内容

第三节分洪运用效果
  根据历史盗料分析,黄河在东平湖以下窄河道段,当汛期洪峰流量在增大1000秒立方米的情况下,一般水位要上涨0.3到0.5米左右,因而,除分洪口下局部河段外,东平湖分洪与不分洪,下游河段最高防洪水位相差较大,并且分洪量越大,削减洪峰效果越高。如:
  1957年孙口洪峰流量11600秒立方米,因,和汶河较大洪水相遇,经东平湖蓄洪后,艾山下洩最大流量仅削减7.0%,因此,根据估算艾山最高水位仅下降0.3米左右。
  1958年孙口洪峰流量15900秒立方米,经东平湖调蓄后,艾山下泄最大流量为12600秒立方米,洪峰削减达20.8%,根据估算艾山最高防洪水位要下降1.5米以上。当时,以下河道堤防险工,很多堤顶实际超高不足1.0米,由此看来,战胜1958年洪水,东平湖分洪是一项关键性的措施。
  1982年洪水,经东平湖分洪后,分流比虽然仅有0.24,但削减洪峰流量的作用却达到28.6%,艾山以下河道最高防洪水位,要比不分洪降低1.0米多,同时,洛口、利津最高洪水位,都没达到1976年的最高水位,这对下游堤防安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特别对保卫河口油田的安全生产,减少淹没损失,效益尤为突出。
  附1982年东平湖分洪纪实
  1982年7月底8月初,黄河下游三门、花园口之间,连降暴雨,8月2日花园口出现流量15300秒立方米的洪峰,这是1958年以来最大洪水。东平湖以上大河水位,一般高于1958年最高洪水位1.0至2.0米,严重威胁着艾山以下窄河道的防洪安全。国务院,中央防总和山东省委研究决定,运用东平湖老湖区滞蓄洪水,削减洪峰,分洪后控制下游流量不超过8000秒立方米,以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为此,当8月6日22时,孙口流量达到8440秒立方米时,即开放林辛进湖闸,向老湖分洪。但这时,上游洗量仍继续增大,到7日孙口洪峰流量超过10000秒立方米,故在7月11日又开放了十里堡进湖闸,以控制下洩流量不超过8000秒立方米,到8日以后,孙口流量已下降到8000秒立方米以下,大河水位也随之下降,于9日19时,开始关进湖闸,至23时,全部关闭,前后分洪历时三昼夜,两闸分洪流量,一般在1500至2000秒立方米,最大2404秒立方米;分洪总量为4.0亿立方米,水位仅为设计洪水位的70%,水库工程虽然未达到充分运用,但已初步显示出它对黄河下游防洪的艮大作用。这次洪水孙口洪峰流量为10400秒立方米,经分洪后,艾山下游最大流量为7420秒立方米,削减洪犀占来量的78%,如上游洪峰流量加大,削减作用将会更加提高,加上艾山以下长清、平阴两县滩区滞洪影响,洛口下游最大洪峰流量仅有6110秒立方米,水位比1976年洪水位还低0.5米。因此,大大缩减了下游洪水的威胁和堤防防守的负担。根据分析,这次洪水如不采取分洪措施,艾山洪峰流量可能达到9500秒立方米,最高水位可能达到,43.80米左右,洛口洪峰流量可能达到8000秒立方米,最高水位可能达到32.80米左右,比1958年最高洪水位,要、高岀0.7米左右,比这次实际发生的最高洪水位髙出1.0米以上。实践证明,东平湖改建后,削减下游洪峰的作用,确实是加大了,降低艾山以下防洪水位的效果,也确实是明显了,同时,还可预计,达到设计洪水时,这种作用和效果,将会更加显著。其水库情况,详见下图。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机构

中国国务院
相关机构
山东省委
相关机构
中央防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长清县
相关地名
平阴县
相关地名

相关实物

东平湖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