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设计库容及控制运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图书
唯一号: 15182002022000148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设计库容及控制运用
分类号: TV697.3
页数: 2
页码: 100-101
摘要: 自1963年随着位山枢纽工程的改建,东平湖水库改为:“有洪蓄洪,无洪生产”的防洪水库,为了减少分洪淹没损失,并有利于湖区移民安置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发挥防洪工程的最大效益,又在库区丙恢复了长达26.7公里的二级湖堤,以便控制分级运用,当黄河上游来水不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尽量用原河道下泄,不分水进湖,以减少水库淤积,并有利于下游河道冲刷。
关键词: 设计库容 控制运用

内容

第二节设计库容及控制运用
  东平湖水库,原设计最高蓄水位为46.00米,(大沽零点)库容为40亿立方米,经I960年试蓄运用考验,围堤出现一些回题,经多年加固处理后,水库防洪运用最高水位为44.5米,相应库容为30.4亿立方米,其中:老湖区8.8亿立方米,新湖区21.6亿立方米,为了控制水库蓄泄运用,在围堤上先后修建了石洼、林辛、十里堡、徐庄、耿山口等五座进湖闸,分别进入新、老湖区,其分洪能力在10000秒立方米左右。另外,还修建了陈山口、清河门两座出湖闸,设计泄水能力为2500秒立方米。当时由于下游受泥沙影响,闸下淤积严重,达不到设计泄水能力,为了向南四湖排泄库区底水,又在新湖区围堤上,修建了流畅河、码头两座泄水闸,设计泄水能力为200秒立方米。
  自1963年随着位山枢纽工程的改建,水库改为:“有洪蓄洪,无洪生产”的防洪水库,为了减少分洪淹没损失,并有利于湖区移民安置和生产、生活的需要,以发挥防洪工程的最大效益,又在库区丙恢复了长达26.7公里的二级湖堤,以便控制分级运用,当黄河上游来水不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时,尽量用原河道下泄,不分水进湖,以减少水库淤积,并有利于下游河道冲刷。当黄河发生超过下游河道安全泄量的较大洪水时,可根据黄、汶两河,来水过程情况,控制运用各建筑物,分别分洪进入新、老湖区。如近期黄河下游以1958年型花园口洪峰流量为17500秒立方米,作为设计洪水标准,经过东平湖新、老湖区分洪后,控制艾山下泄流量,最大不超过10000秒立方米,调蓄黄河洪水量20亿立方米左右,故设计削峰蓄水能九比1958年自然调蓄运用以前提高一倍以上,但由于1958年以来黄河未发生较大洪水,除1960年利用拦河枢纽工程拥水,试蓄部分来水外,水库尚未进行正.式控制分洪运用。因此,1982年8月洪水,运用东平湖老湖分洪,实际上是东平湖水库工程,第一次经受黄河分洪运用的考验。

知识出处

菏泽地区水利志

《菏泽地区水利志》

出版者:河海大学出版社

《菏泽地区水利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记述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志稿内容比较全面,反映了菏泽地区水利事业曲折发展的历程和客观规律,反映了“除害兴利,造福人民”的水利工作宗旨。志稿本着详今略古的原则,着重记述了建国后水利事业的发展,并针对本地区的特点,重点记述了河道治理、治涝改碱,引黄灌溉和淤改等项内容。突出了时代特点、地域特点和行业特点。志稿横分门类,纵述始末,文字简洁,基本符合志体。

阅读

相关地名

菏泽地区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东平湖水库
相关作品